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比較精神分裂癥女性分別接受帕利哌酮與利培酮治療的效果,并分析其對糖脂代謝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鹽城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口服利培酮,觀察組患者口服帕利哌酮。比較兩組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糖代謝[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 血糖(2 hPG)及 C肽]及脂代謝[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指標水平、BMI、催乳素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PANSS評分均降低(均Plt;0.05);但組間比較無差異(均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BG、2 hPG及觀察組C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對照組C肽水平高于治療前和觀察組(均Plt;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TC、TG、LDL-C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和觀察組,H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和觀察組(均Plt;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無差異(均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BMI、催乳素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在女性精神分裂癥治療中,帕利哌酮與利培酮療效相似,且帕利哌酮對糖脂代謝影響更小,患者體質量及催乳素變化更小,安全性理想。
【關鍵詞】帕利哌酮;利培酮;精神分裂癥;糖脂代謝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3.0063.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21
精神分裂癥常在青壯年階段起病,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攻擊或自殺行為,對自身、社會造成較大壓力。精神分裂癥較難治愈,但通過恰當的治療手段能夠控制病情。臨床主要通過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如帕利哌酮和利培酮等[1]。帕利哌酮、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癥治療中雖然療效確切,但可能引發代謝綜合征,導致糖脂代謝發生變化、體質量增加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療效可能存在個體差異[2]。基于此,本研究分別應用以上兩種藥物治療女性精神分裂癥,比較其療效及對患者糖脂代謝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鹽城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口服利培酮)與觀察組(口服帕利哌酮),各3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47歲,平均年齡(36.14±9.22)歲;精神分裂癥病程5~40個月,平均精神分裂癥病程(22.62±5.91)個月。觀察組患者年齡26~47歲,平均年齡(36.58±9.14)歲;精神分裂癥病程6~39個月,平均精神分裂癥病程(22.41±5.77)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無差異(均Pgt;0.05),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3];⑵年齡18~60歲;⑶均為首次發病。排除標準:⑴合并惡性腫瘤者;⑵合并心、肝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⑶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⑷確診前存在糖脂代謝異常等內分泌疾病者;⑸有自殺傾向者;⑹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⑺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本研究經鹽城市第四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利培酮片(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410,規格:1 mg/片),在中、晚餐后口服,首次服用劑量為1 mg/d,此后每次增加1 mg,增加至4 mg/d,維持治療,后續視患者不良反應情況調整,最大劑量不超過6 mg/d。觀察組患者早餐后口服帕利哌酮緩釋片(Janssen Cilag Manufacturing L.L.C.,國藥準字HJ20160549,規格:3 mg/片),初始劑量為3 mg/次,1次/d,第2天增至6 mg/次,1次/d,后續視患者不良反應情況調整,最大劑量不超過12 mg/d。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4]評分。治療前后通過PANSS評估兩組患者病情,陽性癥狀評分(7~49分)、陰性癥狀評分(7~49分)、一般精神病理學評分(16~112分),總分最高為210分,評分與病情程度成正比。⑵比較兩組患者糖代謝指標水平。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型號:TBA-120FR)檢測空腹血糖(FBG)水平;餐后2 h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3 mL,檢測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另采集兩組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采用離心機離心10 min(轉速:3 000 r/min;半徑:8 cm),取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肽水平。⑶比較兩組患者脂代謝指標水平。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血清制備操作同⑵,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時間為治療前后。⑷比較兩組患者BMI、催乳素水平。治療前后測量兩組患者體質量、身高,計算BMI;另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機設置:時間為10 min,轉速為3 000 r/min,半徑為15 cm,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CL-2000i)檢測催乳素。⑸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嗜睡、口干、便秘、肌張力異常、靜坐不能和肌肉震顫)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PANSS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PANSS評分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但組間比較無差異(均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糖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糖代謝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BG、2 hPG及觀察組C肽水平比較無差異(均Pgt;0.05),對照組C肽水平高于治療前和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TC、TG、LDL-C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和觀察組,H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和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觀察組患者各項血脂指標水平與治療前比較無差異(均Pg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BMI、催乳素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BMI、催乳素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BMI、催乳素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目前以藥物治療為主,但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易引起代謝綜合征,導致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升高,影響治療效果[5]。帕利哌酮、利培酮是臨床常用抗精神病藥物,兩者對糖脂代謝有不同程度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對此進行探討。
PANSS評分在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評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量化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還有利于區分Ⅰ型(以陽性癥狀為主)和Ⅱ型(以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此外,PANSS評分還可作為治療效果的評估工具,通過對比治療前后的分數變化,可以客觀判斷治療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PANSS評分均降低,但組間比較無差異,提示兩種藥物療效相當。分析原因為,利培酮與5-羥色胺2、多巴胺2受體的結合能力較強,能夠阻斷5-羥色胺、多巴胺與對應受體結合,改善思維混亂等癥狀[6]。帕利哌酮與利培酮作用機制類似,因此,兩種藥物療效相近。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可能會引起代謝紊亂,包括體質量增加、血脂異常和糖代謝異常。本研究顯示,對照組患者治療后C肽高于治療前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治療后TC、TG、LDL-C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和觀察組,H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和觀察組。這提示帕利哌酮對糖脂代謝的影響更小,與高慶等[7]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為,帕利哌酮進入血漿后濃度穩定升高,服藥后24 h到達藥峰濃度,而利培酮用藥1 h后即達血藥峰濃度。帕利哌酮藥物濃度波動較利培酮小,對下丘腦-垂體的內分泌功能改變程度較小,對糖脂代謝的影響也較小[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BMI、催乳素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帕利哌酮對體質量、催乳素的影響較利培酮小。分析原因為,帕利哌酮與利培酮抑制多巴胺、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釋放,易引起高催乳素血癥[9]。但帕利哌酮進入血液后藥物濃度波動更小,減輕因血藥濃度迅速升高對下丘腦-垂體的內分泌功能影響,因此,催乳素水平更低。最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無差異,這提示帕利哌酮用于治療女性精神分裂癥的安全性理想。分析原因為,利培酮可代謝生成帕利哌酮,兩者作用機制相似,均通過調節腦內神經遞質平衡來改善精神癥狀,這種作用機制使帕利哌酮在改善精神分裂癥癥狀的同時,對女性患者的內分泌和代謝系統影響相對較小。因此,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
綜上所述,在女性精神分裂癥治療中,帕利哌酮與利培酮療效相似,但前者對糖脂代謝的影響較小,患者體質量及催乳素變化更小,且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鄭楠,賈菲,朱大偉.棕櫚酸帕利哌酮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Markov評價[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 2023, 21(10): 17-22.
劉世昌,張黎明,高曉玲,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精神分裂癥患者糖脂代謝異常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J].現代藥物與臨床, 2022, 37(12): 2911-2916.
趙靖平,施慎遜.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M]. 2版.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5: 18-48.
司天梅,楊建中,舒良,等.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4, 18(1): 45-47.
張亞平,朱軍紅,李小琴,等.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代謝綜合征的現狀及因素[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 2021, 30(3): 33-36.
丁木兵,宋傳福,蔡昌群,等.利培酮維持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藥物生物技術, 2020, 27(5): 433-437.
高慶,謝星,羅莉.利培酮、奧氮平、帕利哌酮對首發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腰圍和相關代謝指標的影響[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20, 41(9): 77-81.
蔣合萍,張麗,周勇.血藥濃度監測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研究[J].四川醫學, 2020, 41(9): 942-946.
王凱,劉西和,姜紅.帕利哌酮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 2022, 29(19): 98-100,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