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59
摘 要:油茶產業作為我國南方山區的特色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生態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為切入角度,提出了油茶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創新、N作物篩選與配置技術創新、立地選擇與造林技術、施肥與水分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建議和措施,旨在提升“油茶+N”混交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實現油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關鍵詞:“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技術創新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在南方山區具有廣闊的種植前景。然而,傳統的單一油茶林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生態功能單一。“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通過將油茶與其他多種樹種進行復合經營,可有效提高林地綜合效益。本文對“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實踐進行了系統分析,以期為油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新思路。
1“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概述
“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是一種創新性的生態造林技術,通過將油茶與其他多種樹種進行混交種植,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重提升[1]。這種模式充分考慮了油茶的生長特性和立地條件,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水文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與油茶相適宜的樹種進行混交。通過合理搭配油茶與其他喬灌木樹種,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復合生態系統,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增強了林地的生態穩定性。“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中,“N”代表多種經濟樹種、珍貴樹種、藥用樹種等,通過優化樹種組合,實現了產業多元化發展。混交林中,油茶作為主要經濟樹種,其產量和品質得到明顯提升;同時,其他樹種通過間作套種,提供了多樣化的林下產品,如中藥材、野生食用菌等,增加了林農收入。此外,混交林的復雜結構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有效改善了林地小氣候,減輕了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了林木的抗逆性。“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還兼顧了生態效益的提升,為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的生態建設和脫貧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徑,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2“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技術創新
2.1油茶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創新
“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核心在于優良油茶品種的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的創新。通過對油茶種質資源的系統收集、評價和創新利用,選育出適應不同立地條件、抗逆性強、產量高、品質優的油茶新品種。針對油茶幼齡期生長緩慢、掛果晚等問題,創新栽培技術,采用容器育苗、嫁接壯苗、化學調節等方法,加快油茶苗木的生長進程,提高其成活率和早期產量。在栽培管理方面,探索油茶與其他樹種混交的最佳行距、株距組合,優化光照、水分、養分的利用效率,促進油茶的健康生長和高產穩產。同時,深入研究油茶的整形修剪技術,通過合理控制油茶樹冠高度和通透性,改善林下小氣候條件,為林下套種N作物創造有利的生長環境。在花芽分化和坐果率提升方面,創新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花期調控等技術,提高油茶的單產水平和產量穩定性[2]。此外,還需加強油茶采收、初加工等關鍵環節的機械化研究,提高采收效率,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經營。
2.2 N作物篩選與配置技術創新
“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中,N作物的優化選擇和合理配置是發揮林地多功能性、實現多元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3]。N作物的篩選要充分考慮其與油茶的生態位互補性、經濟價值、市場需求等因素,優先選擇適應性廣、生長快、綜合效益高的樹種進行復合經營。例如,在油茶林下套種珍貴用材樹種(如紅豆杉、楠木等)、特色經濟林果樹種(如黃金油茶、油柑等)、藥用植物(如九芎、金銀花等)等,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立體復合種植模式。在N作物的空間配置上,要合理設計混交方式和復合比例,既要發揮油茶主導作用,又要兼顧N作物生長需求,實現油茶林-N作物復合系統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如采用帶狀混交、塊狀混交、行間套種等多樣化的混交方式,優化油茶與N作物之間的光能利用、養分競爭等關系。同時,還要重視N作物良種選育、豐產栽培、產品加工等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提升復合經營的科技含量和產業價值。此外,“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還需要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加強油茶及N作物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要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打造優質特色品牌,促進“油茶+N”混交林產業的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為林農持續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2.3“油茶+N”混交造林的立地選擇與造林技術
合理的立地條件是“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基礎。立地選擇要充分考慮油茶和N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差異,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土層深厚、養分狀況好、水熱條件優越的區域進行適宜樹種的混交造林。一般選擇海拔300~800米、年均氣溫15~20℃、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土壤pH4.5~6.5的亞熱帶紅壤丘陵區,進行“油茶+N”混交造林。在造林前,要做好林地整理和土壤改良工作,采取深耕、挖穴、客土等措施,改善林地立地條件。在造林過程中,要合理設計油茶和N作物的混交方式、株行距、造林密度等,科學搭配喬、灌、草多種植被類型,構建穩定的多層次混交林生態系統[4]。同時,加強造林后的撫育管理,及時開展除草、松土、修枝、補植等作業,確保油茶和N作物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質量。在造林技術上,還要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營造適宜的林下生境,促進林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2.4“油茶+N”混交造林的施肥與水分管理技術
科學合理的施肥和水分管理是保障“油茶+N”混交林健康生長、實現豐產優質的關鍵技術。施肥管理要根據油茶和N作物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科學制定差異化的施肥方案。在幼齡期重點施用氮肥,促進油茶和N作物苗木的快速生長;在成年期增施磷鉀肥,促進開花結果和果實品質提升。同時,推廣應用有機肥源,如油茶餅粕、綠肥、畜禽糞便等,促進林地養分循環,提高土壤肥力。在施肥方式上,采用穴施、溝施、噴施等多種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水分管理方面,要綜合考慮油茶和N作物的耗水特性、降水狀況、土壤蓄水能力等因素,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技術,維持林地水分的動態平衡。大力推廣微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時,加強林地覆蓋和綠肥種植,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團粒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干旱缺水期,及時開展人工補水,并在林地周圍設置蓄水溝渠和儲水池,增強抗旱能力。
2.5“油茶+N”混交造林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油茶+N”混交林由于樹種組成和結構的復雜性,病蟲害的發生呈現出多樣性和交叉感染的特點,防治難度大[5]。要建立完善的林地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體系,及時準確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制定分類分區、綜合配套的綠色防控措施。充分發揮混交林自身的生態調控功能,通過合理優化林分結構、科學搭配樹種組合等方式,提高林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抗逆性。大力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利用天敵昆蟲(如平腹小蜂、草蛉等)、生物農藥(如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等,有效控制林地病蟲害的發生。同時,積極應用物理誘控技術,利用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彩色粘板等,誘殺病蟲害成蟲,降低蟲口基數。在關鍵時期,適度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提高防治效果。此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林道、管護道路等,為病蟲害防治創造有利條件。定期開展林農技術培訓,普及病蟲害識別、預警、防治等實用技術,提高林農的林地管護水平和綜合防治能力。
3“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應用實踐
3.1不同生態區的“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應用案例
“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在不同生態區的應用實踐中,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形成了多樣化的混交造林模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雅長林場開展的油茶+桉樹混交造林應用實踐中,通過合理的混交比例和種植模式,采用“5+2”模式,5排油茶+2排桉樹間種,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兩種樹種的生長優勢,實現林地效益的最大化。間種桉樹不僅能有效利用林地上層空間,更起到防風護林的作用,保障了油茶的高質生長。在湘東地區,探索了以油茶為主,與杉木、楠木等珍貴用材樹種混交的立體復合經營模式,實現了林地的多功能利用和綜合效益提升。在贛南地區,發展了油茶與油桐、油茶與香樟等混交模式,既豐富了林下油料作物品種,又提高了單位面積產值。在川東地區,推廣了油茶與柑橘、油茶與青花椒等混交模式,發揮了油茶良好的生態護畜作用,促進了林-果-藥多種經濟作物的協調發展。在兩湖山區,創新了油茶與銀杏、油茶與厚樸等混交造林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冠層空間,實現了陽光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在閩北山區,示范了油茶與毛竹、油茶與金銀花等混交經營模式,有效促進了林農增收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這些生動的“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應用案例,為油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林下經濟的拓展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對于推動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3.2“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生態效益評估
“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不僅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在生態效益方面也有突出表現。通過合理構建多樹種、多層次的混交林體系,顯著增強了林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研究表明,與單一油茶林相比,“油茶+N”混交林的植物多樣性指數、鳥類多樣性指數分別提高了26.3%和32.7%,土壤動物類群數量增加了43.5%,林地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明顯改善。同時,混交林冠的多層次結構有效減緩了降雨對地表的直接沖刷,顯著提高了林地的涵養水源能力,混交林的年徑流調節率比單一林提高了18.6%。在水土保持方面,“油茶+N”混交林的林下枯枝落葉層、灌草植被和發達的根系有效增強了土壤的抗蝕能力,土壤侵蝕模數比單一林降低了32.4%。在固碳釋氧功能方面,混交林的碳匯能力比單一林提高21.2%,固碳速率加快,生態服務價值更高。此外,“油茶+N”混交林改善了林地小氣候環境,提高了林農作業的舒適度,在景觀美學、生態旅游等方面也具有獨特魅力。
3.3“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經濟效益評估
“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通過林地立體復合利用、多元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整體提升。油茶作為主導產業,通過優良品種選育、優質高產栽培等,實現了單產水平和產品附加值的雙提升。林下套種的N作物,通過特色經濟作物、中藥材、食用菌等的發展,有效拓寬了產業發展空間,增加了林地綜合產出。據測算,“油茶+N”混交林每公頃年綜合收益可達12000~18000元,是單一油茶林經濟效益的1.8~2.5倍。在湖南省汨羅市推廣的油茶+杉木混交林,5年后畝均收入達1600元,比單一油茶林增收800元。在福建省龍巖市推廣的油茶+厚樸混交林,畝均收入超過2000元,為當地林農增收致富開辟了新路徑。“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還帶動了油茶精深加工、生態旅游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同時,通過林下養蜂、林下養雞等林下立體種養模式,進一步盤活了林地資源,實現了多元增收。實踐表明,“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有效破解了單一林種“邊際效益遞減”的瓶頸制約,是突破油茶產業發展天花板的重要路徑。
3.4“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社會效益評估
“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在創造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的同時,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效益。通過示范推廣“油茶+N”混交造林,培育了一大批油茶種植大戶、家庭林場、林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了當地林農就業增收,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三農”問題解決。以湖南省新化縣為例,通過大力發展油茶+珍貴用材樹種混交造林,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達26萬畝,林農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為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支撐。同時,“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還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為林區群眾創造了優美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態幸福感和獲得感。在貴州省梵凈山地區,通過發展油茶+金銀花等混交模式,打造了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景觀,帶動了生態旅游、康養等產業發展,促進了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可以預見,隨著“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應用,該模式必將在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山區林農致富奔小康、過上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是一項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體的造林技術,通過合理優化樹種組合、完善配套栽培管理技術,可顯著提升林地綜合產出水平,為山區林農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徑。未來,應進一步加強“油茶+N”混交造林模式的科技創新,因地制宜推廣多樣化的復合經營模式,完善產業利益聯結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加種植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鄉村全面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譚萬喜.淺談“油茶+N”混交造林技術[J].江西農業,2024(10):104-106.
[2]張劍,字強,張龍,等.油茶與桉樹混交造林技術[J].鄉村科技,2023,14(6):127-129.
[3]蔣桂雄.大力推廣“油茶+N”復合經營[J].廣西林業,2022(6):19-21.
[4]黃俊錠.桉樹與油茶混交造林及其效益比較分析[J].農家科技(上旬刊),2023(4):89-91.
[5]楊文輝,妥亞娟.林業工程中的造林方法與混交造林技術[J].大科技,2024(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