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穩中求進做好經濟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黃勃認為,穩中求進要求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進促穩,則是通過創新驅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以“進”為動力夯實穩定基礎。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這為堅定各方發展信心,穩定市場預期,積極主動應對困難挑戰,確保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的復雜性有所上升,穩中求進與以進促穩并行推進,既是實現經濟平穩增長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復雜挑戰的關鍵。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需要提升政策調控的前瞻性與靈活性。與此同時,以進促穩則要求通過積極有為的發展穩定經濟發展基礎。守正才能把穩方向,創新才能充滿生機。將中國實際情況與改革創新措施相結合,充分體現了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是基礎與前提,創新則是方向與動力。在立和破的辯證關系中,強調先立后破,即在穩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逐步優化和淘汰舊機制。兩者相輔相成,前者為后者提供基礎,確保經濟發展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在新時代的改革進程中,堅持系統觀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義之一。通過系統集成與協同配合,我們能夠有效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形成更強的改革合力。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預期管理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提升政策引導力、影響力,能夠提高社會經濟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強政策的執行力與效果。
(來源:2024年12月18日《光明日報》)
以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南開大學陳雨露認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是應對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重要舉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會議明確將明年貨幣政策取向定調為“適度寬松”,這是我國自2011年開始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以來的首次調整,釋放了進一步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控力度的積極信號,對于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具有重要作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是改善社會預期、提振市場信心的迫切需要。當前,一系列支持性的貨幣政策操作使得經營主體已經逐步形成了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松的預期。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是防范外部不確定性帶來風險和挑戰的有效路徑。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僅有助于推動國內經濟發展,而且也是應對外部風險的重要舉措。科學謀劃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一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二要加強貨幣政策超常規逆周期調節;三要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兼顧內外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四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準確把握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推進路徑,一要綜合運用準備金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再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投放流動性,保持總體流動性充裕;二要推動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發力,加強總量和結構的雙重調控,引導增量貨幣順暢進入實體經濟和重點發展領域;三要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進一步提升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四要加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管理,提高政策整體效能,尤其是要做好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等的協調配合。
(來源:2024年12月18日《學習時報》)
深化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確保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唐玨嵐認為,認識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做好經濟工作的寶貴經驗。在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其概括為“五個必須統籌”。“五個必須統籌”相互貫通、相輔相成,共同指向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是我們黨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也是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科學方法論。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這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的關鍵所在。充滿活力、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是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基礎支撐。國民經濟中重大比例關系協調,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這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建設作為新質生產力載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未來產業,又要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這是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突破口。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既要做優增量,也需盤活存量。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這是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有力保證。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持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既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的核心目標,也是做大總量的重要途徑。
(來源:2024年12月19日《光明日報》)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走深走實
華僑大學郭克莎認為,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促進二者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有效提升經濟發展韌性、活力的必然之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無論是健全制度,還是技術賦能產業,都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實體經濟是實數深度融合的主體和基礎。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體經濟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數字經濟發展必須依托實體經濟,實數深度融合要以實體經濟為主體和根基。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正是要使實體企業增強發展數字經濟的主動性、積極性,加快利用數據要素、數字技術等推進轉型,在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中實現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重要著力點。數字產業化主要體現數字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產業數字化主要體現實體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涉及諸多內容,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一要完善大型企業對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帶動機制;二要全面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三要加強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制度建設。
(來源:2024年12月24日《經濟日報》)
與時俱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劉洪愧認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現了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歷史性、時代性和系統性的統一,體現了黨堅持獨立自主探索經濟建設路線、堅持漸進式改革、堅持與時俱進的方法論和實踐論的統一。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歷了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具有鮮明的歷史延續性。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創造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終形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力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開創性意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反映了在國內國際的時代背景和新征程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緊迫性。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終形成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體制機制。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三大著力點。第一,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的作用;第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第三,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激發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來源:2024年1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重點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陳彥斌認為,科學有效的宏觀經濟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對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顯著變化,宏觀經濟運行的相關邏輯已經發生改變。傳統宏觀調控方式的有效性出現了一定下降,需要不斷完善創新并突破原有范疇局限,進一步升級到宏觀經濟治理的新高度,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規律,推動經濟量質齊升。綜合來看,我國已經具備了構建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所需的多方面條件,不僅擁有穩固而雄厚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還兼具獨特的體制優勢、科學的方法論以及長期的實踐積累等要素。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大宏觀”視角把握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堅持系統觀念,聚焦重點改革,從多個維度綜合施策,從而提升宏觀經濟運行整體效率。
(來源:2024年12月26日《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周雯(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