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差距問題,“專創融合”成為突破困境的有效路徑。本文聚焦專業核心課——“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設計”的課程質量,探索并實踐了“目標—內容—方法—考核—師資”多維度聯動的質量提升路徑,既注重構建系統的知識結構,同時突出知識應用于實際,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形成了一套適用于土木類專業課程的行之有效、可復制、能應用的“專創融合”路徑,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為行業輸送更多具備創新精神的人才。
關鍵詞:專創融合;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設計;課程質量;創新創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決策,被視作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和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抓手[1]。另外,機械化、裝配化和智慧化已成為土木工程專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大數據、人工智能、BIM等技術的應用為行業帶來了巨大變革。面對行業升級改造和新業態的發展需要,亟須培養一批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將知識與產業結合轉化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然而,傳統的土木工程專業教育往往重視知識傳授,教學形式相對單調,以標準化答案的考核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教學主體單一[2]。因此,出現了高校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有差距的問題,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耦合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路徑[3]。“專創融合”不但賦能了專業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方向、新形式,也推進了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的深度融入,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內源需要和必然選擇[4]。
課程建設是“專創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設計”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涉及內容廣泛,既有理論推導,又有試驗研究,同時還與規范、工程實際聯系密切[5]。本文以該課程的質量提升為例,探索“專創融合”視域下課程目標、內容、方法、考核、師資的優化,既注重系統構建基礎性的知識結構,同時突出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轉化,從而促成知識與實操、理論與實踐的融通[2],力求探索出一套適用于土木類專業課程的行之有效、可復制、能應用的“專創融合”路徑。
1"課程教學困境
“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設計”課程創新創業目標不明確,創新創業內容不豐滿。目前,僅將創新意識作為工程意識中的一項列入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導向不夠清楚,全面深層的創新創業素養激發與能力提升目標尚未形成。課程內容理論性強,實踐性弱,與產業對接不緊密。
課程考核方式無法評價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課程現行的標準化答案、終結性考試的評價方式仍舊困于“知識論”的枷鎖中,無法識別學生創新創業素養與能力的生成和提升。
課程教學主體單一、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單一的學校主體,難以突破培養方案、人才目標、專業教育、資源建設的封閉性與局限性,制約著課程建設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耦合的實施。
2"課程質量提升路徑
2.1"嵌入“雙創”目標,優化教學內容
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在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新創業素養,讓學生面向未來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6],課程思政的目標在立德樹人,兩者同向同行。“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設計”的課程目標既突出思政的價值引領,同時注重喚醒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熱情和興趣,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創業素養和能力,如表1所示。在此目標的指導下,將教學內容重新解構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部分:涵蓋單層工業廠房、多層框架結構、高層混凝土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設計理論;實踐部分:基于“產教融合、賽教融合”的縱深發展,鼓勵學生組建團隊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等,形成施工圖紙、方案設計、產品、論文等,從而實現對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有效訓練。
2.2"規劃“雙創”教育空間,革新教學方法
一方面,充分考慮課程知識脈絡與“雙創”元素內涵的邏輯契合,通過引入近期案例,融入創新思維[7],科學構建“體驗感知、案例分析、研討交流、實踐操作”這一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序列,力求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精準投放“雙創”元素[8]。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投入度以及學習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因此,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促進課程“專創融合”教學目標的達成。例如,對于單層工業廠房部分,邀請企業導師利用案例導向式方法將真實項目呈現到課堂,使學生深刻理解工業建筑結構的設計流程與獨特之處,幫助學生打開視野;對于多層框架結構部分,利用合作探究式的方法分組計算,探討不同截面尺寸對結構整體剛度以及內力分配的影響;對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部分,利用參觀體驗式的方法帶領學生走進裝配式建筑公司,近距離感知行業前沿與熱點,促進知識內化與思維創新的碰撞。
2.3"兼顧“雙創”素養,重塑考核方式
課程的考核由側重知識記憶轉變為能力運用,考核的方式由一次終結測試轉變為長期持續的考核,擴大開放性任務的占比,關注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素養的動態生成和提升[4]。具體地,在保留50分的閉卷考試基礎上,由30分的日常表現和20分的創新創業表現共同構成綜合評價,如表2所示,評價主體包含教師、企業技術人員、高年級學長。日常表現部分包含隨堂測驗、課后作業等的參與完成情況,充分利用學習通等智慧教學軟件,對某些任務開放“生生互評”功能,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創新創業表現的評價充分兼容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成果可在圖紙、匯報、路演、論文、專利、學科競賽、半結構化面試等多種形式中自由選擇,其中部分成果可通過創新創業分值認定表直接認定。考核過程尊重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強化利用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問題能力的評價。
2.4"拓寬“雙創”場域,打造多元化教育共同體
一方面,通過培訓強化校內教師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勝任力,同時,與創新創業中心教師就課程目標、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開展深入研討與定期反饋;另一方面,不斷深化與社會的互動和聯系,尋求來自企業與校友在課堂教學、課程考核、項目研發、技術指導、商業服務等方面的支持,推動社會優質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打造一支兼具教學型、實踐型、創新創業型導師的“專”“創”結合的多元化、高素質隊伍。
3"提升效果
通過“專創融合”視域下對課程質量提升路徑的實踐,學校組織了行業專家、優秀校友、創新創業中心教師以及專業教師圍繞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進行了多次研討,修訂教學大綱,形成全新的課程考核方案;開展了3次行業專家進課堂,1次參觀裝配式建筑公司;將產業問題、工程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兼顧“雙創”素養的考核方式科學評價了學生的能力提升,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課程及格率達到100%。下面從課程認可度、能力提升與素養生成、優質創新創業成果三個方面重點分析實踐成效。
3.1"課程認可度
教研組其他教師和督導通過課堂聽課活動一致認為,學生在課前的準備充分,課堂氣氛活躍。利用學習通統計學生課后作業、隨堂測驗的完成情況達到100%,追蹤學生線上資源自學情況達到83%。此外,通過問卷調查,88%學生對教學質量非常滿意,91.4%的學生表示更愿意參加改革后的考核方式,96.7%學生認為課程中融入的創新創業元素增強了學習興趣。
3.2"能力提升與素質養成
學生的學習發力點逐漸由傳統的考試分數轉化為興趣、熱情與職業信念,在學習過程中有效提升了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養成了踏實嚴謹、精益求精等工程素養。在面對專業教師、企業專家的考核時,展現了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責任與擔當,以及較扎實的工程勘察設計能力以及多元化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7%的學生認為課程提升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50%~79.3%學生認為課程促進了多方面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如下圖所示。
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問卷結果圖
3.3"優質創新創業成果
經過實踐,本學期69名(總數的72.6%)學生通過個人或團隊合作共產生37項創新創業設計成果,包括施工圖、競賽獲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成果、“挑戰杯”獲獎等。以下是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成果1:基于第七屆河北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賽題“考慮水平振動的高聳塔式結構設計與模型制作”,學生團隊在規定地點、規定時間內完成模型的制作,之后經過稱重、檢測、安裝等環節后進行現場加載。各組利用專業知識巧妙構思,創造出了結構新穎,制作精良的作品,有效鍛煉了實踐與創新能力,提升了精益求精的專業素養。參賽模型分別獲得大賽的二等獎與三等獎。
成果2:基于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智能建筑結構設計賽道賽題,使學生充分熟悉了BIM建模、結構設計、智能優化程序編寫和裝配式設計的流程。在充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勘察設計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數智設計模塊深度融合了幾何、算法、自動化、力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與技術,學生通過自學與應用,有效開拓了專業視野,強化了跨學科思維。設計成果取得了該賽道的一等獎。
結語
“專創融合”是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適應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打通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路徑。本文聚焦“專創融合”下的專業核心課質量提升,探索并實踐了“目標—內容—方法—考核—師資”多維度聯動的質量提升路徑,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進一步深化了專業與產業間的知識流動,助力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績效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高焱,耿紀瑩,包旭.應用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4(17):2729.
[2]陳婉琳,陳杭,齊煒,等.基于創新創業全生命周期的交叉學科雙創課程建設:以浙江大學“醫學儀器的創新設計與實踐”課程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4):8690.
[3]周步昆,耿穎.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10):220223.
[4]劉偉.基于人才強國戰略的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管理,2023(10):8293.
[5]張瑤,李素娟,柳麗霞,等.將工程意識與工匠精神融入“工程結構”課程教學初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05):116117.
[6]成希,張放平.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J].大學教育科學,2017(03):3742+50.
[7]楊絢,李莉.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四步案例教學法”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17):174176.
[8]盛振文.“五育并舉”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22(06):5961.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23cxcy291)
作者簡介:張瑤(1989—"),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結構類課程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