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犀角地黃湯對急性腦梗死(ACI)患者神經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60例,接受常規抗凝、降壓、降糖、調脂等治療)和觀察組(6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犀角地黃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療效、中醫證候積分、血脂水平及神經功能,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語言不利、面色晄白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改善均更優(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F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犀角地黃湯在治療ACI方面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良好的特點,可減輕患者癥狀,改善血脂水平及神經功能。
【關鍵詞】犀角地黃湯;急性腦梗死;神經功能;血脂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07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4
中醫認為,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屬于“中風”范疇,其病理機制通常涉及氣血逆亂和脈絡瘀阻,氣虛瘀熱證是較常見的證型,主要癥狀包括突發性意識喪失、偏癱及肢體感覺異常等[1]。目前,西醫治療主要側重于改善神經功能,通常采取降壓、溶栓等多種綜合治療措施[2]。但有研究顯示,僅采用西醫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預后較差[3]。中醫治療則注重整體調養,強調依據患者個體差異實施辨證施治,包括中藥湯劑、針灸等多種療法。其治療目標在于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開竅醒腦,有效減輕患者的癥狀。犀角地黃湯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犀角地黃湯用于ACI患者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35例、25例;年齡35~82歲,平均年齡(66.51±12.4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5~24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13.32±1.33)h。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36例、24例;年齡36~82歲,平均年齡(65.48±12.4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5~23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13.21±1.32)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可比。本研究經江蘇省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ACI的診斷標準[5];⑵中醫符合氣虛瘀熱證的辨證標準[6](主證: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神疲乏力,語言不利;次證:面色晄白;舌脈象:舌淡黯、苔白或白膩,脈細澀),符合上述主證、次證并結合舌脈象即可確診;⑶均為首次發病;⑷發病至入院時間≤24 h。排除標準:⑴合并顱內出血者;⑵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⑶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海南碧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6020480,規格:0.3 g/片),0.3 g/次,1次/d;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616,規格:75 mg/片(按C16H16ClNO2S計)],75 mg/次,1次/d;并行常規降壓、降糖、調脂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犀角地黃湯治療。犀角地黃湯組方:犀角(水牛角代)30 g,生地黃24 g,芍藥12 g,牡丹皮9 g。取藥材加水300 mL,大火煎煮30 min,煎煮出藥汁100 mL,50 mL/次,2次/d,早、晚溫服。均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癥狀(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完全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gt;70%;有效:上述癥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70%;無效:上述癥狀無明顯變化,中醫證候積分降低lt;30%[7]。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取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語言不利、面色晄白4個中醫證候進行積分,0分:無癥狀,2分:輕微癥狀,4分:中度癥狀,6分:重度癥狀,積分與患者癥狀嚴重程度成正比[8]。⑶比較兩組患者血脂水平。采集患者5 mL靜脈血(采血時間點為治療前后),采用離心機離心5 min(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半徑為15 cm),取血清,使用酶聯免疫法檢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⑷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FDS)評分[10]評估患者神經功能,NIHSS總分最高為42分,評分越低表示神經損傷癥狀恢復情況越好;NFDS總分最高為45分,評分與神經損傷程度成正比。⑸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惡心+腹瀉+失眠)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語言不利、面色晄白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血脂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C、TG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改善均更優,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神經功能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5。
3 討論
ACI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及高復發率的特點[11]。瘀血在腦部的阻塞是ACI整個病程中的基本病理變化。在常規西醫治療中,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溶解血栓、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及改善脂質代謝等。中醫認為,ACI多表現為氣虛血瘀證,治療時通常采用涼血散瘀的策略[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總有效率更高;治療后,兩組患者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語言不利、面色晄白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觀察組方案效果顯著,可改善ACI患者的臨床癥狀。分析原因為,犀角地黃湯組方中的犀角(現多以水牛角替代)具有清熱涼血、養心安神的功效;生地黃的功效為清熱涼血、滋陰補血;芍藥具有散瘀通絡、柔肝止痛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功效。全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作用于血液系統,可有效改善ACI患者血液的高凝狀態,從而減輕臨床癥狀[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TC、TG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改善更優,這提示犀角地黃湯能夠改善ACI患者的血脂水平。分析原因為,犀角地黃湯中的地黃具有降脂作用。生地黃能夠通過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從而改善患者神疲乏力、語言不利等臨床癥狀,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其次,犀角地黃湯中的芍藥和牡丹皮也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改善血脂代謝[14]。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ACI患者采用犀角地黃湯可改善其神經功能。分析原因為,犀角地黃湯中的犀角具有清熱解毒作用,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從而減輕炎癥反應。在ACI中,炎癥反應是導致神經細胞損傷和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抑制炎癥反應,保護神經細胞,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其次,生地黃能夠滋養心陰、安定心神,改善患者神疲乏力等癥狀。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無差異,這提示犀角地黃湯不會增加ACI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有一定安全性。分析原因為,犀角地黃湯的配伍注重平衡和諧,各藥之間能夠相互協調,避免單一藥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犀角地黃湯在治療ACI患者方面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良好的特點,可減輕患者的癥狀,改善血脂水平及神經功能,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郭鑫,劉志華,陳豪,等.急性腦梗死中醫證型分布與病灶面積、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醫急癥, 2023, 32(12): 2189-2193.
彭世雄,危聰,雷靜穎,等.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合西醫常規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4, 22(10): 1761-1767.
蒙仕祥,陳卜偉,馮永鋒.化痰逐瘀熄風方聯合常規西醫治療急性腦梗死(風痰瘀阻證)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 2023, 32(5): 850-852.
潘思敏,林興棟,沈志勇.犀角地黃湯對缺血性腦卒中再灌注大鼠模型自噬水平的調節機制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0, 19(4): 348-35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李志君,邵宏敏,張東東,等.腦梗死急性期的中醫辨證要素及證候分布規律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 2015, 24(1): 102-103.
毛文晴,嚴鋒,徐重白,等.急性腦梗死中醫證候特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8, 16(17): 2554-2555.
酈永平,陳啟光,張菊萍,等.急性腦梗死辨證分型研究[J].江蘇中醫藥, 2004, 25(1): 14-16.
談頌,常思遠,宋波,等.早期改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對缺血性卒中預后的預測作用[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2, 45(3): 154-157.
巫嘉陵,王紀佐,王世民,等.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的信度與效度[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9, 42(2): 75-78.
閆雯,趙于飛,宮玉哲,等.缺血性腦卒中分子流行病學篩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 2023, 51(1): 65-68.
劉紅喜,梁曉,魏競競,等.中醫藥治療急性腦梗死用藥規律的數據挖掘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4, 22(1): 32-37.
杜威,張文龍,王獻,等.陽明熱盛疾病轉歸[J].河南中醫, 2022, 42(9): 1297-1300.
姜婧,李靜波,房銘銘,等.犀角地黃湯聯合常規治療對瘀熱證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及對血脂水平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4, 24(8): 1495-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