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的眼中,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有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說好話不是教育,挑孩子的毛病才是教育。這些人的教育理念是:他做得不對,我還不能說他嗎?
在講《藏在成語中的心理學》這本書時,著名心理學教授楊眉老師舉了一個常見的例子。
一個孩子的字寫得特別難看,家長應該去看這個字中的每一個筆畫。這個字中的橫寫得直,就夸他這個筆畫寫得好;下次他把撇寫得漂亮,同樣夸他這個筆畫寫得好。慢慢地,整個字他就會寫得端正、美觀。
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他就會逐漸成長為家長描述的樣子。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糾正,而是鼓勵。
人類的整個進化過程,即從在海底生活進化到現在,從來都不是建立在改變缺點之上的,而是把優點發揮到極致。比如,人類的力氣沒有猴子的大,我們沒有非得變得比它們更有勁兒;人類的腦子比猴子的轉得快,我們就不斷提升智力,讓頭腦發揮它的最大作用。所以,整個生物進化的過程,是追逐亮點的過程。
如果對一個孩子總是糾錯,試圖通過提醒、改變、訓練來讓他摒棄一些屬性,那么這個孩子就會失去生命力和信心。這一過程同樣與孩子的大腦構造有關。
大腦中有一個叫作“前額葉皮質”的部分。前額葉皮質是人類頭腦中發育得最晚的部分,它主要掌管專屬于人類的一些特質,比如復雜的情感、自律能力、好奇心、創造力、藝術感、文學性等。
在這里,我們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多巴胺?!敦澙返亩喟桶贰愤@本書提到,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它對人的掌控能力非常強。如果人沒有多巴胺,就會發抖、不適甚至死亡。若一個孩子從小都不能獲得來自健康途徑的多巴胺,他就會以有害的方式去獲得,比如吸煙、酗酒、暴力等,從而形成成癮行為。
當一個孩子經??吹阶约旱膬瀯?,才能輕松下來,從而由前額葉皮質來接管行為,而不會被多巴胺所驅使。
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展開行動,發掘孩子的亮點呢?
我們要學會把孩子的缺點當作優點來看待。比如孩子做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比較跳躍,這時家長要意識到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很強。雖然他不是專注型人才,但他是連接型人才。
在講《硅谷超級家長課》這本書時,我曾提到里面的一個故事。
作者遇到過一個名叫凱萊布的黑人男孩,這個孩子具有很明顯的進攻性和叛逆性。有人對他說話時,他要么不予理睬,要么用兇狠的語氣頂撞對方。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作者仍然去嘗試發掘凱萊布身上的優點。發掘了一段時間后,作者發現凱萊布是一個鞋子專家。之后,她告訴全班同學,如果以后大家有什么關于鞋子的問題,都可以向凱萊布請教。她甚至請凱萊布站在講臺上,給同學們分享關于鞋子的知識。她讓這個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意識到自己也是個有優點的人。后來,凱萊布在這種影響下開始學習。當這本《硅谷超級家長課》出版的時候,凱萊布已經上了大學。
很多孩子在有自己的想法時,就被老師和家長“判了死刑”。各位想想看,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特別喜歡鞋子,你會怎么做、怎么想?大多數家長的態度一定是“你研究這個有什么用?”“你研究鞋子能當飯吃嗎?”
鼓勵、尊重孩子,能改變他的一生。和生物進化的過程一樣,一個生命的成長也是靠亮點指引的。
如果我們管一輛汽車,不需要去找它的亮點,只要把所有毛病都修好,使用過程就會很順利。但生命不是機器,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敲打、糾錯,就算他做了正確的事,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感,而且下次還會做錯。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在他們做對的事時及時和他們交流,鼓勵他,并告訴他原因。這便是塑造一個孩子的最好實踐。但是,鼓勵孩子不是簡單地夸結果,而是夸他做某件事的過程和動機。
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教孩子大量的情感類詞匯——耐心、堅持、尊重、友誼等。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更需要家長通過鼓勵來讓孩子學到。
有一次嘟嘟英語考了滿分,我表揚他說:“哇!整張卷子你一個地方都沒出錯,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必須非常細心才能做到?!痹诠膭畹脑捳Z中,我強調了“細心”這個詞。
孩子聽了特別高興,說:“我確實細心,這張卷子的每個部分我都檢查了?!睆拇酥?,他特別喜歡挑戰滿分。
當孩子認同自己是一個細心的人,他才能細心地去檢查每一道題、做每一件事。
(摘自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成長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