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對羊角天麻的原植物、組織構造和顯微特征進行研究,對羊角天麻的根、莖、葉橫切面的組織構造進行顯微鑒定,對藥材進行粉末鑒定,并對其進行理化鑒別。結果表明,羊角天麻原植物形態特征及根、莖、葉的顯微特征被觀察,粉末的顯微特征也被描述,理化鑒別方法可行,現象明顯。基源鑒別、顯微鑒別、粉末鑒別和理化鑒別可以較為準確地鑒定羊角天麻,為其藥材質量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羊角天麻;基源鑒別;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
中圖分類號R2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1-016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1.03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mprehensiveIdentificationofEthnicMedicine"Dobineadelavayi
YANGYan-juan"CHENGuang-mingHEMu-han3etal
(1.YunnanXinxingOccupationsInstitute,Kunming,Yunnan650501;2.Liji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Lijiang,Yunnan674100;3.YunnanForestryTechnologicalCollege,Kunming,Yunnan650000)
AbstractBystudyingtheoriginalplant,tissuestructureandmicroscopiccharacteristicsof"Dobineadelavayi,thetissuestructureoftheroot,stemandleafcrosssectionof"D.delavayi"wasidentifiedmicroscopically,andthemedicinalmaterialswereidentifiedbypowderandphysicalandchemicalidentification.Theresultshowedthat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microscopiccharacteristicsoftheroots,stemsandleavesof"D.delavayi"wereobserved,andthemicroscopiccharacteristicsofthepowderwerealsodescribed.Thephysicalandchemicalidentificationmethodwasfeasibleandthephenomenonwasobvious.Thesource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identification,powderidentificationandphysicalandchemicalidentificationcouldaccuratelyidentify"D.delavayi,andprovidedscientificbasisforthequalitycontrolofitsmedicinalmaterials.
Keywords"Dobineadelavayi;Sourceidentification;Macroscopical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identification;Physicalandchemicalidentification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23J2129)。
作者簡介楊艷娟(1986—),女,云南祥云人,副教授,碩士,從事中藥學及藥用植物資源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從事中藥鑒定及藥用植物資源研究。
羊角天麻( Dobinea delavayi )又名大九股牛,來源于九子母科(Podoaceae)九子母屬( Dobinea ),以塊根入藥,其塊根粗大,因塊根炮制后形如羊角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尼泊爾、錫金、印度東北部及周邊地區,我國主產云南省昆明、尋甸、楚雄、下關、賓川、鶴慶、永勝、麗江、中甸等地,大多分布于海拔1 100~2 300 m的向陽草坡或灌木叢中[1-2]。羊角天麻為云南省納西、藏、白、彝、漢等民族地區常用的民間草藥,最早出自《滇南本草》,《中國中藥資源志要》《彝藥志》等專著中也有其應用的相關記載。羊角天麻具有疏風解表、除濕通絡、活血散瘀的功效,對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咳嗽以及腰腿疼痛、跌打損傷等均有很好的療效,民間常用于治乳腺炎、腮腺炎、瘡癤、肺熱咳嗽、頭暈、風濕、骨折等,還可應用于抗腫瘤的治療[3]。目前,羊角天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研究和藥理活性方面,已有研究顯示羊角天麻中含有倍半萜類、酚酸類、脂肪族、甾體類等化學成分,其中主要類型為倍半萜類化合物[4-6];其藥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抗瘧活性方面。羊角天麻品體內抗瘧活性篩選,對約氏瘧原蟲BY265RFP表現出一定的抗瘧活性。在體外活性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而通過抑制β-羥高鐵血紅素(瘧色素)的形成可導致瘧原蟲溶解,從而起到抗瘧作用[3-5]。
經調查研究發現羊角天麻在祿勸地區有較多分布,并多見于當地藥材集散地,多個鄉鎮居民都有使用該藥物的習慣,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不同鄉鎮在使用羊角天麻過程中出現了同名異物的現象,存在混亂,雖然都叫羊角天麻,但不同鄉鎮出現了不同的植物。在前期雖有學者對其生藥學進行了研究[7],但年代相對久遠,由于技術條件存在一定不足,不便于指導用藥。筆者通過對祿勸地區羊角天麻的來源、性狀、顯微和理化鑒定等進行研究,以期更好掌握其植物形態、藥材性狀特征、顯微鑒別要點,為其質量標準制定奠定基礎,指導群眾更好地識別和使用藥材,提高民族民間用藥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
徠卡(Leica)顯微鏡(DM500)、輪轉式切片機、TKY-BMB型石蠟包埋機、普通硅膠GF254預制板、超聲波提取儀(SCQ-1020B)、暗箱式紫外分析儀(ZF-20D)。
1.2材料試驗所需的材料分別采自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屏山鎮、團結鎮、烏東德鎮等地植株和新鮮藥材。
1.3方法
采用基源鑒別、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和理化鑒別的方法對羊角天麻的綜合鑒定進行闡述,其中顯微鑒定采用的是組織切片和粉末制片2種方法進行,觀察羊角天麻不同組織構造及其粉末鑒別要點。
2結果與分析
2.1原植物形態特征
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圖1A),塊根多數3~10個聚集,呈長紡錘形。莖圓柱形,暗紅色,具長短不一的黃綠色條狀斑點,疏生白毛(圖1B)。單葉互生,葉片膜質或紙質,形狀為心形至卵狀心形(圖1C),長5~12 cm,寬3~8 cm,葉上部較小,下部稍大,多為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不規則粗鋸齒,葉片上表面疏生白柔毛,下表面具微硬毛,葉脈上較密;葉柄長4~6 cm,綠色或鮮紅色(光照較弱處生長者為綠色,光照強處生長者為紅色,且隨光照強度的增強顏色逐漸加深),均具白柔毛。花單性,較小(圖1D),其中雄花序為聚傘圓錐狀花序,有的頂生,有的生于上部葉腋處,均被柔毛,雄花花瓣4枚似杯狀;雌花序為總狀花序,有的頂生,有的生于上部葉腋,均被柔毛,雌花為無被花,花盤環狀,花梗與苞片的中脈下部合生,被柔毛,苞片橢圓形,為膜質,子房近圓形或球狀[8-10]。果實壓扁狀,直徑3~4 mm,無果柄,著生于翅狀苞片中,花柱宿存[8-10]。
2.2藥材性狀特征
羊角天麻為3~10個塊根聚集在一起,塊根呈長紡錘形,中間較粗,兩端漸細(圖2A)。表面黑褐色,不規則皺縮,栓皮呈鱗片狀剝落,橫長皮孔上有點狀凸起(圖2B)。質堅實,斷面平坦,皮部黃白色,有黃棕色油點,木部淡黃褐色,形成層環明顯(圖2B)。氣清香,味微苦。
2.3顯微鑒別
2.3.1
羊角天麻根橫切面特征。木栓層由5~10列類長方形薄壁細胞組成。皮層由20余列類長方形、類多角形薄壁細胞組成,可見油室散在(圖3A、B)。韌皮部由不規則的小薄壁細胞組成,油室散在,多見,韌皮射線較為明顯(圖3A)。形成層由1~2列扁平狀薄壁細胞組成(圖3A)。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組成,導管單個散在或2~6個相聚,呈徑向排列,導管周圍有木纖維分布,木射線明顯(圖3A、B)。整個橫切面均有草酸鈣簇晶分布,且以皮層和韌皮部居多,向內逐漸減少;有時可見含草酸鈣簇晶的薄壁細胞排列成行,也有單個薄壁細胞中含有2~4個簇晶,再或有草酸鈣簇晶充塞于細胞間隙中的情況(圖3C)。
2.3.2
羊角天麻莖橫切面特征。木栓層由4~6列呈扁平長方形的薄壁細胞組成,排列緊密。皮部薄壁細胞散有油室,木質部木射線明顯,導管常2~3個聚集在一起,髓部寬廣。整個切面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簇晶,較小(圖4)。
2.3.3
羊角天麻葉橫切面特征。羊角天麻為異面葉(圖5A),上表皮細胞大小不一,排列緊密,氣孔分布較少;下表皮細胞比上表皮細胞小,氣孔分布較多,偶有壁較厚的非腺毛(圖5B);柵欄組織一層,排列緊密,海綿組織排列疏松;葉脈為周韌維管束,維管束下方韌皮部可見乳汁管分布;葉柄為類腎形,向莖的一面凹下,背莖的一面凸出,維管束為雙韌維管束,韌皮部中有乳汁管分布(圖5C)。
2.3.4羊角天麻藥材粉末特征。羊角天麻粉末呈黃棕色。粉末中可見木栓細胞黃棕色,表面觀呈多角形,側面觀呈扁平的類長方形且排列緊密(圖6A、B);草酸鈣簇晶多見,棱角短鈍(圖6C);導管多為梯紋導管,偶見網紋導管(圖6D);淀粉粒較多,單粒者多呈類球形或多角形,臍點呈點狀、裂縫狀或星狀,層紋不明顯,復粒者多由2~6粒復合而成(圖6E)。
2.4理化鑒別
2.4.1
沉淀反應。取本品羊角天麻粉末2.0g,加80%乙醇10mL,超聲處理20min,濾過,取濾液5mL,滴加碘化鉍鉀試液3滴,生成黃色沉淀,如圖7所示。
2.4.2
泡沫反應。取本品羊角天麻粉末1.0g,置具塞試管中,加熱水15mL,強烈振搖1min,即產生持久性泡沫,10min內不消失,如圖8所示。
2.4.3
熒光反應。取本品羊角天麻粉末2.0g,加80%乙醇10mL,超聲處理20min,濾過,取濾液滴在濾紙上5~6滴,晾干,置365nm紫外燈下觀察,如圖9所示顯淡黃綠色熒光。
2.4.4
薄層色譜鑒別。取本品羊角天麻粉末10.0g,加80%乙醇50mL,超聲處理20min,濾過,取濾液置蒸發皿中蒸干,加1mL甲醇使殘渣溶解,按照薄層色譜法進行試驗:首先,用毛細管吸取上述溶液進行點樣,點于普通硅膠GF254預制板上;然后,在層析缸中展開,展開劑為正丁醇-冰醋酸-水(4∶1∶5);接著取出硅膠板并晾干;最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如圖10所示,可見5個熒光點,從下至上分別為淡藍色、亮藍色、淡紫色、橙黃色、淡藍色。
3結論
通過對羊角天麻的基源、性狀及顯微鑒別研究發現,羊角天麻的原植物形態特征: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塊根多數,呈長紡錘形。莖圓柱形,暗紅色,具長短不一的黃綠色條狀斑點,疏生白毛。單葉互生,葉片膜質至紙質,心形或卵狀心形;葉柄綠色或鮮紅色(不同光照條件下顏色有差異),均具白柔毛。花單性,較小,其中雄花序為聚傘圓錐狀花序,有的頂生,有的生于上部葉腋處,均被柔毛,雄花花瓣4枚似杯狀;雌花序總狀,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被柔毛,雌花為無被花,花盤環狀,被柔毛,苞片膜質。果實壓扁狀,無果柄,著生于翅狀苞片中,花柱宿存。原藥材為3~10個塊根聚集在一起,呈長紡錘形,中間較粗,兩端漸細。表面黑褐色,不規則皺縮,栓皮呈鱗片狀剝落,橫長皮孔上有點狀凸起。質堅實,斷面平坦,皮部黃白色,有黃棕色油點,木部淡黃褐色,形成層環明顯。氣清香,味微苦。藥材橫切面特征:木栓層由5~10列類長方形薄壁細胞組成。皮層由20余列類長方形、類多角形薄壁細胞組成,可見油室散在。韌皮部由不規則的小薄壁細胞組成,油室散在,多見,韌皮射線明顯。形成層由1~2列扁平薄壁細胞組成。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組成,導管單個散在或2~6個相聚,呈徑向排列,導管周圍有木纖維分布,木射線明顯。整個橫切面均有草酸鈣簇晶分布,且以皮層和韌皮部居多,向內逐漸減少;有時可見含草酸鈣簇晶的薄壁細胞排列成行,也有單個薄壁細胞中含有2~4個簇晶,再或有草酸鈣簇晶充塞于細胞間隙中的情況。藥材粉末中可見黃棕色木栓細胞,草酸鈣簇晶棱角短鈍,梯紋導管,偶見網紋導管,淀粉粒較多,單粒者多呈類球形或多角形,臍點呈點狀、裂縫狀或星狀,層紋不明顯,復粒者多由2~6粒復合而成。理化鑒別方法簡單、可行,現象明顯。該研究為民族藥羊角天麻的鑒定及質量標準的制訂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45卷第1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32.
[2]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49.
[3]劉紹華,程菊英,吳大剛.吳大剛羊角天麻中的兩個新倍半萜[J].廣西植物1995,15(3):252-253.
[4]沈怡.羊角天麻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19.
[5]吳秀蓉.羊角天麻抗瘧活性成分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21.
[6]程忠泉,楊丹,馬青云,等.羊角天麻的脂肪族成分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7(19):35-36.
[7]陳善信,華青,劉昆云.民族藥羊角天麻的生藥學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8(2):42-44,46.
[8]方文培.中國植物志:46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133-135.
[9]昆明市衛生局.昆明民間常用草藥[M].昆明:昆明市衛生局,1970:184-185.
[10]張明明,馬驥.羊角天麻原植物辨析[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9,23(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