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如其名,起源于漢代,不僅是古代精美的石刻藝術精品,而且是生動具體、真實可靠的形象化史料。在眾多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扁鵲針刺圖”與針法有關。
針灸針由砭石發展而來
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與自然不斷斗爭中,逐漸摸索,適應自然,積累經驗;同時也逐步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術,可以造出精致一些的石器,此時也出現了用于解除病痛的石塊——砭石。有學者指出,我國古代針灸醫療用的針,就是在砭石的基礎上產生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通史陳列秦漢部分有一件“針灸畫像石”展品,為早年山東微山兩城鎮出土。此件畫像石略呈正方形,四邊淺浮雕出邊框,上層為仙人騎龍,下層主體圖像為樓閣宴樂的內容:左側樓閣下男女主人拱手而坐,右側有三層,上層人首鳥身的醫者側面站立,正在為披發的病人針灸,醫者左手執針,右手握住病人的右手診脈,病人身后尚有兩人等待醫治,中層兩人似在下六博棋,下層一人端坐。這類畫像石在表現醫者行醫的內容上圖式相近,均為一端刻著一個半鳥半人的醫者(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鳥),面對魚貫而來的人群,醫者一只手和來人相握,另一只手作揚舉之狀,或是徒手無所握,或是握一短棒狀物。
解析“扁鵲針刺圖”
在山東出土的“扁鵲針刺圖”中,人頭鳥身的扁鵲大多是右手拿著針,刺向被診者。而山東沿海一帶在古時是東夷人的聚居地,有著鳥身的扁鵲,與東夷人有密切的關系。山東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十余幅“扁鵲針刺圖”,揭示了東夷地區針砭之術的起源,而扁鵲鳥身的形象及扁鵲字號,與東夷地區早期的鳥圖騰有著極深的淵源。在漢畫像石中,扁鵲用針來治療被診者,證明了在東夷初期,醫者發明了針刺來治療病人的方法。扁鵲鳥的形象隱喻巫醫身份,鳥嘴與作為針砭用的石針形狀相類似,可能為半人半鳥醫者善針砭之取象比類,這事實上有著交感巫術的深切內涵。那么,針法在漢畫像石的體現,證實了在幾千年前的東夷初期,針法已經被人們發明,并且被善針砭之術的扁鵲一族發揚光大。
通過漢畫像石上的刻畫,我們回溯幾千年歷史,東夷人創造了針砭之術,是針法的發源。東夷初期針法與巫術相關,扁鵲為善巫術的醫師,掌握了針砭之術,并且將其使用在治療上。“扁鵲針刺圖”說明了在東夷,針砭之術可以熟練應用,針法被發明出來,并且流傳至今,與《黃帝內經》等古代醫書中的記載相互印證,表明針法在當時已經相當普及并成為中醫重要治療手段之一。針法在新石器時代被發明,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平時人們保健的方法,也是中醫醫療中必不可少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