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代直隸籍舉人在為官業績、做人品行、藝術創作和文教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為重要的成就,為整個清代乃至近代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域和層級特點,為全面準確評價清代舉人群體的歷史作用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直隸省;舉人;功績
[中圖分類號] G424.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654(2025)01—095—008
清代順天鄉試產生了許多顯赫的歷史人物,如紀曉嵐、張之洞等,但是絕大多數中舉者都是默默無聞地過完此生,即使功名在身,如果沒有豐功偉績和揚名之機,終究被歷史所遺忘。從前舉人不中進士,即可截取分流,凡列一等者,以知縣分省候補,列二等者,以教諭訓導選用,其余人員歸任私塾、入幕等途徑[1]。大部分舉人會試無望,最終以舉人的科名踏入社會。雖然他們并非歷史重要人物,也未取得偉大功績,但是能夠在歷史淘沙沉淀中有文筆記錄其生平點滴,也絕非尸位素餐、得過且過者,細看其生平履歷和事跡,他們對社會發展還是具有一定作用的。“熱河山川雄杰,人才蔚興,自魏晉以迄遼金代有賢豪見于史傳者,指不勝屈。國朝振興學校,文武輩出,如張文敏克勤恪仕蹟,尤為卓著,至匹夫匹婦廉頑立儒,有足以激厲風俗者,亦俱不可泯沒。”[2]有必要把這些地方人物的行狀和事跡整理出來,總結其歷史功績和成就,以啟迪和激勵后人,并對地方人物的歷史作用和鮮活形象進行適度復原和評價。
一、直隸省舉人群體的功績
(一)為官者的成就
清軍入關后,面臨著諸多動亂因素,為迅速弭亂,平定天下,許多大臣建議開科取士收撫人心,“開科取士,讀書者有出仕之望,從逆之念自息”,清廷隨即采納。這些舉措在爭取新舊士階層對于異族王朝統治的認同和支持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中原人士認為新王朝能夠秉承明王朝文教政策,科舉考試仍以四書五經為基本內容,沒有推翻“圣人之制”,如此,可以名正言順地服務新王朝,而且士子出仕有望,平生抱負得以施展,自然對新王朝心存感激,極力擁護新王朝的政策法令。這些新科舉人在流民安撫、生產恢復、苛捐雜稅減免、匪患平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方國棟,順天宛平人,順治三年舉人,十六年出為廣東按察使僉事分巡海北道,巨寇鄧耀盤踞海島,時時出沒剽掠為雷廉患。國棟請于上官集兵三千,分五路以行,而躬總其節制,繼又慮賊之他逃也,急檄鄰道及安南國王各出兵分搤要害,耀遂受擒,招徠余黨所全活四千人。”[3]101當時,華夏大地人口逃亡,田地荒蕪,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為徹底消除社會動蕩的根源,很多舉人地方官員竭盡全力,采取諸多措施恢復社會生產,賑濟災民,招攬流民,墾荒種田,減免賦稅徭役,使民眾得以在亂世中生存下去,不必再冒著被誅九族的危險,揭竿起義。“陳性天,樂亭人,順治乙酉舉人,后授宜川令,地與米脂接壤,闖賊亂后人民凋敝,撫字勤勞,六七年間境內大治。” [4]409 “李若璋,字奉之,遷安人,順治辛卯舉人,康熙九年知什邡縣,時人民稀少,景物荒涼,若璋悉心撫字,民漸歸附,十四年卒于官。” [4]412 “丁林聲,通州人,性穎敏,髫年工文章,順治初舉人,任慶符令,地經變亂,人民離散,林聲抵任,招徠撫綏,流民漸集,令民開墾,無力者給以牛種。邑向苦楠木差役,力請豁免。” [3]88 “張暄,字春曉,高陽人,順治戊子舉人,署沙河,學博,授四川華陽知縣,華陽自獻逆殘破后,遺民不滿百家,暄抵任,撫字招徠,多方勸課,鄰邑聞而歸者三百余家。” [5]254亂世之期,禮崩樂壞,傳統道義缺失,爭訟迭起,平民百姓被強權擠壓失去生存空間,清初這些官員為官公正,清理訴狀,為民眾排憂解難,使士民在滿懷失望和痛苦的亂世,點燃重新生存的希望。“李煒,字峻公,別號浣廬,武清人,康熙三年舉人,性尤慈慎,遇命案,必再四閱實,如部民歐陽元開與黃姓爭田,訐告因謀殺其族人,歐陽世瞻冀圖害黃,府縣疊審,反坐罪于世瞻之兄與侄,煒燭其冤,遂得平反,聞者悚服。” [3]87 “韓國球,字君所,高陽人,順治戊子舉人,遷中城兵馬司指揮,執法明慎,通籍四十年,淡泊自若。” [5]254他們在其位謀其政,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消除明末政治重重積弊和污垢,勵精圖治,革故鼎新,為新王朝的安定和鞏固付出了巨大的忠心和精力。
即便后來漢族人士吳三桂叛清和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一些儒家漢族知識分子也站在清廷統治階級立場,擁護和支持了外族統治者。清初吳三桂謀反作亂,雖然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但是并未得到士階層的支持和響應,反而遭到以舉人為代表的知識階層的旁觀和痛罵,一則吳三桂不得民心,他親手殺掉了南明永歷帝,結束了明朝王室最后一支血脈還歷歷在目,如此反復無常的嘴臉怎可贏得天下士人的歸心和擁護。二則受大一統觀念的影響,吳三桂僅僅是清朝冊封的異姓王,士階層效命于最高統治者,而不是邊陲的封建割據勢力。“高顯辰,字欽思,灤州人,順治戊子舉人,授德安令,擢補南寧郡丞,升云南守,時吳藩麾下虐民,輒移文該管諷刺之,或途值面叱其非,上官同僚每勸勿攖其怒,應曰,吾輩天子之吏,何可詭隨異姓王之帳下兒耶,卒以是得禍。當吳逆之變也,逼司府入受偽職,顯辰拒詞戇,幾斃杖下,放之北洱,自此遂絕音秏。” [4]411除此之外,有些在任為官的舉人積極輸誠,為討伐吳三桂供應軍需物資,為清軍提供后勤保障。“譚從簡,山海衛人,順治甲午科舉人,討吳逆日,屏當軍需,有條有理,以薦擢知云南晉寧州。” [4]412 “趙之鼎,滿城人,國棟子,順治戊子舉人,授浙江淳安縣知縣,多惠政,奉檄造海船,工省而民不勞,康熙時總督范成謨特疏薦,擢監察御史,時海內用兵,以籌餉為急之,鼎上疏報可。”[5]254至清朝后葉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雖有反抗封建統治腐朽的正義因素,但其背棄了幾千年的儒家文化,遭到整個士大夫階層的抵制和反感。曾國藩更在檄文中指出,斯文掃地,孔孟痛哭地下,此時滿漢民族已完成深度融合,民族之間認同感加深,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當時文官武將對君臣綱常的恪守和現有統治秩序維護的慣性,導致舉人官員的主要責任和意識就是防范太平天國各地的農民起義,維持地方安寧。“楊定遠,唐縣人,咸豐壬子舉人,筮仕山右,同治五年委署臨縣,時犯逆告急,防守黃河要口,河西眾如云集,群警寇至,欲開炮轟擊,定遠不許,偵探之,乃避難者,悉援以渡,旋定安集,尋代至黎庶,置衣傘以頌德。” [6]274 “李右文,榜名佩文,字伯蘭,通州人,道光十一年舉人,咸豐三年選湖南永州府東安縣知縣,謫髪逆犯天津,奉旨留辦本籍團練,日以大義諭里人,四年冬撤防,以功加知州銜,毅然之任。” [7]182這些舉子臨危不亂,不顧個人安危,奮勇向前,為社稷安定獻出了赤膽忠心。
清朝中期,統治逐漸穩固,這些舉人辨明冤獄,組織生產,維修水利,獎勵農桑,緩和階級矛盾。康乾時期大力推行鼓勵墾荒的措施,隨著邊疆和山區的開發,清朝田地數目持續上升,很多邊疆地區成為人煙聚集之地。古時氣候多變,非澇則旱,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華夏腹地很多河流經年疏于治理,淤塞嚴重,水流不暢,每到汛期,泛濫成災,幸而地方官員奉公廉潔,重視興修水利,琢研各種治水方略,權衡利弊,對癥下藥,使水患造成的危害降到最小。“張方理,字雪筠,山陰人,籍清苑,乾隆辛卯舉人,授山東利津縣知縣,以捕盜清訟稱,擢湖北荊門府知府,下車值大水拯患救災,活數萬人,修潛江縣仙人古月堤,以障漢水,民賴以安。”[6]267對于地勢低洼之地每遇雨季幾成澤國的慘狀,地方縣令修固堤壩,防泄洪水,消除水患,使民安然居之。“陳霨,字綺亭,號雨帆,安州人,策孫,乾隆己酉舉人,嘉慶六年大挑知縣令鹽城,鹽邑地當洪湖,素為澤國,霨曰為民父母者,忍令魚吾民乎,洪湖舊有堤名梭兒圍,歲久傾圮,每水漲漂沒輒數千家,霨筑之堅且速,厥后鄰邑患水,鹽獨恃以無恐。”[6]267雖然限于技術條件,有時并不能完全消除和防止水患發生,但地方官心系黎民百姓,積極作為,這對于減輕洪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沖擊和危害,安定人民生活,無疑具有積極作用。除了筑堤抗洪,每遇大旱干涸,莊稼作物無法生長,農事危急,官員關心民間疾苦,為求靈驗,涉險為民祈求,跪求甘露普降人間。“張蘭,字芳齋,長垣人,乾隆辛酉舉人,授山西五寨知縣,天旱禱雨于蘆牙山,身歷險峻,登其巔,禱畢下至山半,飛雨如注,民大悅。”[8]452 “魏浩,字雲衢,安州人,乾隆戊子舉人,分發河南署歸德府通判,時豫省亢旱,赤地千里,自撫院司道以至守令數數虔禱不雨,浩乃獨設一壇,潔齋默禱,衣冠跪于烈日中,歷一晝一夜,飲食不遑,忽布陰雲,大雨如注,浩仍跪不起,遣視郊野雪霑渥乃起,回署然已不能動履矣。士民感其誠懇,遠近傳為美談。” [6]267這種不避阻險的行為,雖有迷信愚昧的色彩,但畢竟體現了與民休戚與共,愛民如子的名聲廣為流傳。古時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即使朝廷和官員對水旱災情如此防護,也不能保證災荒絕跡,一旦發生災荒,屬地糧食剩余和儲備不足,為避免饑民無食可用,以工代賑,發放口糧,保證饑民度日。“李葳,蘭弟,樂亭人,雍正癸卯舉人,任山西山陰縣知縣,地處旁僻,文風素陋,時值歲旱乏食,葳力請修筑城垣,以工代賑,乃親董役事散值均給,不假吏役手,且時優犒賚民不知災事。”[4]419為應對饑民流浪各地,朝不保夕,很多官紳設立米粥鋪,救濟災民。“楊定遠,唐縣人,咸豐壬子舉人,筮仕山右,同治五年委署臨縣,后署曲沃甫盈,月結積案數百,時值歲歉,捐廉施粥,躬親散放,活人無算,未幾以勞卒于官。”[6]274遇有突發災情,奏報耽擱,為避免災民有凍餒之虞,官員勇于承擔拯救蒼生之大任,隨機變通,開倉放糧,賒賬借貸,及時賑濟,保證物資及時運送,避免廣大災民餓殍載道、哀鴻遍野。“李繼靖,慶都人,康熙甲子舉人,任云南昆明知縣,革州縣供應陋規,邑大饑,督撫欲奏請賑濟,繼靖謂路遙,往復稽時日,愿借米十萬石先賑,泣請許之,全活無數,縣民立生祠祀之。”[5]258如此種種舉措,為穩定社會秩序,保護農業生產,維持民眾基本生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清朝中期,隨著財富積累、軍功強大和盛世的到來,也蘊含和掩蓋著多種潛在危機,表面上社會經濟與文化平穩運行,人民豐衣足食,學宮書院等文化教育機構遍布完善,但實際上人口滋長,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劇。最高統治者貪圖享樂,吏治腐敗,橫征暴斂,階級和民族矛盾尖銳,邪教盛行,民眾反抗情緒日增。面對潛在的危機,這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積極教化民眾,剿平亂匪,安撫百姓,消除動亂于無形之中。“張方理,字雪筠,山陰人,籍清苑,乾隆辛卯舉人,嘉慶元年湖北教匪滋事,總督畢沅奏調回荊,破當陽城賊,釋被脅民數千,三年川匪擾江陵,方理招撫流亡,建粥廠食民練勇數千,分守要隘地。” [6]267“陳霨,字綺亭,號雨帆,安州人,策孫,乾隆己酉舉人,時白蓮教煽惑,鹽城為甚,鄰境多捕戮,霨為置肉于案,召其黨,命之食,不則將置以法,群惑于邪說,弗聽,霨曰是不可以言惑矣。乃押其尤者,赴省俾視就刑者,咸感悟因釋之,歸語入曰陳公活我,尋以忤大吏,罷歸。”[6]267由此可見,這些科舉出身的官員施行仁政,消除暴政,減免苛捐雜稅,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雖不能挽救王朝的總體衰敗和腐朽態勢,但通過積極運作,延緩了沖突的到來。
(二)道德品行的表率作用
古代士階層受孔孟“浩然正氣”的影響和熏陶,注重自我道德的修養和提升,同時也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因此特別強調嚴于律己,寬厚待人。淡泊豁達、恭敬忍讓成為他們處理家庭生活和鄰里紛爭的信條和準則。“王丕誠,字德公,康熙壬午舉人,與兄弟析居,獨以劣者自予。晚年食指漸繁,丕誠惟筆耕以養,蕭然自得,嘗曰,儒者以淡泊明志,倘營心家計,與流俗人何異,凡里黨有兄弟爭產者,或舉丕誠事風之,往往感化云。”[9]459在忠義孝悌的感召下,耕讀之家同炊共食,和睦共處,其樂融融,演繹著和樂美好的家族庭訓風貌。“趙璘,字雯玉,號冰崖,康熙十六年舉人,至性純篤,兄弟怡怡,同 四十年,內外無間言。”[10]112 有些人雖出身富門,并無驕奢淫逸之氣,反而寒素持家,勤儉節約,自覺抵制社會濁氣的影響,塑造著清正儉樸的生活價值取向。“李善滋,字良圃,樂亭人,道光壬午舉于鄉,家世顯貴,人視之如寒素,毫無紈绔氣,間事吟詠,樸澹直率,絕去雕飾。”[11]473有些人為官清廉自律,注重名節,堅守底線,不為私利所動。“張蔚,字雲升,昌黎人,宏子,康熙乙酉舉人,居家孝友,選授沂水令,清介自持,有以暮夜之金至者,蔚惕然曰,蓋為此乎,稍不自謹,大節虧矣。” [4]416在貪墨成風的時代,寧可降級丟官,也要堅持操守,抵制歪風邪氣的侵襲,難能可貴。
古代社會注重孝道和孝義,漢代察舉有舉孝廉的科目,推薦“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廷做官,唐代有“孝悌力田科”,清代雍正也有“孝廉方正科”,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弘揚儒家孝道文化。而讀圣賢之書的舉子,受儒家倫理教育影響更為深刻,其言行和觀念也更能表達出拳拳之心,在至親之人遭受疾病困擾和行動不便時,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親人的祝福和照顧。有些侍奉親人床前幾十年,有些為親人禱告代為受病,有些甚至連繼母都侍奉十分周到。“趙天賜,昌黎人,順治辛卯舉人,事祖母至孝,二親臥病三十余年,躬侍湯藥,始終無倦。”[12]450 “馬雲霨,字龍翔,昌黎人,康熙乙酉舉人,天性孝友,八歲時母病,泣禱于祖先,求以身代。”[12]450 “張盛,字子震,盧龍人,康熙辛卯舉人,寡言慎行,事繼母以孝聞。”[12]450有些獨子為童生科名,雖不是舉人,但侍奉雙親,兼祧兩家香火,俱得歡心,品行傳家,福澤后世,子嗣科名綿延。“閻德生,字峻天,號雅亭,灤州人,幼習騎射,十七歲以武童獲售,嗣屢應舉,輒報罷,遂養親家居,胞伯無子,以之兼祧同居合爨,德生奉侍俱得其歡心。同治辛未卒,年八十六,子一崑,太學生,孫四,長繼宗,乙未舉人,現官內閣中書;次昶宗,庠生,三裕宗庚午舉人,四嗣宗,業儒。” [11]480這些舉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踐行著儒家倫理綱常,演繹著孝道文化的傳承和溫馨,無疑為全社會形成尊老愛老的氛圍起到表率和典范的作用。
一些舉子不僅恭愛兄弟、孝敬父母,而且對宗族親友、故朋遺孀、甚至素不相識之人都能慷慨解囊,無私援助,使儒家仁愛思想能夠脫離宗親和族氏之局限,惠及廣大的鄰里鄉間,使儒家倫理道德有了現實的踐行者和說服力。“單槐,字卜黃,撫寧人,乾隆壬申科舉人,選廣文,親老不仕,讀書樂善,承先人敦睦遺訓,丁酉春創立宗祠,規模宏敞,置祭田千畝,市廛數十間,歲租所入以供祭祀,設義塾教族中子弟,冠婚喪葬事,有飲鰥孤獨月有養,刊立規條,報官存案。” [12]458“聶多聞,字四達,欒城人,由康熙乙卯舉人,授元城教諭,敦品立行,率以身教,性尤好義,凡親族中有喪不能葬,貧不能婚嫁以及二鬴不給者,皆有以周之。” [13]一些殷實之家的舉人遇到災亂瘟疫等情形,主動響應國家號召,為災民和賑災事務捐助錢糧,對維護當地基層社會穩定,幫助國家和地方民眾渡過難關起到積極作用。“張元美,順治辛卯舉人,康熙二十六年歲饑施粥以濟災民,又施義塜五畝,以收餓殍,人稱其義。”[9]462 “劉淑,祁州人,壬午舉人,為諸生時,噶爾丹犯順,淑竭力輸粟百石,以為祁人倡,督院于義之,旌其門。” [14]當然,這些善行義舉并非舉人的專利,社會其他階層,尤其是庠生、增生等讀書人,在行誼施善方面也都不少見,但舉人社會地位顯赫,是社會階層的骨干力量,其善行義舉會產生更多的社會感召力和影響力,使國家撫民倡導與基層踐行得到緊密結合,起到了良好的社會作用和效果。
(三)文化傳播和文藝創造等方面的成就
經學向來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之一,從王安石經義式改革后,儒家經學在科舉考試的內容中占了主導地位。雖說考四書五經,但實際上士子只需要專精五經中的一經即“士子各占一經”就能參加考試,因此很多家學淵源深厚的士子都累世業儒,皓首窮經,貴于專學,為此有“五經魁”之說。“張體誠,字元徵,大寧衛人,順治丁酉舉人,性沈默,精《春秋》學。”[15]322《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士子通常因其有哲理深度而研習易經。“刁顯祖,字紹武,祁州人,雍正己酉舉人,博學能文,纂輯州志,尤精于易理,著有《耕心錄》。” [15]324進入宋元后,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文教政策的主導思想,統治者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經典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和評卷標準。很多士子都以窮盡理學為己任,因此諸多舉人在理學知識掌握上造詣較深,并且在生活和教學中不斷闡述和踐行儒家倫理大義的準則要求。“陳鶴齡,字鳴九,父浵,鶴齡潛心理學,著作皆根理要,中康熙甲子舉人。父卒,故舊巧奪其產,弗與爭,高陽李相國霨常延至京,一日念母即謝歸。官真定縣教諭,擢順天府武學教授,卒于官。鶴齡之學,自事親交友以及一嚬一笑無不規于禮,而行之甚安,初年泛濫河津姚江諸子,晚年于理尤邃根柢,程朱粹然一出,于正教授生徒終身無倦色,有不率者,以身化之,以故士皆感泣傾心悅服。” [16]明中葉后程朱理學日漸僵化,以“明心見性”為宗旨的陸王心學逐漸興起并向科舉滲透,經歷磨合后,兩種學說的優秀因素被士人所融納和推崇。“李敘曾,嘉慶庚申舉人,選新城教諭,年逾八十手不釋卷,究心理學,不事章句。” [17]471除此之外,史學往往也是科考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科舉第三場“論”往往以史論為重,士子要獲得較好的成績,不僅要以高深的經學為基礎,還必須具有豐富的史學素養為輔助,才可使文章有根基、有血肉。“陳瑺,字潤生,唐縣人,效元子,舉康熙壬子鄉試,授內閣中書,掌典籍事,卒于官,瑺敏悟過人,究心經史,纂修邑志。” [15]323由于清代“文字獄”政治高壓的態勢,許多飽學之士一旦放棄仕途,返回故里后,則不再關心時世和官場,開始鐘情于古籍典冊,埋頭學術考據之中。“李駿,字冀超,號肖石,長垣人,乾隆丙子解元,歷官內閣中書,洊升主事,少時守業于錢塘桑弢甫調元,學有淵源,經義遵漢儒、明訓詁,所為詩古文辭,雄渾流麗,為諸城劉文正公所賞。” [17]471這些舉人大都沉潛心志、著書立說,有文集傳世。
文學才能向來是科舉取士的主要衡量標準,也是文人聚會送別答謝應酬的必備技能。所以即便詩賦不是科舉考試內容,也無法阻止中原文人雅士對詩詞歌賦的向往和熱愛。“趙相如,字容頗,博野人,康熙庚子舉人,工詩,下筆千言,與尹會一交最篤,有詩集十卷。” [15]324乾隆朝增加科舉考試詩賦內容,詩歌創作更加受到士子青睞,一些士子看到山川風景、民間疾苦,均真實記錄、抒發出來。“李受曾,字芥吾,駿子,乾隆丙午舉人,歷任甘肅成縣知縣,升階秦州直隸州知州,為人謹守尺寸,而才思敏捷,喜為詩,宦跡所至,皆有吟詠。” [17]471“李廷儀,號石帆,灤州人,乾隆壬午舉人,博學善詩,迭膺牧令二十余年,屢著循聲,公余惟耽吟詠,著有《杏瓊齋詩集》刊行。” [18]而且有些舉人受當時詞壇的影響,主張為詩作賦當有自家風骨和見解,詞貴自然,直抒胸臆,反對刻意堆砌辭藻、用典過度等表達方式。“馬其駿,字雲亭,號南溟,雄縣人,乾隆乙酉舉人,官元城縣教諭,工詩不事雕鏤,直抒胸臆。” [15]325“趙基復,字子原,新城人,咸豐乙卯舉人,官東安縣教諭,意度夷曠,不治生產,喜為詩直,攄胸臆駿逸奔放,無刻鏤餖飣之態。” [15]326對于作詩意境,有些舉子并不茍同古人說教,提出隨意寫情、刻畫別樣神采,反映當代人的氣息和志趣,從而達到“詩貴自然”的本質要求。“張堂,字肅亭,灤州人,道光甲辰舉人,性豪邁喜任事,而詩轉近王孟,嘗與宗人張山論詩,山不主故,常意在生新,最服膺于齊書傳論,若無新變不能代雄之語,而堂則謂,詩至今日厥體備矣,生古人后得其一體,皆可名家,譬如造物之生人性情,雖異面目,則同以我之性情,合古人之面目,要自不失其為我也,聞者兩是之。” [19]506
有些舉人課試之余,為陶冶情操,寄情于書畫,久之,書法和繪畫造詣較為高深,成為遠近聞名的名家。“劉銅,字柱臣,琉璃村人,漢軍旗,光緒己卯恩科舉人,工書法,為人忠厚,長者貌,似回也之愚。” [20]遷安馬氏兄弟,各有所學,其兄以古文著稱,其弟則擅長書畫,兄為文淵深廣博,弟作畫清峻秀麗,交相輝映,相伴而行。“馬恂,字瑟臣;馬恬,字退叔,遷安人,俱學賜子。恂居長,道光壬午、壬辰兩中副榜,恬中道光戊子科舉人。恂天才卓犖,博極群書,早歲為詩古文,即欲與古人爭席;恬沈靜善談,書畫得晉宋人意,尤工吟詠,恂以沈博勝,恬以清售勝,兄弟齊名,人稱二馬。” [19]505
此外,懸壺濟世一般為科考不第者從事的選擇,既有科名,醫術又精湛之士較為稀缺。直隸有些舉人不僅通曉八股制義,而且精通醫學,因而備受推崇。“胡琇,字兼山,雍正壬午舉人,性敏慧儒書之外,凡醫學、術數無不得其奧,旨制藝尤有法度,從游者多擢巍科,學者稱兼山先生。” [17]468
(四)文教發展方面的成就
舉人大部分被授以教諭的官職,同時,由于大部分充任教官的舉人都被安排在本省進行教學,故而教官大部分活動于本地州縣境內,對本地文化教育發展作用影響較大。清代舉人自身文學和學術素養較高,一些官派教諭能夠在自己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本地文教發展貢獻力量。“劉翔儀,號潛菴,魏人,康熙甲子舉人,性聰敏,幼讀書,未就外傅,父年老,間為指授,而經史及百家言皆能強探力索,積漸淹貫,選雄縣教諭,遇秋試集學中英俊士,限期會文,設酒肴以待之,貧不能應試者捐俸給貲。”[8]448
這些教官多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即使面對惡劣的教學環境,依然孜孜教學,獎掖后進,培育人才。“趙璜,字夏璧,長垣人,康熙丙子舉人,授宣化縣教諭,宣化地居邊陲,文風久不振,璜嚴其月課,因材施教,在任六年鄉試獲售者五人,升宣化府教授就學者益多,逾年秋捷者八人,一時稱盛,又二年而卒。”[8]450
有些士人舉子在地方上倡修學宮,捐獻俸祿,鼓勵興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忘職責,以身作則,以古圣賢之學規約束生員,法度有矩,成績斐然。“刁世俞,字令舉,別號山泉,祁州人,乾隆庚子舉人,官廣昌縣教諭,倡修書院,以高祖包希圣學規教士人,有訟者聞世俞一言即解引疾歸,學者稱山泉先生。” [6]267 “王祚明,字昭仲,慶都人,祚盛弟,順治丙戌舉人,性至孝,幼失怙,稍長事母誠敬備至,事兄恭謹,讀書夜分不寐,訂疑晰異,字句不遺行,已以邑先民月川為法,任吳橋教諭,捐俸葺學宮,日集諸生,講明道義,寒暑不輟,以母憂歸,服闕補固安,如在吳橋時。” [5]251
而且即便退休后或離開官方教育崗位,他們也能憑借學識和資歷,創辦私塾,講學授徒,使諸多學子從游問學,造福家鄉士人。“俞泌,字鄴臣,撫寧人,嘉慶丁卯科亞元,任定興教諭,品行端方,學問淵博,解組后猶家居授徒,誨人不倦,道光戊戌舉鄉飲大賓,壽八十六而終。” [11]481“徐永發,祁州人,乾隆戊申舉人,天性孝友,讀書以植品為先,司訓長垣,誨導諸生不倦,尋歸里教授生徒,講解程朱奧旨,以期發明孔孟之道,遠近學者咸推重焉。” [15]325
為延續家族傳統,很多舉人不僅開設私塾,而且約定家規家訓,以詩禮督促諸子,使得家族成員品德修養和思想認知得到提升,在科舉考試中通顯者較多。“劉向榮,字子欣,昌黎人,幼讀書甚純,童試冠軍,旋以優等食廩餼,嘉慶癸酉領鄉薦,己卯會試挑取謄錄,以功臣館,書成,議敘知縣就選教諭,以疾辭,平生孝友本天性,存心仁厚,處事謙謹里人,咸敬之,且經術湛深,善于啟發,子侄以科名相繼皆其教也,授徒五十余年,捷春秋榜者三十余人,採芹食餼者百數十人。” [11]472純良的家風、學風使家族科考生命得以延續。
二、直隸籍舉人群體特點與評價
直隸省舉人作為一個文化群體,其行狀和功績不僅具有中級科名的一些層級特點和優勢,而且也打上了區域文化色彩的烙印,共同演繹著舉人群體的家國情懷和歷史貢獻。全面分析和總結直隸省舉人群體的特點,不僅有利于深化中層科名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認知與評價,而且對于這一骨干群體的社會效應和價值也有更為深刻的衡量和論定。
首先,有較強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古代士大夫是四民之首,信奉儒家忠孝信義價值觀,在精神上也追求“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使命感,以及弘道于世的奉獻精神。而且,燕趙自古就有慷慨悲歌、為民請命之士,加上對故土和桑梓的熱愛,有些舉人官員不僅有迎攝政王于歡喜嶺的事跡,還有為家鄉謀福利、為爭取童試名額而積極奔走和強烈呼吁的形象。“佘一元,字占一,號潛滄,山海衛人,明末舉人,順治己亥學使將按永平時有裁衛學之議,又有衛學減額之說,士林惴惴,一元致書于通永道宋公琬,宋公尊致學憲,山海衛學遂取十五名,而各縣止取八名,衛學不至裁減者,實其力也。”[4]410有的官員則不懼當朝忌諱,希望當局者去除苛政,實施仁政,表彰家鄉忠孝信義之人。“李順昌,字爕五,新安人,倜儻有經世才,丙戌舉于鄉,擢知濟寧州,先是容城孫奇逢紀甲申京師殉難,諸姓名事跡,曰表忠錄散落未輯也,順昌勒成帙,以授梓氏,有啣之者,指為逆書,逮就訊西曹,難之。順昌曰,前人忠孝,后人表章,千古無禁,何逆之有。難者語塞。”[5]251面對責難,有一種正義在我,敢于蔑視不平,重塑社會良好價值觀的自信和擔當。在日常生活中“尤以重道義輕財貨、崇節儉慎出處為要”[21]。面對兄弟爭產,規勸不下,甚至引咎自責,解官辭職,認為這是身為地方父母官教化不力所致。“徐大勲,字成之,大興人,道光二年舉人,任江西貴溪縣知縣,有兄弟訟產,前令屢訉未決,大勲諭以至誠,引咎自責,訟者感泣請罷。” [7]180直隸舉人積極踐行儒家仁愛思想,以“禮”作為行為規范,要求士民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平和息訟。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思想,與燕趙厚重少文、勇于擔當的精神結合,使得直隸省舉人遇事豪爽,重義輕利,對維系較高的社會道德水準具有推動和重塑意義。
其次,有不懼阻險,勇于任事的豪情。舉人擔任知縣,往往被派遣到偏遠和繁劇地區,例如,明清時期廣西云貴仍是瘴癘較為嚴重的地區,號為不可久居之地,是士大夫們最怕前往入仕的地方。而博野人劉克一明知廣西瘴氣正厲,毅然前往,舍生取義,中途凋零。“劉克一,字今衡,博野人,貫一弟,康熙辛卯舉人,選廣西融縣令,再任富川調繁臨桂,所至精勤懋著,欠冊則蠲頌揭則焚,上官嘉其能,擢西隆州知州。時瘴氣正厲,或以少需為言,克一慨然曰,一念為官一念為身,奈地方何,即日領數仆兼程趨往。抵任五日,疾作就醫,旋省,卒于羅里站。”[5]259盡管環境惡劣,但直隸省舉人并不氣餒,在落后地區,繼續勇除民患、廣設學校,以夏變夷,涵養教化,并能恪守其職,體恤民情,為民解憂,輕徭薄役,多有惠政。“王森,字榮六,康熙甲午舉人,任四川南江知縣,邑風俗儉陋,男不事詩書,女不知紡織,醬醋食物俱需之他邑。森蒞任后即立義學,擇生童教育之,并教民紡織合醬造醋,兩年用物粗備,比戶有絃誦聲。”[8]451“這些直隸省舉人為官清正廉明,廉潔守律,輕除徭役,教化民眾,設立學舍教導漢夷子弟讀書識字,讓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扎根于邊陲民族地區,使不毛之地觀念煥然一新。他們憑借自身才能把當地治理的井井有條,顯示出較強的治國安邦之能力,為更好地管轄邊疆民族地區做出了表率。
再者,有順應時代,接受新知灼見的勇氣。畿輔重地雖最為保守和穩重,但也是各方政治勢力激烈爭奪之地。京師歷經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的慘狀,甲午戰爭和北洋水師覆滅的慘痛教訓,使一些負有家國情懷的舉人對于歷次戰敗投降、割地賠款之事無比氣憤,對于國家、民族的時局和未來有著深刻的焦慮和擔憂。他們痛斥當朝者沒有盡早變法改革,錯失大好機會,使國家白白蒙受損失和羞辱。“張鎮午,字麓雲,清元子也,光緒甲午舉人。性豪邁嗜酒藏書,甲午中日之役,以我國不早變法為恨。偶詠蛙詩云,羨他終有窺天志,井底乾坤小不妨。其平日懷抱可知。不幸中道而逝,吳先生惜之。”[22]為此,有些舉人開始正視西方,拋棄天朝上國的心態,放下姿態接納外界新知,參辦協作洋務事宜。“方汝翼,字右民,邑人,原籍浙江,咸豐乙卯舉人。由刑部主事洊升郎中,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京察一等。光緒三年簡放山東登萊青道兼東海關監督,辦洋務洞協機宜,十二年升甘肅按察使,十五年江西布政使,十九年獲理巡撫,旋回本任。清厘財賦,整飭吏治以及賑災勸學,士民愛戴,至今稱頌不衰。”[23]一些舉人改變之前極為鄙視外邦異域之學的態度,學習西方科學和制度,尋找富國強兵之策,積極投身于新式學堂的創建和教育,擔任教習,傳授新知。“馬涢,字鏡波,達子店人,光緒癸巳恩科舉人,與弟湘繼登賢書,文名動一時。為文以氣勝,浩瀚條達,如飆發泉涌。春闈三薦不售。后因歐風東漸,遂棄帖括,研究算學,復入保定優級師范。畢業后,充正定、定州、定興各學校,教授諸生,多所成就。”[24]這些舉人的改弦更張無疑對于打破上層的思想保守和頑固,促進社會進一步變革,擺脫列強欺壓,促使國家重新富強,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激發意義。
參考文獻:
[1] 何剛德.春明夢錄客座偶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127.
[2] 海忠.(道光)承德府志(二)卷三十六 人物一·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272.
[3] 李鴻章,等.(光緒)順天府志(三)人物志九·先賢九·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4] 游智開,修,史夢蘭,纂.(光緒)永平府志(二)卷五十八 列傳十·仕蹟三·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5] 李培祜,等,修,張豫塏,纂.(光緒)保定府志(二)卷五十五 列傳九·仕績六·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6] 李培祜,等,修,張豫塏,纂.(光緒)保定府志(二)卷五十六 烈傳十·仕績七·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7] 李鴻章,等.(光緒)順天府志(三)人物志十三·先賢十三·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8] 朱煥,等.(咸豐)大名府續志(二)卷三 仕蹟·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9] 朱煥,等.(咸豐)大名府續志(二)卷三 義行·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10] 李鴻章,等.(光緒)順天府志(三)人物志十·先賢十·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11] 游智開,修,史夢蘭,纂.(光緒)永平府志(二)卷六十二 列傳十四·行誼三·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12] 游智開,修,史夢蘭,纂.(光緒)永平府志(二)卷六十 列傳十二·行誼一·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13] 鄭大進.(乾隆)正定府志(二)卷三十八 人物八·義行·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230.
[14] 李培祜,等,修,張豫塏,纂.(光緒)保定府志(二)卷六十三 列傳十七·孝行三·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353.
[15] 李培祜,等,修,張豫塏,纂.(光緒)保定府志(二)卷六十 列傳十四·文苑·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16] 李培祜,等,修,張豫塏,纂.(光緒)保定府志(二)卷五十九 列傳十三·理學·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315.
[17] 朱煥,等.(咸豐)大名府續志(二)卷四 文苑·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
[18] 游智開,修,史夢蘭,纂.(光緒)永平府志(二)卷六十三 列傳十五·文學上·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491.
[19] 游智開,修,史夢蘭,纂.(光緒)永平府志(二)卷六十四 列傳十六· 文學下·國朝[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505.
[20] 錢仲仁,修,王尚義,纂.(民國)固安縣志 卷三 文獻志·第二·選舉下·仕績[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186.
[21] 杜濟美.(民國)武安縣志 卷十七 人物傳一[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382.
[22] 金良驥,修,姚壽昌,纂.(民國)清苑縣志 卷四 人物下·文學[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476.
[23] 金良驥,修,姚壽昌,纂.(民國)清苑縣志 卷四 人物上·仕績[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451.
[24] 李學謨,修,張坪,纂.(民國)滄縣志 卷八 人物·儒行[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219.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Juren in Zhili Province of the Qing Dynasty
Zhang Se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Hebei,050061
Abstract:In the Qing Dynasty,Zhili Juren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official performance,cultural,artistic creation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made contrib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showed obvious regional and hierarchical characteristics,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eval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role of Juren in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Qing Dynasty,Juren,Contribution
(責任編輯:劉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