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計劃自2003年實施以來,累計派遣46萬余名志愿者趕赴西部開展志愿服務工作。隨著西部計劃志愿者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的心理狀態也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本文在對江蘇赴西部計劃志愿者心理進行問卷調查后,分析了西部計劃志愿者負面心理現狀,并從社會支持和個人提升層面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志愿者心理;西部計劃;志愿服務
引言
志愿服務活動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等自愿參與為社會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服務的活動。目前我國的志愿者隊伍相較于部分發達國家仍處于起步階段,而其中青年大學生是志愿者隊伍的主力軍。2003年,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實施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該計劃是以全日制專科、本科應屆畢業生為主要參與者的志愿服務項目。
一、大學生參與“西部計劃”志愿服務的現狀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是我國立足于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經濟等方面落后于東部地區的基本國情,結合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高校擴招帶來大學生就業困難等因素,提出獨有的志愿服務活動和靈活就業政策。截至2022年8月,西部計劃已累計選派46.5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深入基層開展為期1—3年的志愿服務[1]。2020年,湖北、山東、山西、河南、北京、江蘇6省市向西部地區輸送志愿者達5189人。西部計劃已成為向西部地區輸送人才的有效載體,一大批政治過硬、素質良好、身體健康、學業優秀的青年志愿者在服務期滿后,自愿選擇留在當地就業。近5年在新疆(含兵團)、西藏共有7765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扎根當地,約占兩地服務期滿志愿者數量的35%[2]。
二、西部計劃志愿者心理現狀調研
(一)西部計劃志愿者心理現狀調研情況
本次調研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江蘇地區派遣至西部不同地區的志愿者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涵蓋了重慶、寧夏、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區志愿者,具有普遍性。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41份,回收率為80.3%,其中有效問卷230份,有效率為95.4%。有效調查對象中,男生87人,占比37.83%,女生143人,占比62.17%;新疆地區志愿者113人,占比49.13%,重慶地區志愿者14人,占比6.09%,寧夏地區志愿者41人,占比17.83%,四川地區志愿者19人,占比8.26%,西藏地區志愿者35人,占比15.22%。
(二)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心理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面向全日制專科、本科應屆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招募,這類青年作為特殊的青年群體,具有較高的素質水平,有良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此次問卷調查中發現,志愿者在西部計劃志愿服務過程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
1.招募階段
根據對落選的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訪談發現,部分有意愿參與西部計劃最終未能參與的大學生,首先是由于獲得不了家人的支持產生了退縮情緒,最終未能成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此次問卷調查中,問及西部計劃志愿者家人是否支持時,有62位選擇家人并不支持,占比26.96%。若是志愿者本身的社會支持網絡并不給予志愿者相應的支持與幫助,甚至強烈反對,使志愿者產生失望、自卑等負面心理[3];其次是志愿者本身對自身的定位存在困惑。作為剛剛踏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大部分人的選擇是就業,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西部計劃通常為期1—3年,很多志愿者考慮是否犧牲在家鄉的就業機會而選擇支援西部,同時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西部計劃原因為其優惠政策,借助西部計劃經歷為考核加分,此類帶著功利性目標的大學生,往往并不能正確認識志愿服務本身,混淆志愿服務意義。在此情況下,志愿者往往會糾結、迷茫,無法抉擇,從而產生負面心理。
2.培訓階段
在培訓階段,志愿者的崗位基本已經確定,培訓一般由地方項目辦統一安排進行。此階段,志愿者的負面心理主要為以下兩個方面:(1)崗位與預期不符產生負面心理。據統計,2020—2021年度兵團西部計劃志愿者崗位適配度不足30%[4];(2)培訓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心理。地方項目辦統一安排的培訓,由于考慮到大部分志愿者的接受程度,安排一些基礎課程,包括青馬培訓、公文寫作、保密工作要求等,部分志愿者可能接受過相同的培訓或者本身基礎較好,這部分志愿者可能會產生質疑培訓效果等情況。
3.服務初期
這一階段,西部計劃志愿者們正式走向服務崗位,會經歷一個從學生到工作人員的角色轉化,在新的地區和新的環境中建立新的社會聯系,與此同時,原有學生時期的所建立的聯系逐漸弱化。在此階段,志愿者的負面心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新工作勝任情況的擔憂、焦慮。工作能力與學習能力大相徑庭,部分志愿者在學校表現優秀,但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往往會出現對工作力不從心的情況。本次調研中,在崗位初期,60位志愿者感到輕度工作難以勝任,占比26.09%,73位志愿者感到中度工作難以勝任,占比31.74%,8位志愿者感覺重度工作難以勝任,占比3.48%,7位志愿者感覺嚴重程度工作難以勝任,占比3.04%。超過一半的志愿者感到了一定程度的難以勝任工作,感到對工作的焦慮和擔憂,嚴重者導致對個人能力和自我發展產生懷疑;(2)對陌生環境感到孤單和恐懼。志愿者們大部分都是高校畢業生,來自各個省市,在本次調研過程中,從江蘇赴西部的志愿者,有71位志愿者更在意交通和安全問題,占比30.87%。大部分志愿者遠離家鄉,奔赴西部工作生活,暫時脫離原有社會關系,到陌生的環境開始工作、生活,建立自我的新的社會聯系。在異鄉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們不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諸多不便,也在交流、習慣及文化等方面不適應,這使志愿者融入當地生活較為困難,并可能形成心理上的孤獨、焦慮等負面心理。志愿者的工作環境決定了他們所獲得的客觀社會支持較少。據統計,112位受試志愿者覺得在服務初期明顯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占比48.7%。
4.服務中期
服務中期,各項工作運轉基本正常,該階段志愿者各項社會支持網絡已經基本建立完畢,隨著時間的流逝,剛剛踏入崗位的新鮮感和使命感會逐漸消磨,對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有所下降。在與志愿者的訪談中發現,服務一段時間以后,部分志愿者發現自己的工作更多地局限在辦公室中,由于自身的能力或者現實條件的限制,在服務過程中,達不到志愿者自身的心理預期,使其產生了心理落差,志愿者可能會懷疑自我價值,與志愿服務本身的意義。同時,大部分志愿者工作內容枯燥單調,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中,也容易產生無聊和失落感[5]。
5.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后期
總結評比是西部計劃后期的收尾工作,該階段,部分志愿者在評比過程中質疑方法的公平性,或是部分志愿者在服務期結束后都不清楚考核的要求,此類因素極易讓志愿者產生負面心理。臨近服務結尾,除了一些工作交接、總結評優外,志愿者們最主要的需求就業或求學。由于部分志愿者在西部計劃服務過程中從事了并非本專業的工作,長時間未接觸本專業的工作,極有可能難以找到心儀的工作;同時部分志愿者可能會面臨新環境和新挑戰。在此過程中,也極易產生迷茫、焦慮等負面心理狀態。
三、西部計劃志愿者負面心理對策思考
根據對西部計劃在崗志愿者的調研中發現,大部分的負面心理出現的主要原因為對志愿服務的認知存在誤區和陌生的情感體驗。對于剛畢業走入社會的高校學生而言,在提升自我素質的同時,一定的社會支持也對改善志愿者的心理狀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將從社會支持、個人素質兩方面提出對于改善志愿者存在的負面心理的對策。
(一)社會支持層面
強化西部計劃志愿者的社會支持水平是改善志愿者負面心理的關鍵。社會支持是建立在社會聯系網絡上的各種社會關系對個體主觀和客觀的影響,主要以動態的、多維度的人際關系形式出現[6]。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個體身心健康水平也就會越高。社會支持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對于強化西部計劃志愿者的社會支持,將從社會大環境、家庭、學校與地方項目組織幾個方面提出具體對策:
1.強化社會輿論引導,進行正向反饋
(1)運用正面的宣傳與積極的輿論,使西部計劃志愿者能夠從各渠道獲取正面信息,產生角色認同感,堅信自己的付出有意義,從而產生積極的心理態度;(2)在服務過程中通過新聞媒體等媒介對志愿者工作的肯定、鼓勵與支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志愿者負面心理[7]。
2.發揮家庭與學校的優勢,直接引導志愿者心理
(1)發揮志愿者家庭的“后備”優勢。大部分志愿者放棄西部計劃的直接原因來自家庭的不支持,因此,加強家庭的正面支持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志愿者家庭對西部計劃的正面認知,尊重志愿者自身的未來規劃,支持、鼓勵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2)加強學校輔導工作。提供必要保障措施的同時,對西部計劃志愿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動機。當他們對西部計劃樹立了正確的認知,即可構建自身良好的心理基礎,避免出現由于認知錯誤導致的負面心理。通過心理輔導總體上強化志愿者的心理素質,增強信念感、使命感,強化承受力及意志力。在志愿者服務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傾聽他們的體會與感受,幫助他們解決因志愿服務產生的心理困惑,減輕心理壓力,增強對各種環境條件變化的心理應變能力,預防和改善負面心理的產生[8]。
3.加強項目組織專業化,成立志愿者朋輩小組
西部計劃志愿者的管理部門一般為當地西部計劃項目辦公室,可以由項目辦牽頭設立朋輩心理互助小組[9],每組按人數設立心理聯絡員,關注隊友的心理健康狀況,幫助情緒低落的隊友,及時向項目辦反饋異常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心理危機。定期召開朋輩互助小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并開展一定的心理輔導活動。
(二)個人層面
積極進行自我超越是改善西部計劃志愿者負面心理的基礎。大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且對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較差。西部計劃志愿者要根據自身的問題,結合社會引導及學校的心理輔導,自發地進行針對性地調節,培養自己積極的心理態度。
(1)努力增強當代青年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志愿者要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有意識地構建良好的志愿者形象;(2)增強意志力與承受力。志愿者要自覺而堅定地履行責任,做好志愿服務工作。同時有意識地培養自身抗壓能力,以良好的心態來面對外界的壓力與干擾;(3)妥善處置人際關系,增強心理包容度。志愿者與新環境的同事、伙伴相互了解,友好協作,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減少孤獨感帶來的心理困惑,使志愿服務工作更有效率[10]。
結語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在實施進程中,日益成熟和完善,現已成為共青團中央的一項重大特色項目和建設工程。通過對西部計劃志愿者心理現狀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西部計劃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社會支持與個人素質提升兩個方面提出對策路徑,克服服務過程中志愿者出現的負面心理,保證西部計劃在開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增強西部計劃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力求將西部計劃志愿者管理好、服務好。
本文系南京醫科大學校級重點課題《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Y117202302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累計選派46.5萬余人[N].人民日報,2022-08-13(1).
[2]楊昊.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累計派遣41萬余人[N].人民日報,2022-01-08(1).
[3]葉明.大學生志愿者心理素質提升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17(04):46-47.
[4]楊露雅.西部計劃志愿者心理需要挫折與志愿服務倦怠的關系:社會支持的縱向中介效應研究[D].山西:山西醫科大學,2021.
[5]徐坤英.西部志愿者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05):522-524.
[6]宮煜.西部計劃志愿者社區治理參與的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23.
[7]韓君峰,張育廣,朱效傳.志愿者常見的心理問題與對策[J].湘潮(下半月),2011,6(10):62-63.
[8]張文智.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9]余文娟.基于“西部計劃”的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0.
[10]李得山.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政策執行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9.
(作者單位:南京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