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行秘魯五千年》
王甲紅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
周末的皮薩克(Pisac)市場不容錯過。高山掩映之下,攤位支起來了,三鄉五寨的村民們趕來了,“老外”們也如期而至。市場上人頭攢動,人們逡巡于各個攤位,傳統服飾爭奇斗艷,售賣者和購物者的角色互相轉換著。
市場大約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分區,有的區域用鵝卵石鑲嵌地面,銷售蔬菜、水果和干果,千萬不要錯過安第斯山區的“水果皇后”卡姆果;有的區域銷售各種草藥和難以名狀的植物;有的區域用光滑的石板鋪設,銷售服裝和各種羊駝毛制品,如圍脖、披肩、羊毛衫、掛毯、背包和腰帶;有的區域則銷售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如葫蘆畫、排簫、笛子、手鼓、形狀怪異的圖米刀、黃金面具仿制品、冰箱貼、木石雕印加王頭像、木雕面具、各種圖案的木盤、羊駝和美洲駝或美洲虎形象的毛絨玩具等。
皮薩克市場可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也可以令最富獵奇心的游客滿意而歸。
兩位老奶奶的攤位相毗鄰,都在銷售各種顏色的玉米,有純粹的黑色、紅色、白色以及黃色,也有玉米粒灰白相間或紅黑相間的,也有同一粒玉米的顏色由紅漸白或由黑漸黃者。她們將玉米粒剝下,將不同品種分放在小塑料樣品袋里,掛成一串,如彩虹般絢爛,顯然要兜售給外國游客。與其說她們是在銷售玉米,不如說是在展示藝術品,展示玉米發源地的多彩多姿。
“豚鼠”,看著大黑色網兜里躁動不安的小東西們,我不禁念叨出來。兩只深黃色,兩只純白色,一只淡黃色,緊緊地擠挨在一起,頗為可愛的模樣。隨著西班牙人的到來,豚鼠傳播至全世界,安第斯人的盤中餐逐漸化身為全世界的寵物。在安第斯山區的餐廳里,烤豚鼠可是地道的美食,用特殊的醬料腌制后,再在炭火上燒烤,皮黃酥脆,肉質鮮嫩。此刻,我可是食指大動了。據說,秘魯一年能消耗掉6000萬只豚鼠。
幾個攤位在銷售干古柯葉,我順手花2索爾買了一袋。安第斯山區的酒店,一般都會在大堂水吧免費放一些古柯葉,像國內供應茶葉一樣隨意。我每次回到酒店,都會泡一杯古柯葉茶,或干嚼幾片,倒不是因為它多么美味,更多是想體會古柯葉獨特的味道,感受印加貴族的風情,尋找靈媒的感覺,體會安第斯山區人們的日常生活。
古柯葉是提取可卡因的原材料,每片古柯葉中含有0.25%-0.77%的可卡因生物堿,這已被很多國家列為禁運品。而在秘魯,也只有在安第斯山區,銷售和食用古柯葉才合法。
印加帝國時期,使用古柯葉是王室、貴族和祭司專享的特權,他們經常佩戴一只方形布袋,斜掛在身邊,以隨身攜帶新鮮的古柯葉,供不斷咀嚼。
法國三位印加文化大師聯合撰寫了《印加帝國》三部曲,這是一部以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為背景的歷史小說,在描述女主人公見到薩帕印加瓦伊納·卡帕克身邊的大祭司時,作者寫道,“那個綠嘴的維拉·歐馬”,“細薄的雙唇間淌著一道咀嚼中的古柯葉的綠色汁液”。印加王會用古柯葉來鼓勵英勇作戰的士兵,在慶功宴上會向士兵們發放古柯葉來慶祝勝利。
古柯葉和奇恰酒都是祭祀中最重要的靈媒。一幅畫像中,面對肆虐的烏魯班巴河神,薩帕印加身穿綠色服裝,咀嚼著綠色古柯葉,暗示通過這種方式,他可以獲得神靈幫助。
即使今天,安第斯山區的人們仍在使用古柯葉祭祀,巫師使用古柯葉預測未來,他們將古柯葉傾倒在披肩上,根據其散落的形態做出解讀。
印加帝國滅亡,西班牙人對古柯葉的態度迥然不同。教會認為古柯葉與印加文化聯系密切,意圖禁止古柯葉,世俗力量則認為古柯葉可以使精疲力竭、饑渴的礦工恢復體力,可以使他們更加辛勤工作,更利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更何況,古柯葉貿易本身也能夠帶來大量收入。爭執中,印加古柯葉種植面積擴大了,殖民當局收入提高了,教會什一稅增加了。從此,古柯葉脫下神圣的外衣,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不再是貴族和祭司的專利。
現今人們把它當作興奮劑,以應對高原反應或者安第斯山區的惡劣天氣,還可以緩解頭疼、咽喉腫痛和胃疼等癥狀。
實際上,從古柯葉中提取可卡因需要相應的設備和技術條件,僅僅食用古柯葉并不能產生那種催眠或飄飄欲仙的毒品作用。秘魯政府出于保護文化傳統的需要,或考慮到古柯葉的藥用功效,也為了保障古柯葉種植區居民的收入,仍允許人們種植和食用古柯葉。“光輝道路”活躍時期,其控制了古柯葉產區,獲得了重要的資金來源。秘魯政府轉而承認古柯葉生產合法,當地居民不再需要依附于“光輝道路”,使“光輝道路”陷入了困境。
盡管不能像薩帕印加和祭司那樣享用新鮮嫩綠的古柯葉,任嘴角流淌下綠色的細絲,盡管干巴的古柯葉難以言狀的特殊味道使我喉嚨發緊,但我還是多少能夠體會到古老的古柯葉文化。
咀嚼著古柯葉在市場中漫步,攤主們也很悠閑。兩位姑娘正在對弈。棋盤是普通的黑白64方格,規則與一般的國際象棋完全相同,王后相馬車卒也一般無二,所不同者是對陣雙方的棋子。
立體棋子用泥陶制作,雕刻成各種形狀,再著色燒制。參戰雙方不再是簡單的黑白對弈,其場面簡直就是西班牙人和印加人在實戰廝殺。
西班牙一方是傳統的歐洲風格。戰車是歐洲堡壘式塔樓,基座用規整石塊砌造,圓頂塔樓頗有伊斯蘭風格,西班牙長期受摩爾人統治,其建筑已經融入伊斯蘭風格,“車”惟妙惟肖地反映了這一特色;“馬”的形象是高頭大馬奮起前蹄,在西班牙入侵秘魯之前,南美洲沒有馬匹,強壯有力的馬匹成為西班牙人制勝的主要因素;“象”則是天主教傳教士,胸前佩戴十字架,手持《圣經》,一襲黑袍加身,在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的隊伍中,始終活躍著傳教士的身影;“王”與“后”則是天主教雙王的裝束,菲利普身著鎧甲,外披斗篷,手持長劍,伊麗莎白女王則穿一身紅衣,頭戴后冠;前方禁衛軍手持利刃,西班牙人鋒利的刀劍對沒有高硬度金屬的原住民造成了致命的傷害,往往數名西班牙士兵即可在屠殺數百名印第安士兵后全身而退,唯一的后果是身體疲勞和持劍的手臂無力抬起。
印加一方則是傳統印加風格。“車”同樣是亭臺式建筑,基座用不規則巨石搭建,茅草覆頂,這是印加人典型的房屋結構,無論多么豪華的房屋,即使是薩帕印加的宮殿,墻壁鑲滿金銀,屋頂仍是茅草遮蔽;“馬”是美洲鴕的形象,美洲駝馱著貨物,它們適應安第斯山區的山地運輸,但脊柱柔軟,不能過于負重;“相”則是印加祭司裝扮,印加帝國時期,祭司地位顯赫,高級祭司出身于王室;“王”是薩帕印加形象,手持銅斧鉞,胸前佩戴金胸甲,頭戴流蘇和羽毛,佩戴巨大耳環,守護在側的科婭也惟妙惟肖;前方印第安士兵手持棍棒和投石器,在與西班牙人的戰爭中,印第安士兵的武器只是標槍、棍棒、石塊和無高硬度金屬的箭鏃,很難對盔甲護身的西班牙士兵造成實質性傷害。
無論是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或是秘魯人民的獨立戰爭,都沒有平局可言,都是實實在在的“將死”對方。國際象棋本就是人類思想意識的寫照,而在這里,棋子的造型更成為秘魯征服史的真實寫照,雙方的文化背景、宗教影響和武器裝備的懸殊均顯現于此。慢慢打量周邊,發現市場上大量銷售這種風格的國際象棋,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其中蘊藏的黑色幽默,這些攤位似乎流動著一種自嘲的情緒。
西班牙的征服是從被征服開始的。對西班牙和秘魯來說,國際象棋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傳播史。西班牙中南部被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長期占領,雙方拉鋸數百年,天主教雙王才最終光復失地,在此過程中,國際象棋被摩爾人傳到西班牙。
緊隨西班牙征服新大陸的腳步,國際象棋也在秘魯扎根。某種意義上講,西班牙人在新世界的征服運動是其光復運動的延續和拓展。
1532年,末代薩帕印加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人使用卑劣的陰謀俘獲,在等待贖金到來但終被處決的日子里,他成了國際象棋高手。
曼科·印加在起兵反抗西班牙人的過程中,國際象棋成為他的重要消遣。也許就在奧揚泰坦博,他在山頂堡壘中與部下對弈。西班牙人內訌,失敗的一方投奔于他,成為他的新棋友。又因下棋時的爭執殺死了曼科·印加,他的鮮血灑在了國際象棋棋盤上。落棋無悔。
棋盤上的爭奪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是真正的弱肉強食、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
在國際象棋傳入印加帝國之后,末代薩帕印加以及王室的反抗者都與國際象棋結下了不解之緣,但等待他們的都是厄運。
這就是印加人與國際象棋的故事。我無意與兩位弈棋的姑娘探討她們手執棋子的感受。然而,可以猜測,盡管整個民族對殖民史仍有某種難以表達的情結,但至少在弈棋的這一刻,她們心中只有象棋。
在皮薩克市場,每一個物件,從辣椒到西紅柿,到玉米,到土豆,到番薯,到豚鼠,到古柯葉,到圖米,到一副國際象棋,甚至到人們的裝束,都有深遠的故事,都凝結著歷史。
(本文摘自《穿行秘魯五千年》;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