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培養園林專業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設計思維,以該專業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課程為例,以高階設計能力為導向,對人才培養創新途徑進行分析,并對其具體實施成效進行探討。創新途徑包括轉變教學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實施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構建“認知模塊、技能模塊和實踐模塊”三大模塊的教學內容;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教學環境。創新改革的具體實施方面,在“三模塊進階式”混合學習模式下,通過基礎認知模塊、中階設計技能模塊和高階實踐教學模塊,將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的系統流程相對應;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應用虛擬仿真軟件增強沉浸式感知體驗,運用信息媒體方式展示設計作品成果。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學生高階設計能力明顯增強,其競爭意識、設計水平和創作積極性均得到有效激發和提升;教學教研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以培促教。為提升園林專業教學質量,培養既有深厚學術素養又具備實戰能力的專業復合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階設計能力;園林專業;園林設計;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6.2;S6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01-0125-05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24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 cultivating Landscape major composite talents guided by advanced design abilities
Abstract"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ve design thinking of Landscape major,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plane composition, color composi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composition) course of this major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guided by advanced design ability, the innovative ways of talent culti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was explored.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cluded transforming teaching thinking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mplement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constructing teaching content for three major modules: cognitive module, skill module, and practical module;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a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reform, under the “three module advanced” hybrid learning model, the teaching content was corresponding to the system process of the industry demand through the basic cognitive module, the intermediate design skills module and the high-level practical teaching module; built a digital teaching platform, utilized virtual simulation software to enhance immersive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showcased design work results through information media.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showed that students’ advanced design ability had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their competitive awareness, design level, and creative enthusiasm had been effectively stimulated and improved; significant results had been achiev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alize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through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major and cultivate composite talents with both profound academic literacy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Keywords" advanced design ability; Landscape major;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是高校為培養設計專業人才而開設的一門必修課。與藝術設計類課程相比,園林專業的三大構成課程教學更加緊密地結合園林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引導學生提升審美水平,注重對其形象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其掌握一定的園林設計能力和基本的設計表達技巧。
許多高校園林專業在開設三大構成課程后,均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教學改革和創新,不同學校改革的側重點不盡相同,部分院校整合課程后將其名稱改為園林設計基礎[1]、構成設計[2]和造型基礎[3]等。部分高校基于課程特點和辦學特點,制定出一套具有普適性、可推廣性的教學模式。例如,江燕姬[4]在園林專業設計初期對三大構成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創新,在教學內容上精簡了園林制圖常識等內容,將實驗內容與園林應用相接軌,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穆洪洲等[5]在該課程教學改革中形成了課前課后和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專業設計思維。吳勝蘭等[6]結合教學經驗,對園林專業平面—色彩—立體三大構成的系統性實驗課程進行了設計,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及綜合運用能力 。
相關學者在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中,對其重要性、定位和創新發展方向等方面的認識不夠深入,與院校特色結合不明顯,較難滿足新的市場需要。因此,本文結合塔里木大學的實際辦學情況,以及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實踐培養特征,以高階設計能力為導向,從園林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途徑、三大構成課程創新改革具體實施應用以及創新實踐成效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和討論。
1 以高階設計能力為導向的園林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途徑分析
當前,部分高校的創新實踐課程體系與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之間存在明顯差距。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迅速發展,催生了一系列新興產業形態,而部分高校的創新實踐課程教學內容較為陳舊,無法滿足新時代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1.1 教學思維
三大構成課程是為培養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和創新思維而設立的,而現行的教學計劃往往缺乏前瞻性和創新性,組織形式和設計實驗內容未與時俱進。在平面、色彩和立體三大構成基礎理論知識教授部分,設計項目較為豐富,但通常是對設計作品的簡單臨摹,較少涉及真正的創新和挑戰。學生因缺少基礎藝術、審美和創意思維,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設計知識難以做到深度理解。
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設計類課程,其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共同完成對環境的認識和改造,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借鑒哈洪穎[7]和馬力等[8]的研究成果,在教學過程中,轉變教學思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增強設計作品的自信心;發揮園林設計類課程的實踐性特征,以問題導向、目標引導和項目驅動的方式,使學生認清實踐與問題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保持主動態度,積極面對和解決問題。
1.2 教學模式
榮立蘋等[9]研究認為,在園林專業教育中,部分教學內容與現實行業需求存在一定脫節,其教育體系的對外開放程度不夠。因此,通過實施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高效整合資源,發揮平臺信息資源優勢,產學研相結合,有利于培養既有深厚學術素養又具備實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企業的積極支持和充分參與下,學校與企業共同開展教學,致力于培養既具備理論知識又有實踐高階設計能力的園林專業設計人才,滿足市場對園林專業設計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
教學團隊以高階設計思維的形成為導向,構建“認知模塊、技能模塊和實踐模塊”三大模塊的教學內容,采取“由淺入深、由深到精”的進階式混合學習模式(圖1)。從理論到實驗再到實踐,促使學生進階式地形成高階設計思維。
1.3 信息技術
構建全面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將數字化平臺和教學系統進行有效融合,引導學生轉向以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為主的學習模式,鼓勵其運用理性分析和邏輯思維去解決園林景觀設計問題,避免依賴直觀感覺或經驗。基于數據分析和專業知識,使設計過程更加系統化和程序化,將設計過程從感性經驗轉變為理性技術,使設計作品的生成更加合理。
2 三大構成課程教學創新改革的具體實施
該課程培養學生設計制圖的能力,其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均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基于上述人才培養創新途徑,實施教學改革。
2.1 “三模塊進階式”混合學習模式
2.1.1 基礎認知模塊 通過情境教學方法,以真實形象、典型場景激發學生的感知能力,利用場景體驗觸發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如通過色彩特色展覽、鄉村墻繪體驗和專業展廳布展等場景體驗,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藝術氛圍。同時,營造濃厚的藝術設計氛圍,讓學生在了解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提高藝術素養與文化底蘊,塑造和豐富其內心情感世界。
2.1.2 中階設計技能模塊 該課程教學內容以實驗為載體,通過設置不同難度等級的實驗,體現多層級的專業技術能力要求;同時有機融合不斷進階的專業設計理論知識與相關實踐技能,使學生在實驗中循序漸進地實現從“知識掌握”到“能力提升”的轉變,樹立其學習自信心,增強設計成就感。(1)基礎性實驗。內容涵蓋專業理論教學或實踐設計方面的相關知識。通過實習參觀等環節,在立體構成模型制作實驗課教學計劃中,安排4個課時,組織學生前往實踐基地參觀景觀雕塑制作過程。邀請行業專家為師生詳細解讀景觀雕塑藝術的歷史沿革,介紹新興工業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屬、石材和復合材料等,每種材料均有其獨特的屬性和應用領域),在參與切割、雕刻和成型等專業操作技能的過程中實現對人才的培養。基于此,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景觀雕塑的設計理念,還能掌握從原材料選擇到成品制作的全過程,從而建立起設計與制造之間內在邏輯的聯系,并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相關專業知識。同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各類材料完成立體構成作品設計,實踐能力得以提升。(2)綜合性實驗。在基礎性實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項目研究難度,擴大研究范圍,提升研究內容的綜合性與復雜度。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選擇經典的園林景觀作品進行模型制作,以熟悉其設計理念和施工流程。在此基礎上,掌握園林空間尺度及設計準則,并對景觀材料、結構等進行分析。項目內容充分考慮專業理論與設計知識的融合,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景觀作品特征,選擇合適的材料、比例和制作方法等進行模型制作,在實際操作中深化對專業知識和藝術技能的理解,鍛煉和提升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在實驗課結束后,通過策展模式,組織學生自主策劃和講解其模型設計作品,并在展覽過程中相互點評優秀設計作品,分析其優缺點,講解后續完善方案。在相互學習與借鑒中提升個人審美,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提升策劃、評價能力及創意思維。
2.1.3 高階校企聯合創新實踐模塊 挑戰難度再次加大,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校內外靈活授課,以參與企業實際項目的形式展開教學實踐,將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的系統流程相對應,突破平面造型的定勢,通過模型制作推敲三維空間的優劣之處,模擬解決實際景觀空間設計中的關鍵問題(圖2)。邀請行業專家對學生的設計作品進行指導,并形成落地性較強的設計方案,鍛煉其高階園林設計思維。
2.2 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
參考陳明等[10]的研究成果,搭建覆蓋設計全流程的數字化風景園林教學平臺,建立完整的數字化技術教學環境,實現“環境認知—概念性方案生成—方案研討與深化—成果表達與驗證”全過程的知識鏈與信息鏈完整對接與閉合。基于該平臺,通過交互式的數字系統來呈現學生個人設計理念和展示其設計作品,提高了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及其學習興趣;通過平臺的實時反饋機制,促使學生在自我挑戰中不斷創新和進步,有效培養其設計創新思維。
2.2.1 應用虛擬仿真軟件增強沉浸式感知體驗 在塔村景觀規劃設計環境認知階段,基于ArcGIS、ENVI等生態環境評估技術平臺,對學校所在地的景觀生態敏感程度及營建適宜性進行分析與評估,以達到目標環境定量化的目的,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在方案生成階段,引入虛擬現實技術,以三維立體的動態場景漫游、虛擬環境動態感知等形式生動直觀地展示課程教學內容,提升交互體驗,豐富視覺表現,增強多維沉浸式感知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2 運用信息媒體方式展示設計作品成果 根據設計實踐類成果較易展示的特點,在教學結束后,鼓勵學生使用網絡平臺或手機應用程序,將個人設計作品上傳到社交媒體平臺,拓寬作品展示的途徑和方式,激發其課外自主學習的熱情。依托實驗室建立園林景觀模型庫及設計作品成果資源庫,包括實物模型、競賽素材和動畫視頻資源庫等,便于線上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時檢索調用。此外,保存學生的優秀模型作品,作為新的教學資源在下一屆學生教學中使用,達到資源共享的效果。
3 三大構成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實踐成效分析
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共建托喀依鄉一隊,完成鄉村規劃、民宿改造設計和墻體彩繪等實踐活動。同時,帶領學生走進沙漠前沿區,積極探索生態敏感區景觀修復方法,激勵其用所學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為共建生態文明、低碳多元的新風貌做出貢獻,并在實踐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三大構成課程經過上述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方面,學生高階設計能力明顯增強。在2020—2021級園林專業120余名學生的反饋意見中,大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設計、實驗項目指導和實踐形式等表示滿意。學生項目設計的創新性顯著增強,表達形式更為豐富,內容覆蓋廣泛,包括景觀動畫視頻制作、園林景觀展板制作等多種類型,設計作品的個性化特征較為明顯,高階設計思維與多學科知識融合產生創新性設計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此外,學生基本技能和綜合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較多學生積極投身學術探索與實踐中,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內外設計比賽,并獲多項榮譽與獎勵。激烈的比賽氛圍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了其設計水平,增強了創作積極性。據統計,自教學改革以來,園林專業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數量明顯增加,在創新創業比賽及各類設計競賽中成績突出,獲國家級獎項3項,兵團級競賽獎項4項,自治區競賽獎項1項,校級獎項7項。
另一方面,教學教研取得明顯成效。在該課程創新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團隊積極參加各類教學培訓,在訓后積極研討,內化培訓內容,并在教學中加以實踐,實現了以培促教。近3年來,教學團隊圍繞該課程開展教學研究項目7項,其中思政項目3項,教學改革項目4項。
4 結語
園林專業三大構成特色課程改革仍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手段。突破常規教學思路和模式,明確專業教學目標,組建跨學科教師團隊,創新特色化教學內容,優化混合式教學方法,堅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引導學生在三大構成課程中體驗設計之美。
綜上,本研究以園林專業三大構成課程為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設計類專業的實踐培養特征,以高階設計能力為導向,引入“三模塊進階式”混合學習模式,多層級設置教學內容難度,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并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化教學平臺。通過切實有效的教學改革方案,積極探索與實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促進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的緊密結合,為高校園林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創新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陶世紅,毛純. “園林設計基礎” 課程構建初探[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0(增刊2):6-7.
[2] 王郁新. 風景園林專業構成設計課“發現教學法” 初探[J]. 美術大觀,2010(1):166-167.
[3] 汪洋,張國君,劉玉艷,等. 風景園林專業造型基礎課程教學探索[J]. 文教資料,2020(1):211-212.
[4] 江燕姬. “三大構成” 在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中的創新與改革[J]. 現代農業科技,2016(6):334-335.
[5] 穆洪洲,楊濤. 園林專業“三大構成”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 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34):107-108.
[6] 吳勝蘭,周晨,羅媛媛,等. 獨立學院園林設計基礎實驗課程的系統化設計[J]. 現代園藝,2017(21):169-170.
[7] 哈洪穎. 參與式教學對高校本科傳統教育模式的修正與拓展[J]. 教育文化論壇,2018,10(4):79-83.
[8] 馬力,魏守鳳,段然,等. 項目引導式教學在“園林設計”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J].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1,33(1):95-100.
[9] 榮立蘋,高玉福,劉繼生,等. 邊疆民族地區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1):344-346.
[10] 陳明,戴菲. 數字景觀教學改革與實踐:以華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研究生專業實驗”為例[J]. 園林,2022,39(9):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