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2022—202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四醫院臨床病原菌耐藥監測統計結果,為臨床診療及疾病防控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四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分離出的761株臨床病原菌(每種菌只分析第一株菌)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細菌鑒定結果,分為革蘭氏陰性菌(528株)與革蘭氏陽性菌(233株),分別對各自常用的抗菌藥物進行耐藥分析。結果 761株臨床病原菌中,革蘭氏陰性桿菌528株(69.38%),分別為肺炎克雷伯菌135株(17.74%)、銅綠假單胞菌105株(13.80%)、大腸埃希菌148株(19.45%)、奇異變形桿菌55株(7.23%)、鮑曼不動桿菌58株(7.62%)、嗜麥芽窄食單胞菌27株(3.55%);革蘭氏陽性菌233株(30.62%),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92株(12.09%)、溶血葡萄球菌53株(6.96%)、表皮葡萄球菌56株(7.36%)、屎腸球菌32株(4.20%)。革蘭氏陰性桿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曲松較敏感(51.93%),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較敏感(37.53%),大腸埃希菌對環丙沙星較敏感(59.67%),奇異變形桿菌對氨芐西林較敏感(73.16%),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他啶(23.25%)、頭孢曲松(23.27%)、頭孢吡肟(23.24%)藥物較敏感,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復方磺胺甲唑片較敏感(51.98%)。革蘭氏陽性桿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88.97%),溶血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98.02%),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91.13%),屎腸球菌對青霉素G(96.99%)、苯唑西林(96.97%)、環丙沙星(96.97%)較敏感。結論 2022—202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四醫院的常見病原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其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較高,臨床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取適宜的抗菌藥物治療方案。
【關鍵詞】病原菌;耐藥監測;菌株鑒定
【中圖分類號】R4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2.0119.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2.037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抗菌藥物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但引起的病原菌耐藥性問題日益嚴峻[1]。病原菌耐藥性是指病原菌在接觸抗菌藥物后,通過多種機制使其對藥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從而導致抗菌藥物對該病原菌的療效減弱或無效[2]。因此,在醫療實踐中,了解臨床病原菌的耐藥情況對于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及提升醫療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耐藥監測是指系統、持續地監測和分析臨床分離的病原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其能為臨床醫生提供及時、準確的病原菌耐藥信息,幫助醫生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時合理選擇抗菌藥物[3]。同時,耐藥監測有助于醫院感染控制部門制訂針對性的感染防控策略,若監測中發現某科室出現某種耐藥菌的暴發流行,可及時采取隔離、消毒等措施,防止耐藥菌在醫院內的進一步傳播[4]。臨床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腸球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等)及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5]。不同類型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耐藥機制和流行特點,因此,對其進行全面監測能為臨床治療和感染防控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基于此,本研究分析2022—202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四醫院臨床病原菌耐藥監測統計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四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分離出的933株臨床病原菌(每種菌只分析第一株菌)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研究方法 參考《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6]做病原菌常規分離培養,依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發布的相關標準[7],使用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合肥恒星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皖械注準20162220337,型號: HX-21)分析各菌株種類及其藥物敏感性。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病原菌菌株種類分布情況。⑵分析革蘭氏陰性菌對其常用15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⑶分析革蘭氏陽性菌對其常用14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
2 結果
2.1 臨床病原菌菌株種類分布情況 761株中臨床病原菌,革蘭氏陰性菌528 株(69.38%),分別為肺炎克雷伯菌135株(17.74%)、銅綠假單胞菌105株(13.80%)、大腸埃希菌148株(19.45%)、奇異變形桿菌55株(7.23%)、鮑曼不動桿菌58株(7.62%)、嗜麥芽窄食單胞菌27株(3.55%);革蘭氏陽性菌 233 株(30.62%),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92株(12.09%)、溶血葡萄球菌53株(6.96%)、表皮葡萄球菌56株(7.36%)、屎腸球菌32株(4.20%)。
2.2 2022—2023年革蘭氏陰性菌對其常用15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革蘭氏陰性桿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曲松較敏感(51.93%),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較敏感(37.53%),大腸埃希菌對環丙沙星較敏感(59.67%),奇異變形桿菌對氨芐西林較敏感(73.16%),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他啶(23.25%)、頭孢曲松(23.27%)、頭孢吡肟(23.24%)藥物較敏感,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復方磺胺甲唑片較敏感(51.98%),見表1。
2.3 2022—2023年革蘭氏陽性菌對其常用14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革蘭氏陽性桿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88.97%),溶血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98.02%),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91.13%),屎腸球菌對青霉素G(96.99%)、苯唑西林(96.97%)、環丙沙星(96.97%)較敏感,見表2。
3 討論
細菌耐藥性產生機制如下:⑴基因突變。細菌的基因發生自發突變,導致其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降低[8]。例如,肺炎鏈球菌的某些基因發生突變后,青霉素結合蛋白結構改變,使青霉素無法有效與之結合,從而產生對青霉素的耐藥性。這種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但在抗菌藥物的選擇壓力下,耐藥突變菌株得以生存和繁殖。⑵基因轉移。①質粒介導: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環狀DNA,攜帶耐藥基因,通過接合、轉化、轉導等方式可在細菌之間轉移[9]。例如,在革蘭氏陰性菌中,許多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基因是通過質粒在不同菌株間傳播的,使原本敏感的細菌獲得耐藥性。②轉座子和整合子介導:轉座子是可移動的遺傳元件,攜帶耐藥基因,能在細菌染色體、質粒之間轉移。整合子則可捕獲和整合外源性基因,與轉座子或質粒結合,促進耐藥基因的傳播[10]。例如,整合子可整合多種不同類型的耐藥基因,使細菌表現出多重耐藥性。⑶藥物作用靶點改變。病原菌可通過改變抗菌藥物作用靶點的結構或數量來抵抗藥物作用。如細菌核糖體結構的改變可導致對作用于核糖體的抗生素(如紅霉素、四環素等)產生耐藥性;某些細菌對喹諾酮類藥物耐藥是因為其DNA旋轉酶或拓撲異構酶的改變,使藥物無法有效抑制細菌DNA復制[11]。⑷藥物外排泵機制。細菌細胞膜上存在外排泵系統,能主動將進入細胞內的抗菌藥物排出細胞外,降低細胞內藥物濃度[12]。
本研究結果顯示,761株中,革蘭氏陰性菌528株,分別為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奇異變形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革蘭氏陽性菌233株,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腸球菌32株;革蘭氏陰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曲松較敏感,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較敏感,大腸埃希菌對環丙沙星較敏感,奇異變形桿菌對氨芐西林較敏感,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吡肟藥物較敏感,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復方磺胺甲唑片較敏感;革蘭氏陽性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溶血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較敏感,屎腸球菌對青霉素G、苯唑西林、環丙沙星較敏感。這提示革蘭氏陰性菌是較為主要的病原菌類型。分析菌株種類分布情況可為后續不同菌種的感染防控及治療提供具體的對象指向,同時藥敏信息有助于臨床醫生針對不同臨床病原菌感染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同時也為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根據本研究結果,現提出如下建議:⑴精準用藥依據:臨床醫生在面對感染患者時,務必第一時間采集樣本進行病原菌培養與藥敏試驗。根據藥敏結果用藥,增強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痛苦,縮短病程。對于部分復雜感染,單一用藥療效不佳時,可結合細菌的藥敏特性進行聯合用藥。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與治療反應,若用藥一段時間后療效欠佳,應及時復查病原菌及藥敏,靈活調整用藥方案,防止延誤病情。⑵鑒于革蘭氏陰性菌占比較高,醫院需強化對重點科室,如重癥監護病房(ICU)、手術室、透析室等區域的環境及器械微生物監測力度,這些科室患者病情重、免疫力低,是感染高發區,重點監測有助于早期發現耐藥菌流行趨勢,及時遏制傳播。對于確診感染上述耐藥菌風險較高的患者,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醫護人員做好防護,使用專用器械設備,防止交叉感染。⑶及時調整醫院抗菌藥物分級目錄,將病原菌敏感的一線用藥合理納入基礎用藥范疇,方便臨床使用;對耐藥性較高、僅作為特殊情況備用的藥物提高使用級別限制,減少不必要的使用,降低細菌耐藥率。建立嚴格的抗菌藥物處方審核制度,藥師結合病原菌藥敏結果,核查醫生處方的合理性。對于不合理用藥,如藥敏實驗結果提示耐藥卻仍選用、無指征濫用廣譜抗菌藥等情況,及時與醫生溝通糾正,規范抗菌藥物使用秩序。
綜上所述,2022—202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四醫院的常見病原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其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較高,臨床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取適宜的抗菌藥物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2014—2019年不同等級醫院細菌耐藥監測報告[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21, 20(2): 95-111.
劉穎惠,趙嘉勇,高東培,等. 2019年某院多重耐藥菌檢出現狀及耐藥譜分析[J]. 醫藥論壇雜志, 2021, 42(11): 75-80, 84.
唐思詩,肖玉玲,李靜,等. 2021年中國老年人群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特征[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4, 55(4): 989-994.
沈柏彤,魏奕菲,楊啟明,等.云南某醫院重癥監護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大理大學學報, 2024, 9(4): 52-58.
饒亞華,賈珉,王永濤,等.臨床實驗室四種血培養瓶對常見病原菌檢出效率及抗生素吸附能力實驗比較[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2024, 39(5): 199-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1: 68.
付亞文,杜玉珍,高鋒. CLSI臨床實驗室自動化標準概述[J].檢驗醫學, 2020, 35(4): 370-373.
張勝勇,趙嘉詠,劉穎惠,等. 2019—2021年新鄭市某三級醫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藥現狀分析[J].海南醫學, 2024, 35(1): 109-113.
蔡燦萍,熊翔,黎杏仁,等. 2012—2021年安慶地區某三級醫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特征分析[J]. 華南預防醫學, 2023, 49(2): 227-230.
孫艷,馬旻軒,陰晴,等. 某三甲醫院臨床分離多藥耐藥菌流行病學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9, 29(13): 1931-1935.
孫珊珊,常艷軍,李婷.金黃色葡萄球菌1326株的檢出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 2022, 26(35): 55-57.
唐婷,高鑫,李玟,等. β-內酰胺類及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對銅綠假單胞菌的防耐藥突變濃度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 2023, 16(10):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