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我們從沒有看到過賈家過年,這個時候作者要寫祭祖的盛況有點不合情理,因為《紅樓夢》寫到現在賈家已經過了好幾次年了。但作者很聰明,因為賈府的宗祠,薛寶琴是第一次看到,作者就通過她的眼睛來描述一切,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文學手法,完全像個電影導演,能讓觀眾感覺到鏡頭里的景物是通過誰的眼睛看到的。
另外,這個鏡頭里面還有心情,因為這是薛寶琴第一次祭祖,所以她非常小心地注意每一個字、每一個擺設,為我們描述了整個祭祖的空間。
“到了臘月二十九日,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板,煥然一新。”宋朝的時候人們認為桃木掛在門口可以辟邪,后來就把刻在桃木上的對聯叫作“桃符”。很多講究的人家的春聯是寫完以后再刻的,比如皇帝可能會賜你春聯,你就不敢只是把那個紙貼出去,而是要翻刻以后掛起來,那張紙要好好地供著。“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塞門,直到正堂。”如果大家去過北京的紫禁城,就知道中國的建筑有一個中軸線,這個中軸線從大門、儀門開始,儀門是下轎的地方,一直到內三門,然后是垂門,再到正廳。
我們常常講三進、五進,“進”的意思是一個空間接著一個空間地往里延伸。中國的建筑大概有兩個規則:往兩邊發展叫“間”,三開間、五開間、七開間;往后面發展就是一進、二進、三進。這里用中軸線帶出賈家宗祠的進深之大。“這一路正門大開”,古代的建筑一般門面上都是三個門,平常只開兩個側門,右邊進左邊出,中間的門只有在過年祭祖或者身份非常高貴的人來的時候才開。這跟西方是一樣的,大家到歐洲去看一下哥特式教堂的門一定是三個,像巴黎圣母院,中間那個門叫國王門,平常是不開的。此時“一路正門大開”,意思是要過年了,開始祭祖了。
“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大高照”是蠟燭,“點的兩邊金龍一樣。次日,由賈母有封誥者,皆按品級穿朝服”。有封誥就是有皇封誥命的,這個朝服平常不穿,因為朝服要掛朝珠,要有頂戴,所以穿起來很累。“坐八人大轎,帶領著眾人先進宮朝賀”,先要進宮賀年。“行禮領宴畢。回來,便到寧國府暖閣前下轎”,因為大雪紛飛,天氣非常寒冷,所以轎子直接抬到暖閣。“諸子弟有未隨入朝者,皆在寧府門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注意看作者是怎么轉下面這個鏡頭的:“且說薛寶琴是初次進賈府宗祠,便細細留神打量。”這一句非常重要,鏡頭就此轉到薛寶琴的身上。下面就是薛寶琴的眼睛在看,“原來寧府西邊另一個院宇,黑油漆柵欄內五間大門”。
注意我剛才講“間”就是向兩邊的開間,中間是正廳,往兩邊發展先是三間,再發展就是五間,所以它一定是單數的。臺灣最大的就是霧峰林家,是十一開間。他是清朝的一品大員,我們大概可以了解開間的講究。
“上面懸著一匾,寫著是‘賈氏宗祠’四個大字,旁書‘衍圣公孔繼宗書’。”注意,延續孔圣人封的爵位叫作“衍圣公”,永遠都姓孔,當時是孔繼宗,就是孔子的第某代傳人。“衍圣公孔繼宗書”,表明賈氏宗祠的匾由衍圣公來寫,因為你找任何官來寫都沒有意義,這些官家在擁有了金錢和權力以后,最希望擁有的東西是文化。
兩邊有一副長聯,上聯是:“肝腦涂地,兆姓賴保育之恩。”“肝腦涂地”這個成語我們現在也常用,是說賈家的第一代榮國公、寧國公是軍人,為了保家衛國差點死在戰場上。“兆姓”就是所有的老百姓,“兆”是多的意思,我們現在講“兆”是非常大的一個數字。所有的老百姓都依賴你的保護養育。下聯是:“功名貫天,百代仰蒸嘗之盛。”因為祖輩有這么大的功業,所以子子孫孫都會對你們有所紀念。冬天的祭祀叫“蒸”,秋天的祭祀叫“嘗”。這是一副工整的對聯,也是衍圣公所書。注意,這全部是通過薛寶琴的眼睛在看,因為寶琴讀書識字,所以她會把細節念出來,如果是薛蟠,可能只看看畫就算了。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蔣勛說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