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浩吉鐵路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為例,對創建原則、程序和標準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創建過程中組織管理、宣傳培訓、任務落實、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典型做法與經驗,主要有:踐行“綠色浩吉”的建設理念;加強組織領導,規范項目管理;加強溝通聯系,注重宣傳培訓;加強技術支撐,強化任務落實;守正創新,注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緊跟時代步伐,助力脫貧攻堅。
關鍵詞: 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浩吉鐵路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1.008
[引用格式] 李炳垠,徐國鳳.浩吉鐵路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工作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25(1):29-31.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強調生產建設單位要強化責任落實,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
鐵路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截至2021年,我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已突破15萬km,鐵路建設規模空前巨大[1]。自2011年9月水利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水土保持示范創建活動以來,已有多條鐵路建設工程獲得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稱號,為規范鐵路工程水土保持施工、強化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本研究以2021年獲得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稱號的浩吉鐵路建設項目為例,總結浩吉鐵路在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過程中的做法和經驗,以期為今后鐵路工程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1 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原則、程序和標準
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依據是《水利部關于開展國家水土保持創建工作的通知》(水保〔2021〕11號)和《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管理辦法的通知》(辦水保〔2021〕171號)。
1.1 創建原則
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按照“自主建設、自愿申報、嚴格審核、動態管理”的基本原則,具體應當體現區域典型性、行業代表性和引領性,注重理念、機制、模式和技術創新,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2]。
1.2 創建程序
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以建設主體自愿申報,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推薦,水利部組織評審認定的程序開展。示范工程為部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直接向水利部申報。
1.3 創建標準
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需滿足的必備條件包括:①開展了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監理、監測及設施驗收工作,且未發現較嚴重問題;②足額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③未被列入過水土保持信用監管“重點關注名單”和“黑名單”;④未被水行政主管部門執行過責任追究、行政處罰和掛牌督辦;⑤未被媒體曝光過重大水土流失問題及相關生態環境問題。在此基礎上以《生產建設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標準(試行)》為標準進行評分,標準由組織機構、建設管理、綜合防治、防治成效4個一級指標和機構人員、監督檢查、防治措施、生態效益等17個二級指標組成。
2 基本情況
2.1 項目概況
浩吉鐵路項目起自內蒙古自治區浩勒報吉,途經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陜西省榆林市、延安市、韓城市,山西省運城市,河南省三門峽市、洛陽市、南陽市,湖北省襄陽市、荊門市、荊州市,湖南省岳陽市、長沙市,江西省宜春市、新余市,終點到達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站,沿線經過7個省(區)16個市。線路全長1 813.23 km,建設標準為國鐵
Ⅰ級,設計時速為120 km/h。工程沿線自北向南經過毛烏素沙地、陜北黃土丘陵、紅壤丘陵、中低山等地貌區域,氣候類型涉及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2.2 水土流失情況
工程建設期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有擾動地表造成的水土保持設施、植被破壞和土壤裸露,邊坡開挖、棄渣堆置遇暴雨天氣容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穿越沙地破壞表層土壤結皮,大風天氣風力侵蝕加劇等。水土流失治理重點、難點在于擾動面積大、取棄土方量多,途經河龍區間多沙粗沙區、伏牛山中條山、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等多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保持工作難度大。
3 浩吉鐵路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做法與經驗
3.1 踐行“綠色浩吉”的建設理念
浩吉鐵路在建設之初就積極踐行“綠色浩吉”建設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貫穿到項目規劃、選址、設計、施工、運行等各個環節。在項目規劃和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工程建設對沿線生態環境的影響,將生態保護作為重要因素納入項目決策中;在施工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嚴控施工擾動、及時生態恢復等手段,將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最大程度實施生態恢復,實現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2017年,浩吉鐵路工程三門峽黃河公鐵兩用大橋項目先后榮獲河南省樣板工程、三門峽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示范工程稱號。
3.2 加強組織領導,規范項目管理
建設單位以建設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為工作目標,制定“依法合規、統籌兼顧、多措并舉、綠色環保”的工作思路,健全了建設、設計、施工、監理、監測各方聯動、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形成了“公司統一組織、指揮部分段管理、設計單位技術支持、監理單位日常監督、施工單位具體落實、監測單位跟蹤監測”的工作格局。同時,建立標準化管理體系,對質量、安全、技術、環水保等實行標準化管理,將水土保持納入工程管理,嚴格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強化過程控制和激勵考核,加強質量監督,實行質量責任制,注重人員培訓和管理,以確保工程建設水土保持工作順利開展,在鐵路行業起到了樣板引路、示范引領作用。
3.3 加強溝通聯系,注重宣傳培訓
建設單位高度重視與流域機構、沿線地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溝通聯系,共同推進水土保持工作,積極配合監督檢查,將監督檢查作為推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抓手,指導參建單位不斷完善制度,優化工作方法,落實問題整改,提升水土保持工作能力。
工程建設期間,建設單位分層次、多手段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宣傳和業務知識培訓,通過召開觀摩會、印發宣傳畫冊、布設展板等形式推廣先進經驗,并邀請記者采訪一線工作人員,在《人民鐵道》刊發文章宣貫典型事跡,召開水土保持專題講座,內容涉及生態保護宏觀重要性和具體水土保持技能等,還邀請業內專家、學者、技術服務單位進行授課,提高了參建人員水土保持意識和責任感。
3.4 加強技術支撐,強化任務落實
浩吉鐵路建設過程中引進專業技術單位開展水土保持方案、后續設計、監理、監測、驗收等技術服務工作,為鐵路建設提供全面、專業、高效的水土保持技術支持和服務。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引進專業設計咨詢單位,將生態保護作為重要因素納入項目決策中;施工階段,引進水土保持監理、監測單位,對水土流失情況全程監測管理,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施工后期,引進水土保持設施驗收評估單位,對水土保持設施功能全面評估,提出改進建議,為水土保持驗收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
3.5 守正創新,注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
浩吉鐵路線路里程長、沿線環境復雜,建設單位在原有設計基礎上,因地制宜優化方案,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工程建設效益。
1)植被覆蓋度動態測算系統。植被覆蓋度動態測算系統是一種基于遙感技術的系統,可以用于監測和估算地表植被覆蓋情況。利用該系統通過遙感衛星或無人機等遙感設備獲取地表植被的圖像或數據,采用計算機圖像處理和數據分析技術計算出植被覆蓋度,再在水土保持監測過程中利用傳統目視、針刺等方式做校準,通過讀取無人機低空遙感影像中的RGB值,得到植被覆蓋度數據。
2)Pix4D平臺。Pix4D是集全自動、快速、專業精度為一體的無人機數據和航空影像處理軟件之一,通過Pix4D mapper模塊可以生成三維數字模型,以及精準的DSM、DEM和高精度正射影像,還可根據解析影像,分析棄渣場擾動范圍、棄渣量變化情況。這種方法比傳統的測量方法更高效、準確,能為鐵路建設工程設計提供更加可靠、準確的數據。
3)因地制宜,創新防護措施。針對移動沙丘對鐵路建設的影響,設計優化了傳統的漿砌片石護坡,采用混凝土結構進行替代,使防護結構內部更加密實、耐久性更佳。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重視地方景觀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施工過程中廣泛采用三維生態護坡、立體植被墊等,提高植被成活率和綠化效果。在風沙區固沙植被選取了根系發達、抗旱抗寒能力強、成活受自然氣候影響小的檸條,按照30 m林帶、30 m草方格間隔交替布置,形成天然防沙網,防護效果良好。
4)設計優化,取棄土場合一。主體工程在施工階段根據現場情況,采取取棄土場合一設計,合理規劃取棄土場位置和規模,減少了取棄土場的數量;同時優化施工工藝,分塊分段取土,避免形成大的開挖面,對先取后棄的取土場,分塊分段回填并對邊坡進行清理、防護。取棄土場合一,可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土地資源的浪費,提高工程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5)永臨結合,減少施工擾動。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結合當地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充分利用沿線既有房屋、場地作為辦公場所,租賃當地拌和站、倉庫、工業場地等作為施工臨建設施場地,施工結束后臨時道路、設施移交地方永久利用。永臨結合,可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工程效益最大化。
6)創新創優,建立首件評估制度。浩吉鐵路公司創新創優,深化精準施策,嚴格“首件”(即采用統一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藝,在同類工程或工序第一次施工的產品),強化過程,面對全線地形地質復雜、水土流失多樣的困難條件,實施首件評估制度,在水土保持設計中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的各項措施,把防治措施分解到每個施工標段,做到“一段一冊”,取、棄土場“一場一圖”,堅持水土保持工程和主體工程同步同標準實施。
3.6 緊跟時代步伐,助力脫貧攻堅
建設單位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參建單位依據實際情況,將工程建設、水土保持措施落實與脫貧攻堅、發展經濟有效結合。堅持工程建設與地方土地整理規劃相銜接,通過整合利用施工中產生的廢棄渣土,修建蔬菜大棚、煙葉基地、獼猴桃種植園、工廠、學校、移民點等,打造集生態文明與經濟產業為一體的示范樣點。全線減少取、棄土渣場269處,綜合利用棄渣2 270萬m3,實施土地整治666.7 hm2,新增耕地117.0 hm2,使沿線1 328人實現脫貧致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4 結束語
浩吉鐵路以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為建設目標,樹立“綠色浩吉”建設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貫穿到項目規劃、選址、設計、施工、運行等各個環節中,各參建單位高度重視、密切配合,對照創建標準高質量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從組織管理、宣傳培訓、技術創新等多方面探索實踐[3],為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礎。浩吉鐵路示范創建做法與經驗在同行業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引領作用,為今后鐵路工程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莫斌,朱世海,李峰,等.新形勢下鐵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持,2022(3):28-31.
[2] 劉宇,周娟.輸變電工程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工作探討[J].亞熱帶水土保持,2021,33(4):52-54.
[3] 梁亞丹,吳碧波.廣東省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實踐與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持,2021(6):21-24.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