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開辟了新途徑和新模式,并且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小企業傳統融資模式在融資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例如資本結構單一、企業自身實力不足及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等。因此,為解決困境,互聯網金融憑借其低成本和廣泛的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盡管互聯網金融為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提供了新途徑,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風險。基于此,中小企業需要加強自身管理,提升信用水平,積極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拓寬融資渠道,才能更好地應對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融資問題,實現穩健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金融科技;企業技術保障
中圖分類號:F038.1;F1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1(a)--05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23年底,中國已有1.24億戶的個體工商戶注冊,這一數字占據全國經營實體總數的67.4%,同時也為將近3億人口創造了就業機會。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小企業展現出較強的市場活力和創業意愿,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國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盡管如此,融資難仍然是困擾我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
在傳統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嚴峻,且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性解決。針對這一困境,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金融模式,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嶄露頭角。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變全球金融生態的面貌。同時還為中小企業搭建了一座跨越融資障礙的橋梁,有效緩解了企業面臨的融資難題,降低了融資成本,從而為其的成長與創新注入了強勁動力。因此,互聯網金融的穩健發展對于激勵創新、增加就業機會、提升民生福祉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在價值和正面影響。然而,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在為中小企業融資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與風險。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助力中小企業克服融資難關,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1文獻綜述
大量研究表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助力中小企業融資的關鍵。在此背景下,學者們的研究焦點已從傳統的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逐漸轉向了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新視角與解決方案。在傳統的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林毅夫、李永軍(2001)將中小企業的發展與中國特殊的國情緊密聯系,得出大力發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機構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本出路[1]。劉宗歌、李小軍(2012)認為由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的融資問題是制約中小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最主要因素[2]。在新時代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張艷紅(2014)提出要借助互聯網金融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3]。Abbey(2013)提出打破互聯網融資瓶頸的新出路,這種新出路被稱作互聯網眾籌融資模式[4]。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傳統的企業融資分析難以滿足信息技術主導的中小企業融資。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促進了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5]。
2傳統融資架構下中小企業資本籌措現狀
2.1資本結構單一化困境與企業內在實力薄弱探析
根據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數據,2022年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8.4%。中小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指出:“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是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但中小企業具有從業人員少、營業收入低、資產總額少的屬性,導致中小企業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從而引發一系列如資金斷流、創新不足的問題。其中,資本結構單一為主的企業內部問題是主要的阻礙。基于Modiglianiamp;Miller定理可以得出,企業的早期發展階段,外源融資約束較大,融資渠道較窄[6]。大部分中小型企業以初始資本為主來滿足資金需求,外部融資方式較少,難以利用如債券或股票的形式融資。這使其的資金來源較為單一,從而影響了其擴大經營規模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同時減弱了其應對風險的能力。由于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較弱,以及對外部沖擊的抵抗能力較差,中小型企業趨向非正規銀行融資,即民間融資。企業通過正規銀行融資的平均成本約為9.7%,提供信貸的準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為18.28%[7]。總的來說,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和融資成本均相對較高,難以通過內部融資手段滿足擴張和運營資金的需求,因此缺少可持續和穩定的融資來源。相關法律規定只有達到一定規模和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才能進行貸款,使得中小企業很難獲得貸款。
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或擴張階段往往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內源資金難以支持企業技術研發、市場擴張等多方面的資金需求。同時在抗風險方面,缺乏一定的現金流緩沖和適應市場的轉型成本。通過分析上海證券交易所2002年和2004年上市的中小企業,表明上市提高了中小企業的信譽和資信水平,壯大了實力,緩解了銀行的信貸配給,提高了企業信貸融資的能力和效率[8]。由此可見,外部融資不僅是中小企業解決資金難題的關鍵途徑,還是推動其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因難以取得貸款、外部融資渠道受限,中小企業可能被迫依賴于民間借貸等債務融資方式,而中小企業的貸款多采取抵押或擔保的方式,不僅手續復雜,還要支付更多的擔保費、抵押資產評估費等,部分中小企業轉向民間高利借貸導致負債水平較高。而高負債率會增加企業的財務成本,同時也提高了違約風險和破產的可能性。此外,中小企業的可抵押資產較少,這嚴重限制了企業后續融資的靈活性,企業可能因資產凍結而影響日常運營。
2.2銀企信息壁壘下的信貸緊縮現象
銀行貸款在中小企業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銀企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惜貸現象明顯。圖1展示了中國銀行業在2021—2024年中型企業和小微型企業貸款需求指數整體上呈現穩中有升趨勢,但波動較大,反映了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企業對資金需求的調整。雖然在支持信貸市場的發展,但在審批貸款時還是保持謹慎態度。
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銀行難以準確評估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這進一步加劇了融資難度。銀行在向企業提供貸款前,難以全面、精確地評估企業的盈利能力、經營狀況、償債能力等各類指標。企業的管理決策、財務狀況、營銷策略等內部信息往往不透明,導致銀行難以做出精確的風險判斷,從而采取保守態度。
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借貸多為短期借款,中小企業存在嚴重的短貸長投。如此,銀行惜貸,企業難以借貸,無法獲得貸款來改善經營、擴大規模或提升透明度。這種現象不僅限制了企業的長期發展,還加劇了銀行惜貸的態勢,導致企業難以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來改善經營、擴大規模或提升透明度。這種惡性循環進一步惡化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此外,民營中小企業的違約風險相對較高,銀行在提供貸款時往往會對民營企業設置更高的利率,特別是在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信用利差上漲會更為顯著,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政府、銀行和企業要共同努力,制定更為寬松的政策、優化貸款審批流程及提高企業的信用評級等。逐步緩解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進而激發整體經濟的活力與創新能力。這些努力不僅可以增強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還能夠為經濟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繁榮。
3互聯網金融浪潮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審視
3.1信息數據安全版圖與防護策略
在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涉及企業大量的敏感信息,如財務數據、資金流向、客戶隱私等。這些數據影響著企業的運營和決策,其地位舉足輕重。數據泄露或損壞可能會對企業的聲譽和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9]。這些數據的收集、存儲、傳輸過程中存在被非法竊取、泄露的風險,可能會損害企業隱私,甚至導致商業秘密外泄。而黑客攻擊、網絡欺詐等網絡安全事件頻發,大型企業數據安全受到攻擊時有發生,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在技術資源投入上可能較為有限,技術能力不足,無法配備先進的數據安全技術和設備,如數據加密、防火墻等,其信息系統安全防護能力相對薄弱,更容易受到攻擊,增加了數據泄露的風險。IBMSecurity于2023年7月24日發布的《數據泄露成本報告》顯示,全球數據泄露的平均成本達445萬美元,創該報告有史以來以來最高紀錄,較過去3年均值增長15%,表明企業應對漏洞的調查和處理更加復雜。如圖2所示,中小企業數據泄露成本于2022—2023年顯著增加,說明企業對于應對數據保護的挑戰更加嚴峻,數據泄露事件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不斷增加。
3.2制度性障礙的學術解構與法治化路徑探索
互聯網技術新時代前沿技術,法律法規滯后于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很多新興融資模式如P2P借貸、眾籌等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和監管框架,導致法律地位不明確,投資者和借款人的權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跨區域、跨境融資活動增多,不同地區的法律差異和監管標準不一,增加了法律遵從的復雜度和成本。針對網絡欺詐、數據濫用等行為的法律追責機制不健全,受害者維權難度大。目前,我國對于不同互聯網金融類型的有關法律規定也不一樣,出現了法律標準不統一和無有效的法律適用依據的情形,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監管在立法上存在缺位現象[10]。
例如,2003年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是我國第一部關于中小企業的專門法律,也是有關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級別最高的法律。然而,該法目前僅限于原則性的表述,在具體細化的實際操作層面的可執行性和實用性相對較弱。包括但不限于:中小企業劃分標準界定的彈性大;與其他經濟、稅務、金融法律間銜接不暢、政策疊加或沖突;政策落地的實際執行與立法初衷存在差距。
此外,金融市場的制度設計與監管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具體而言,現行的法律體系和監管政策往往傾向于保護大型企業利益,而忽視了中小企業在融資渠道上的特殊需求。例如,IPO的嚴格上市條件、債券發行的高標準信用評級要求等,這些規定實質上構成了較高的市場準入壁壘,限制了中小企業通過正規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可能性,不僅阻礙了中小企業利用公開市場拓寬資金來源的渠道,還限制了其通過資本運作實現規模擴張和產業升級的潛力。
3.3技能鴻溝與人才培養策略的學術審視與未來展望
在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整體戰略逐次展開以及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人才成為決定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11]。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互聯網和金融技術都精通的復合型人才,將兩個領域的知識融合起來,發揮跨領域人才的優勢。然而,中小企業人才相對短缺。互聯網技術人才的短缺,不僅僅反映了勞動力市場的缺口,更是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提升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例如,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或運用互聯網金融進行融資,都需要互聯網金融技術人才。技術人才在企業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大型互聯網科技公司還是中小企業,都需要依賴技術人才來推動技術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在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中,互聯網技術人才可以幫助企業開拓并利用新型融資渠道,如眾籌、P2P借貸、區塊鏈融資等方式,缺乏互聯網技術人才的中小企業只能依賴條件更加嚴格的傳統融資方式。
4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的對策建議
4.1企業技術保障體系構建與融資信息安全:深度融合策略
在現代企業運營中,尤其在信息技術主導的新時代背景下,技術保障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既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推動企業創新、提升運營效率和確保信息安全的原動力。金融科技在收集和掌握信息方面具有優勢,可通過更復雜的客戶定位和更準確的信用評級緩解資金供求雙方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從雙向維度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信用風險[12]。中小企業可以積極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以優化融資流程,降低融資成本并提高融資效率。這些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更準確地分析市場需求、客戶行為等信息,為融資決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幫助企業實現自動化審批、智能風控等功能,提高融資審批的效率和準確性。
企業可以使用去中心化、不可變和透明的區塊鏈技術,記錄交易,提高數據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同樣地,企業還可以通過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促進自身在技術水平、信用擔保能力及市場競爭等多個層面的全面提升與發展。
4.2企業政策性融資獲取路徑及其法律障礙的破解策略
通過政策性融資的特性及其對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積極影響,可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中的法律阻礙,政府政策與企業融資之間存在密切而復雜的關系,當政府鼓勵發展某一產業或領域時,相關的企業融資項目更容易獲得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其直接的辦法就是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13]。政策性融資主要目的在于滿足公共利益或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而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政策性融資主要以優惠利率、補貼、稅收減免等形式出現,有時甚至是無償資助。對于普通的企業融資來說,政策性融資成本低,對于中小企業融資的限制更少。
政策性融資通常針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方向的中小企業,這意味著通過政策性融資,中小企業可以獲得國家層面的支持與認可,從而增強其市場地位和競爭力。企業可通過申請專項基金、中小企業集合債券、財政貼息等措施,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企業的融資來源。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流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加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行業融合。政府對于互聯網金融下中小企業的融資發展保有積極態度,政府給中小企業提供的強有力的信用背書,有效減輕了金融機構面臨的貸款風險,從而為中小企業融資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企業還應注重與政府、金融機構等合作伙伴的溝通、信息互通、提升企業信用等級等。如2022年03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社會資本投融資合作對接有關工作的通知》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在2023年11月10日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政府為企業體系的健全提供了政策便利,對企業來說,政府在政策上“開綠燈”,給企業營造了積極的成長氛圍,在外部環境的方面給企業上打了一針“強心劑”。有了政府的信用背書,企業可以構建健全的信用體系、提升信用水平,也增強了銀行和投資者的信心,使得中小企業更容易獲得貸款或吸引投資。這些政策都透露出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意愿,中小企業需要敏銳的察覺出政策動向,積極響應普惠政策。
4.3企業融資信用體系的構建與信用提升路徑
中小企業體系混亂已成為制約企業積極發展的掣肘。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對中小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其決定了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影響著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然而,大部分中小企業存在財務報告不清晰、管理體系混亂等問題,甚至企業本身法律風險較高,這些因素都使其難以獲得銀行貸款。首先,企業內部體系的優化十分重要,內部控制是實現民營企業戰略目標的基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是民營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14]。這包括強化財務管理、強化信用意識、強化信息交流,建立互相信賴的銀企關系,對提升信用水平也有幫助。通過優化股權結構、完善董事會與監事會功能、加強內部管理等方式,確保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還能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為提升信用水平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將信用環境建設作為改善融資環境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也是健全企業體系的重要一環。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信用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利用信用擔保來獲取投資、降低成本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完善的信用檔案,增強企業透明度。通過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可以為其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和更低的融資成本。為了逐步緩解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并激發整體經濟的活力與創新能力,具體可以加強信用信息管理并積極參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
5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順應了時代潮流,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本文數據參考了中外官方機構如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以及IBMSecurity。本文除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外,還結合政府政策和時代背景給中小企業投資者、經營者提供一些從企業自身強化到利用外部資源的發展建議。在傳統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單一,自身實力不足。而融資渠道窄、融資申請難、融資成本高一直是傳統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的痛點。同時,由于銀企信息不對稱,銀行惜貸,銀行通常要求較高的信用評級和抵押物,使得中小企業面臨較高的門檻和限制。因此,銀行更偏向于放貸給大型企業,而中小企業難以獲得成本低、風險小的銀行融資渠道。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融資渠道日益多樣化,中小企業在獲取資金方面有了更多選擇。然而,在中小企業利用互聯網金融進行融資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尤其是在信息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盡管如此,多樣化的融資渠道仍有助于推動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為經濟的持續繁榮注入持久而強大的活力,進而促進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與傳統中小企業融資相比,互聯網金融在開拓創新、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其既為中小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新的融資渠道,也在數字化方面帶來新的挑戰。中小企業有效運用互聯網金融解決融資難題,是緩解其融資難、融資貴的關鍵途徑。針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本文提出一系列措施,比如企業強化技術保障,構建融資信用體系等,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10-18+53-93.
劉宗歌,李小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國內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2(1):66-68.
張艷紅.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J].時代金融,2014(35):141+143.
AbbeyR.Stemler.TheJOBSActandcrowdfunding:Harnessingthepower—andmoney—ofthemasses[J].BusinessHorizons,2013.
王聰聰,黨超,徐峰,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創新和財富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12):168-170.
朱坤林.中小企業融資理論綜述[J].商業研究,2011(5):36-42.
李建軍,胡鳳云.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融資成本與影子信貸市場發展[J].宏觀經濟研究,2013(5):7-11.
范秀峰,李建中.資本結構與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實證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96-98.
農佳明.大數據技術在計算機信息安全領域中的應用[J].自動化應用,2023,64(10):242-244.
龔露.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相關法律問題及完善[J].法制博覽,2024(5):157-159.
吳金旺,申睿.政企聯動:浙江打造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中式樣本的經驗及啟示[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8):80-86.
趙玉平,朱孜一,馬一菲.金融科技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影響及傳導機制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24,32(4):89-95.
紀瓊驍.麥克米倫缺欠與中小企業政策性融資[J].金融研究,2003(7):111-118.
李萌萌.風險管理視域下民營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問題與優化[J].商場現代化,2024(1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