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學生的“拔節孕穗期”,將“四史”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重在用好紅色資源、創新教學形式、講好紅色故事,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厚植青少年愛國情懷,堅定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為成長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礎。
梳理教材,優化課程資源。教師應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全面細致梳理教材,把握“四史”邏輯規律,整體建構,統籌規劃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共分為六課,以時間為脈絡,以精神為核心,呈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其中蘊含著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具有深刻的“四史”教育價值和意義。
遵循規律,創新教學形式。要充分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四史”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例如五年級下冊《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課,教師通過播放開國大典視頻導入新課,以學生熟悉的天安門城樓作為起點,通過“國旗”“國徽”“國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背景,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善用故事,拓展歷史讀本。在課堂實踐中,學生普遍感覺歷史知識較為枯燥,進而缺乏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因勢利導,以歷史故事為切口,用圖文并茂、直觀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事件,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有效性,實現“四史”教育提質增效。例如五年級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的第三個話題“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師以《金色的魚鉤》這一故事導入,設計實施項目式學習活動“長征故事齊分享”,學生小組合作分享“一塊銀元”“七根火柴”“彝海結盟”等故事,多角度還原紅軍長征場景,真切感受長征精神與革命歷程,并結合課外閱讀拓展,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四史”教育目標。
貼近生活,運用紅色資源。在雷鋒月、建黨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教育資源,結合語文、科學、勞動等課程內容,注重活動的儀式感和學生的參與感,創新活動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四史”主題教育活動。例如,在講述小蘿卜頭的革命故事時,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革命主題紀錄片、參觀小蘿卜頭紀念館,課后組織學生拍攝影片《學校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與小蘿卜頭進行一場時空對話,激勵學生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力量,建設偉大祖國。
本文為青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中小學“四史”教育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QJK2021B044)。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朝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