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家對于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單純地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而是對職業教育科學研究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職院校的科研在新時代也肩負起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必須通過科研來有力促進地方產業的升級與創新。然而,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存在指標單一、過度依賴量化指標、評價導向激勵不明確等現實問題,難以充分反映高職院校的應用性、實踐性需求。通過構建多維度科研評價標準、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應用型科研與成果轉化不斷完善高職院校的科研評價體系,為高職院校科研評價改革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研評價;高職院校;多維評價
高職院校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其不僅承擔著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使命,也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推進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科研既是其加強行業聯系、服務地方發展和凸顯技術應用的基礎、載體和基石,也是彰顯辦學實力和育人水平的重要標志[1]。然而,目前職業教育科研評價方式導向出現偏離,導致評價結果難以真實反映職業教育科研的應有價值,影響了科研產能的提升[2]。
一、高職院校科研評價的重要意義
第一,引導科研方向。通過科學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可以引導高職院校的科研活動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在當前“中國制造2025”、“雙碳”目標等大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科研評價可以重點鼓勵教師開展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這樣的引導能夠使高職院校的科研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能為國家和地方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提高科研質量。科研評價能夠促使教師和科研人員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價值,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在評價的壓力和激勵下,科研人員會以更加嚴謹的態度進行科學研究,從選題、研究方法到成果呈現,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同時,科研評價也有助于發現和解決科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科研工作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通過對科研成果的同行評議,可以發現研究中的不足之處,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議。
第三,優化資源配置。合理的科研評價可以為高職院校的科研資源分配提供依據,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對于科研業績突出的教師和團隊,可以給予更多的科研經費支持,優先提供先進的科研設備以及政策傾斜,鼓勵他們開展更高水平的科研活動。而對于科研業績不佳的教師和團隊,則可以通過評價結果進行督促和整改,促使他們提高科研水平。這樣能夠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避免資源的浪費。
第四,提升學校聲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科研評價結果可以提升高職院校的聲譽和影響力。一所高職院校如果在某些領域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廣泛認可,就會在行業內樹立起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和學生。同時,也會吸引企業與之合作開展產學研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就業機會,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共同發展。此外,良好的聲譽還能為學校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會資源,推動學校的整體發展。
第五,推動教師發展。科研評價對教師的個人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參與科研活動并取得良好的評價結果,教師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在科研過程中,教師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從而能夠更好地將前沿科技和實際案例融入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良好的科研評價結果也為教師晉升職稱、評優評先等提供有力的支撐。此外,科研活動還可以拓寬教師的視野,使他們更好地了解行業動態和前沿技術,為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素材,推動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
二、高職院校科研評價的困境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的科研評價體系多以普通高校為模板,強調量化評價,以學術成果數量、項目經費、專利申請等作為主要衡量指標。這種評價方式盡管直觀且易于操作,但在高職院校的實際運行中卻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現行科研評價體系指標單一
當前,高職院校的科研評價體系未能充分反映不同專業的特色和差異,缺乏根據專業特性制定的靈活評價標準,這影響了科研活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此外,高職院校的科研評價體系往往未能充分關注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由于評價指標單一,科研人員往往更傾向于理論研究,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
(二)科研評價過度依賴量化指標
在高職院校的科研評價體系中,過度依賴量化指標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首先,量化指標往往忽略了科研工作的質量。許多教師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在短期內產生可量化成果的項目或研究方向,而這些項目通常缺乏深度和長遠的學術價值,影響了科研人員對長期、高質量研究的投入和持續性。其次,量化指標難以全面反映科研的應用價值。高職院校科研的核心應該是應用型研究,其成果應能為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提供實際的技術支持和服務。然而,現行的評價體系過于重視學術成果的數量,而對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關注卻顯得不足。
(三)科研評價導向激勵不夠明確
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在科研評價體系上面臨功能定位不清晰的問題。一方面,科研創新激勵機制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導致科研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探索新的研究領域和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清晰的科研導向,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無法將科研力量聚焦于學校發展的核心領域和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上,這導致產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研成果難度增加。
三、高職院校科研評價的破局路徑
面對高職院校科研評價體系中的種種困境,亟須通過系統性改革與創新實踐來尋求破解之道,以推動科研工作朝著應用導向、多元化發展的方向邁進。因此,只有通過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才能真正發揮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產教融合的使命。
(一)構建多維度的科研評價標準
1.增加應用型科研成果的權重
高職院校應依據其服務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色,賦予應用型科研成果更高的評價權重。對于實際生產中的技術創新、工藝改進、企業合作項目等,應納入科研評價體系,設立專門的評估指標,并提供相應的加分激勵。這種評價機制將激勵教師積極投身于解決企業技術難題、與地方產業構建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中。
2.強化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與轉化效果評價
高職院校應注重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突出高職教師科研評價的應用導向和社會影響,包括促進教師的應用導向科研[3]。科研成果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對企業創新的推動作用,或是技術成果的市場化應用效果等均應成為科研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通過設立這些社會效益類指標,可以有效引導教師在科研中更加關注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
3.突出專業差異性與個性化評價
鑒于不同專業領域的科研特點存在顯著差異,高職院校應當依據各專業的獨特性,制定出靈活多樣的評價標準。對于工程學科而言,評價體系應更加側重于技術成果、專利申請和技術轉讓等實際應用型成果。相對地,藝術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評價,則可以將藝術創作、社會服務和文化推廣等成果納入考量。通過實施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我們能夠更精確地評估教師在其專業領域內的科研成就,并且有助于推動不同學科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
(二)強化科研與產業的協同創新
高職院校的科研應以產教融合、服務產業為核心,因此,科研評價改革的另一個重要路徑在于強化科研與產業的協同創新,建立科研與產業的雙向互動機制。
1.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與地方企業、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在這種模式下,科研項目不再僅僅是學術導向的理論研究,而是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著眼于解決企業的實際技術問題。教師能夠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與企業的實踐經驗和市場洞察力相結合,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推進技術創新,為企業帶來新的技術活力,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技術優勢;同時開展產品開發,使企業的產品能夠與時俱進,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科研評價體系應通過鼓勵教師與企業合作開展項目,推進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并在評價時對產學研合作項目給予更高的權重。
2.設立企業聯合科研項目的專項評價機制
高職院校可以設立專門的企業聯合科研項目評價機制,將與企業合作開發的技術、工藝創新、生產流程改進等納入科研成果評價范圍。這種專項評價機制不僅能夠促進教師參與企業研發,還能夠為科研評價提供多樣化的評價維度。通過參與這些企業聯合科研項目,教師可以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市場信息,同時也能準確把握技術發展的趨勢。教師在開展科研工作時可以有的放矢,使科研項目更加貼合市場需求,從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市場適應性,讓科研成果更容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升級。
(三)鼓勵應用型科研與成果轉化
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因此,其科研評價體系應當更加傾向于對應用型科研成果的產出進行評價,并且需要通過實施多種激勵措施來積極推動這些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1.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激勵力度
高職院校應設立專門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對成功轉化為市場產品、服務或技術的科研成果給予相應的獎勵,將科研評價結果與教師的崗位分類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教師榮譽體系以及二級教學部門的績效關聯,建立合理的激勵與獎懲機制,形成評價合力,激發教師開展高質量科研的內生動力[4]。這種激勵機制將發揮重要作用,鼓勵教師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市場潛力,引導他們在科研項目的選題、研究方法以及成果推廣等環節都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在這種機制的推動下,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率將得到顯著提升,為高職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2.構建科研與企業的雙向評價體系
在科研與企業合作中,不僅要對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行評價,還應當引入企業對科研工作的反饋機制。例如,可以設立企業評估機制,由合作企業對教師科研項目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并將企業的反饋納入科研評價體系。這種雙向評價機制能夠促進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更加緊密地結合。教師在開展研究時會更加關注企業的實際需求和應用場景,使得科研方向更加貼合市場和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研合作中來,雙方形成一種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推動科研與企業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
(四)通過政策激勵推動教學科研平衡發展
高職院校教師通常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如何平衡教學與科研是科研評價中的一大難題。因此,科研評價改革中還需通過政策激勵推動教師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平衡發展。
1.優化科研工作量認定機制
高職院校為了確保教師的工作量得到公正的評價,學校管理層應當依據教師們在科研活動中的實際投入情況,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科研工作量認定標準。特別是對于那些長期投身于產學研合作、技術開發等實踐性科研活動的教師,他們的這些工作成果應當被賦予與學術成果同等的價值和認可。這樣的做法有助于減少對單一學術成果形式的過分依賴,從而促進科研成果的多樣化發展。與此同時,對于那些主要負責教學工作的教師,學校可以適當降低他們的科研任務要求,使他們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學質量上。通過這種差異化管理,可以實現教學與科研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優化配置,確保教學和科研工作都能沿著各自的軌道健康、持續地發展。這樣,教師們就不會因為精力過于分散而難以兼顧教學與科研兩個方面,從而在整體上提升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
2.推動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實踐
科研成果不應僅僅局限于學術領域,它還可以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教育教學科研成果要更多地評價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程度,以及推廣的價值、成果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支撐力度[5]。高職院校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科研成果在教學實踐中的價值體現,重點在于其對教學過程的推動和改進。當科研成果融入教學時,它能夠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使教學不再局限于陳舊的知識體系,而是緊跟學科前沿和實際應用。高職院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通過科研帶動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此外,科研成果的融入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還能培養出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蘇永華.科研助力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的效應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06):114119.
[2]蘭小云.“破五唯”背景下高職院校科研成果轉化:內涵、困境與路徑[J].職教論壇,2021,37(09):147153.
[3]郝天聰.高職院校應用導向科研行動困境的案例研究:組織社會學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82187.
[4]楊愛玲,羅堯成,肖綱領.類型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評價改革探索:基于S院校的個案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21):5559.
[5]曾小波,葛慶,姜鵬.新時代高職院校科研評價:困境、機理與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4(12):3033.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2213893);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2024年科研項目“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高職教師科研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24SK02)
作者簡介:肖敏瓊(1986—"),女,漢族,廣東汕頭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