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LIFT)后患者肛門功能恢復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煙臺市蓬萊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30例行LIFT的肛瘺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術后3個月肛門功能恢復情況分為良好組(106例)和不良組(24例)。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及手術治療相關指標,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響行LIFT患者肛門功能恢復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瘺管類型、吸煙史、瘺管處理方式、便秘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不良組患者病程長于良好組,有既往手術史、切口感染占比均高于良好組,瘺管長度長于良好組(均Plt;0.05)。不良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術后疼痛持續(xù)時間、住院時間均長于良好組(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長、有既往手術史、瘺管長度長均為影響行LIFT患者肛門功能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結論 病程長、有既往手術史、瘺管長度長均為影響行LIFT患者肛門功能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密切檢測該類指標并及時干預,以提高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瘺管結扎后肛門功能。
【關鍵詞】經括約肌型肛瘺;瘺管結扎;肛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57.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2.0112.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2.035
肛瘺是指由于病理原因肛門管道或直腸下部與肛周皮膚間形成異常通路,占所有肛腸類疾病的8%~25%,常引起膿液的持續(xù)性滲出和肛周的間歇性疼痛[1]。復雜性肛瘺需行外科手術治療,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如肛瘺切開掛線術等,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愈合時間長、患者疼痛程度較重,可能導致術后肛門功能損傷。既往文獻顯示,復雜性肛瘺的術后復發(fā)率為0~32%,肛門失禁率為0~63%,復雜性肛瘺的治療已成為臨床面臨的難題[2]。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LIFT)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可避免對內外括約肌的損傷,從而顯著降低術后肛門自控功能下降的風險。 LIFT的操作簡便,治愈較高,為復雜性肛瘺治療提供有效的新選擇[3]。但目前,關于行該術式患者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LIFT后患者肛門功能恢復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煙臺市蓬萊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30例LIFT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術后3個月肛門功能恢復情況分為良好組(106例)和不良組(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本研究經煙臺市蓬萊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4]中經括約肌肛瘺和括約肌上肛瘺的診斷標準,且經肛門超聲檢查確診;⑵年齡≥18周歲;⑶于煙臺市蓬萊中醫(yī)醫(yī)院行LIFT。排除標準:⑴合并直腸息肉、中毒性巨結腸及腸梗阻等疾病者;⑵經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⑶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或精神疾病史者;⑷合并可能影響傷口愈合的疾病者,如糖尿病、克羅恩病等。
1.2 手術方法 術前采用肛門超聲確定瘺管路徑,并于手術前夜使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Ⅲ)(馬應龍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43467,規(guī)格:每袋含聚乙二醇4 000 64 g,硫酸鈉5.7 g,氯化鈉1.46 g,氯化鉀0.75 g,碳酸氫鈉1.68 g)導瀉,清空腸道,術晨進行保留灌腸。患者取側臥位,經蛛網膜下腔麻醉后轉為俯臥折刀位進行手術,通過外口注入雙氧水,確定內口位置。探針從外口至內口引導,于括約肌間溝位置作2~3 cm弧形切口,逐層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暴露并分離外括約肌,隨后游離瘺管。在內括約肌附近結扎瘺管,并用雙氧水由外口注入,驗證瘺管結扎已完成。在外括約肌附近縫扎瘺管,切斷中間部分,再次將雙氧水由外口注入,以防外括約肌平面瘺管結扎不全。隨即,去除外側管道,使用搔刮或隧道式挖除,并清洗括約肌間溝。使用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弧形切口,術后查無出血,覆蓋無菌紗布進行包扎。術后24 h控制排便,使用靜脈抗生素預防感染。換藥時避免對創(chuàng)口內部過度消毒,防止撕裂結扎部位,且油紗條不宜過深填塞。術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瘺管類型(馬蹄瘺、非馬蹄瘺)、吸煙史、病程、既往手術史、瘺管長度、瘺管處理方式(挖除、搔刮)、切口感染、便秘情況。⑵比較兩組患者肛門功能恢復情況,包括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術后疼痛持續(xù)時間、住院時間。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行LIFT患者肛門功能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進行描述,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則予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Q1, Q3)]進行描述,予以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進行描述,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瘺管類型、吸煙史、瘺管處理方式、便秘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不良組患者病程長于良好組,既往手術史、切口感染占比均高于良好組,瘺管長度長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肛門功能比較 不良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術后疼痛持續(xù)時間、住院時間均長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影響行LIFT患者肛門功能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表1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病程、既往手術史、瘺管長度、切口感染)作為自變量,將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瘺管結扎后肛門功能情況作為因變量(1=不良組,2=良好組),進行量化賦值,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見表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長、有既往手術史、瘺管長度長均為影響行LIFT患者肛門功能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肛瘺主要發(fā)生在30~40歲男性群體中,患者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通常無法自愈,因此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該疾病[5]。手術治療可消除感染源,提供良好的引流,促進瘺管閉合,但肛門內外括約肌的完好是保障正常肛門功能的關鍵,術中需盡可能保護肛門括約肌的完整性[6]。臨床常見的傳統(tǒng)肛瘺手術方法包括肛瘺切除術、肛瘺切開術和掛線療法[7]。這些手術雖在清除病灶和降低復發(fā)風險等方面效果較好,但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患者需經歷較長時間的傷口愈合過程,還可能損傷肛門括約肌,影響肛門功能[8]。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中已經報道多種保護肛門括約肌的復雜肛瘺手術技術。其中,LIFT因其簡便的操作流程、安全有效的手術成果及良好的術后肛門功能恢復效果,已獲得廣泛的認可和臨床應用[9-11]。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良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術后疼痛持續(xù)時間、住院時間均長于良好組。分析原因為,瘺管周圍的炎癥反應可能導致創(chuàng)面愈合受阻,延長愈合時間,較長的疼痛持續(xù)時間可能對患者的舒適度和康復產生負面影響,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長、有既往手術史、瘺管長度長均為影響行LIFT患者肛門功能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江志峰等[12]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⑴長期肛瘺的患者疾病復發(fā)風險較高,頻繁的治療可能導致肛門受損,增加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在行LIFT后,患者手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會受到嚴重影響。此外,較長的病程可能導致瘺管周圍炎癥反應持續(xù)存在,使瘺管周圍組織受到持續(xù)的炎癥損傷,增加患者術后的康復難度,對肛門功能恢復產生不利影響[13]。因此,病程較長的患者更易出現肛門功能恢復不良的情況。⑵自然組織間隙的破壞、醫(yī)源性肛瘺和手術切口瘢痕等情況的發(fā)生,可能會干擾醫(yī)師對于瘺管走向的判斷。手術本身可能導致更大的創(chuàng)面和肛管黏膜的多次損傷,既往手術可能會導致瘺管周圍的瘢痕組織形成,從而影響肛門功能的恢復。
⑶在治療過程中,如果瘺管較長,定位其內口會較為困難。有研究顯示,內口位置不明確的病例復發(fā)風險是內口明確病例的20倍[14]。同時,瘺管較長的患者需切除更多組織,這可能對括約肌的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影響肛門功能的恢復。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切口感染可導致術后感染和瘺管周圍炎癥反應加重,進而對術后康復和肛門功能的恢復產生負面影響[14]。炎癥反應加劇可能會對患者的術后康復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在肛門功能的恢復方面。肛門功能的恢復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直接影響,因此,了解和管理這些潛在的風險因素尤為重要。然而,本次研究中,將切口感染的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時,并未發(fā)現其對術后恢復有顯著影響。這一結果可能受到樣本量的限制,本研究僅包括130例行LIFT患者,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導致結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受限。小樣本量可能會使某些重要的影響因素未能顯現出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性,從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考慮包括切口感染在內的更多可能的影響因素,以便更全面地評估影響肛門功能恢復的因素。通過擴大樣本量和考慮更多變量,可提高研究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從而為臨床提供更準確的指導,幫助優(yōu)化術后恢復策略,改善患者的恢復質量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病程長、有既往手術史、瘺管長度長均為影響行LIFT患者肛門功能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密切檢測該類指標并及時干預,以提高行LIFT患者的肛門功能。
參考文獻
侯毅,鄭雪平,譚妍妍,等.改良TROPIS術對高位肛瘺患者術后肛門功能的長期影響與危險因素分析[J].天津醫(yī)藥, 2023, 51(1): 86-91.
吳許雄,黃娟,王淼,等.基于Logistic回歸分析217例復雜性肛瘺患者術后肛門功能障礙的中西醫(yī)危險因素研究[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3, 43(3): 550-556.
HARIPRASAD C P, KUMAR A, KUMAR M, et al. The efficacy of ksharsutra, fistulectomy and 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LIFT) procedure in management of fistula in ano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MC Surg, 2023, 23(1): 70.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yè)委員會.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06, 9(5): 461-463.
張飛功,李猶龍,嚴樺.益氣活血生肌方對肛瘺術后急性感染性創(chuàng)面模型大鼠Vimentin、TNF-α和IL-4表達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 2023, 32(9): 1525-1528.
袁和學,潘春來,劉宗劍,等.經括約肌間入路聯(lián)合松弛掛線治療復雜性肛瘺的臨床療效[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23, 39(9): 1123-1126.
劉墩,劉寧遠,郭紅鑫,等.虛實結合掛線術與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治療高位肛瘺的療效比較[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23, 51(2): 222-224.
程凱,鄭麗華.虛實結合掛線術聯(lián)合改良經肛括約肌間切開術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23, 51(6): 720-723.
吳闖,徐進,汪慶明,等.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括約肌間型及經括約肌型肛瘺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 2023, 29(2): 156-160.
王余娜,邱慶安,劉珊.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單純性括約肌型肛瘺的臨床效果評價[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2, 21(8): 838-842.
王永剛,孫源.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高位單純肛瘺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22, 25(4): 311-313.
江志峰,李建平,王寶光.麻子仁湯加味聯(lián)合川椒祛毒湯熏洗對高位復雜性肛瘺術后患者肛門功能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 2023, 44(2): 195-198.
林文華,呂世榮.改道掛線術與切開掛線術治療括約肌上型肛瘺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 2023, 29(2): 174-177.
郭佳,朱傳想,何偉.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聯(lián)合直腸推移瓣術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可行性研究[J].臨床外科雜志, 2023, 31(1): 74-76.
李燕,王金萍,王琴.Goodsall規(guī)律預測與經直腸雙平面腔內超聲定位肛瘺內口的價值比較[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22, 47(7): 917-919, 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