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典型的高科技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實現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充分就業相輔相成,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推動計算機行業優化升級,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分配,為從業者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實現計算機專業充分就業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的孕育與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支撐,從而促使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然而,當前社會卻出現計算機專業“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基于此,本文扎根計算機專業大學生這一群體,闡述了新質生產力與計算機專業之間的關系,并分析了學生們面臨的種種就業問題。為提升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從學生自身、高等院校、社會環境三個視角提出對策與建議,給予大學生就業全方位的支持,以期響應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計算機專業;就業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然而,計算機專業作為信息技術領域的核心專業,其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卻日益凸顯。我國高校畢業生的規模持續增長,高端技能型人才卻供不應求,甚至出現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與互聯網企業“招工難”的矛盾現象。因此,如何提高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已經成為當下亟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從新質生產力的角度出發,對高校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和提升就業質量的路徑進行探究,著力解決造成學生就業困境的結構性問題,實現計算機專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其對計算機專業的影響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驅動力的一種先進生產力形態,它超越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三高”發展特征。“新”意味著要從形式上更新換代,開辟新賽道,謀求生產力的優化升級;“質”則說明要從內涵上煥然一新,調整內在結構,實現關鍵性技術的新突破。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順應了新時代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標志著我國經濟從粗放式的“數量型增長”向精細化的“質量型增長”轉變。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緊緊圍繞創新驅動和數字賦能,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資料三要素的轉變,這種生產力轉型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生產效率,還能推動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促進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
(二)新質生產力與計算機專業的關系
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新興的高科技生產力,其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集中力量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從行業屬性的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范圍既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又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未來產業[1]。這些產業的底層邏輯都與計算機科學相關,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因此,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參與者,還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體保障。作為新型人才,他們能夠利用生產資料改造生產對象,將堅實的計算機科學基礎運用于技術突破,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與計算機專業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計算機專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計算機專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學生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豐富多元的就業選擇。在信息化時代,復雜的數字環境十分考驗從業者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因而,擁有深厚的專業技能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是基本的素養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當面對全新挑戰時,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種應變能力和創新思維正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
二、計算機專業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
(一)學生自我認知不清晰
計算機專業作為各大高校的熱門專業,在常人眼中對應著“高就業率、高工資”的標簽。然而,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一部分學生認識到修讀方向與意向方向不一致,學習動力大幅下降。還有一部分學生的自我認知與實際能力不匹配,在就業時只注重眼前的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缺少長遠的發展眼光。其實,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教育,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不斷突破新高。與之相應,大眾化也帶來了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致使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優勢逐漸弱化。盡管如此,仍有一些畢業生對自己的身份存在“濾鏡”,就業期望值過高使他們被迫“慢就業”。另外,大多數學生習慣了中學的“服從型”教育模式,即父母規劃、教師安排、自己執行,屬于被動學習知識。而大學是“自覺型”教育模式,需要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獨立自主的學習方式貫穿學習全過程。如果學生入校后沒有獨立思考和創造新知的能力,就無法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合理安排時間,最后導致就業方向不明確,畢業時缺乏核心競爭力。
(二)高校教學方式模板化
目前,在我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中,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仍然是主流。這種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的傳授與灌輸,但是弱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為嚴峻的是,許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習慣于依據教材內容按圖索驥,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計算機專業知識的積極性,也制約了學生創新性的發展。另外,高校在計算機專業的教學上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一方面計算機技術更新換代快,而高校計算機專業使用的教材卻嚴重落后于計算機行業的實際需求。高校教材滯后問題嚴重,導致部分學生抵觸教材費的開銷,倡導教材和講義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環節缺乏與計算機產業緊密結合的實踐機會。計算機專業在授課時注重理論教學的演示,如操作系統、數據庫、算法設計等內容,卻把綜合設計的實踐教學置于從屬地位,沒有貫徹落實本科教育階段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同時,校內實驗室使用管理不嚴格,缺乏對使用者行為規范、操作要求的明確規定,造成使用流程混亂,教學資源設備閑置,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設備使用壽命[2]。
(三)互聯網行業人才短缺
首先,互聯網企業面臨多重瓶頸。當前,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連續放緩,互聯網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風險的規避讓企業失去了擁抱創新的勇氣,數字化建設的大量投入讓企業資金陷入周轉困難的境地。為了應對各種壓力,不少企業開始推行降本增效,大型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小微企業的話語權不斷被壓縮,計算機行業亟須孕育新的生態體系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如何發揮計算機的生產力作用和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拓展計算機產業發展新空間,成為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次,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據專業機構統計,到2025年,我國網絡安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三個方向的人才市場將分別短缺150萬、200萬和500萬人,計算機專業需求量大且持續攀升。然而,以網絡安全專業為例,截至2024年1月,全國范圍只有90余所高校成立了網絡安全學院,200余所高校開設了與網絡安全相關的專業,每年網絡安全畢業生約2萬人,供給嚴重不足[3]。
三、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路徑
(一)加強職業規劃教育,明確學生就業初始方向
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對“理想我”和“現實我”的認識存在矛盾[4]。“理想我”狀態下的大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擁有遠大的抱負,對就業抱有積極的期待。但“現實我”狀態下的大學生由于長時間處于校園的“象牙塔”內,社會閱歷少,自我認識參照不足,導致“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存在較大的偏差。因此,在新生入學時,高校可以舉辦以悅納自我為主題的講座,邀請心理學專家為學生講述認識自我的重要性。同時,組織一系列的自我探索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途徑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對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之路有一個初步的規劃。
除此以外,職業生涯規劃課在啟蒙學生職業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目標,減少就業焦慮,為日后就業奠定扎實基礎。為了加強職業生涯教育,首先,高校應提高對職業規劃課的重視程度,將其列為必修課程,確保在學生中實現生涯教育全覆蓋并貫穿本科教育始終。其次,課程內容需與時俱進,緊密結合計算機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師資隊伍需定期培訓,資深教師對青年教師開展“傳幫帶”,通過研討示范提升教學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質、專兼結合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5]。最后,就業指導既需要在院系范圍內提綱挈領,又需要進行個性化的精準幫扶。針對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零轉移家庭等不同的就業困難群體量體裁衣,每人至少定向推送三個崗位,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輔導員、班主任和就業指導課教師則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耐心傾聽學生們在就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一般到個別,對癥下藥制訂切實可行的個性化解決方案。
(二)厘清基本問題,譜寫高校教學新篇章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教師更需要厘清“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這三個基本問題。其中,“誰來教”屬于教師層面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刷新我們對教師概念的認知。當今社會中教師的范圍不再拘泥于學校,而是拓展到校外的各行各業。高校應廣納人才,通過校企合作引進具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并支持專任教師掛職鍛煉。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職業視野,提高實踐能力,還能促進本外校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教師整體的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
“教什么”這一問題的關鍵點在于如何塑造教材的新形態。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計算機行業也飛速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具有一定靈活性,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為加快推進教材教學體系的全面建設,支撐高等教育走向高質量人才培養之路,2023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其強調要探索建設一批關鍵領域的核心教材,其中就包括計算機這一重點學科領域。高校應提倡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教學方式,給予教師自主選擇的余地,鼓勵教師做教材的開發者,而不只是單純的執行者。
對于“如何教”的問題,要秉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善用數字化手段和場景式方式[6]。數字化手段通過建立開放共享的課程交流平臺,采用可視化的方式構建編程語言的訓練體系,將學生受益程度最大化。場景式教學既涵蓋學校組織的多樣化實踐活動,又包括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實訓經歷。高校應積極推進“一課雙師”的教學模式,即學校專任教師負責專業基礎模塊的教學,為學生夯實專業地基;企業講師擔任學生實踐環節的導師,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高校要適應計算機學科的發展要求,及時更新完善實驗室的管理規章制度。實行預約制緩解實驗室容納壓力,延長開放時間提高學生積極性,強化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并通過培訓提高師生的操作規范性[7]。
(三)培養創新型人才,謀求企業數字化轉型
網絡的飛速發展讓互聯網公司迅速崛起,互聯網大廠之間互相競爭的同時,還有無數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網民增速在下降,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卻在增加,這一情形讓互聯網行業僧多粥少的局面愈演愈烈。面對當下局面,互聯網企業應意識到競爭不再只依靠營收數字,而是要符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憑借創新能力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培養是實現計算機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為了培養符合新質生產力所需的人才,要強化計算機專業畢業生與企業的銜接性。銜接性在橫向維度上表現為緊密關注行業需求,及時調整計算機專業招生規模;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加強學術界、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共同培養適應計算機行業發展的人才。在縱向上體現為“本—碩—博”三個階段的貫通式培養,做好人才梯隊建設,形成逐層遞進、滲透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造就拔尖創新型人才。
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而互聯網企業憑借其靈活的經營機制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已成為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力量[8]。因此,鼓勵和支持互聯網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加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拓展計算機產業發展新空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地方應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創新金融產品,提高服務水平。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不但要錨定科技創新,而且要加強信息的倫理風險管控。作為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處理科技創新與倫理治理的關系,在學習和工作中合理使用智能工具,堅持原創這一基本原則。
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計算機專業大學生提供廣闊空間的同時,也對學生們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學生自身、高等院校和社會環境三個維度出發,分析了計算機專業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困難。為提升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探索了以下路徑,即在個人層面要制定職業規劃,明確職業定位,提升綜合素質;在高校層面要充實教師隊伍,更新教材內容,善用數字化手段;在社會層面要加強畢業生與企業的銜接性,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參考文獻:
[1]陳超.由“新質生產力”引發的思考[J].競爭情報,2023,19(05):1.
[2]楊黎黎,鄔華宇.踐行實作"突破傳統:探索高校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03):152158.
[3]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16所高校入選新一期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J].信息網絡安全,2024,24(03):486.
[4]李亞儒.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現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2.
[5]吳絢,嚴笑.高校就業指導教學師資隊伍“一本三化”模式建設的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15):4349.
[6]呂志娟,孫健喬.高校思政課教學環境的數字化轉型研究[J].中國有線電視,2023(12):97101.
[7]李賽男,歐陽猛,劉華.多元融合視域下的大學圖書館未來學習空間建設研究[J].圖書館雜志,2024,43(08):7281.
[8]馮志峰.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何以可能[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9,12(04):122130.
作者簡介:韓璧如(1997—"),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