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72
摘 要:薄殼山核桃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種植和生產。然而,隨著核桃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病蟲害對薄殼山核桃的危害也日益凸顯。因此,開展薄殼山核桃病蟲害調查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區地區為例進行研究,對該地區薄殼山核桃的主要病蟲害進行了普查,共統計了67種主要病蟲害,其中蟲害62種,病害5種。發生最嚴重的病蟲害是黑斑病和星天牛等。據此,本文從造林技術、人工物理技術和化學防治等方面,對宜州地區的薄皮山核桃的主要病蟲害進行了防治,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薄殼山核桃;病蟲害防治;宜州區
薄殼山核桃隸屬于胡桃科山胡桃,是我國主要的木本干果類植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為了更好地了解宜州區薄殼山的主要害蟲,筆者在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區薄殼山核桃的主要害蟲進行了持續監測,并對其主要害蟲的種類及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
1調查方法
本研究以薄殼山核桃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踏查與標準地調查,對其蟲害種類及危害情況進行觀測,建立標準地6個,面積2000m2(40m×50m)。在每一塊標準地上,采取平行樣抽樣20株,用網捕法、振落法和修剪法捕捉害蟲。根據癥狀類型來判斷疾病,由于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對病原進行培養和鑒定。采用林農走訪、森林燈誘相結合的方法,對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進行了調查。
2結果分析
2.1薄殼山核桃蟲害
宜州區薄殼山核桃蟲害種類繁多,涉及5目30科62種。在物種劃分上,以鱗翅目區系最多,22個種,隸屬于12個科,占35.48%;鞘翅目有21種,隸屬于8個科,占33.87%。半翅目有17種,屬8個科,約為27.42%。結果表明,該地區主要以蚜蟲、金龜子和蛾類為主要食物。其中,桔小實蠅和小蠹蛾危害最為嚴重,危害最大的是桔小實蠅和小蠹蛾,其危害以幼蟲為中心,引起樹體衰弱,嚴重時植株枯死[1]。根害以金龜子為主的14種,近年有加重的趨勢。同時,在該地區也發現了2類種實有害生物,其中以天牛和蛾類為最多,對果實的危害最為嚴重,這與當地的綜合管理技術等有關。
2.2薄殼山核桃病害
宜州區薄殼山核桃主要受5種病原物侵染。其中,以黑斑病菌為代表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新梢和果實[2]。此外,一些地區還存在著樹枝腐爛、樹皮開裂等問題,對此也有必要進行監測,并采取主動的預防措施。
2.3宜州區薄殼山核桃主要病蟲害種類
2.3.1黑斑病
近幾年,薄殼山核桃出現了一種新的病害,主要危害部位是在幼果期,首先在幼果上產生小的橢圓形或不規則的黑色斑點,然后慢慢擴展,變成一個半徑1~2cm的近圓形,中間稍凹陷的小黑點,多個病斑相連,形成一個巨大的不規則的黑斑點,有的還會使果實變得漆黑,導致落果或僵果。研究表明,該品種采后落果高達40%,對其產量及質量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3]。在PDA培養基上,病菌的菌落呈現出清晰的同心輪紋,并且在其發育晚期會出現分生孢子的斑點。分生孢子為4節,5個細胞(3個著色),頂部2~3條副絲,多數為3條,基部有1條短尾毛狀。該病菌在果實脫落、有病果實、僵果和脫落的果實上進行越冬。次年三月末,隨著溫度的升高,發病部位開始出現新的孢子。結果表明,薄殼山核桃的果實在4月底就已開始發病,到了7月中旬就會明顯膨大,這是黑斑病菌最易感染的時期。
2.3.2星天牛
星天牛是一種蛀干型害蟲,對各種樹木均有一定的危害。成蟲以葉脈、嫩枝和枝干的幼嫩表皮為食,取食枝條、主干和根部的木質部位,在樹干下面堆積著大量的蟲屎,使樹木容易被風吹倒,樹干變弱,直至死亡。星天牛主要發生于直徑10cm以上的樹木,夏秋季為害嚴重。
星天牛的外形特點:(1)成蟲:體長4cm左右,通體烏黑發亮,翅膀上有幾個白點,非常顯眼。觸角是黑色和白色的。雄性觸角比體長,雌性比體長。在前胸背部,有一根鋒利而結實的側刺。背板腫瘤顯著,兩側呈扁平狀。在羽翅的底部,有一層濃密的黑色顆粒,大小不等。雄蟲體形狹窄,腹部末端全部覆蓋有鞘翅。雌蛾體寬,腹部末端略露于外。(2)蛹體:體長23~40mm,形如成蟲,頭向前伸出,觸須卷成環形,緊貼腹部。初蛹呈淡黃色,在羽化之前,各個部位由黃變黑。(3)幼體:老熟幼蟲,體長38~67mm,黃白相間,頭呈淺黃色。帽殼向胸內收縮,上顎和口部框架呈深棕色,上唇和唇基部呈奶白色到黃褐色。前胸背部有黃褐色的“凸”形斑紋,大約占據了背部的一半。前部邊緣有清晰的黃褐色鳥類斑紋。9對氣孔,暗棕色。(4)蛋:長卵形,長5~6mm,寬1.5~2.4mm,黃白相間。
宜州區一年1代,以寄生性幼蟲在寄主上越冬,危害嚴重。在第二年的3月份,大多數的幼蟲都會在春天形成一個腎狀的蛹室,其長度是3.5~4cm,寬度是1.8~2.3cm。有一個貫穿樹皮的圓形羽化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小,不再進食。在4月初,當溫度穩定在15℃左右的時候,蠶蛹期就會開始,到了5月底,繭蛹就會完成。蛹期從19天至33天不等。成蟲于5月上旬開始羽化,羽化后在蛹室內滯留4~8天,當蟲體變得堅硬時,從圓形羽化孔中飛出,于5月下旬至6月初,以取食寄主幼嫩枝梢的樹皮為食,補充養分;交配時間為10~15天。成蟲的生命周期為40~50天,在5月底到7月底為高峰期,最遠可飛40~50m。成蟲在晴朗、無風的早晨8時到下午的5時進行交配,交配結束后3~4天產卵。產卵高峰期在7月初。在產卵之前,用“T”形刻槽和“人”形刻槽,深2mm,長8mm,卵巢管從刻槽一側的樹皮縫隙中鉆出,通常一秒鐘只有一顆,產卵后尾巴會分泌出一種凝膠狀的東西,將卵巢密封起來。雌性個體一生可產卵23~32個,最高可達71個。卵期9~15天,在6月中旬開始孵出,到了7月中下旬達到了孵化的高峰期。初孵幼蟲蟲道內布滿蟲糞便,且有細纖維狀的木質纖維堆積于槽外。其在生長一個月以后就會橫向鉆進木質部分,當其長到2~3cm時,就會向上爬,爬到不同的地方,蛀道變寬,上面有通氣的孔,排泄物會從里面流出來。到了9月底,大部分幼蟲都會掉頭而下,沿著原來的蟲道鉆進洞里,再挖出一條新的通道。幼蟲生長周期為10月,蟲道長35~57cm。
2.3.3警根瘤蚜
警根瘤蚜在薄殼山核桃育苗地發生較為嚴重,主要發生于春夏季和秋季,對植物的傷害達到100%。受害植物的葉子上長滿了蟲癭,大的有大豆大小,小的只有芝麻大小。該蟲寄生于蟲癭中,吸食新梢和新葉,常引起葉片發黃,過早脫落,無法正常抽枝放葉,致使樹勢衰弱;對幼苗的生長發育和果實的產量有一定的影響[4]。
警根瘤蚜形態學特點:(1)成蟲:雌蚜為干雌蚜,雌蚜為短翅雌蚜;結果表明:長翅雌蚜、雌蚜和雄蚜等6個種類的成蟲均有明顯的差異。干母蚜是指在薄殼核桃新葉上產生的一種無翅的雌蚜。無翅雌蚜是一種克隆的成癭蚜蟲,由每一代無翅的雌蚜和其后代的卵組成,每年可重復形成成癭。短翅雌蚜為產性蚜蟲,是由每一代雌成蟲及每一代雌蚜產卵后產生的部分卵發育而成。長翅雌蚜是一種遷徙性蚜蟲,以成蟲為母體,以每一代雌蚜的卵為母體,以其卵為母體,以其卵為中心,多次傳毒。雌蚜屬有性類型,是通過短翅雌蚜產卵形成的。雄蚜是通過短翅雌蚜產卵形成的有性生殖類型。有翅成鳥的頭部、胸部和腹部更容易區分,腹部7節,前胸腹部有胸基,中胸腹分為4個顯著的部分,在它的正中央有一個凹槽。體呈黃色,橢圓形,有光澤。觸角的長度為0.25~0.3mm,呈3節,每一節連接的地方都是尖銳的。翅長1.5~2.2mm,2對,膜質,透明。無翅孤雌繁殖蚜體長0.6~0.8mm,寬0.3~0.4mm。沒有眼睛,頭、胸、腹的分界不清楚,特別是在胸腹并合的情況下更難區分。體呈淡黃綠色、桃狀。(2)若蟲:成蟲的發育后期,其長度為1.0~1.2mm,寬度大約為0.5mm。身體為黃綠相間,長橢圓形,頭部、胸部、腹部的分界不明顯。觸角纖細,通常為3節,頂端具3根剛毛。(3)卵:長0.15~0.25mm,寬0.10~0.12mm。初孵時為淡黃色,有膠質,輕觸即碎,并有光亮,晚期漸黃而堅硬。
警根瘤蚜一年發生多次,多發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是孵化的高峰期。初孵出的若蚜沿枝而上,在新剝出的芽頂上棲息和取食,一次可達上百個若蚜簇。當葉芽繼續發育時,若蚜會附著在新長出的嫩葉上,形成小蟲癭。在蟲癭的早期,蟲癭內部是一中空的空間,昆蟲在其內壁取食和產卵。第一代蟲癭體積大,直徑3~9.0mm,大的可超過10mm,其數目和危害程度都很大。第一代蟲癭在5月下中旬成熟,葉背上的瘤頂干裂,害蟲從中鉆出。已鉆出的長翅雌蚜可以短距離遷移至相鄰植物上,并在其上筑巢,而已鉆出的雌蚜又會在新生的葉片上爬行,以形成新的蟲癭。
3薄殼山核桃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3.1做好嚴格的植物檢疫工作
薄殼山核桃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種植和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害。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首先要做好嚴格的植物檢疫工作。植物檢疫是指對進出口的種子、苗木、果實等植物及其制品進行檢驗、檢疫和放行的工作。通過植物檢疫,可以及時發現并阻止潛在的病蟲害傳入和傳播。在栽培薄殼山核桃時,應確保選用健康的種子和苗木,并在引種前進行必要的檢疫和消毒處理。同時,在栽培過程中要定期檢查樹木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并處理病害和蟲害。另外,對于外來攜帶的植物、土壤等材料,也要進行檢疫消毒,防止帶入病蟲害。確保經濟效益要嚴格依照《植物檢疫條例》及有關規定,把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引種檢疫等手續做好,杜絕有危害的有害生物通過種苗運輸和擴散,杜絕攜帶有害生物的種苗在山上栽植[5]。因此,在薄殼山核桃的種植管理中,植物檢疫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必須高度重視和嚴格執行,通過嚴格的植物檢疫工作,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傳播的可能性,保護薄殼山核桃的生長和產量。
3.2強化監控和早期預警
為了有效防治薄殼山核桃主要病蟲害,必須采取強化監控和早期預警的措施。加強田間巡視,及時觀察薄殼山核桃的生長情況,對可能出現的病蟲害進行及時發現和識別。建立監測站點,利用昆蟲性信息作為病蟲害的生物指標,定期進行監測,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的趨勢。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遙感技術和生物傳感器等,實現對薄殼山核桃病蟲害的智能監控和預警,提高防控的準確性和效率。通過強化監控和早期預警,可以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方案,最大程度地保護薄殼山核桃的生長和產量。例如,在幼樹期,每隔5天就到林中去踩點,觀察是否有黑褐色、水漬狀、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病斑。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發病部位變得烏黑,流出如墨汁般的液體,樹皮微微隆起。用手按,有泡沫滲出,有酒渣臭味,多數為梭形或長卵形。若發生上述黑褐色或水漬狀病斑,應及時發出警報,做好預防黑斑病的準備工作。在5~6月發生天牛蟲蛀干時,要注意對天牛蟲的預防,對葉上初生有癭瘤的要進行預防。
3.3適時進行藥劑防治
針對薄殼型核桃黑斑病菌以落果、病果、僵果越冬、3月中下旬溫度上升為主要特征,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視病情輕重適時施藥。輕病可以噴1~2次,中度病可以噴2~3次。選擇50%拿敵寧1500倍液為宜。肟菌和戊唑醇的配比劑是喜瑞(48%甲基硫菌靈+戊唑醇)1000倍液,對該藥劑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效果較佳。還可選用其他三氮唑類殺菌劑,如喹啉銅和其他化合物。為了防止根管蚜的發生,可以采用混合使用藥劑的方法,如吡蟲啉和其他的內吸農藥。對于如紅癭蚜等,在3月下旬,也就是冬季幼蟲孵化前,用2.5%溴菊脂乳劑、廢柴油、廢油和面粉混合按照1∶40∶60∶100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油膏在樹身上部刷一條5cm寬左右的環帶。在4月上、中旬,蟲癭始開裂,是蟲害發生的高峰期,可以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進行噴灑,或者選擇水胺硫磷、乙酰胺磷等既能殺死卵又能殺死蟲的藥物。針對天牛及其他食腐害蟲,可以用毒簽塞緊蛀洞,也就是用1/16~1/8個磷鋁板將蛀洞填滿,然后以土填實即可。另一種方法是將100%吡蟲啉乳油或80%農藥水乳劑倒入糞池中,再用土覆蓋。天牛成蟲羽化后,在養分補給期(5至6月星天牛,7至8月星天牛幼蟲)可以選擇2%噻蟲啉微囊2000倍液或8%“綠威”觸破微囊300倍液進行預防。
近年來,薄殼山核桃的栽培面積逐年增加,但其病蟲害的發生也逐漸增多,嚴重影響了其生產及產業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常見病蟲害的調查,對其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通過控制試驗等手段,對宜州地區薄殼核桃發生的主要害蟲種類和控制措施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了嚴格植物檢疫、加強監測預警、適時使用藥劑防治等建議,為薄殼山核桃病蟲害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促進核桃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核桃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也將減輕生產者的生產壓力,為農業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何俊紅.薄殼山核桃豐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4,30(04):32-35.
[2]游世宏,徐奎源,戴羚.薄殼山核桃“方30號”果用林的栽培試驗[J].綠色科技,2023,25(09):119-121+126.
[3]張計育,李永榮,陳智坤,等.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果業信息,2021,38(11):21-23.
[4]華增劍,馮桂林.薄殼山核桃常見病蟲害與防治方法淺析[J].河南農業,2021,(26):21-22.
[5]彭飛.薄殼山核桃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21,12(2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