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隨機對江蘇省蘇州市高職醫學院校在校大學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現狀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健康管理的掌握情況。結果發現,大學生健康管理體現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表現為自我認知、人格健全、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意志力、人際和諧、社會適應程度、心理與年齡相容等;不良生活方式主要體現在飲食、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建立健康的自我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也為高職院校健康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提供一定依據,為預防慢病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消除隱患。
關鍵詞:醫學生;健康管理;生活方式;慢性病
自我健康管理是指個人運用健康與疾病預防的知識和技能,來監測自身健康狀態,評估自身健康風險,調節自身心理和行為,以達到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為目的的健康促進活動等[1]。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趨重視,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逐步提升,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習慣使人們獲得身心的健康,預防慢性病[2]。當前我國多種慢性病的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3],醫學生作為社會的棟梁之材,是未來臨床工作的后備軍。醫學生具備嫻熟的健康管理知識及良好的健康管理能力,對于引導患者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觀念及促進疾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隨機抽取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20級醫學生共計730人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30份,回收有效問卷730份,有效率為100%。其中,男生283人(38.77%),女生447人(61.23%)。時隔兩年,再次發放此問卷,由于學生實習因素,實習點多且分散到省內其他區縣,不方便全部發放,共發放330份,其中,男生138人(41.82%),女生192人(58.18%)。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綜述法
文獻綜述法主要是查相關文獻,收集近年來與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相關的論文作為參考資料,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和總結,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
在參考查閱資料和請教相關健康管理教師的基礎上,科研小組成員自行設計了一份適合本校學生的調查問卷。題目均為選擇題,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工作與學習壓力、運動時間、不良生活方式、對慢性病的了解等。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科研小組成員統一培訓,統一標準和認識,在問卷星平臺發放問卷,向調查對象解釋調查目的,征求其知情同意并對有些可能涉及隱私的問題承諾進行保密,簽署保密協議,由醫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如實填寫。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輸入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和統計描述。
2"結果與分析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是指個人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從社會關系、營養狀況、壓力管理和心理健康等多維度采取的一系列積極的生活方式[4]。其核心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還能幫助人們養成健康的習慣,主要表現在睡眠、飲食與營養、體育鍛煉、嗜好、精神狀態等方面。
2.1"心理健康調查
文獻[4]中的學者在1997年首先提出了心理健康素養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有助于識別、管理和預防精神障礙的相關知識和信念。文獻[5]中的學者們認為心理健康素養是從健康素養衍生而來,它指的是可以獲取和理解掌握信息資源并能夠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了自我認知良好、人格健全、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意志良好、人際和諧、社會適應良好、心理與年齡相容等。
通過對本校2020級醫學生(在校階段)共計730多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性占38.77%,女性占61.23%;對2020級醫學生(實習階段)共計330多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性占41.82%,女性占58.18%。結果顯示,女性的心理健康素養整體情況顯著高于男性,主要表現在心理健康知識的熟練程度及心理健康行為兩方面。這可能是與性別角色有關,女生更為細致敏感,存在依賴心理,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較男性更容易選擇主動求助,而男性面對心理問題往往會選擇獨自面對。同時發現,在校期間擔任學生干部等職務的學生在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行為和心理健康意識三個維度的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學生。分析原因:擔任學生干部等職務的學生平時更多地參與到心理活動中,能夠將學到的心理知識靈活轉化應用。在年級層面上,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普遍高于大一學生。大一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意識,但知識的達標率較低。這可能是因為大一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對大學生活還處于適應階段,面對重新組成的人際關系網絡還在適應和探索,心理健康知識相對缺乏,遇到心理問題和困惑缺乏解決經驗,心理健康問題顯著高于其他年級,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人際關系敏感、飲食不規律和睡眠不足等問題。
2.2"不良生活習慣
2.2.1"飲食不規律
據調查顯示,2020年有226人(30.96%)出現了飲食不規律,2022年有69人(20.91%)。卡方值為7.619,p值為0.0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飲食不規律主要由實習期間值班時長(如參與手術、夜班)等不確定性因素導致。因此學生自身做好自我的健康管理,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培養跑步、籃球等運動方式來減輕壓力和舒緩心情。當遇到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的事,學校可以提供心理輔導。
2.2.2"缺乏運動
調查發現,2020年每天<30分鐘運動時間的人有381人(52.23%),而2022年每天<30分鐘運動時間的人有159人(48.21%)。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學生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學校層面的重視程度如學校體育部門對學生學期鍛煉的量化要求、體育社團的成立等。其實無論是哪種運動方式,優點在于身體肌肉處于激活狀態,消耗體內多余脂肪,同時運動加速體內氣體交換,新鮮氧氣進入體內促進血液循環,有助于消除疲勞,加強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從而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同時,人們在運動中可以加強相互交流,提高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因此,健身運動也是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心理障礙的一種重要手段[6]。
2.3"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了解
本問卷涉及關于慢性病的問題,其中包括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及對慢性病種類、治療、預防的了解。2020年,患慢性鼻炎或鼻竇炎的比例(9.7%)在眾多慢性病中居首位,其次是慢性胃腸(8.21%)、便秘(5.97%)等。2022年,患慢性胃腸炎的人為13.21%,患慢性鼻炎或鼻竇炎的人為1214%,患脊柱變形(如側彎等)的人9.29%。可以看出,學生深受鼻炎和胃腸炎的危害。而對于慢性病的認知,僅22.3%的人能清楚地了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有98.66%的調查者認為關于健康的咨詢比較重要,會遵循其相關建議。有研究指出,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與自身健康管理呈正相關,即通過網絡、媒體等獲取健康信息,運用所得信息協助解決健康問題,進而促使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提高。
3"討論
3.1"高職醫學生健康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群體在校期間日常生活、生活節奏均由自己掌控,2022年經過了一年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對自身健康重視程度提高,健康的行為習慣得到改善。同時,高職醫學生的健康狀況受到了父母關注,表1顯示,2022年參加日常運動的大學生為88.48%,不良生活方式明顯改善。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發展的主力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健康水平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家庭、學校等多方面重視。因此,高職醫學生從思想層面應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
3.2"多維度獲取健康管理知識,提高高職醫學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WHO認為:健康是指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醫學生健康管理知識的獲取一方面來源于教師傳授課本知識;另一方面來源于網絡、媒體等。諸多因素促進醫學生提高身體素質,例如,戶外活動能提高醫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促進身心的協同發展;讓學生更好地親近自然、親近生活;提升基礎代謝率,促進血液血環;同時體育鍛煉減少大學生游戲時間,日常作息規律;針對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提倡健康飲食,食堂設立少鹽少油窗口;實施全民健康日,加強身體鍛煉,提升社會人際關系交往;在學習之余勞逸結合。
綜上所述,健康問題遠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行為科學的成果表明,健康風險行為產生來自健康問題的出現,健康風險行為深受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若高職醫學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將對預防慢性病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翁孟遷.論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要素與培養[J].醫學與哲學,2016,37(22):8083+97.
[2]甘勇,楊婷婷,楊宇迪,等".基于系統基模的慢性病主要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12):20462050+2054.
[3]LI"S,CUI"G,ZHOU"F,et"al.Thelongitudinal"relationship"between"ehealth"liteteracy,healthpromoting"life"styles,and"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among"college"students:acrosslaggedanalysis[J].Front"public"health,2022(10):868279.
[4]JORM,A"F.Mental"health"literacy:empowering"the"community"to"take"action"for"better"mental"health.American"Psychologist,2012,67(3):231243.
[5]LAUBER,C,NORDT,C,FALCATO,L,et"al.Do"people"recognise"mental"illness.Eur"Arch"Psychiatry"Clin"Neurosci,2003,253(5):248251.
[6]吳鳳起,孫新榮.體育生活方式與健康[J].體育與科學,2001,22(5):911.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2112688014Y);江蘇省高校實驗室研究會研究課題(GS2022YB44)
作者簡介:馬玲(1971—"),漢族,江蘇蘇州人,本科,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臨床醫學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