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35
摘 要: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植保技術的推廣和病蟲害的防治是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和產量穩定的關鍵環節。隨著現代農業化進程加快,為解決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當前依舊存在的各類問題及病蟲害所帶來的難題,本文對當前農業植保技術推廣方法與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研究,以線下走訪、依靠傳統數字媒體包括政府單位的各類平臺等為方向介紹各類推廣方式,以大豆和玉米舉例說明現有病蟲害問題并結合農業植保技術給出防治建議。
關鍵詞:農業植保技術;推廣方法;病蟲害
農業植保技術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為社會發展帶來經濟效益、推動科技進步、增強國際競爭力、適應氣候變化及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農業植保技術將繼續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關鍵作用。另一方面則是病蟲害,傳統防治方式存在些許不足,隨著時代發展,病蟲害的治理應結合農業植保技術,以保障作物健康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同時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
1 農業植保技術的重要意義
農業植保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表現在保障糧食安全、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環境、帶來經濟效益、推動科技進步、適應氣候變化、促進農村社會發展這幾個方面[1]。
農業植保技術通過有效控制病蟲害,減少作物損失,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的背景下,糧食安全已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病蟲害是導致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學植保技術的應用可以顯著降低病蟲害帶來的損失,從而保障糧食供應。農業植保技術的可持續應用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植保技術的發展注重生態保護,通過綜合運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從而保護生態環境。農業植保技術的發展需要不斷的科研投入和技術創新。隨著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在植保領域的應用,推動了相關科技的進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通過有效的病蟲害管理,可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發生和分布產生了顯著影響[2]。農業植保技術需要不斷適應氣候變化的趨勢,通過監測預警和科學防控,減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通過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民的植保意識和技能,可以促進農村社會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2 農業植保技術的推廣方法
農業植保技術的推廣方法多種多樣,關鍵在于確保農民能夠了解、接受并正確應用這些技術。常見的有效推廣方法有技術培訓、示范推廣、信息傳播、政策激勵、合作社和農民團體、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農民參與和反饋、國際合作與交流等,這些推廣方法分別依靠線下走訪、傳統數字媒體及包括政府單位在內的各類平臺等來實現。
2.1線下推廣
組織農民參加植保技術培訓班,通過理論講解和現場演示,讓農民親身體驗和學習新技術。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現場演示農藥噴灑、生物防治等技術,讓農民親身體驗,解答農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技術人員可以定期走訪農戶,提供個性化的技術指導和解決方案。鼓勵農民參與植保技術的試驗和推廣過程,收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技術內容。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收集農民對植保技術的滿意度和改進建議。在關鍵區域設立示范田,展示先進的植保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效果,讓農民直觀感受技術的優勢。
2.2傳統媒體媒介推廣
利用電視和廣播,通過制作植保專題節目,向農民普及植保知識和技術。通過報紙和雜志發布植保技術文章,提供防治信息和技術指導。在農村地區設置戶外廣告牌和宣傳欄,展示植保技術和產品信息。
2.3數字媒介
使用互聯網,利用農業網站、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植保資訊,提供在線咨詢服務。依靠移動應用程序,開發植保技術App,提供實時的病蟲害預警、農藥推薦和使用指導。在短視頻平臺上制作植保技術教程視頻,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傳播。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植保技術資訊,與農民進行互動交流。構建病蟲害預警系統,利用歷史數據和氣象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病蟲害發生趨勢,提前通知農民采取預防措施。
2.4平臺推廣
對于采用生物防治等環保型植保技術的農民,可以給予額外的經濟激勵。通過合作社和農民團體,整合資源,共同采購植保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合作社可以作為技術推廣的平臺,幫助成員掌握新技術,并提供后續的技術支持。建立健全技術服務體系,包括技術咨詢熱線、移動服務站等,為農民提供便捷的技術服務。
2.5國際推廣
借鑒國際上成功的植保技術推廣經驗,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引入先進的植保技術和管理模式。鼓勵農民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拓寬視野,學習國際先進的植保技術。
3 常見病蟲害介紹及結合農業植保技術的防治措施
3.1常見病蟲害
以玉米和大豆為例,其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影響,這些病蟲害對作物的健康生長構成嚴重威脅,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下面是大連當地玉米和大豆常見病蟲害種類及其簡要描述。
3.1.1大豆
大豆常見的病蟲害有大豆根腐病、灰斑病、細菌斑點病、霜霉病、大豆蚜蟲與大豆葉螨等。(1)大豆根腐病主要由土傳真菌引發,癥狀為根部腐爛,進而給植株水分與養分的吸收帶來問題,甚至導致整株死亡。(2)灰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會在葉片上形成灰色的斑點。病斑逐漸擴大,嚴重時可覆蓋整個葉片,影響光合作用。病害通常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發生。(3)細菌斑點病主要由細菌引起,是一種重要的細菌性病害,對大豆生產造成嚴重威脅。(4)大豆霜霉病是由卵菌引起的葉部病害,會在葉片上形成灰白色的霜狀霉層,影響光合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葉片枯死[3]。(5)大豆蚜蟲是一種吸汁性害蟲,主要危害大豆的葉片和嫩莖。大量蚜蟲吸食汁液會導致葉片卷曲、變黃,嚴重時可影響豆莢發育。(6)大豆葉螨是一種微小的蜘蛛形害蟲,主要危害大豆的葉片。
3.1.2玉米
玉米常見的病蟲害有大斑病、灰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玉米根腐病等。(1)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葉部病害,會在葉片上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灰褐色病斑,嚴重時可導致葉片枯死。(2)灰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會在葉片上形成灰色的斑點,影響光合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葉片枯死。(3)小斑病也是由真菌引起的葉部病害,與大斑病類似,但病斑較小,通常呈黃褐色,嚴重時可導致葉片變黃并提前脫落。(4)玉米螟是一種蛀食性害蟲,主要危害玉米的穗部和葉片。幼蟲會鉆入玉米穗內取食籽粒,造成嚴重減產。
3.2具體病蟲害防治措施
3.2.1大豆
(1)大豆根腐病:優先選擇對根腐病有抗性的大豆品種進行種植。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保持良好的排水和通氣條件。避免連作,實行輪作制度。使用健康無病的種子,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利用拮抗微生物或生物制劑,如放線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及時除草,減少雜草與作物競爭養分和水分;合理灌溉,避免過濕;適時施肥,特別是氮肥管理,以減少病害的發生。加強田間監測,一旦發現病害跡象,立即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2)灰斑?。悍N植對灰斑病有抗性的大豆品種,這是預防和控制病害的首要措施。使用健康無病的種子,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處理,以減少種子帶菌率。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打破病害的生命周期,減少土壤中的病原體數量。保持良好的土壤結構和適宜的濕度,避免過濕,因為高濕度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傳播。利用拮抗微生物或生物制劑,如放線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也可選用70%甲托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
(3)細菌斑點?。簝炏冗x擇抗病品種進行種植,這是預防和控制病害的第一道防線。使用熱水處理種子,或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接種拮抗微生物,以減少種子帶菌率。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打破病原菌的生命周期,減少土壤中的病原體數量。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病原菌的越冬基數。避免過度灌溉,保持適宜的田間濕度,減少病菌的傳播和侵染機會。利用天敵昆蟲、捕食性螨類等生物控制害蟲,減少害蟲數量,間接控制病害的發生。發病初期噴灑波爾多液(硫酸銅∶石灰∶水=1∶1∶160)或30%綠得保懸浮液400倍液,視病情防治1~2次。
(4)霜霉病:種植對霜霉病有抗性的大豆品種,這是預防和控制病害的首要措施。使用健康無病的種子,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處理,以減少種子帶菌率。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打破病害的生命周期,減少土壤中的病原體數量。保持良好的土壤結構和適宜的濕度,避免過濕,因為高濕度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傳播??稍诎l病初期,用波爾多液(硫酸銅∶石灰∶水=1∶1∶200)進行噴施。
(5)大豆蚜蟲:利用天敵昆蟲捕食蚜蟲,從而降低其種群密度。此外,還可以通過手工摘除受害部分或使用水槍沖洗來減少蚜蟲的數量。通過合理的田間管理來降低蚜蟲的危害程度。合理密植以增加植株之間的競爭關系,合理灌溉以避免過濕的環境條件等。選擇對蚜蟲有抗性的大豆品種進行種植。在選擇抗性品種時,應注意品種的適應性和產量表現等因素。可用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進行防治,每公頃噴藥量為300千克。
3.2.2玉米
(1)大斑?。悍N植對大斑病有抗性的玉米品種是預防和控制病害的首要措施。選擇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種可以顯著減少病害的發生率。使用健康無病的種子,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處理。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打破病害的生命周期,減少土壤中的病原體數量。利用拮抗微生物或生物制劑,如放線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采用10%苯醚甲環唑、70%代森錳鋅、50%福美雙、70%氫氧化銅、50%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靈,結合新高脂膜連續噴藥2~3次,每次間隔7~10天。
(2)灰斑?。号c非寄主作物輪作,打破病害的生命周期,減少土壤中的病原體數量。使用健康無病的種子,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處理,以減少種子帶菌率,同時加強田間監測??蛇x用70%甲基硫菌靈噴霧防治。
(3)小斑病:優先選用對小斑病具有抗性或耐性的玉米品種。在選種時考慮當地病害發生情況,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使用經過認證的無病種子,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以減少種子攜帶病原體的風險??梢圆捎梦锢砘蚧瘜W方法進行種子處理,如熱水處理、藥物拌種等。避免連續多年在同一地塊種植玉米,通過輪作打亂病害的生命周期。選擇與抗病性強的作物輪作。噴灑50%多菌靈乳油進行防治,每畝的劑量是50~80mL。
(4)玉米螟:使用殺蟲燈或者性誘劑吸引并殺死成蟲。及時收割成熟的玉米,減少玉米螟的越冬機會。同時,合理輪作和間作也有助于減少玉米螟的發生。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如應用現代植保機械噴施新型農藥防治幼蟲。建議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5~10mL或BT乳劑200mL等綠色低毒藥劑,兌水40kg后噴施于喇叭口。
3.3宏觀病蟲害防治措施
宏觀病蟲害防治措施是指將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多種防治手段有機結合,形成一套綜合、高效的病蟲害管理體系。這種方法旨在通過多種手段的協同作用,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1)農業防治:通過合理輪作、深翻土地、清除雜草等措施,破壞病蟲害的生存環境,減少其發生和傳播。例如,在玉米種植區實行輪作制度,與其他作物如小麥、大豆等交替種植,以打破玉米螟的生命周期。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寄生菌等生物資源,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例如,利用寄生蜂對玉米螟進行生物控制,通過釋放寄生蜂幼蟲來消滅玉米螟幼蟲。
(3)化學防治:必要時,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藥進行噴灑。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抗藥性的發展。例如,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和抗藥性監測結果,選擇合適的農藥進行噴灑,同時注意輪換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
(4)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直接控制害蟲的數量。例如,使用粘蟲板、誘捕器等吸引和捕捉害蟲,或者利用光、聲、熱等物理因素干擾害蟲的行為和繁殖。
(5)農業政策和法規:政府應制定和執行相關的農業政策和法規,鼓勵農民采取綜合病蟲害管理措施[5]。提供財政補貼、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支持農民進行病蟲害防治。
(6)綜合防治:將以上措施綜合運用,形成綜合防治體系,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例如,在玉米田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綜合防治策略,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靈活調整防治措施。
大豆與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已日益成熟,在具體(化學藥物防治)與宏觀(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農業政策和法規、綜合防治)上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已經逐漸完善。常見的各種病蟲害大多已經可以人為控制,現階段的工作重心是結合現有的病蟲害治理方法推廣植保技術,提升農民的植保意識。有效的植保技術推廣可以有效地將農業植保技術普及,以便于提高農民的病蟲害防治水平,保障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集合植保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植保技術將更加先進和智能化,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強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沈文武.農業植保技術推廣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4(02):93-94.
[2]梁才英,黃進強.農業植保技術推廣方法與病蟲害防治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24):118-120.
[3]孔祥鋒,董敏,王猛.農業植保技術推廣方法與病蟲害防治措施探究[J].棉花科學,2023,45(02):15-17.
[4]李軍.農業植保技術推廣方法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3,41(15):108-110.
[5]宋靜.玉米栽培新技術與主要病蟲害防治方式[J].種子科技,2023,41(2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