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微觀調查數據,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對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要素供給行為(土地、資金、勞動力)、經營行為(銷售渠道、品牌建設和質量認證、新技術應用、產業結構、農業保險參與度)、經營績效(經營效益、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等方面進行實證分析,以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提出了拓寬融資渠道、促進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推進農業品牌創建、積極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優化和創新土地流轉政策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行為;經營績效
中圖分類號F30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1-020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1.04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mpiricalAnalysisontheBusinessBehaviorandPerformanceofNewTypesofAgriculturalBusinessEntities—Evidencefrom325SamplesinSuzhou
CHENYan,CHENGPei-gang,ZHOUXiao-ming
(SuzhouPolytechnicInstituteofAgriculture,Suzhou,Jiangsu215008)
AbstractThispaperusedmicro-surveydatatomakeanempiricalanalysisonthefactorsupplybehavior(land,capital,labor),businessbehavior(saleschannels,brandingandqualitycertification,newtechnologyapplication,industrialstructure,agriculturalinsuranceparticipation),businessperformance(businessefficiency,landoutputrate,laborproductivity)andotheraspectsinordertofindproblemsintheproductionandoperationofthenewtypesofagriculturalbusinessentitiesinSuzhou.Onthisbasis,somepolicy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suchaswideningfinancingchannels,promotingtheapplicationandtransform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promotingtheestablishmentofagriculturalbrands,activelydevelopingmoderncirculation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s,optimizingandinnovatinglandcirculationpolicies.
KeywordsNewtypesofagriculturalbusinessentities;Businessbehavior;Businessperformance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23SJYB-1537)。
作者簡介陳燕(1981—),女,江蘇江陰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園藝技術與經營管理研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高、市場經營能力強等特點,這決定了其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中發揮著引領帶動作用。近十年來,隨著政府不斷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長,規模日益擴大,實力持續增強,基本形成了以農業企業為龍頭、以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骨干、以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到目前為止,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的耕地面積占全部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14.733萬hm2)的90%以上,在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已處于絕對主導地位[1],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超過90%[2]。
然而,關于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行為特征和經營績效,尚無全面的、科學的來自一線的調查分析。但很顯然,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對于識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完善相關的扶持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運用一手調查數據,對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要素供給、經營活動、經營績效進行實證分析。
1調查方法和數據來源
該研究所用數據主要來自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問卷調查。根據研究需要,分別設計了針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大戶問卷,每種問卷涵蓋3個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的人口社會統計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身份(黨員、鄉鎮干部等)、經歷、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行為,包括經營規模(面積)、要素供給、主導產業、銷售渠道、新技術新品種應用情況、經營機制等;第三部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績效(總收入、總成本、凈收益等)。第二、三部分主要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Likert-5scale)形式。
在完成初始問卷之后,筆者征求了農業經濟領域、政府相關部門(農委、科技局)主管農業園區領導、農業園區管理人員等專家意見和預調查,以測試被調查者能否正確理解題項,以及題項設計能否有效地實現調查目的,并根據專家建議和預調查結果,對問卷進行必要修改。正式調查共發放365份問卷,回收343份,剔除遺漏關鍵信息及數據明顯不合常理的問卷后,獲取有效問卷325份,問卷有效率為94.8%。
除通過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外,課題組還實地參觀考察了十余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與有關市、區(張家港、吳江區)農辦領導和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進行了深度訪談,由此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2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要素供給行為分析
2.1土地要素
表1數據表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平均經營土地面積分別14.85、13.6 hm2。相對而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土地經營規模要比前兩者大很多,達到76.4 hm2。調查數據顯示,專業大戶租賃的土地面積占總經營面積的98%;家庭農場租賃比例為99%;農民專業合作社為87%[3-4]。由此可見通過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了農地經營權有序高效流轉,促進了農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實現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2.2資金要素
調查數據(表2)顯示,89.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來源渠道為自有資金,32.5%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政府補貼或扶持資金作為資金來源渠道之一,23.8%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金融機構貸款,還有17.5%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個人或單位借款作為資金來源渠道之一。這意味著,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來源以自有資金為主,外部融資渠道不夠暢通,尤其從金融機構貸款比較困難,存在籌資渠道單一,信貸需求無法有效滿足等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展規模[3]。
值得指出的是,政府補貼或扶持資金已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要的資金來源渠道之一,32.5%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曾獲得政府補貼或扶持資金,這個比例已超過了通過金融機構融資的比例(23.8%)。這表明近幾年政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較大。但是政府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力度存在不平衡,43.4%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政府補貼或扶持資金,而獲得政府補貼或扶持資金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比例分別只有24.3%和27.5%,這表明政府的重點扶持對象為農民專業合作社[3]。
2.3勞動力要素
就短期工雇傭來說(表3),短期工平均日工資大致為110~130元,平均每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雇傭短期工的總工時分別為244、366和638工日。從絕對數來看,專業合作社雇傭的短期工數量最多。就長期工雇傭而言,長期工月工資2 420~2 830元,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雇傭長期工人數為35人,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平均雇傭2.9名和2.3名長期工。值得注意的是,從支付的短期工總費用與長期工總費用的比例可以看出,農民專業合作社傾向于雇傭長期工,而家庭農場更傾向于雇傭短期工。這與經營規模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規模要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大得多。據調查,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經營規模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5倍以上(表1)。為此農民專業合作通常擁有自己的農業生產機械和設施,譬如聯合收割機等,為保證自己的正常生產,需要長期雇傭農機操作員,同時也可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提供農機服務[3-4]。
3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行為分析
3.1銷售渠道
調查數據顯示(表4),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銷售渠道以批發市場、糧站和糧管所收購等傳統渠道為主,兩者占比分別為40.4%和31.0%,合計71.4%。訪談中發現,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其產品(稻谷、小麥等)主要銷售給糧站和糧管所。家庭農場和部分專業合作社則以種植蔬菜、水果為主,其銷售渠道主要是批發市場。其他銷售渠道包括專業合作社、下游加工企業、自有專賣店、集團客戶、客商上門、超市,占比分別為17.2%、12.9%、12.2%、11.6%、10.3%、6.6%[ 3-4]。由此可見,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銷售渠道單一,“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市對接”等新型渠道開發不夠的問題。
3.2品牌建設和質量認證
在品牌建設方面,調查數據顯示,10.4%的專業大戶創建了自己商標,但持有市級以上知名商標的專業大戶不足5.0%。持有自己商標的家庭農場比例明顯高于專業大戶達到31.5%,而持有市級以上知名商標的家庭農場也只占11.0%。持有自己商標的農民專業合作比例也達到30.8%,而擁有市級以上知名商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樣也只占12.7%[ 3-4]。
在農產品質量認證方面,調查數據(表5)表明,1/3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辦理了產品質量認證,其中大多數只辦理了無公害產品認證(67.6%)和綠色產品認證(50.9%),辦理有機產品認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僅占13.0%。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產品質量認證的比例也有較明顯差別。48.4%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辦理了產品質量認證,而辦理了產品質量認證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僅分別占25.2%和24.2%。
以上分析表明,總體上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品牌建設、產品質量認證還不夠重視。相對而言,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品牌建設和產品質量認證方面,走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前列。這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規模較大、規模效應顯著有關。
3.3產業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79.2%)專業大戶的經營產業主要為糧食作物,從事其他產業的大戶比例僅為20.0%。專門從事糧食作物的家庭農場的比例也高達58.6%,專門從事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經營的家庭農場占比分別為12.6%和17.3%。相對而言,專業合作社在養殖業和經濟作物種植方面參與程度相對較高。總體來看,目前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糧食種植為主,產業結構較單一,產業層次較低,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3-4]。
3.4農業保險參與度
根據調查數據,79.2%專業大戶參加了農業保險,參加險種主要是水稻小麥類政策性保險;69.2%家庭農場參加了農業保險,略低于專業大戶,參加險種也主要是水稻小麥類政策性保險;農民專業合作社中79.3%參加了農業保險,參加險種除了水稻小麥類保險外,還有蔬菜大棚保險。這意味著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均比較重視農業生產風險的防范。
3.5新技術應用
調查結果(表6)顯示,近3年內25.8%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應用過新品種;有34.0%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應用過新技術;有38.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采用過新模式,其中專業大戶這一比例更是高達46.2%。近3年內應用過1種新品種,或1種新技術,或1種新模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只占30%左右,應用過5~6新品種,或1種新技術,或1種新模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比例不足3%。由此可見,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品種、新技術與新模式的應用意識還不強[3-4]。
4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績效分析
4.1經營效益
由圖1可以看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平均農業總收入分別為158.15萬、50.92萬和39.15萬元,平均成本分別為119.66萬、35.26萬和26.34萬元,平均農業凈收益分別為38.49萬、15.16萬和12.81萬元。在3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平均農業總收入、平均成本和平均農業凈收益最高;其次是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最低。根據官方統計數據,同期蘇州市農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7 750元[5],以平均每戶家庭常住人口3.65人計算,蘇州農村戶均可支配收入為109 416元,因此可以看出,蘇州家庭農場與專業大戶的戶均收入都高于蘇州農村戶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實現了以農業經營收入作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目標[3]。
4.2土地產出率
如圖2所示,農民專業合作社單位面積平均農業收入最高,為73 020元/hm 其次是家庭農場單位面積平均農業收入為59 250元/hm 再次是專業大戶單位面積平均農業收入為46 050元/hm2。可以看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單位面積平均農業收入要遠高于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但就單位面積平均農業凈收益來講,三者差別并不是很大,分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17 205元/hm 家庭農場19 275元/hm 專業大戶19 155元/hm2[3]。
4.3勞動生產率
如圖3所示,以經營主體實有人數(包括專職與兼職)來算,專業大戶人均農業凈收益為29376元,家庭農場為33640元,兩者差別不是很大,但都高于同期蘇州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50元。就單位常年勞動力(專職)農業凈收益來說,家庭農場最高,為73390元/人,其次是專業大戶66524元/人,再次是農民專業合作社53926元/人,這說明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益要好于專業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
5結論與對策建議
5.1結論
根據前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在土地要素方面,蘇州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平均經營面積為13.3hm2(200畝)左右,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經營規模為66.7hm2(1000畝)左右,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來源主要是租賃。
(2)在資金來源方面,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投入以自有資金為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融資難問題,融資渠道比較狹窄,可抵押品比較少,銀行信貸可獲性較低,社會工商資本的參與度還不高[6]。
(3)在勞動力要素供給方面,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以雇傭短期工為主,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雇傭長期工為主。短期工平均日工資與長期工平均月工資與勞動力市場工資水平相當。新型經營主體的勞動力成本支出壓力比較大。
(4)在銷售渠道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銷售渠道主要是批發市場和糧站收購等傳統渠道。銷售渠道比較單一,創新能力不足,農超對接、自營超市等新渠道開拓不夠。
(5)在品牌建設和產品質量認證方面,有1/3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擁有自主品牌,擁有自主品牌的專業大戶只有10%。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產品質量認證比例相對比較高,而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進行產品質量認證比例很低。總體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品牌和產品質量認證的意識比較薄弱,建設力度不夠,這一問題在專業大戶中更加突出。
(6)在產業結構方面,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糧食種植為主,專業合作社在養殖業和經濟作物種植方面參與程度相對高一些。經營產業相對單一,產業層次偏低,多元化發展水平還不高。
(7)在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運用方面,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近3年都有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經歷。但有1/3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3年沒有采用過任何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應用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
(8)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均有較強的農業生產風險防范意識,大多數(70%以上)參與農業政策性保險。
(9)在產出效益方面,從絕對數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總收入、總成本、凈收益都要高于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但就單位土地面積收益而言,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三者差異不大。另外,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戶均收入都高于同期農村戶均可支配收入。
5.2政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地方政府可重點采取下列措施。
5.2.1
加強金融支持。通過制定激勵政策,財政資金引導,鼓勵商業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拓展涉農信貸業務,擴大涉農信貸規模和覆蓋范圍,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立涉農貸款風險基金,針對涉農貸款壞賬風險給予銀行一定的保障。鼓勵銀行創新涉農信貸產品。比如開發農地、林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生物資產抵押貸款、合作社聯保貸款、農業擔保公司擔保貸款等信貸產品,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需求[7-8]。
5.2.2
大力促進科技成果應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的示范應用和推廣,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鼓勵教科研單位、農業技術專家、農技人員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務對接活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隊伍,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傳播。
5.2.3 大力推進農產品品牌創建。引導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建設力度,積極申報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強商標品牌推介和社會宣傳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市場辨識度和認可度[9]。圍繞農產品的獨特地域、獨特生產方式、獨特品質和獨特歷史文化,強化產品特色挖掘,積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打造區域公共品牌[7]。大力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商標(地理標志)+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5.2.4
積極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制定和實施農產品網絡營銷支持政策,扶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App、微信小程序、直播帶貨等網絡營銷平臺做大做強。大力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技能培訓,重點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網絡營銷技能培訓,提高市場主體網絡營銷技能。鼓勵和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大中城市開設直營店、連鎖店、直銷窗口和自營超市;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高校、酒店、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大力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市對接”等形式的產銷對接。
5.2.5
優化和創新土地流轉政策。目前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土地主要通過流轉而來,因此土地流轉政策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影響很大。從近期來看,應該適當延長土地租賃期限。調查中發現,目前租賃合同大多在3~5年,有的甚至是1年,經營期限過短,不利于穩定農業經營者預期,誘使經營者采取掠奪式經營。建議在嚴格經營者資格的基礎上,合同期限應適當延長,讓經營者能放心經營承包、制訂長期生產經營計劃并不斷增加投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從長遠來看,還是要把握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對于承包農戶已經集中居住、穩定就業的農民,不再自己利用農地從事農業經營的,要在合理確定價格,保障土地權益的基礎上,有序引導其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妥探索建立傳統農業經營者的退出機制。根據黃祖輝等[10]建議,一是建立農地家庭承包經營權的單嗣繼承制度,在保障農戶土地權益長久化的基礎上避免土地經營細碎化;二是建立農民退休制度,把農村人口統一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有效解決農村“養老難”的問題;三是健全農地流轉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提高流轉效率,降低交易費用;四是健全“雙置換”機制,即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保障、用農戶宅基地和住房置換城鎮住房。
參考文獻
[1]程培堽.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狀況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8):351-355.
[2]蘇州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關于印發蘇州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通知:蘇府〔2016〕182號[EB/OL].(2016-12-23)[2023-05-27].https://www.suzhou.gov.cn/szsrmzf/zfwj/201612/9251d15d1e9d436a850a21200c48d9d0.shtml.
[3]程培堽,王志斌.蘇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調研報告[M]//曲福田.2017蘇州藍皮書/中國蘇州發展報告.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8.
[4]王志斌,程培堽,殷志揚.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及其特征分析:基于320個調查樣本[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2):345-350.
[5]蘇州市統計局.2017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8-04-26)[2023-05-27].http://www.suzhou.gov.cn/xxgk/gmjjhshfztjxx/ndgmjjhshfztjsjfb/201804/t20180426_976854.shtml?from=singlemessage.
[6]黃希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現狀及解決對策分析:以浙江省蘭溪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49(24):217-219.
[7]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蘇政辦發〔2016〕13號[EB/OL].(2016-01-29)[2023-05-28].http://www.jiangsu.gov.cn/art/2016/1/29/art_46144_2545398.html.
[8]王志斌,程培堽,殷志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效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蘇州市的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9):376-381.
[9]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工作的通知:農辦質〔2022〕11號[EB/OL].(2022-05-30)[2023-05-27].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pzlaq/202206/t20220601_6401267.htm.
[10]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