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素養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責任感、自尊心和團隊合作意識的關鍵。本文旨在探討在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通過理論分析和具體案例研究,結合實踐經驗,提出若干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以期為實施勞動教育的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勞動素養" 實踐教育" 課程設計" 學生發展" 教育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了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著力提升勞動教育支撐保障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明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做了“以勞動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可見,加強勞動教育,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在新時代的教育中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二、勞動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素質的理論基礎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勞動素養的培養主要涉及到尊重和自我實現層次。通過勞動,學生可以獲得成就感、滿足感以及他人的認可,從而實現自我價值。[1]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通過實際的勞動實踐,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多元智能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具備多方面的智能,如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等。勞動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全面激發學生的多種智能,尤其是肢體運動智能和人際關系智能。[2]
三、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已有研究文獻,科學理解和研究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法,把通過文獻、文件等的理論資料融入到實踐中,驗證理論,優化實踐效果。
四、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實踐能力,增強身體素質和提升心理素質。學生在參與各種勞動實踐,比如種花、整理書包、擦桌椅、打掃教室的過程中,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由不具備勞動技能到逐漸掌握技能,因此更有利于培養實踐能力,在勞動中還能鍛煉肌肉力量、耐力和身體的協調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身體免疫力,增強了他們的身體素質。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時間緊、任務重、工具不足等困難和挑戰,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也能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勇于擔當的責任感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在順利完成一項項勞動任務、克服一個個困難后,學生也會增強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二)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價值觀
教育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以勞樹德”則是通過勞動教育來培養和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培養學生誠實勞動、勤奮進取的品德,以及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的態度,進而形成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良好道德風尚。勞動過程中需要遵循規則、團結協作,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養成公平公正、互助合作的道德行為習慣,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勞動者的辛勞,從而尊重勞動成果、珍惜勞動成果,尊重普通勞動者,培育誠實勞動、辛勤勞動的態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3]
(三)樹立學生未來職業觀
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小制作、小設計、小發明、小創意,參與校外的職業體驗、社會實踐,走進科研院等,幫助學生發掘潛能、發現特長、發展才能的重要領域,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職業,體驗不同崗位對勞動者能力素質發展的要求,感受到不同勞動崗位的工作性質和內容,對于其今后的發展方向、專業選擇和職業取向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五、在課程中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策略
(一)加強宣傳,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成立勞動教育委員會,通過家委會、教師會、家長會、主題班會、演講比賽、專家講座、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宣講勞動教育,以此幫助教師、學生和家長改變觀念,樹立新時代勞動教育觀念。勞動教育委員會成員以身作則做榜樣,帶動全校教師、學生和家長都積極參與到勞動教育中來。
(二)完善課程體系
1.開設專門的勞動課程
在課程體系中增加勞動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系統地學習勞動技能和相關知識。比如,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雙百人物”中的“勞動模范人物”為核心,以具有時代特色的其他勞模為輔助,選取有代表性的勞模故事,確立榜樣引領思政課程體系的目標,分年級編寫具有可讀性和指導意義的《勞動教育與實踐》讀本,在課堂教學中對故事人物中體現出的勞動價值觀念進行層次性的挖掘,并分年段制訂指導性目標:低段感受、體驗“勞動精神”,中段感受、體驗“工匠精神”,高段感受、體驗“勞模精神”。
2.整合各學科資源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除了明確要求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個課時,還在課程內容方面設置了日常生活、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3大類10個任務群。因此,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開設勞動課程,教學生掌握日常生活的整理、收納技能并養成良好習慣;開設種植課程,讓學生在系列課程中掌握與該技能相關的知識。除了開設專門的課程,還要把勞動素養的培養融入到各學科的教學中。例如,科學課中可以通過實驗操作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美術課中,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將花草樹葉、詩文結合制作書簽,通過手工制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語文課中的古詩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將勞動的過程和感受通過詩文形式記錄下來,這樣的勞動課程就有了生活味與生命力。
3.開展多元化的勞動實踐活動
運用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校內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如校園花圃的維護、教室的打掃、學習園地的布置等;在校外組織學生參加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如參加志愿服務、參觀工廠、農田勞動體驗等,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鍛煉勞動能力。
4.創新教學方法
通過設計不同的勞動課程項目,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參加學校、班級舉辦的制作一件科技作品、校園科技節、大掃除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動手能力。在教學中提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如何改造校園的垃圾分類系統,引導學生通過勞動來解決問題。
5.家校形成合力
發揮家校合作的作用,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安排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如做飯、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等,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感。在學校舉行勞動相關的活動時,如親子義工活動、家庭勞動展示等,邀請家長參與到該活動中,家校合力,共同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
6.完善評價體系
(1)體現評價的多元性。以勞動對象為主體,根據勞動內容、活動目標,設計不同勞動階段學生的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包括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社會評,不僅評價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勞動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以多元評價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提升勞動素養。
(2)體現評價的持續性。評價過程不僅限于某一時段或某一活動,而是要形成持續性的評價體系,通過長期觀察和記錄,全面了解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情況。
(3)體現評價的展示性。在主題實施完畢后進行勞動成果展示,用成果匯報、作品展示等方式進行展示性評價,除了讓學生從同學的展示中學到更多勞動知識,也通過自我展示,進一步鞏固勞動成果。
六、結語
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多樣化實踐活動、創新教學方法、家校合作和健全評價機制,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參考文獻:
[1]馬斯洛.人類動機的理論[M].商務印書館,2002.
[2]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的新時代[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胡楊.新時代勞動觀教育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