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國內外職業教育理論及人才培養實踐經驗的學習研究,明確“德技并修”技能人才內涵與構成要素。搭建德技并修育人平臺,健全德技并修育人體系;建設機電工匠培養體系,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建設機電工匠培養特區,培養卓越技術技能人才;構建全方位育人的同心圓,推進全過程育人的大格局。創新雙高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德技并修“雨耕”特色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借助學校教學平臺結合企業的實踐平臺,將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整個培育過程中,堅持技能和德育并重,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德技并修;“雨耕”特色;工匠精神;價值引領
Abstract:Through"the"study"and"research"of"vocational"education"theory"and"practical"experience"in"talent"cultivation"at"home"and"abroad,the"connotation"and"constituent"elements"of"\"combining"morality"and"technology\""skilled"talents"are"clarified.Build"a"platform"for"cultivating"students"through"both"moral"and"technical"education,and"improve"the"system"of"cultivating"students"through"both"moral"and"technical"education;Building"a"training"system"for"electromechanical"craftsmen"and"creating"a"highland"for"cultivating"technical"and"skilled"talents;Constructing"a"special"zone"for"training"mechanical"and"electrical"craftsmen"to"cultivate"outstanding"technical"and"skilled"talents;Build"a"concentric"circle"for"allround"education"and"promote"a"comprehensive"pattern"of"education"throughout"the"entire"process.Innovate"the"talent"cultivation"model"under"the"background"of"dual"high"education,and"build"a"vocational"quality"education"system"with"the"characteristic"of"combining"morality"and"technology"and"cultivating"\"Rain"tillage\".
Keywords:Moral"education"and"skill"development;The"characteristics"of"\"Rain"tillage\";Craftsman"spirit;Value"leading
2019年,我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專業群(A檔)。構建“課程教育+勞動教育+工匠精神培育+雨耕文化浸潤”的“德技并修”職業素質教育體系,是我們專業群建設的重要內容。[1]
一、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棄虛求實,將“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的根本任務
德技并修育人不再是只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而是德育+技能的雙重育人模式。學校借助自身教學平臺結合企業實踐、社會實踐等多方育人的實踐平臺,將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融入學生整個人才培育過程中,堅持德技并修,技能和德育并重,只有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通過承辦和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等形式獲取省財政、企業的資金支持,真正實現政、校、企、協四方緊密合作,全面提高學生培養質量。[2]
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人才培育模式。根據現代高職學生的生源特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流價值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中。強化價值引領,注重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德育教育潤物細無聲,提升親和力和感染力,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得到思想的升華和人格的洗禮。[3]
二、搭建德技并修育人平臺,構建“雨耕”特色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嚴格按照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具體要求,突出實踐育人功能,與社團實踐活動為一體,與課程競賽、創新創業活動相連通開發素質拓展類課程;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專門開設“勞動教育”課程[4];依托大師工作室,圍繞“工匠精神”培育,依托“雨耕大講堂”每年邀請勞動模范、技術大師為學生開展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類專題教育活動。[5]書證融通,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構建“N+1+X”書證融通模式,形成N+1+X書證融通模式,其中N為多個證書基本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融入,1為課證項目,X為選修證書;開發“X”證書接口課程,以專業群所面向就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根據專業群內初、中、高三級“X”證書的技術技能培訓考核內容,將X證書的培訓內容融入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相應的三級接口課程,實施以證代考。搭建“X”證書培訓資源平臺,主動參與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制定[6];開展“X”證書試點,聯合開發“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等職業資格證書。
開足開齊思想政治、體育健康、勞動教育和就業創業創新等類課程;突出應用性功能,按生源類型分層設置專業工具平臺[7],如“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為加強學生人文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社團實踐活動為一體,與課程競賽、創新創業活動相連通開發素質拓展類課程。
(一)將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利用思政課3D實訓中心、“四史”館,開展“經典誦讀”等校內實踐教學;簽約了10個創業孵化基地、5個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開展校外實踐教學。加強紅色校園陣地建設,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將之轉化為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圍繞“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重溫崢嶸歲月”“觀察歷史偉大成就,感受時代變遷”等主題,組織師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老區等,開展政策宣講、實踐研修、社會調查等暑期“三下鄉”活動。突破傳統思政師資單薄的瓶頸,發揮思政課專職教師、專業課教師的核心骨干作用,促進兼職教師的協同育人作用,彰顯技術技能大師、勞動模范、非遺傳承人等“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特色示范作用,激發全體教職工“事事、處處、時時”的育人合力作用。建設省級精品思政MOOC、SPOC課程,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創新“互聯網+大思政課”育人實踐。通過學院教師建設的各類教學資源,借助智慧職教、超星學習通、“第二課堂”等信息化平臺,推動“大思政課”的泛在化學習、個性化學習落地。做好蕪湖市特色民俗文化與思政的有機結合,將鐵畫、剪紙等非遺項目納入校園文化課程,弘揚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
(二)以勞促學,融入技能大賽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所有賽項不僅比拼學生的專業技能,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我們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時就根據世界技能大賽的賽項評分標準來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將勞動教育全面滲透到所有課程教學中,潤物細無聲。通過課堂探究、校內實習、校外實踐、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探索出一種學科相滲透、理論實踐相契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新型勞動教育模式。首先,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加強勞動素養和技能教育;其次,所有專業實訓類課程,均增設勞動成績評定,全面夯實學生的勞動技能;最后,在崗位實習階段,企業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課堂,也是勞動技能的練兵場,全面推行特色化勞動育人模式。在“產教融合”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校級—省級—國家級”的各級技能競賽的銜接作用,實現“產—賽—教”的反饋和遞進式的雙向循環的教學模式,并得到循序漸進的改善和創新效果。
三、建設機電工匠培養體系,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實施四大育人工程,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價值引領、素質提升、匠心養成、技藝成才等四大育人工程為載體,建立校企雙元育人機制,構建“價值引領、五育并舉、工學結合、書證融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8]如圖1所示:
圖1"“價值引領、五育并舉、工學結合、書證融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四、建設機電工匠培養特區,培養卓越技術技能人才
項目引領,實施“專業+雨耕學院”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2.0行動計劃[9],建設“雨耕學院”機電工匠培養特區。“雨耕學院”統籌規劃,明確創新型、復合型、工匠型人才培養定位,創新培養模式,面向各專業群建設若干工匠工坊和校企雙導師,培養一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卓越技術技能人才[10]。完善項目遴選、學生選拔、過程管理、考核評價等管理制度,形成科學化、常態化、規范化的工作機制,為國內高職院校探索機電卓越工匠人才培養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11]
圖2"實踐教學體系示意圖
理實一體化項目式教學:項目式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真實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為載體,以典型工作任務為項目式案例來源,突出對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優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將分散的知識點通過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串聯起來,從而達到舉一反三,鞏固知識的目的[12]。
項目化課程教學按照以下思路進行教學:
(1)以實際工程項目提出問題。
(2)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擬寫解決思路。
(3)學生在“模擬工廠”的學習環境中制訂解決方案并進行仿真驗證。
(4)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
(5)通過教師引導上升到理論層次,補充理論內容,提供部分解決方案。
(6)學生進一步實踐驗證,直到徹底解決問題。
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最好能夠根據學校的實驗實訓設備來開展,此舉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通過實踐教學理解理論知識,達到理論結合實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13]。
五、構建全方位育人的同心圓,推進全過程育人的大格局
樹立學生的主體觀念,依托家長的育人基礎,發揮教師的育人作用,加強組織的育人效率。[14]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立德樹人、大國工匠精神、傳承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不斷推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團隊實踐的模式,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大MOOC+SPOC教學形式的探索與實踐,以進一步提升思政理論課的感染力、實踐性和育人效果。教師自覺進行學習與提升,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企業或者社會的實地實踐活動,加快育人理念的更新。
提升學校的育人職責,引領企業與政府的育人導向,提高課堂的育人成效,拓展實踐的育人空間,在課外延展第二課堂,同時開啟網絡的育人形式,營造文化的育人氛圍。
參考文獻:
[1]曹照潔,黃鈺玲.職業院校“雙融合育人”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35(07):103115.
[2]李曉靜.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德技并修育人的困境與出路[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1,20(05):6064.
[3]田榮,宋文.新時代視閾下高職院校德技并修工匠人才培育路徑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1,19(02):99101.
[4]周娜.高職院校專業群的組建邏輯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22.
[5]王道平.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探究與實踐:以合肥師范學院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0,38(05):107109.
[6]陳小芳.論新形勢下健全高等職業教育“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J].中國高新區,2018(05):5657.
[7]李燕.新專業目錄下大數據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商業會計,2022(09)):118122.
[8]曹照潔,黃鈺玲.職業院校“雙融合育人”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35(07):103115.
[9]李曉亮.新時代職業院校踐行勞動教育的意義、困境及路徑[J].職業教育:下旬刊,2023,22(06):7376.
[10]王建軍.雙高計劃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與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22):68+11.
[11]何先應,王微,唐琳.面向“三教”改革的職業技能競賽反哺教學實踐研究[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1):5255+70.
[12]邵琪,游龍月.高質量發展視域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德技并修”的理念內核及實現可能[J].終身教育研究,2023,34(03):6368.
[13]汪永智,李理.新時代職業院校德技并修人才培養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9(03):2528.
[14]汪永智,李理.新時代中職學生德技并修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4):2529.
項目: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雙高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德技并修“雨耕”特色職業素質教育體系構建(2022jyxm265);埃夫特機器人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基地(2022cjrh013);“五級聯動、十進課堂”創新開展校企合作新模式(2023xqsj003)
作者簡介:張莉(1980—"),女,漢族,安徽蕪湖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氣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