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永仁縣地處云南省中北部,隸屬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金沙江下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歷年來,永仁縣堅持政府領導、注重創新部門協作機制,強調規劃引領、突出預防監督工作,提倡綜合治理、注重治理理念模式創新,堅持產業升級、推動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多方籌措資金、注重民間資本水保投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永仁縣水土流失面積比1993年減少了25.64%,水土流失面積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水土保持率達到65.55%。2023年永仁縣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新時期,永仁縣應完善機制體制、落實系統治理任務,健全監管機制、構建生產監督管理模式,推進數字化改革、構建永仁“智慧水土保持”,推進水土保持宣傳教育、提升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為云南省“建設中國最美麗的省份”助力添彩。
關鍵詞: 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創建;成效;做法;永仁縣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 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1.022
引用格式: 王永.云南省永仁縣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創建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5(1):86-88.
永仁縣地處云南省中北部,隸屬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北緯25°51′~26°30′,東經101°14′~101°49′。境內海拔926.0~2 884.7 m,土地總面積2 189.0 km2,其中山區面積2 088.8 km2、壩區面積100.2 km2。永仁縣屬內陸高原區,受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多“山”字形和V形地形,高山峽谷、緩坡丘陵同山間盆地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河流均屬金沙江水系,水資源豐富,全縣年均水資源總量6.09億m3。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金沙江干熱河谷氣候的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春干旱、夏秋濕潤,干濕分明、陽光充足,年均氣溫17.7 ℃,年均日照時數2 836 h(居云南省第一),年均無霜期271.4 d,年均降水量840 mm,年均水面蒸發量2 794.4 mm。永仁縣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現有耕地1.84萬hm2,可開發土地1.11萬hm2,人均林地2 hm2,特色經濟林果已突破3.57萬hm2,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37%。根據2006年《水利部關于劃分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永仁縣屬金沙江下游治理區;根據《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復核劃分成果》,永仁縣屬金沙江下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1 永仁縣水土流失治理歷程及成效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科學性、長期性的復雜工作,永仁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1993年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全面推動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1995年永仁縣被列入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批準實施“長治”第三期小流域治理工程,共治理小流域11條,永仁縣水土保持工作自此步入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發展軌道。1993年、1998年永仁縣通過采取典型調查、放大平衡計算方法摸清了全縣土壤侵蝕現狀。“十五”期間,永仁縣獲批實施“長治”第五期小流域治理工程,共治理小流域14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4.18 km2,其中維的和蓮池小流域被列為精品小流域。“十一五”期間,永仁縣獲批實施“長治”第七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共治理小流域9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4.66 km2。“十二五”期間,永仁縣老懷哨小流域被列入“長治”第八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99 km2。“十三五”期間,永仁縣多部門協同發力,累計實施水土保持項目30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3.57 km2。2021年,共實施水土保持項目7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20 km2。2022年,共實施水土保持項目2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74 km2。根據2022年云南省水土保持公報[1],至2022年底永仁縣水土流失面積754.05 k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34.45%,比1993年減少了25.64%,水土流失面積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水土保持率達到65.55%。2023年永仁縣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2 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的做法
2.1 堅持政府領導,注重創新部門協作機制
1993年,永仁縣成立了由縣政府領導的水土保持委員會。1995年批準成立了永仁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站,任命了49名水保監督員,其中縣級11人、鄉級16人、村級22人。同時,組建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水利、林業、土地、統計、司法、公安、法院、檢察院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永仁縣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領導小組,全縣四鄉三鎮也相應成立了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領導機構,有力保障了“長治”第三期、第五期、第七期和第八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實施。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進一步統一協調,把水保項目與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及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實施的項目相結合,本著“渠道不變,相對集中,各投其資,各記其功,各得其益”的原則,將國土綠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礦山生態修復等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政府掛帥、各部門齊抓共管、群眾參與的喜人局面。2020—2022年,水利部門、自然資源部門、農業農村部門和林業部門分別完成了10.85、9.57、15.71、85.59 km2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多部門協作機制進一步強化,為水土保持率的穩步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2.2 強調規劃引領,突出預防監督工作
永仁縣歷屆政府始終堅持把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為永仁縣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堅強后盾。1993年,永仁縣編制了第一部縣級水土保持規劃《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水土保持規劃報告》;1999年,編制了第二部縣級水土保持規劃《永仁縣1999─2010年縣級水土保持總體規劃報告》;2010年,編制了《永仁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報告》;“十四五”期間,編制了《永仁縣水土保持規劃(2021—2030年)》。
在水土保持治理項目中,一是始終把宣傳工作作為推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要手段,把國策宣傳教育與生態立縣戰略相聯系,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相聯系,緊密結合解決民生問題,突出重點,落實責任;做到常規宣傳與特色宣傳相結合,借助多媒體,廣泛深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二是面對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城鎮化的新形勢,建立了強有力的統一監督管理制度。縣人大常委會委員多次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貫徹情況;縣人民政府多次調整充實縣水土保持委員會領導班子;縣水務局從縣級和基層水管站抽調干部,以充實和加強縣水保執法隊伍,確保縣內重大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另外,縣水務局還對全縣85個采砂場、采石場、磚瓦廠多次進行梳理式清理和整頓。截至2022年底,縣水務局累計審批水土保持方案36個,查處違章案件17件。三是加強業務培訓。為提高水保監督執法水平,多次安排執法人員參加省、州組織的統一執法培訓。
2.3 提倡綜合治理,注重治理理念模式創新
永仁縣在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過程中,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制定了《永仁縣有償出讓荒山使用權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在長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總結出了一套“五統一”的管理模式,即:統一領導、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檢查驗收標準、統一項目管理、統一財務管理。“五統一”管理模式的執行,有效規范了水土保持項目管理體制。為解決資金緊缺與深層次開發水保產業的矛盾,縣委、縣政府采取先由縣鄉機關、企事業單位籌資、出勞,財政量力投資為主進行治理,然后由政府招商引資進行綜合開發,回收資金繼續投入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的模式。如在“十五”“十一五”期間,開發建設了蓮池查利么小流域萬畝(1 hm2=15畝)葡萄示范基地、533.33 hm2蠶桑基地、100 hm2油橄欖基地等一大批示范工程。近年來,又成功引入社會資本,先后投資4.6億元,建成2 667 hm2亞洲單體連片面積最大的高標準杧果核心產業園。這些都是政府采取創新機制,筑巢引鳳,增強水保活力的真實寫照。
2.4 堅持產業升級,推動特色產業創新發展
永仁縣結合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建設,一是調整全縣農業和林業產業結構,形成了以核桃、板栗、橄欖、杧果、葡萄、沃柑、草莓、石榴等特色果品為主的綠色產業,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建設鄉村客棧、星級農家樂和家庭農場,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采取“公司+農戶+網絡”模式,將農業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與農戶結合起來,實現土地規模開發及產業帶動,助推了當地經濟發展。二是以水土保持為抓手,全面提升了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加快了農村供水、供電、通信、公廁等配套設施及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有序開展了河道清淤,堤岸防護、綠化,減少了山洪災害,確保了沿河兩岸農田、村莊安全。三是以農業園區為載體,著力壯大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重點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大力發展了現代山區特色高效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了綠色產業體系,推進了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將永仁彝族文化融入產業發展,成為永仁縣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創新模式。
2.5 多方籌措資金,注重民間資本投入
永仁縣歷來重視多渠道資金對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推動作用,始終堅持中央、地方、集體、個人一起上,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建設進度。在國家資金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農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個體戶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承包、租賃、購買、股份合作、聯營等多種經營形式治理開發“四荒”,促進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和經濟發展。為確保項目順利完成,采取了如下辦法:一是發揮好國家資金的主渠道作用。各部門建立項目資金賬戶及審批撥付流程,依規審批撥付,從制度上保障資金合規專項使用,保證了資金全額、高效地投入項目中。二是引導項目區群眾投工、投勞。在封禁管護及道路、水池等基礎設施建設中需群眾投工投勞的,積極組織項目區村委會發動群眾參與。三是政府加大投入。縣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投入縣級配套資金。四是嚴格落實生產建設單位自籌資金。截至2022年底,永仁縣民間資本累計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項目314個,投入資金13 768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83萬hm2。農民大戶參建的項目達273個,資金規模達2 733萬元,其中政府補助493萬元;“公司+農戶”參建的項目有2個,資金規模350萬元;農村合作社參建的項目有10個,資金規模200萬元,其中政府補助50萬元;獨立出資參建的項目有29個,資金規模10 485萬元,其中政府補助1 495萬元。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治理效果明顯。
3 發展展望
3.1 完善機制體制,落實系統治理任務
加強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落實鄉鎮政府水土保持考核內容指標,充分發揮考核在行業管理中的“指揮棒”作用。進一步發揮水土保持委員會作用,加強政府統一領導、多部門協作的水土保持工作機制,完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與管護制度、生產建設項目管理制度,整體推進、系統治理水土流失。根據《云南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云水保〔2017〕99號),永仁縣處于云南省水土保持區劃中的滇中中低山減災蓄水區,主要防治途徑為:實施封山育林育草,維護和修復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注重經濟產業林和不合理農林開發帶來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減輕土壤侵蝕;防治山洪災害,實施溝道治理,采取溝頭防護和溝道攔擋、排導及固岸削坡等工程措施,控制滑坡、崩塌、泥石流發展;實施坡耕地、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配套建設坡面水系工程,攔截、分流和蓄積地表徑流。規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81.30 km2。
3.2 健全監管機制,構建生產監督管理模式
依托“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健全網絡審批、承諾制等制度,優化水土保持審批服務,提升審批效率,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強化生產建設項目監督管理與水土保持工作,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嚴格建設管理,保障水土保持投資到位,構建更為高效、便捷的監督管理模式。
3.3 推進數字化改革,構建永仁“智慧水土保持”
推進永仁縣水土保持數字化建設,提升永仁縣水土保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融合地面監測與遙感監管,實現生產建設項目全覆蓋動態監管和水土流失自動預測預警,提高智慧化監管與協同服務水平。
3.4 推進水土保持宣傳教育,提升公眾生態保護意識
持續推進水土保持國策宣傳“進黨校、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工作,加大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力度,培育全縣水土保持文化氛圍,提高民眾生態保護意識,助力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4 結束語
永仁縣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后,在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新永仁”戰略目標的引領下,將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完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全面改善生態環境,加快綠色發展,努力打造云南“滇中翡翠”、“兩山”理論實踐示范樣板,為云南省“建設中國最美麗的省份”助力添彩。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水利廳.2022年云南省水土保持公報[EB/OL].(2024-03-27)[2024-04-25].https://wcb.yn.gov.cn/html/2024/shuitubaochigongbao-tongji_0327/58502.html.
(責任編輯 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