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之歌》是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該單元教學重點為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其中《樹之歌》體現得最為充分,為進一步打造有效課堂,我將對其進行研究探討,原文如下:
樹之歌
楊樹高,榕樹壯,
梧桐樹葉像手掌。
楓樹秋天葉兒紅,
松柏四季披綠裝。
木棉喜暖在南方,
樺樹耐寒守北疆。
銀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開花滿院香。
本文以生動活潑的筆觸描繪了幾類植物各自的特點,采取兒歌的形式,幽默淺顯地幫助孩子們完成走近課文,走進課文,感受課文,走出課文,從而走進生活、熱愛生活的歷程。在充分研究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與方向之后,我制訂了如下教學計劃。一、展示問題:“《樹之歌》一共寫了幾種樹木?”讓孩子通讀全文自主搜尋答案,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也滿足了孩子好奇心和探究心。他們興奮極了,都想要第一個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爭相大聲快速地朗讀課文。隨著讀書聲變小,一只只小手高高地舉著,一張張自信的面孔望向我,爭先恐后地想要分享他們以為正確的答案。二、在復述了一遍問題之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吼出了自己的答案“8種”“7種”“10種”……意料之中,沒有出現正確答案,這是正常現象,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很多樹木沒見過甚至沒聽過,所以找不出正確答案是很正常的。此時,我就需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用筆圈畫出樹木的名字,并且提示孩子們可以注意課文旁邊的插圖。這種做法幫助孩子關注插圖,從插圖中獲取信息,快速獲得答案。孩子們便開始行動起來。在他們安靜地搜索過程中一個弱弱的聲音“11種”傳出來,這令我倍感欣慰,我充分肯定他的答案,并帶領全班為他鼓掌,讓他充滿信心,我繼續追問:“分別是哪十一種樹木?”他一時語塞,我繼續鼓勵:“那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呢?”他怯怯地告訴我課文旁邊有圖片,他數了,有十一種樹木。我再次肯定了他,在全班面前表揚了這個孩子。由此,突出插畫在一堂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再回到教材,在《樹之歌》教學中,班中學生見過的樹木種類不超過五種,榕樹、木棉、樺樹和水杉等樹木孩子們全然不知。此時我借助課文插圖,重視插圖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帶領學生認識樹木。無論孩子們所處地域在哪里,是否見過或聽過文中所出現的樹木,憑借著插圖,可以讓孩子們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樹木名稱與圖對應起來,并讓孩子們做上筆記,在每幅插圖旁邊寫上樹木的名稱,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是白樺、木棉、梧桐、榕樹、水杉、銀杏、金桂、柏樹、楓樹、松樹、楊樹,從而使文中的插圖與兒歌中的樹木一一對應,建立直觀形象,隨后再通過朗讀鞏固對樹木的認識,加深對樹木特點的認識。圖文結合教學法符合兒童圖文學習的心理特征。這堂課是教師引導、學生為主角的高效課堂,插圖功不可沒。
毋庸置疑,在語文教學中,教材的插圖往往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利于低段學生識別,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能夠很好地建立直觀印象。不止于此,插圖或是吸引學生、激發興趣,或是呈現課文重點內容,或是引申課文中心思想,無論何種目的,都反映出插圖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還給孩子自行閱讀的能力,還給孩子自主探究的能力,前提是讓孩子感知到語文世界的美好,插圖即如此。作為施教者,充分利用好插畫教學這個工具,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為何要重視插圖教學,此種教學模式又會和傳統教學理念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未來又將面臨何種挑戰?
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體現,幫助小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插圖最主要的作用。教材插圖是學生走進文本的重要載體和親近文本的輔助橋梁,善用插圖輔助教學,能使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美”了、“趣”了、“活”了。在低年齡段,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何為具體形象思維?即依靠事物的具體形象而聯想出來的印象,簡單來說,就是看見什么就是什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沒有深層次的意義關聯,這充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較強,具有簡單模仿、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首先,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如果單憑口頭講述,忽視課文中精美、直觀的插圖,很容易造成小學生對課文中的字、詞、課文內容的不理解,特別是學生從未聽過、見過的事物或一些難以言狀的空間、細節,學生不理解內容,從而失去教學的意義。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某些詞句一時難以用具體、通俗、準確的語言向學生解釋,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懈怠等不良情緒產生,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最后,教師單純的口頭講述無法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有事物美好的不是結果,而是不斷去探索結果的過程以及不斷努力的自己。”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究真知,這些情況下,如果指導小學生看圖,插圖不僅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圖文對照的方式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從而明白課文所寫的內容,達到教學目標。
王寶安老師在《有效使用語文教材插圖的策略》一文中指出: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以靈活使用為原則,以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為目的。受到年齡因素的制約,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薄弱,這就導致他們在理解一些稍顯復雜與抽象的知識點時面臨著較大的困難,實際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而直觀生動正是教材插圖具備的最大特點,它能給予學生最強烈的視覺感官沖擊體驗。因此對插圖進行恰當合理的運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良好效果,進而深化學生的語文學習認知與感悟。這也是當前值得語文教師深思和探究的問題。
未來是教育與科技結合的時代,將會更注重抽象思維的培養,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具體形象的插圖教學的基礎上的。未來,插圖教學雖然還面臨著許多挑戰,還需要在眾多語文教師的持續探討和研究下,不斷優化,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