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寫作”定義為“表達”,要求學生“能根據需要,用書面語言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不少學生的寫作思路和靈感來自不同的作文范例,學生“人云亦云”,寫的作文看似“滴水不漏”,實則沒有靈魂,沒有彰顯個人的想法和個性,缺乏靈性。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個性化寫作教學,不僅要培育小學生的行文創作能力,還要幫助他們樹立獨立思考的意識和習慣,懂得如何分析問題、闡述觀點,做到流利地表達。
打好寫作的基礎,是實現個性化寫作的前提。有人認為,學生積累足夠多的字、詞和成語便打下了寫作的基礎。其實,學生渴望表達的興趣和內驅力,以及獨樹一幟的觀點和想法,對寫作來說至關重要。在開展個性化寫作教學之初,教師可以設計趣味話題,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進行互動、交流,進而產生新穎的觀點。
比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圓明園的毀滅》,教師給學生播放圓明園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圓明園的具體情況。有的學生提出問題:“國家為什么不重修圓明園呢?”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設計了課堂討論話題——“圓明園是否應該重修?”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在學生發表看法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表達。有的學生認為圓明園需要重新修建,理由是:“圓明園的美包羅萬象,別具一格,值得重新修建,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它的美與輝煌。”有的學生認為圓明園不需要重新修建,理由是:“從經濟、歷史和人文的角度出發,國家都不應該重新修建圓明園。首先,重新修建圓明園會花費大量的金錢;其次,圓明園的毀滅折射了一段屈辱的歷史,可以警醒后人;最后,圓明園的毀滅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落后便要挨打,我們需要讓自己變得強大,才能保護我們的財產。”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想法融入作文中,充實作文的思想內涵呢?”這樣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表達,為他們之后進行個性化寫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語言基礎。
個性化寫作首先要突出“個性”二字,學生必須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選擇合適的寫作方法,自覺地掙脫“人云亦云”的束縛。
比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體現了母愛和父愛的不同,學生在閱讀時覺得文章中的母愛過于“寵溺”,父愛過于“殘酷”,認為溫柔的母愛中可以多一些嚴厲,嚴厲的父愛中可以多一些溫柔。那么,學生眼里的母愛和父愛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教師不妨以此作為切入點,指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筆。在練筆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經歷寫到作文中,讓作文更加真實。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的媽媽很溫柔,每天都會給我做可口的飯菜,耐心地輔導我寫作業。不過,她也很嚴厲,她告訴我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比如收拾臥室、疊被子……”學生在作文中既描寫了媽媽溫柔的一面,也反映了媽媽“嚴格”的一面,能讓人快速理解“媽媽”的形象。在刻畫父愛時,學生同樣可以利用“爸爸的做事風格”來體現爸爸的特點,讓父愛與母愛形成對比。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之處。對寫作成果進行評價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評價、生生評價、教師評價。
比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竹節人》,學生了解了敘事性散文的寫作特點,對竹節人玩具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教師可以設計寫作任務,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寫一篇敘事性散文。學生寫完作文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評價活動。首先,學生對作文進行自我評價,找出作文中的病句、錯字、錯詞等,對作文的語言進行優化,養成良好的修改習慣;其次,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各自的作文,幫助對方找出作文中的不妥之處,比如作文是否符合敘事性散文的文體特點,語句是否通順,然后對作文進行再次修改;最后,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從整體上提升作文的質量。在整個評價活動中,學生經歷了寫作、思考、反饋、互動等學習過程,達到了積累寫作經驗的目的。
培養小學生的個性化寫作能力,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教師可以設計寫作任務卡,利用它來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
比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在學完整個單元的課文后,教師可以基于“快樂讀書吧”的習作任務設計寫作任務卡,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寫作任務。本單元的“快樂讀書吧”要求學生寫作品梗概,為拓展學生的個性化寫作體驗,教師在寫作任務卡中標注了《朝花夕拾》《海底兩萬里》等書目,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活動,鍛煉他們寫作品梗概的能力。例如,《朝花夕拾》為作品集,學生在寫作品梗概的時候,可以針對書中文章的類型、主題等進行分類描述。在寫《海底兩萬里》的梗概時,學生可以對書中的重點情節進行縮略式的描寫。
總之,語文教學重在“聽、說、讀、寫”等四個方面,教師需要不斷完善個性化寫作教學指導方案,引導學生多“寫”,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