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干燥綜合征(SS)患者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已成為風濕免疫疾病中第二常見疾病。目前,關于SS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多認為是由免疫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內分泌紊亂、環境因素和藥物因素等相互作用導致。西醫主要通過人工淚液、唾液替代品等緩解干燥癥狀。中醫認為,SS屬“燥痹”范疇,肝腎陰虛津虧為主要證候。另外,情志因素在SS疾病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肝腎辨治在郁證病理過程和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臨床通過疏通氣機、調暢情志的中醫藥療法治療SS,可以達到改善病情、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將針對SS伴抑郁(燥痹致郁)的病機進行全面分析,并從滋水涵木基本大法闡釋其臨床意義。
【關鍵詞】干燥綜合征;燥痹;郁證;肝腎虧虛;滋水涵木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081.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7
干燥綜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種慢性炎癥自身免疫疾病,其發生可導致患者口干眼干,該病還可能累及腎、肺、神經系統及消化道等多個器官,引起多系統的功能紊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1]。SS多考慮與免疫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內分泌紊亂、環境因素和藥物因素等有關,這些因素共同導致SS的發生與發展。SS患者的常見癥狀包括肌肉無力、全身疼痛、干咳、胸悶、癲癇、肝炎、肝臟硬化與慢性腹瀉等,西醫多用免疫抑制劑、激素和人工淚液等進行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由于SS具有病程長、周期性、疾病多樣性和難以根治的特點,患者往往會產生抑郁情緒,激活神經系統中的免疫細胞,誘導促炎細胞因子釋放,破壞體內的免疫穩態[2]。因此,情緒因素可影響SS患者的臨床療效[3]。中醫認為,SS屬“燥證”范疇,SS的病因、病機較復雜,通常認為燥痹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多因津液生成或輸布障礙所致,目前臨床多采用滋陰潤燥法治療燥痹。近年,關于中醫藥治療SS各種機制的研究不斷深入,而基于辨證論治的中醫理論基礎,可為SS提供更全面的臨床證型及病機分析,以為臨床治療SS提供新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將從中醫層面解釋SS伴抑郁的病機形成,并分析滋水涵木法對SS肝腎陰虛證候的重要作用,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1 燥痹中有關“郁”的病因病機
SS歸屬中醫“燥痹”“燥證”“燥毒”等范疇。從病因論,其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如風、熱、燥邪等陽邪,或素體陰虛津虧引起的內燥。無論是“7+1病機”理論還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基本病機,均強調“腎主五液”[4-5]。古代諸多醫家也有關于情志致燥,而使津虧血少的論述。如清代石壽棠在《醫原》云:“七情不節,氣結、神傷、精損,及病時汗、吐、下太過,或久勞風日之中,頻近爐火之旁,皆能燥傷津液”。明代醫家李梴在《醫學入門》曰:“燥分內外,外因時值陽明燥令……內因七情火燥……皆能偏助火邪,消爍血液。”上述均說明情志因素在燥證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從病因病機均能找到“燥-郁”的關系。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病因和病機,采取相應的治療策略。對于外感燥邪,常用的方法是疏風清熱、潤燥解毒;對于內燥,則多采用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的方藥。此外,情志調節也是治療的重要方面,通過心理疏導、調暢情志,以減少情志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現代研究也表明,心理因素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情志的調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狀態,從而對抗疾病[2]。因此,在治療SS時,綜合運用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
2 燥痹致郁
SS長期反復的疾病特點,不僅會造成患者各種生理上的不適,如眼干、口干和關節疼痛等,也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與負性情緒,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SS患者的臨床療效與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內經》有“五神藏”之說,若五臟氣血調和則人體精神行為活動正常;若氣血失和可引起臟腑功能紊亂,五神失調可引起精神活動失常。肝主血脈,燥痹的陰虛津虧導致的全身津液失和,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氣機不暢,從而導致郁證的產生,氣機不能正常運行,全身的津液精血不均或不暢,長期容易形成痰濕、血瘀,進一步加重“燥象”與抑郁。
關于SS合并抑郁的研究顯示,SS患者更易出現焦慮、抑郁[6]。有臨床研究顯示,肺纖維化、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缺乏性貧血、抑郁癥等均為SS的常見并發癥[7]。Cui等[8]在焦慮/抑郁相關SS疾病因素的研究中,發現160例SS患者中有33.8%存在焦慮情緒,36.9%存在抑郁情緒;而Tarn等[9]關于SS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也表明,SS患者經常出現焦慮和抑郁的癥狀,患者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HRQoL)降低,癥狀負擔的改善有可能對患者的長期HRQoL產生重大影響。
3 郁證致燥
中醫在探討疾病病因時,特別強調情志因素的影響。情志病這一病名首見于張介賓的《類經》,由于情志活動異常影響氣機運行,如《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證明情志失調導致氣機不暢、血氣失和而致諸病。
郁證屬于情志病中的一類,狹義之郁是指因情志失暢、氣機郁滯導致的一系列“郁”的臨床癥狀,即情志之郁。《中醫內科學》將“主要臨床表現為神緒不寧、易驚、悲憂喜哭,或脅肋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或悲憂喜哭、喜怒無常的一類病癥”定義為郁證。氣血津液及五臟理論郁證致氣血津液郁滯不通,從而導致肝腎臟腑功能失調加重“內燥”之象而成燥痹。
3.1 情志因素引發氣機失調致燥
人體之氣運動不息,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簡稱氣機,升降出入正常運行,氣機調暢,氣化過程才能有序進行,保證人體各臟腑功能、精氣血津液功能的平衡協調。無論是《證治匯補》所述“故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還是王安道的:“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都說明情志不遂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氣郁日久則生諸多變病。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所說:“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津液澀滯著而不去。”表明情志致郁,導致津液運行不暢,則生內燥;又因氣滯致瘀,瘀血致燥,而成痹象[3]。SS患者存在明顯的干燥癥狀,提示體內的津血不足或者運行失暢導致分布不均,由于情志因素加重內燥使SS更纏綿難愈。
3.2 情志因素影響臟腑功能致燥
SS的基本病機為陰虛津虧,津液的分布代謝是氣與臟腑相互作用的結果,與肝臟關系最為密切[10]。長期籠罩在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的陰霾中,易導致肝氣不舒,影響肝膽經的氣血運行,出現肝氣郁結。根據五行生克規律,由于情志抑郁、意志消沉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為腎之子,子病及母,導致腎精虧虛,無以滋養肝陰,肝用不足則疏泄無力;腎精充足,得以濡養臟腑形體官竅保證功能正常。從整體上講,腎為“先天之本”,腎之陰陽體現生命的根本動力,腎陰滋養各臟腑之陰。SS患者雖有口、舌、眼、外陰等不同部位的燥象,其根本源于腎[11]。若因情志郁結導致肝氣不舒傷及腎陰,則會加重肝腎陰虛津虧的SS病理基礎。
3.3 燥痹與郁證患病人群高度重疊
3.3.1 圍絕經期女子與燥痹 SS的發病群體絕大多數是圍絕經期女性,有研究顯示,雌激素不足可能是促使SS發病的高危因素[12]。隨著女子步入“七七天癸竭”的階段,其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這是一個生理過程。在此期間,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顯著減少,這對女性的身體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另外,下丘腦-垂體-卵巢之間的正常平衡關系失調,下丘腦和垂體功能亢進,進而引發情緒不穩的表現,畏寒乏力的癥狀也日益明顯,即便是溫暖的天氣,也可能感到寒冷。還可能出現食欲減退,可表現為對曾經喜愛的食物也提不起興趣。此外,汗液的分泌也會減少,導致皮膚變得干燥,失去往日的潤澤[13]。
有研究顯示,70%~75%的圍絕經期女性證候特征表現為肝腎陰虛[14]。肝開竅于目,淚由肝精肝血所化,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竅則為淚液潤目,若肝陰血不足,淚液過少不足滋潤目竅,臨床常出現眼球干澀、視物模糊[15]。《靈樞·經脈》有云:“肝足厥陰之脈…… 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指鼻咽部),連目系,上出額……”肝經經氣失舒或邪犯肝經,出現循行部位的氣滯或郁火,如“循喉嚨”出現肝氣郁而化火則口干口苦;“連目系”由于經氣不利, 則咽干眼部干澀。“女子以肝為先天”,女子的經孕帶產離不開肝經調暢與否。“津血同源”,若先天不足,又因經帶胎產耗傷氣血,導致肝血腎精更虧虛,津液無以化生出現全身津液不足證候,津受燥而乏,液失疏而凝;再若因外受六淫癘毒或內傷飲食情志,致肝血腎精更虛,精血虧虛發為燥[16]。處于圍絕經期的SS女性患者,由于機體內津液分布不均,導致肝腎陰虛,再加之受體內激素影響,更易出現肝郁而致情緒失暢。
3.3.2 圍絕經期女子與郁證 女性體質屬陰,得氣多郁,稟賦善懷,加之女子在經期、孕期、產后、絕經前后等時期,氣血變化急驟,易受情志影響,患者以女性居多[17]。女性進入“七七天癸竭”之年,內環境由于腎氣漸衰,天癸漸竭,不能充養沖任二脈,加之感受外燥,內外環境的改變易導致腎陰陽平衡失調而發病。肝主疏泄,是維持人體氣機正常運行的重要臟腑之一,肝郁氣滯是郁病發生的主要機制,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則發為郁病。腎陰虧損,陽氣上亢,水不涵木,肝失所養是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女性焦慮、抑郁情緒的主要病機之一。既往也有相關研究顯示,年老腎衰、肝氣郁結,肝失疏泄,是圍絕經期不良情緒的主要病機[18]。另有研究顯示,肝郁是焦慮、抑郁情緒共病的核心病機[19]。抑郁狀態下的圍絕經期女性往往肝氣郁滯,體內氣血津液運行失和。長期的氣血津液分布不均或運行不暢,將出現肝腎失養而加重陰虛,體內諸“燥”而起。
《丹溪心法·六郁》64載:“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木性升發,主情志、出謀略,燥痹多發于40~50歲更年期女性,此階段女性情志不遂者居多,更易處于肝失疏泄、津布失常的狀態,日久氣郁化火成燥[20]。燥痹病久耗傷肝腎陰精,出現氣陰兩虛,病久難愈易致情志不舒,氣機郁結,郁而化熱則進一步耗灼津液,與中醫郁證的病機不謀而合,體現“燥與郁”的相關性。中醫藥治療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應用前景較好。
4 從肝腎陰虛津虧論治-滋水涵木的基本大法
根據相關專家共識[21],將SS大致分為陰虛津虧證、氣陰兩虛證、陰虛內熱證、燥瘀互結證和燥濕互結證。其中,肝腎陰虛津虧證最為常見,腎屬水,居下藏精,《景岳全書·傳忠錄》記載:“命門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宅”五臟之陰全憑腎水的滋養,五臟之陽全靠腎陽的激發。腎之陰陽為各臟腑陰陽之本。肝腎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從五行生克而論肝腎為母子關系。燥痹起于外燥者,邪氣首犯肺金,金盛乘木,從而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責于內燥者,肝屬春喜調達,春生之氣直受其害[22]。無論內外燥邪,都會影響氣機運行,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從而出現全身氣機失調。氣能行津、化津,津液輸布受阻、化生不足,全身臟腑關節孔竅失于津液濡潤,影響正常功能,從而出現關節疼痛僵硬、孔竅干燥澀痛等痹象。
“滋水”就是補腎精;“涵木”就是通過補腎陰來補肝,肝腎虛證,補其腎,其在協調肝腎。《黃帝內經·素問》載:“腎生骨髓,髓生肝”,人體內如果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肝陰肝血虧虛,陰不制陽,虛陽浮上,稱“水不涵木”,若肝陽上亢,引發相火妄動,久則可下劫腎陰。在這種情形下,加用滋養腎陰的藥物不單可補救陰虛的問題,還可以潛陽,使無根之火得以熄滅。明代醫家李中梓《醫宗必讀·乙葵同源論》云:“古稱乙癸同源,腎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腎與肝……故知氣有余,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義矣。”
有研究顯示,處于更年期的女性,由于性激素的改變更易引起抑郁癥[23]。臨床上,諸多醫家通過調暢氣機,補益肝腎來治療干燥綜合征合并抑郁情緒,如林悅靜等[24]應用逍遙散方疏肝養血,從肝論治,發現患者病情控制理想;陶筱娟教授以肝腎為本,從氣論治貫穿SS的治療全程,發現對于中年SS女性患者,能夠起到疏肝通經、津液布散的效果[25]。
針對該病肝腎陰虛的基本病機,當以滋水涵木為基礎,達到潤燥生津,疏風明目之效。
腎精蘊含的元陰元陽是生命之本,是生命動力的源頭。情志不舒者既有疾病狀態影響心理因素而致肝郁失暢的緣故,情緒長期抑郁的人會顯示出生機不足的征象,就像是“落入深井”或是“被困暗室”,也會有生命動力不足的表現。因此,在補腎之精、滋肝之陰的基礎上,可以通過稍補腎陽激發生命活力,從而達到“益火之源而引火歸元”。滋陰求本的同時,還需補養氣血、通脈祛瘀以祛邪扶正,對肝腎陰虛、瘀血阻絡且伴有情緒抑郁的老年患者尤其合適。早在《千金藥方》中就記載孫思邈治療熱病時在寒冷藥物中加入辛熱藥物,如承氣湯、半夏湯均有一味辛熱藥物“桂心”。首次明確提出“引火歸元”這一治法最早是在《醫學心悟》所述內火四法(達、滋、溫、引)中的引:“腎氣虛寒……當以辛熱雜于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入海,引火歸元”。
5 總結
對情緒所引起的疾病成因理論的剖析,不但為現代醫學關于身心健康奠下理論基石,同時也構成中醫學說的關鍵部分,將情志與SS的發病及治療聯系起來,對治療SS有更深刻的認識。情志抑郁既是SS疾病進展產生的病理產物,也是加重疾病、使疾病纏綿難愈的病因之一,因此,在臨床診療時,需注重調節情志因素的影響。SS與中醫理論中的肝腎存在著脈脈相通的關系,是諸多醫家在多年臨床診療及用藥規律的觀察與總結中發現的,并提出肝腎陰虛津虧是SS的基本病機。針對該病機,“滋水涵木”治療大法體現中醫上的辨證論治、治病求本思想。深入探索辨證診治規律,豐富理論體系,為臨床治療干燥并抑郁患者提供更豐富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臨床用藥提供更系統的辨證施治。
參考文獻
何思慧,張劍勇,賈二濤. 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炎癥發病機制[J].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23, 39(12): 2679-2683,封3.
李娥,葉倩,曾波.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患者焦慮和抑郁狀態的Meta分析[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2021, 35(5): 382-387.
黃芳琴,黃釗煒,曾蘋,等.基于情志因素的干燥綜合征的發病機制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 2022, 33(5): 1188-1190.
王不易,楊旭鳴,蘇曉,等.沈丕安治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的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 2022, 56(4): 23-25.
閻小萍.“辨五液,調五臟”論治干燥綜合征[J].中醫雜志, 2017, 58(22): 1906-1910.
孫龍吉,屈祥科,陶慶文,等.原發性干燥綜合征伴焦慮抑郁狀態患者的中醫證素特點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 2022, 36(2): 98-100.
TARN J, LENDREM D, BARNES M, et al. Comorbidities in the UK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registry[J]. Front Immunol, 2022, 13: 864448.
CUI Y F, XIA L, LI L, et 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C Psychiatry, 2018, 18(1): 131.
TARN J, LENDREM D, MCMEEKIN P, et al.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Longitudinal real-world, observational data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 J Intern Med, 2022, 291(6): 849-855.
楊丹丹,張杰.從病因和證候表現探討干燥綜合征和中醫肝的關系[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 21(6): 97-99.
王琬茹,任志雄,陳璐,等.閻小萍從腎論治干燥綜合征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1, 36(4): 2108-2111.
梅永君,李志軍.干燥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全科醫學, 2020, 18(6): 890-891.
任建兵,張明.針藥聯合治療女性肝腎陰虛型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 2023, 42(2): 45-47.
朱鈴,鐘琴,曾蘋.干燥綜合征的中醫病因病機探析[J].貴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 43(4): 5-9.
李娟,陳靜,李永恒,等.國醫大師朱南孫滋水涵木法治療圍絕經期干眼癥[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1, 36(11): 6468-6470.
尹夢赟,紀偉.紀偉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 2017, 44(5): 930-933.
賈亦非,裴麗.婦人郁證古文獻考略[J].江蘇中醫藥, 2021, 53(3): 72-75.
李萍,曾曼杰,馬齊. 循證護理聯合中醫辨證施護對圍絕經期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癥狀改善、不良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23, 42(2): 294-297.
孫文君,田青,王昆陽,等.基于關聯規則的焦慮抑郁共病中醫證候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8, 35(4): 586-590.
張瑞,金桂蘭,甘可.干燥綜合征與更年期性激素的關聯及中醫治療[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2(4): 744.
周新堯,姜泉,唐曉頗,等.干燥綜合征中醫證候專家共識[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46(3): 310-314.
鄧茜,晏蔚田,彭紫凝,等.彭江云運用疏肝法治療燥痹之經驗[J].江蘇中醫藥, 2024, 56(2): 21-23.
李萍,戴偉.電針治療更年期抑郁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 2020, 32(3): 555-558.
林悅靜,尹謝添,吳曉丹,等.逍遙丸聯合免疫調節治療干燥綜合征臨床探討[J].湖北中醫雜志, 2020, 42(12): 48-51.
張雯.陶筱娟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5(12): 1089-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