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言文在語言表達上具有凝練、簡潔等特點,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大難題。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尋找多樣化的理解路徑與方法,逐漸破解理解文言文意思的難題,建構有效的學習經驗,為后續自主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統編教材的文言文課后練習中,編者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教材中的注釋就是編者選擇學生難理解的字詞加以解釋的文字。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利用注釋學習文言文,掌握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
在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起步階段,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借助課文中的注釋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編者對“甕”的注釋是“口小肚大的陶器”,幫助學生理解沒見過的、很陌生的事物。學生能夠看懂注釋的文字內容,就能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再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的《守株待兔》,編者對“走”的注釋是“跑”,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解釋,告訴學生這是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古今異義現象,也是文言文學習中最值得重視的語言現象。又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的《囊螢夜讀》,編者對“通”的注釋是“通曉,明白”,教師需要抓住注釋中的第一個意思,讓學生思考難理解的字(通)與注釋的意思(通曉)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不是簡單地看看注釋中的內容就完事了,而是需要揣摩編者采用的是什么方法進行注釋的,這種方法能不能用于學習其他文言文中那些難理解的字詞句,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注釋的作用。
在古代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單音節詞。學生習慣了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學習古代漢語有一定的困難。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指出學生適宜采用的學習方法,比如適當地擴展詞組,進而有效地理解相關單音節詞語的意思。
仍以《司馬光》的學習為例,編者對“庭”的注釋“庭院”就是很好的范例,據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課文中除了已經有注釋的,還有哪些字詞是不理解的對象。學生提出“戲”“登”“跌”“沒”“持”“擊”“破”等詞語,教師先讓學生明白這些詞語都是古漢語中的單音節詞,然后讓學生嘗試利用組詞的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互相交流、比較,看看誰組的詞最符合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比如,針對“持”這個單音節詞語,學生組成的詞語有“堅持”“持續”“把持”“手持”等。經過比較,學生發現課文中的“持”是拿著某種東西的意思,所以“手持”比較符合它在文中的意思。由此可見,在采用擴展組詞理解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語的意思時,學生先要多思考,然后進行比較再選擇適宜的雙音節詞語來理解它的意思。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的語境,理解詞語的意思。
比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的《兩小兒辯日》,學生理解“孔子不能決也”中的“決”,先要弄清楚“決”的是什么,這就需要首先聯系上文,弄清楚“決”的是什么。孔子在東游的時候看見“兩小兒辯斗”不止,就問他倆在爭辯什么而沒有結果,同時還要注意兩人在具體爭辯中理由都是那么充分,誰也不肯示弱。接著,學生聯系下文,弄清楚事情的結果是什么。兩小兒看到孔子拿不出能夠說服他倆的主張,就笑話孔子連這么個問題都說服不了他倆。通過聯系上下文,學生才可以確定此處的“決”是“判斷”的意思,不可簡單地用自己組的詞“決定”“決心”去理解它的意思。由此可見,在文言文學習中,學生聯系文本語境能夠理解一些內涵比較豐富的詞句的意思。
文言文的語言凝練、簡潔,在文本中留下了許多空白。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詞句時,可以文本中的重要留白點作為開展想象的抓手,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感悟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進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
比如,四年級上冊的《精衛填海》是一篇文言文神話故事,也是一個成語故事,學生在學習中習慣于先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理解文本內容,這樣的學習方式會導致學生機械地記憶文本內容,而不是真正理解文本的內涵。教師可以抓住文中的重要留白,引導學生開展想象活動,呈現文本中省略的表達。比如,文本中的“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一句中就有留白,具體地說就是那個看上去很普通的“常”字,值得學生細細品讀。在教學中,教師提醒學生,從一天的角度看,這個“常”應如何去想象;學生提出想象的重點:天剛剛亮時,許多鳥在巢中還沒有睜開眼睛,精衛鳥就飛向西山去尋找木石;天快黑了,許多鳥已經回到窩里歇息,精衛鳥還抓緊時間從西山銜著木石飛向東海。接下來,教師提醒學生可以從一年的角度看,這個“常”字應如何去想象,學生提出想象的重點: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精衛鳥冒著酷熱一刻不停地往返于西山與東海之間;在寒風凜冽的冬天,精衛鳥冒著鵝毛大雪穿梭在西山和東海之間。經過上述補白想象,學生就能夠領悟精衛堅韌不拔的獨特形象。
在文言文教學中,語言理解上的局限容易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很枯燥。破解這一困局,教師應充分重視教材中的文言文課文多具有很強的故事性的特點,通過情境表演的方法,讓學生從中體會文本的意趣,深入地把握文本內容與思想感情。
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課文所在單元要求學生“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學生僅僅閱讀文本是難以感受到課文語言的風趣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深入體會課文語言的特點。課文中人物的對話,最能體現課文語言的風趣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再想明白用怎樣的語氣、語調配合神態、動作,來表演好人物所說的話。比如,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時,他的食指在不經意中指向楊梅,眼睛卻用余光瞟著楊氏之子,看他能不能發現自己“話中有話”的語言陷阱。學生這樣進行表演,就能把課文語言的風趣特點表達出來。
總之,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理解文言文字詞句篇意思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