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課題一般研究項目《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與民營企業—財政政策支持共同富裕研究》(23WSK111YBM)的研究成果
摘 要:民營經濟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容忽視。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民營企業創新活動的研究,旨在促進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進而有序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本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民營企業和研發投入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理論機制進行探討。經過對民營企業和研發投入現狀的剖析,可以看出我國近年來一直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強創新研發投入。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是財政政策支持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提出從增強減稅政策實用性、調整稅收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稅務管理環境、優化稅收政策體系等方面優化民營企業稅收政策的實施。
關鍵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民營企業;研發投入
一、引言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數據,2023年我國新增稅費優惠超過2.2萬億元,其中民營經濟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6864.6億元,占比75.7%,且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1.16億元,減免企業所得稅3492萬元。近年來,基于稅負現實,政府不斷深化稅制改革,加大補助力度,以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動,促進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進而推動共同富裕的有序進行。
基于此,本文從民營企業對共同富裕的戰略意義出發,分析當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和研發投入的現狀,再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作為針對創新活動的稅收優惠財政政策,進行機理分析,為財政政策支持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進而提出政策建議。
二、我國民營企業和研發投入現狀
民營經濟的“五六七八”特征①,決定了其必然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環。對民營經濟先行者的溫州而言,探究稅收優惠對民營企業的激勵效應,明晰財政政策對民營經濟的影響,是推動浙江共同富裕建設的堅實一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民營企業現狀
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民營企業數量達到3000萬家,較2021年增長了15.8%;全國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數量達到47.9萬家,比2021年增長了15.5%;高新技術產業民營企業的數量和比重不斷提升,達到11.6萬家,占比41.4%。同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50.7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5.4%,比2021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2022年全國民營企業專利申請量達到147.5萬件,比2021年增長了17.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47.5萬件,比2021年增長了19.7%。
結合國家統計局和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調研報告數據整理可知,民營企業500強門檻從2013年的91.22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275.78億元,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但是增速逐漸平緩。且根據圖1可以發現,2018—2020年民營企業500強的納稅情況呈現上升趨勢,此后反而逐年下降,原因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民營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甚至破產的情況,進而導致民營企業的納稅減少。同時,新冠疫情期間國家也出臺了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減免了各項稅收,因此2020至2022年期間,納稅情況呈現下降的趨勢,且幅度較大。
總體而言,近十年來,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與規模顯著增長,對國民經濟貢獻巨大。在科技創新和專利申請方面,民營企業展現強大活力與潛力,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堅力量。然而,受新冠疫情影響,民營企業面臨經營壓力,凸顯了其在經濟波動中的脆弱性,需政府和社會給予更多關注與支持。
2.研發投入現狀
近年來,我國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創新活動日益活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萬億元大關,達到30870億元,比2021年增長10.4%,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見圖2)。同時,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也呈增長趨勢反映出我國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的不斷增強(見圖3)。
同時,在我國,企業進行研發投入的資金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政府補貼,二是企業自籌。2013年,企業自身的研發經費支出為9075.8億元,到2022年為23878.6億元,達到了2013年的2.6倍。與此同時,2022年政府對研發的經費支出為2013年的2.3倍。針對我國目前研發投入的現狀來看,無論是研發投入的資金投入量還是人力投入量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圖4揭示了2013年至2022年政府與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變化趨勢,且增長速度并沒有明顯放緩。一方面說明我國對于創新的研發投入確實愈發的重視,另一方面我國的各類創新研發逐漸由政府轉向企業主導,說明目前的企業已然成為我國創新研發投入的主力軍。
企業作為研發活動的主體,能更直接地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企業主導的研發活動更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科技創新,尤其是民營企業在研發投入中的貢獻日益突出。由表1、表2可知,2022年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超過3%的企業有326家,超過10%的企業有175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3%的企業86家,超過10%的企業8家。民營企業500強中,有414家企業的關鍵技術主要來源于自主開發與研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盡管民營企業的經營情況受到了限制,但是研發人員占比超過10%的企業數量以及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3%的企業數量均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充分說明了民營企業對于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
同時,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2022年我國民營企業專利申請量接近61萬件,是2018年的1.67倍,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研發投入強度仍有待提升,結構也需優化,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裝備方面存在短板。由表3、表4可知,近幾年政府不斷深化稅制改革,加大補助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并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以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綜上所述,我國民營企業和研發投入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政府需要繼續深化稅制改革,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為民營企業創新活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民營企業也應積極擔當作為,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更大力量。
三、機制分析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民營企業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直接和間接兩個層面:(1) 通過優化稅收架構和減稅政策,直接增加企業現金流量,緩解融資壓力,降低生產成本,推動民營企業發展。(2) 政策使企業獲得盈余資金,用于技術研發,提高產品效率和技術附加值,間接增強市場競爭力,創造新收入。
1.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和民營企業三者關系
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可通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降低成本、提高現金持有量。現金增加意味著更多資金可用于研發生產,從而直接提高企業績效。稅負降低可引導技術創新,提升技術附加值,影響績效水平。
政策影響下,企業可自主選擇研發投入方向。稅收優惠不限制資金用途,企業可從多渠道投入創新研發,降低成本,提高研發投資與風險預防能力,進而提升企業績效。因此,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間接影響企業績效(見圖5)。
上述分析明確了三者關系的相互影響路徑,這些路徑對研發活動產生積極影響,提升企業績效。首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降低企業稅負,減少資金流出,增加現金持有量,有助于企業進行研發活動。其次,政策紅利向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傳遞積極信號,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降低企業融資難度。最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降低技術創新風險,激發創新者積極性。此外,針對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問題,該政策提高技術創新積極性,保障創新成果轉化,形成三者良性循環機制。
2.研發投入對民營企業績效影響的滯后性
多數研究表明,研發投入對民營企業有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通常在投入后幾年才凸顯。由于研發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且周期長,企業不能立即享受其紅利。只有創新成果得到肯定并推廣后,企業才能獲得利潤。因此,研發投入的影響不會在短期內顯現,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沉淀(見圖6)。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對民營企業和研發投入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看出我國近年來始終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強創新研發投入。對民營經濟先行者的溫州而言,改善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尤為重要,綜上分析本文認為,應從調整稅收優惠政策、增強減稅政策實用性、優化稅收政策體系等角度考慮優化民營企業稅收政策的實施。
1.優化稅制結構與配套措施,以完善稅收優惠
減稅降費政策旨在優化稅制結構,因此現行政策需完善配套措施,考慮行業與地區差異,為中小企業提供針對性扶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需避免“一刀切”,要制定精細有效的措施。鼓勵地方政府結合企業實際,調整稅負結構,構建以技術創新和提高績效為核心的稅收激勵體系。
2.加大政府政策落實力度,強化監督職能
政府需承擔我國減稅政策制定、推行和監督的角色。單純減稅不足以實現效果,減稅力度大雖然有效,但嚴格監管同樣重要。政府應核驗政策落實情況,確保企業合法運用政策于科研項目,防止企業僅享受優惠而不實際研發,這樣可確保政策目標與實踐契合,從而提升企業績效。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企業創新體系
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及外部性可能阻礙企業獲取研發收益,降低創新投入動力,引發市場失靈。政府干預和完善的專利制度可緩解外部性影響,保護創新成果。專利是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但制度不完善可能導致仿制品泛濫,損害創新企業利潤和積極性。因此,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企業獲得市場優勢至關重要。
4.深化產學研合作,積極響應政策導向
產學研合作是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間的合作,常見于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根據需要與科研機構或高校合作進行技術和產品研發。盡管有創新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稅負,但基礎研究周期長、投入大、效益低,導致企業缺乏基礎研究意愿。因此,高校與企業合作可提高創新研發積極性,縮短研發周期,提升成果轉化效率。政府可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加強研發人才培養和科研支持隊伍建設,深化合作創新,建立協同機制,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5.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緩解企業融資壓力
創新活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中小企業常面臨融資難的問題。構建多元化融資渠道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政府可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創新型企業,引導社會資本流向創新領域。發展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建立健全信用評價體系和擔保機制,提高融資成功率。多元化融資渠道可緩解企業融資壓力,為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注釋:
①“五六七八”特征:民營經濟為我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
參考文獻:
[1]儲德銀,楊姍,宋根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投入[J].財貿研究,2016(5):83-89.
[2]鄧力平,何巧,王智烜.減稅降費背景下企業稅負對創新的影響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0(6):101-111.
[3]馮套柱,陳妍圓,張陽.稅收優惠、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系統-GMM方法的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19(19):116-121.
[4]馮澤,陳凱華,戴小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是否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創新鏈全視角[J].科研管理,2019(10):73-86.
[5]甘小武,曹國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分析[J].稅務研究,2020(10):100-106.
[6]李新,湯恒運,陶東杰,等.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宏觀經濟研究,2019(8):81-93+169.
[7]唐明,曠文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是否激勵了企業創新產出——基于研發投入中介效應的分析[J].稅收經濟研究,2021(1):23-33.
[8]王璽,劉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20(11):101-114.
[9]王藝凱,周詠梅,王曉琳.稅率優惠、加計扣除政策與企業創新——基于傾向得分匹配的實證研究[J].金融與經濟,2020(8):58-66.
[10]薛迎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融資約束與企業成本加成——來自中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科學,2022(5):47-60.
作者簡介:金健雄(1995.08— ),男,漢族,浙江蒼南人,碩士研究生,溫州醫科大學學生工作部,助教,研究方向:財稅理論與政策;汪黎黎(1997.11— ),女,漢族,安徽黃山人,碩士研究生,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