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危機感始終籠罩著年輕人。在老一輩看來,Z時代青年玩轉網絡、懂得很多,能做到許多他們做不到的事;但年輕人在互聯網里泡得越久,越覺得自己好像永遠2G網速,什么都不知道。
在這焦慮感的背后,無處不在的算法卻永恒地奔跑著,新聞永不停歇,市場永不休市,社交網絡永遠運轉。
十幾年前,尤瓦爾·赫拉利撰寫《人類簡史》時曾這樣預言:幾千年幾萬年來,人類能夠站在智人頂峰、發展進化出繁榮的文明,就在于我們擁有講故事的能力。我們能夠創造并相信虛構的概念,諸如法律、宗教、公司和國家,它們有效地維持著人類社會的運行秩序。而如今,計算機的發展卻可能超越人類在決策、數據處理和創造力方面的能力,逐漸取代人類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
這個預言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最近,赫拉利的新書《智人之上: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絡簡史》出版。伴隨著人工智能大爆發的背景,他更加關心這會對普通人產生什么影響。以下是他的講述。
我們需要進行信息節食
要理解我們對信息的消費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可以用食物做個比喻。100年前食物很稀缺,所以人們吃他們能找到的一切食物,并且大家喜歡富含脂肪和糖的能量充足的食物。時至今日食物已經很充足了,如果人們還是什么都吃,過量攝入脂肪和糖的話就會生病。所以大家開始節食。
信息也是一樣。在過去信息很稀缺,所以我接受能獲得的任何信息。現在我們已經被大量信息淹沒,尤其是那些無用信息——這也會讓我們生病。我們需要進行信息節食。
信息節食的第一步就是放棄“更多信息總是對我們有益”的想法,第二步則要有意識地篩查信息質量。就像我們必須對攝入的食物謹慎一般,我們也應該對放入大腦的精神食糧謹慎。特別要注意,避免用過量的仇恨、貪婪和垃圾信息填滿大腦。
現在許多國家都會為垃圾食品標注成分表——“這含有40%的糖、20%的脂肪”。也許我們也應該強迫信息提供者們做同樣的事,比如,在觀看某些視頻前,列出該視頻包含的內容——“這含有40%的貪婪、20%的仇恨”。如果你想攝入這樣的“有害”信息,至少要了解它的危害性。
最后,定期開展“信息斷食”是有益的。我個人每年會進行為期幾周的冥想閉關,其間完全斷開與外界的聯系。我不看新聞,不讀電子郵件,只冥想,花時間來消化我的頭腦已經攝入的信息,而不是填充更多。對大多數人來說幾周是有點長了,但偶爾進行一兩天的禁食也是不錯的選擇。
做“主動的生產者”
依賴算法來評價一切的做法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逐漸地,我們都被迫變成“被動的消費者”,而不是“主動的生產者”。
以親密關系為例,我可以試著通過算法匹配來找到另一半。如果要這么做,前提一定是假設在世界某處真的存在這樣一位真命天子——我只需要找到他。這就像一個非常困難的尋寶游戲,地球上有80億人,我要怎么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把這份工作外包給了算法。我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坐下來等待算法大顯神通就行了。基于海量數據,算法會為我潛在的對象們打分,讓我試試那些最高評分的人。如果我對這些“產品”不滿意,我就直接把它丟回架子上,等著算法給我推更好的產品。反正我的靈魂伴侶仍然在世界某處,算法遲早會為我找到他的是不是?
這種態度很可怕,它刺激著我們不斷因為微小的瑕疵而拒絕潛在候選人,轉而去等待一個完美的人出現——反之它不會鼓勵我來改變自己,我只是被動地在接受“伴侶”這項產品。
但我們也可以試試另一種做法——把人類看成親密關系的創造者,而不是消費者。問題壓根不是如何找到完美伴侶,完美伴侶是不存在的。真正的問題是,無論算法為我找到誰,我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建立一段良好的關系。找到愛真正的困難之處不是找到那個難以捉摸的靈魂伴侶,而是每天努力去與身邊真實存在的人建立關系,并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模式里的問題。這項工作,我不能指望任何算法來替我完成。
人工智能如何威脅人類文明
人工智能對世界秩序的威脅很好理解,例如,某個暴君用AI控制他國的核武器,或者恐怖分子指示AI制造新的流行病。再想象一下對金融界,對AI來說,金融是它們理想的游樂場——這是一個純粹的信息和數學領域。人工智能仍然很難自主駕駛汽車,因為這需要在混亂的物理世界中移動交互。你很難在物理世界定義什么是“成功”,但在數字世界里,數學是很容易界定“成功”的,用AI處理貿易,賺取更多的美元就等于完成任務。
假設一家投資基金會分配給AI一項任務,讓其賺取盡可能多的美元,人工智能不僅能制定新的投資戰略,甚至還可能開發出完全超越人類理解的全新金融工具。
或許幾年來一切都很美好,AI發明的新金融工具導致市場飆升,投資者賺取了數萬億美元,可再然后,如果出現了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大的崩盤該怎么解決?人工智能創造的金融工具就是一個黑匣子,就算事實證明它存在危險的缺陷,人類也沒有辦法監管它,因為金融學家和政客都不懂它的運行原理。
關于就業,給年輕人的建議
現在人們覺得就業前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人工智能迅速改變了就業市場,但我們很難準確預測哪些工作會發生變化或消失。在這個問題上,直覺判斷可能會帶來誤導。
例如,我們通常認為醫生比護士更重要,至少從薪水和社會地位來看是的。但人工智能可能更容易取代醫生而不是護士。為什么?許多醫生的工作主要是分析數據,他收到大量關于我的癥狀和病史的數據,他們分析數據、診斷疾病,并推薦治療方案。這種數據分析恰恰是人工智能的優勢,它們馬上就能比人類做得更好。
但護士的工作就不僅是分析數據了,他們還需要良好的動手能力和社交技能來換繃帶、給哭泣的孩子注射疫苗。這都是更難自動化的事情。因此,人工智能醫生可能會出現得比機器人護士快。
因此,如果要給年輕人一些建議,最安全的做法是去更廣泛地學習技能,而不是專注于某種垂類技能,比如編程。他們應該提升動手能力、發揮同理心,就像過去鍛煉智力一樣,運動技能和社交技能同樣重要。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在一生中不斷學習和改變。
如果想要在21世紀蓬勃發展,你需要的是一個非常靈活的頭腦。
那么如何培養一個靈活的頭腦呢?你要先了解你的頭腦是如何工作的。你的思維和感情來自哪里?為什么你喜歡某些事物而討厭其他事物?是什么塑造了你的恐懼和欲望?有些人會通過冥想來探索這些問題,還有些人通過心理治療、藝術或運動解決。無論哪種方法適合你,你都要在上面投入時間和精力。了解自己的頭腦是你能給自己的最好的禮物。
(摘自微信公眾號“后浪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