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鄉賢治村近年來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推動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政策抓手,但是各個地方自身情況千差萬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推動相關政策實踐。作為我國東部人口流入地區新鄉賢治村的具體實踐,P鎮Y村的“小邵工作室”提供了重要的經驗與啟示。新鄉賢治村的推進要特別注重包容性參與、重視社會資本的作用以及需要基層政府和村委會等的有力支持,同樣也要關注長效機制不足和缺乏與整個治理結構有效協同的問題。
關鍵詞:新鄉賢;鄉村治理;“小邵工作室”
引言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關鍵特征和核心內涵,由于城市化對人才、資金及其他資源的虹吸效應,現代化往往帶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但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大,人才流失、空心化和內生動力缺乏等鄉村發展和治理難題更是愈加凸顯。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和全面復興就沒法真正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各地政府采取了多種政策來推動鄉村的建設和發展。而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人才的振興,特別是鄉賢的作用至關重要[1]。
早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明確指出在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中要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而2023年,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更是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要求各地方政府組織和推動各類人才協力鄉村治理和發展。在中央的政策指導和支持下,各地對新鄉賢治村的政策實踐越來越多,也取得了眾多成效。但同樣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許多地方對新鄉賢的認知標準單一,只認非富即貴者為新鄉賢,缺乏對更廣大群體的號召;而鄉賢的回歸又主要依賴政府招引,沒有有效調動鄉賢回報鄉梓的內生動力;另外,鄉賢回歸后的參與方式也沒能與村委等基層治理組織形成有效協力[2]。因為各地在資源稟賦、歷史傳統、人口結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千差萬別,從而可資借重參與鄉村治理和發展的鄉賢資源以及具體的方式必然也要因地因人制宜,所以機械化地推動新鄉賢治村也容易產生相應問題。但也正因為如此,考察各地區,特別是典型鄉鎮的具體政策實踐,總結其經驗和教訓對于新鄉賢治村的有效推進是極為重要的。
P鎮Y村的“小邵工作室”就是“以賢治村”、主動化解基層治理矛盾的典型案例。本文試圖基于該案例來分析其具體機制,并探討其成功原因,進而為各地推進新鄉賢治村提供有益的經驗與教訓。
一、“小邵工作室”參與治村概況
P鎮Y村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其所屬的T市是“三治”融合的發源地,在基層治理上有著優良傳統和實際成效,而p鎮自古以來就是商貿重鎮,改革開放之后更是發展迅速,成為經濟發達的特色小鎮。這也使得其內部人口變遷極大,本地人口流失和外地人口流入并存,并且整體而言流失人口多是因為求學或經商有成進而轉入大中城市者,而流入人口則多是從欠發達地區前來的務工人員,相對來說受教育程度較低和原本所持有的資產相對較少。同時由于流入的外地人口規模遠遠超過原有本地人口,因此與中西部常見的空心化鄉鎮不同,其面臨的最大的治村難題是如何化解不同人群間因為地緣、血緣和業緣等差異所導致的沖突。
P鎮Y村“小邵工作室”的負責人“小邵”實際上是該村綜合治理工作站的基層工作人員。出身皖北貧困地區的他,由于家庭條件差,在初中還沒畢業就前往廣東和北京等地打工,并于2004年前后來到T市工作。面對經濟迅速發展和大量人口流入的沖擊,P鎮Y村為了維護社會治安于2005年成立了由4人組成的治安巡防隊,并且其中一個名額給予了外來人員。而“小邵”因為自身善于學習,特別是熱愛法律知識,因此順利通過了招錄考試,成了Y村的治安巡防隊隊員。而在2010年,隨著P鎮各村巡防隊都歸并于鎮政法委下屬的綜合服務管理大隊管轄,“小邵”成為該鎮綜管大隊的一員。綜合服務管理工作涉及交通、城管、消防、衛生等各個相關工作。“小邵”為了做好工作,加上本身熱愛,一直努力學習法律等相關知識,為基層治理工作奠定了較好的法律知識儲備,形成了強大的工作能力。從成為巡防隊一員開始,近20年時間里,因為其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公正廉潔,“小邵”獲得了Y村各個群體的認可和尊重。
2017年,在日常工作中苦于缺乏有效的工作機制和工作場所來調解Y村居民之間的各類糾紛,“小邵”在上級政府部門支持下于Y村內成立了志愿性的自治組織,即“小邵工作室”。該工作室是Y村新居民自治工作站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工作職責大致可以分為三大塊:(1)針對新居民開展的文教宣傳活動,比如,平安宣傳(特別是出租屋的消防安全檢查與宣傳)、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以及組織相關文化活動等;(2)糾紛調解活動,對居民內部的各種矛盾糾紛進行信息收集和(向村委會和各主管部門)上報,同時及時介入和調解;(3)組織建設,吸引新居民加入和開展志愿活動,以及推動相關公共事務的協商治理等。
Y村居民,特別是后來落戶定居的新居民大多來自河南、江西、安徽、四川和浙江本省5個地方,地域情結對村民的影響極大。Y村本地村民之間的熟人社會和人際網絡自不用說,后來來此定居的新居民之間其實也大多以地域形成人情網絡。因為,首先,很多人本身來此工作定居大多以老鄉帶老鄉的方式形成;其次,新來者就算原本不認識,到了Y村后也多加入老鄉間的人際網絡。因此,Y村仍然帶有很多中國傳統熟人社會的特征。也正因為如此,“小邵工作室”以“小邵”為核心,并在其下面分設了浙江、河南、江西、安徽和四川5個分支,每個分支由兩位該省出身的人作為固定聯絡員。而這些聯絡員也都是在Y村生活的這幾個省出身群體中的賢達熱心人士,在相應群體內部都有一定威望。
“小邵工作室”成立以來,在新鄉賢“小邵”的推動下,一大批能力強威望高的新居民紛紛成為工作室的志愿人員,他們以“小邵工作室”為平臺,通過以“新”調“新”的調解方式充分發揮了“鄉音、鄉情、鄉俗”優勢,還以“一帶多”“老帶新”的形式,不斷壯大新居民調解隊伍,已累計化解勞資糾紛、鄰里矛盾、工傷事故等各類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上千件,開展各類信訪、普法活動百余次,惠及新老居民數萬人。“小邵工作室”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基層治理品牌。此外,在這些糾紛調解和工作室其他的日常活動中,當地村委和鄉鎮乃至縣市等相關部門都給予了大力協助。除了提供固定場所等支持外,還有相應的專業人員協助。比如派遣政府指定律師前來提供法律服務,以及綜治辦治安人員和基層民警主動協助等。
二、新鄉賢治村視域下“小邵工作室”的經驗與問題
傳統中國存在著歷史悠久的鄉賢治村文化,而近現代以來,傳統鄉紳階層逐漸沒落,鄉村治理幾乎完全依賴基層政府。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生了巨變,人口流動和結構變遷快速和重大。部分人群因其各自的政治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技術資本在鄉村社會里獲得了重大的威望和話語權。而且由于交通運輸條件的發展,不同于古代鄉賢必定是定居本地者,當代鄉賢就算離鄉在外,對本地社會仍能提供各種助益。因此,“新鄉賢”之新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其內涵更廣。而新鄉賢治村就是指新時代因與本地村莊存有基于血緣、地緣、學緣、姻緣、業緣等各種情感和利益紐帶,鄉村各類人才以各自經濟、社會和技術等資本,積極嵌入鄉村治理,為鄉村發展與振興做出貢獻[3]。
如前所述,近年來在中央指導下,新鄉賢治村成了我國各級政府推動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政策抓手,但是各個地方自身稟賦和人口結構等情況千差萬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推動相關政策實踐,同樣也需要不斷總結各地案例,為進一步優化完善新鄉賢治村提供經驗與啟示。而P鎮Y村的“小邵工作室”作為東部發達地區人口流入鄉村中利用“新鄉賢”來推動村莊治理的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經驗
1.包容性參與
“小邵”盡管并非Y村本地出生和成長,但是從其青少年時期來此工作,已經在Y村生活了近20年。作為新Y村人,他也因為自己的熱心和正直而被當地認可。當地基層政府和村委會也為其成立糾紛調解工作室提供有力協助。可以說,在Y村治理中,“小邵”本人和地方政府都沒有因為“小邵”的外來者身份而使得其疏離村莊的發展與治理,反而都在積極參與或推動積極參與。另外,如同工作職責和組織架構中所體現的,“小邵工作室”更是積極吸納和推動所有新居民參與Y村的治理。
村莊的良性發展和有效治理離不開所有相關者的積極參與,如同“新鄉賢”的內涵所揭示的,不局限于傳統中國經驗里的只是少數特定人群的“鄉賢”,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需要把所有有一技之長和熱心愿望的相關人士都容納進村莊治理體系中來[4]。
2.注重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理論把社會資本定義為嵌入在社會關系網中的資源,并指出對社會關系網的投入能帶來更好的社會資源,而這種資源又會反過來給投入者帶來更多回報[5]。“小邵”最初是通過同學介紹才來的Y村,而后又因為血緣和地緣關系(即同在Y村的親人與安徽老鄉),以及業緣(長年在Y村的巡防隊以及綜治辦工作)等深深地嵌入進Y村的治理結構中。同時因為其為人熱心正直,積極學習和傳播法律等相關知識,并為他人排憂解難,從而獲得了Y村各個群體的認可,這種認可強化了“小邵”的社會資本,并且也是“小邵工作室”得以順利運轉的關鍵。
3.基層政府的有力支持
新鄉賢治村的有效推進離不開基層政府及其他相關機構的有力支持。“小邵工作室”成立的緣由就在于“小邵”發現很多情感和養老等涉及個體隱私的糾紛缺乏合適的場所和機制來進行調解,因而申請村鎮提供相關場地和支持成立工作室。而當地基層政府和村委會也意識到該工作室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在場地和人員等各個方面提供了有力協助。
公共空間地提供、工作機制的理順以及權威性賦予都依賴于村莊正式治理結構的有力協助。這是“新鄉賢”能夠嵌入村莊治理結構的前提基礎,也是其有效運行發揮功能的根本保障[6]。
(二)問題
1.缺乏長效保障
“小邵工作室”是一個自愿性的自治機制,其得以形成和運行更多依賴于“小邵”個人的社會資本。基于“小邵”常年在Y村參與村莊治理工作形成的各方面人際關系和資源,以及因為其本身仍在村鎮綜合治理辦公室工作的原因,“小邵工作室”的運行既有利于“小邵”的本職工作,也依賴于“小邵”特有的在當地社會的個人認可。但這顯然是缺乏長效保障的,換言之,如果“小邵”本人參與意愿降低或者隨著以后退休養老,參與能力減退后,該工作室是否能夠長久維持是值得懷疑的。
另外,“小邵工作室”依賴于“小邵”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志愿付出,缺乏經費支持,而實際的調解工作不僅意味著時間精力的付出,而且總有不少具體金錢的成本,這點對于相關人員的參與意愿是一個考驗。也就是說,相關工作人員的參與意愿是否足夠支撐他們長期的純粹自愿性付出是一個重要問題。
2.缺乏有效協同
“小邵工作室”對村莊治理的嵌入更多依賴于“小邵”本人所處的人際與社會網絡所帶來的社會資本,盡管正式的治理結構給予“小邵工作室”一定的支持,使得其在調解相應糾紛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很多工作的推進依賴于整個治理結構的有效協同。很多情感、財產和養老育幼導致的糾紛盡管經過“小邵工作室”的調解會有相應成效,但是當地的基層政府、村委會、婦聯以及其他各種治理機制如果不能協同的話,“小邵工作室”的調解成效容易流于一時。
結語
鄉賢治村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值得借鑒的經驗,而適應新時代的新鄉賢治村近年來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推動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政策抓手,但是各個地方自身情況千差萬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推動相關政策實踐。作為我國東部人口流入地區新鄉賢治村的具體實踐,P鎮Y村的“小邵工作室”提供了重要的經驗與啟示,即新鄉賢治村的推進要特別注重包容性參與、重視社會資本的作用以及需要基層政府和村委會等的有力支持,同樣也要關注長效機制不足和缺乏與整個治理結構有效協同的問題。這些經驗與教訓值得各地在進一步推進新鄉賢治村時加以借鑒和重視。
本文系浙江傳媒學院橫向課題《“共富濮院”研究規劃》(項目編號:2023008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唐任伍.“新鄉賢”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J].人民論壇,2024,(01):26-29.
[2]胡鵬輝,高繼波.新鄉賢:內涵、作用與偏誤規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1):20-29+144-145.
[3]梁麗芝,劉姍.從嵌入到融入:新鄉賢返鄉治村的內在機理與實踐進路[J].理論探討,2023,(06):40-47.
[4]王振興,李云新.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困境——以我國中部WL村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17(05):1-6.
[5][美]林南著,張磊譯.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6]吳蓉,施國慶,江天河.鄉村振興戰略下“新鄉賢”治村的現實困境與紓解策略[J].寧夏社會科學,2019,(03):130-138.
(作者單位:1.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浙江省桐鄉市濮院鎮政府)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