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經濟大潮中,財經名詞不再是專業(yè)人士的專利,更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宏觀經濟到個人理財,從市場動態(tài)到投資策略,每一個財經熱詞背后都隱藏著經濟變革的力量與機遇。開設“財經熱詞”專欄,旨在解讀那些耳熟能詳卻又含義深邃的財經術語,讓人在輕松閱讀中一探財經世界的奧秘。
經濟就像人的身體,需要經常調理。中央領導機構好比我們國家的“中央醫(yī)館”,就像經驗豐富的老中醫(yī),時常給經濟把脈問診。這不,最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給經濟開了個新方子,就是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可是自2011年以來頭一回換方子。我國近年來一直堅持走“穩(wěn)健”路線,就跟中醫(yī)講究的“平補”一樣,不急不躁,不寒不熱。可這回,眼看國內經濟有效需求不足,企業(yè)經營壓力較大,就得用降準、降息等“溫補”之法了。
在“中央醫(yī)館”的醫(yī)書里,共有5種貨幣政策的藥方:大寒(從緊)、小寒(適度從緊)、平和(穩(wěn)健)、小溫(適度寬松)、大溫(寬松)。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shù)時候開的都是平和的方子,哪怕是2015年股市大跌,2020年疫情來襲,我們都沒換方子,就靠“平補”扛過來了。
上一次“溫補”還是2008年。那一年,雪災、地震、金融危機接踵而至,“中央醫(yī)館”直接開了個猛藥方。藥方開好后,抓藥、用藥的重任就落在了“央媽”——中國人民銀行身上。4萬億元投資、降準降息,那藥勁兒,就像給病人打了強心針,整個市場頓時紅光滿面。那時是大水漫灌,企業(yè)都能沾光,但也滋養(yǎng)出不少“僵尸企業(yè)”。這次可不一樣,“央媽”手拿“銀針”,專門給科技企業(yè)“疏通經絡”,尤其是那些有特色的“專精特新”企業(yè),貸款支持將會源源不斷。
其實,要換方子的跡象在近兩年已有顯現(xiàn)。2024年,“央媽”率先下了幾劑猛藥。先說“降準”這味補氣的藥,2月和9月各來一劑,每次都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光是一次降準就能釋放近萬億元的長期資金。
光補氣還不夠,還得暖身,“央媽”同時又抓了三劑“降息”藥。2024年2月先將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降到3.95%;到了7月,又降到3.85%;10月索性直接降到3.6%。這么一來,貸款成本不但低了,市場上的錢也多了。
“2025年,貨幣政策基調將從‘穩(wěn)健’調整為‘適度寬松’。這是近14年來,中央首次定調‘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中醫(yī)講究對癥下藥,“央媽”抓藥還特意照顧了“體弱”的中小企業(yè)。截至2024年6月底,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到了32.38萬億元,比2023年同期多了16.9%。“專精特新”企業(yè)更是得到了精準滋補,截至11月底,這些企業(yè)獲得了4.25萬億元的貸款支持,同比增長13.2%。
藥的效果如何,從樓市和股市都能看出來。2024年11月,30個重點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積達到1534萬平方米,環(huán)比增長3%,同比增長20%。股市也有大幅好轉,9月下旬,滬指一周暴漲12.81%,創(chuàng)下近16年來的最大單周漲幅,A股總市值一周之內就增加了9.6萬億元。10月的股票賬戶開戶量是前9個月平均開戶量的4.5倍。市場的“氣血”確實在慢慢轉旺了。
這幾服藥就像“全家補”,從老到少,從創(chuàng)業(yè)者到打工人,都能受益。北京的小張前幾天去銀行問房貸,柜員告訴他現(xiàn)在首套房利率只要3.15%。“這利率比我姐去年買房時降了一大截,月供能少不少呢!”小張高興地說。
小微企業(yè)主更是嘗到了甜頭。數(shù)據顯示,到2024年8月,已經有超過6200萬戶小微企業(yè)拿到了貸款支持。像咱們社區(qū)的李師傅,開了10年小超市,這回趁著利率低,終于敢去銀行貸款擴店了。
科技創(chuàng)業(yè)者也補足了底氣。現(xiàn)在基本上每兩個科技型小企業(yè)中,就有一個能拿到貸款。制造業(yè)企業(yè)更是得到了實惠,信用貸款占比達到38%,比3年前足足多了7個百分點。這說明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越來越給力了。
理財族可能會嘀咕,如今的收益比之前降了不少。但你再瞧瞧股市,2024年10月有685萬人開了新股票賬戶,創(chuàng)下新高,投資者都在尋找新的理財出路。
老中醫(yī)開方子總有個療程,“溫補”的效果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完全顯現(xiàn)。這次,“央媽”光是“藥材”就備了將近20種,從買國債到支持房地產,從救市到穩(wěn)預期,能用的都拿出來備上了。不過話說回來,補藥也得講究個“補而不燥”。補過了頭,市場里的錢太多,物價就可能往上躥;補得不夠,又怕效果不好。這不,開方時特意強調的“適度”二字,就是不想把藥吃太猛。
編輯董碩/美編徐雪梅/編審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