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中國經濟現狀時,“內卷”近年來已經成為高頻高熱度詞匯,被視為行業過度競爭和效益低下的罪魁禍首。如今內卷還溢出經濟學領域,被挪用到社會學領域,形容種種過度競爭而回報偏低的舉動,包括但不限于職場的過度加班、官場的形式主義,乃至學生課業的過度負擔等等。
適度的競爭會激發人們的斗志,優勝劣汰會保證資源的分配效率,從而保持一個經濟體和一個社會的活力。但過度低效競爭,則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劣幣驅逐良幣,進而導致社會整體福利的下降。
導致內卷的原因表面上看好像是企業家貪得無厭,為了蠅頭小利一方面通過價格戰等無底線競爭,一方面拼命壓榨工人。內卷究其根源則在于供給過剩,一方面是產能供給過剩,一方面是勞動力供給過剩。內卷最初是被經濟史學界用來描述東亞前現代小農經濟體的運行模式,由于人口過剩,且無法向工業轉移,不得不以勞動力過度投入的模式來維持農業經濟的低效運行,進而陷入勤勞陷阱。
在現代經濟中,產能供給過剩和勞動力供給過剩有時候是一體兩面并相互強化。由于勞動力供給過剩,企業家可以相對較低的人工成本進行競爭,導致創新動力不足并進一步加大產能過剩。而“較低的人工成本”又意味著低工資和低福利,進而又導致消費力的不足,無形中加劇產能過剩和企業效益下滑。
企業效益的下滑,必然會導致工作崗位的減少和員工福利的減損,而這反過來又會加大社會在就業領域的過度競爭也即內卷,這種內卷的壓力又會層層回傳至教育領域,進而導致一個社會全方位的內卷。
破解內卷之道當然是首重創新,避免企業因創新能力不足,無法主動開拓新賽道,而陷入逐底競爭的困境不能自拔。歷史上一些行業為避免打價格戰過度競爭而推出的行業自律協議屢屢流產,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無法通過創新帶來的增量紅利來超越路徑依賴,而只能在存量競爭的老路上打轉轉。
另一方面要通過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舉措來主動提升國民福利,從而讓國民有拒絕低端就業的底氣,進而倒逼企業將更多精力用到創新和向上競爭的“正道”上。
當前需要警惕的一種傾向是,把過度競爭和低水平福利的責任都推到企業身上,甚至認為資本是“萬惡之源”。推進創新和提升員工福利都需要成本,企業自然會傾向于“量力而行”。而如果就業形勢偏緊,博弈能力偏低的員工自然會傾向于以低福利來換取工作崗位和勞動報酬。對算法進行優化和改進,避免員工過勞等舉措,“居然”沒有獲得平臺勞動者的好評和積極配合,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換言之,破解內卷不能靠簡單地譴責資本無良,認定責任全在企業家一方,并單獨通過企業方整改來解決。破解內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國家和社會聯手推進。當前除了從需求端通過以舊換新等政策緩解企業產能過剩壓力,還可以從供給端減輕企業負擔,提升其利潤空間和創新動力。國家在國民福利方面多投入一些,等于多分擔一些企業的用工負擔,再加上一些減稅降費舉措,以及對于創新的獎補措施,無疑可以發揮較大的作用。在這方面,中國各級政府的投入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來看,中國經濟走出周期性低谷,有時候主要靠創新拉動,在這方面外來技術范式的引領和本土創新驅動共同發揮了作用;有時候主要靠在福利端發力提升社會總需求,從而帶動企業走出困境。考慮到地緣政治環境的波動和創新來到新高地帶來的新挑戰,今后需要在創新和福利方面更多實行雙輪驅動模式。
總之,破解內卷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從提高創新能力和提升國民福利入手。一方面通過創新促進良性競爭,創新競爭賽道,拓展競爭領域,讓企業和社會享受創新帶來的增量紅利;另一方面通過提升國民福利,倒逼企業放棄逐底競爭,并提升社會總需求水平。在這些方面,作為看得見的手的政府,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