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悉德意志聯邦銀行前行長赫爾穆特·施萊辛格(HelmutSchlesinger)老先生于2024年12月23日辭世,享年100歲,不禁想起十多年前我在中國人民銀行法蘭克福代表處工作期間,兩次到施老家拜訪的情景。
施老1991年-1993年擔任德國央行行長,此前近20年任該行執委會成員和副行長。他執掌德央行期間,正值“東西德合并”和英國、意大利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等重大事件發生。2012年初,在歐債危機仍在加劇時,中國人民銀行法蘭克福代表處發起“高端訪談”項目,重點訪談歐洲著名央行行長、金融家和學者等,施老是最早接受我們訪談的著名人士之一。
2012年3月底的法蘭克福,乍暖還寒,各種鮮花已次第盛開。我們應邀來到法蘭克福近郊陶努斯山(Taunus)腳下施老家中。他的兩層小樓坐落在一處寧靜的住宅區,看起來簡約樸實。施老夫婦1962年入住,已住了整整50年。
88歲高齡的施老和86歲的夫人在門口迎接我們,他們腰板挺直、聲音洪亮。施老穿格子西服、打領帶,一絲不茍,非常溫和親切。他幫我們脫外套,讓我們受寵若驚。我們在書房里落座,他夫人端上咖啡,濃香四溢。陽光暖暖地照進來,窗外綠草如茵。
施老以堅定維護物價穩定著稱,為將德國馬克打造成為世界上最穩定的貨幣之一作出了卓越貢獻?!安祭最D森林體系”崩潰后不久,1974年德央行即引入
“貨幣供應量目標制”(moneysupplytargeting),此后多年一直奉行,歐央行也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施老正是貨幣供應量目標制的創立者?!皟傻隆苯y一后,由于財政支出大增,德國通脹接近4%。施老就任行長后,一改其前任因擔心對經濟造成較大沖擊而不愿緊縮銀根的做法,將基準利率從1991年7月的6.5%提高到一年后的8.75%,即使德國經濟急劇陷入短暫的衰退也在所不惜,極大地提升了央行維護物價穩定的信譽。德央行緊縮貨幣后,經濟狀況不佳的英國和意大利面臨維持本幣兌德國馬克匯率穩定與避免經濟衰退的兩難,最終不得不于1992年9月退出歐洲匯率機制(ERM)。施老工作室墻上掛著許多照片,其中一張是他與年輕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合影。施老說,當時克林頓表示,“我當然知道你,你比我還有權勢?!?/p>
施老說,20世紀德國人經歷了兩次惡性通脹,一夜間錢都沒了。1948年西德貨幣制度改革,100舊馬克才換得6.5新馬克,他當兵的積蓄大部分一夜蒸發;他父親經歷過1923年的惡性通脹,損失更為慘重。施老提及上世紀80年代末他們夫婦倆在長江游輪上,一個素不相識的美國人知道他們是德國人時,馬上說,德國應該降低利率!施老搖搖頭,說一些美國人以為這會使股市更好,他們只關心這些。
在資本較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匯率彈性有助于一經濟體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施老說,在二戰之后較長時期內,德央行都反對馬克匯率重估和匯率彈性增加,他是幾個較早主張馬克走向彈性匯率的高管之一。施老提及,從德央行退休后,他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合作開課,課件主要由他準備。一天,沃爾克故意當眾問施老,美元兌德國馬克匯率不斷下跌,你就不怕在美國掙的美元兌成馬克變少了?施老馬上回答,那我就把錢全留在美國花!
毋庸諱言,在歐洲貨幣聯盟問題上,德央行是在政治壓力下不得不放棄其反對立場。我們的話題自然從當時歐元區的困境開始。施老說,美國哈佛大學的費爾德斯坦(MartinFeldstein)教授曾預言歐元壽命不超過10年,其實10年內歐元沒事,但第11年就出問題了。在歐元推出前,歐洲貨幣體系(EMS)運作良好;各國匯率可參考基準匯率上下浮動15%,經濟一體化沒有遇到很大障礙。德國一家經濟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歐洲貨幣聯盟(EMU)建立后,沒有跡象表明歐元區內部的貿易增長快于歐元區與區外的貿易增長。EMU完全是一個政治產物,歐盟各國希望歐洲借此能在政治上更團結。歐元的問題必須從政治角度來看,政治家們必須采取更多措施加以應對。例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有“不救助條款”,即成員國只能自行解決其問題,但這一限定在歐債危機中被打破,歐元區新設了臨時性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和之后的歐洲穩定機制(ESM),對陷入困境的成員國實施救助。這是政治上必須做出的鞏固貨幣聯盟的努力。
施老還最早敏銳地發現,泛歐實時全額自動清算系統(TARGET2)項下央行間融資,為歐元區國際收支失衡提供了重要融資手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歐元區債務國的問題。在TARGET2項下,經常項目逆差國央行通過增加對歐央行(歐央行馬上轉為其對德央行)的債務,變相為經常項目逆差進行融資;在希臘等重債國資本外逃情況下,TARGET2項下央行間融資還要彌補重債國的資本項目逆差。如果歐元區形勢恢復正常,希臘等國央行就可償還TARGET2項下對歐央行(最終對德央行)借款,但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表面看,歐元區整體的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但區內各國之間的失衡問題不易被及時發現并解決。TARGET2的設計者對此始料未及,無論如何,它既然是一個支付清算系統,系統內的債權債務就應該被清理和解決。
施老說,早在2010年,他就向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辛恩(Hans-WernerSinn)表示,可能是德央行向希臘等重債國提供相當部分的融資,當時德央行TARGET2項下的債權約3000億歐元,如今規模大得多。施老還鄭重其事地致信德央行,建議予以關注。近期,辛恩等人做了不少研究,德央行年報已有專欄討論此問題。

施老強調,歐盟政治上的努力、歐元區成員央行間的融資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畢竟各國競爭力分化是問題的根源。德國、荷蘭、奧地利以及芬蘭等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希臘等國的經常項目則是逆差,有的國家資本項目也出現逆差。歐洲競爭力分化不是近期現象,長期未能得到根本解決。歐元啟動前,各國還可通過匯率變動進行調整,歐元啟動后就不行了。
施老指出,從歷史經驗看,歐元區各國應承認區內競爭力差異并努力彌合差距,但在過去十年,一些國家卻一味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社會保障等支出,資金缺口約三分之一通過發行國債彌補,這是不可持續的。如果沒有財政過度開支,各國競爭力也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意大利總理蒙蒂(MarioMonti)正試圖讓勞動力市場更加靈活,希臘、西班牙也承諾進行經濟改革。盡管阻力重重,但這是必由之路。
對于歐央行的貨幣政策,施老認為,非常規、極度擴張性貨幣政策不可持續,歐元區存在資產價格泡沫風險。施老說,歐央行在二級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不能說直接違反《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但與《馬約》的核心精神相悖。德央行就不會這樣做。根據德國法律,德央行可基于提供短期流動性等貨幣市場目的對市場進行干預,這明顯不同于歐央行基于降低政府債券利率等資本市場目的而進行的操作。施老還提到,在德國波恩的一次官方宴會上,他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坐在一起,撒切爾夫人問了他很多貨幣政策問題,其中包括中央銀行是否應該購買政府債券。餐后,撒切爾夫人公開對與會嘉賓說,施萊辛格做了很多解釋,但還是沒能說服她。
施老強調,德央行提供融資,只接受德國政府債券以及符合要求的商業票據作為擔保品。德國法律規定,德央行需要三重擔保,如第一擔保人破產,就由第二擔保人支付,依次類推,這樣德央行就不易遭受損失。
施老認為,有人認為歐元區經濟已有所好轉,他們只看到短期內股票價格上升、政府債券利率走低。這一方面是由于希臘債務成功重組,另一方面源于歐央行采取非常規貨幣政策。歐央行不僅購買了政府債券,還通過長期定向再融資操作向市場投放近1萬億歐元的長期流動性。歐央行的儲備貨幣已經太高了,這種狀況不應也不會持久,歐央行肯定會回收流動性,但這比投放流動性困難得多。
關于流動性擴張的影響,施老說,只要中國還在繼續大量出口低價消費品,歐元區消費物價指數就不會有大問題。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不斷擴大貨幣供給,盡管物價不高(只有2%),股票、房地產價格卻飛速上升,存在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歐元區也可能面臨同樣問題。過去六年左右德國房地產價格基本保持不變,但2011年德國房地產價格已累計上升5%,法蘭克福房地產價格則上升了8%。這表明,資產市場活動越來越活躍。一開始,資產價格上升會使人們很開心,但泡沫破滅將對經濟產生嚴重影響。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2006年-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前期西班牙、愛爾蘭和希臘等國的情況都印證了這點。
歐央行應該如何做?施老認為,歐央行能抑制自身資產負債表的不斷擴張。在進行長期再融資操作的同時,歐央行減少了短期再融資操作,也暫停購買歐元區政府債券。由于歐央行主要購買政府和私人部門債券和票據,為避免損失,它往往會持有到期。這些資產的期限大部分是三年以上,如出售會因市場價格走低而受損。為回收流動性,歐央行可自行發票據,期限為三個月、六個月或九個月。但回收流動性會提高利率,增加政府融資成本,政府將強烈反對。這對歐央行是一個嚴峻挑戰。
2013年7月26日下午,我陪時任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戴倫彰常務副會長再度拜訪施老。戴會長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外事局負責人,與施老有著幾十年的交情。施老與戴會長敘舊時,他夫人靜靜地坐在旁邊,臉上掛著微笑。施老說,他高中畢業后,1943年被納粹征兵,在蘇聯戰場上負傷,回家鄉巴伐利亞休養。遇見夫人時,她才18歲。他們談了五年戀愛,每天堅持寫封情書。1949年,施老大學畢業后在慕尼黑IfO研究所找到工作,收入從每月100多馬克增至600多馬克,施老對未來岳父說,我可以迎娶您女兒了。施老還給《法蘭克福匯報》寫評論,夫人手畫插圖,可多掙點錢。直到晚年,施老一直只喜歡手寫,收發郵件都由夫人代勞。施老夫婦酷愛登山,住所門廊的墻上掛著多幅世界各地崇山峻嶺的大照片。1988年他們訪問中國,曾遠赴西藏,踏上了喜馬拉雅山。施老說,2014年將迎來他們結婚65周年紀念。
施老提到,他和夫人1988年訪華,到過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和幾家分行,那時中國銀行間市場才剛剛建立。2011年10月,他不顧年高,專程訪華出席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年會,并坦率地就歐洲貨幣聯盟的問題和對策發表意見。他說中國人很坦誠,容易交往。
聽說戴會長要去拜訪,施老多次發郵件、打電話,邀請戴會長吃晚飯。見面當天,下午3點多后未見人,施老幾次打電話找,知道一切順利才放心。
為了請吃晚飯,89歲高齡的施老親自駕駛已用了30年的寶馬車,拉著我們從住地穿過國王石小鎮,去近20分鐘車程的陶努斯山上一家特色餐廳用餐。至今仍記得施老為我們點的青蘆筍涼湯特別新鮮美味。
告別前,我請施老給中國人民銀行法蘭克福代表處題詞。他逐句仔細核對英文拼寫,小心地用涂改液涂改并壓干。他謙虛地說,多年不用英語寫作了,對英語生疏了。他寫道,很高興與戴倫彰教授見面,重溫多年的深厚情誼,討論經濟和文化問題;衷心希望中國人民銀行持續為國家推行好政策,祝愿好朋友們萬事如意。
時間一晃過去了十多年。如今歐央行和其他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恐非施老所能預見。歐元區并未如歐債危機時有人預測的那樣走向分崩離析,當時西班牙、葡萄牙等陷入困境的國家已取得很大進步。但歐元區整體經濟仍較為低迷,成員國競爭力分化等問題依然存在,有關中央銀行在經濟增長和危機救助中作用的爭議并未塵埃落定。施老堅定不移地維護央行信譽和物價穩定目標,但也指出不能將德國的實用貨幣主義與機械地固守學術信條混為一談。他曾認為實行歐元在經濟上并非必要,但貨幣聯盟一旦建立,他就把維護貨幣聯盟穩定作為愛國之舉。我想,無論世界風云如何變幻,施老對經濟研究的執著和對物價穩定的堅守,同時在復雜環境中不失靈活性,在今天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對我們都有重要的啟迪和教益吧。
謹以此文紀念施萊辛格老行長。
(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編輯:張燕冬;本文寫作參考了“‘歐元完全是政治決定’——訪前德央行行長施萊辛格先生”,王信、曹莉、李俊,2012年4月。本文錯誤由筆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