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15年開始,“鐵西”敘事引得了文壇的廣泛關注,董寶石通過戲仿的方式提出了“東北文藝復興”。這一提法得到理論關注,這種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藝現象及其命名與“新南方寫作”“新北京寫作”等共同構成了文藝界的眾聲喧嘩。然而將這一文藝現象命名為“東北文藝復興”的妥帖性也遭到諸多質疑,如何理解“東北”,如何理解“復興”的對象,成為需要厘清的問題。“東北文藝復興”中的“東北”并不僅限于地域和時間上的指涉,它是在地域與時間基礎上的文化的“東北”。而“復興”的對象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是在時空向度、藝術形式和精神特質等維度共同作用下承襲而來的文藝質素。
關鍵詞:東北文藝復興;新東北作家群;文化共同體;復興對象
討論“東北文藝復興”的契機源自近年來評論家關于“新東北作家群”的探討。就在雙雪濤、班宇、鄭執的小說因書寫“鐵西”而引得文藝界對“東北”和老工業城市關注的同時,新的媒介形式促發下東北大眾文藝的繁榮,以及與此相關的東北元素在網絡的傳播等,也引發了人們對東北文藝崛起的一系列討論。
將近年來與東北相關的文藝現象命名為“東北文藝復興”,其妥帖性遭到來自各方的質疑,然而理論命名本身就是困難的,尤其是在面對具有流動性、開放性的文藝現象及其問題時,這種困難就更加突出。“東北文藝復興”內蘊著復雜的問題域,要解開命名困局,應回答三個最為直接和根本性的問題:“東北文藝復興”所指的文藝現象是什么?這些文藝現象具有怎樣的共通特性?所謂“東北文藝復興”,復了什么“興”?
一、作為文藝現象的“東北文藝復興”
在某一概念或范疇形成初期,其內涵與外延不甚明晰的情況下,廓清其指代的對象就顯得尤為必要,這也是考察某種命名合法性的前提。事實上,對“東北文藝復興”的探討和聚焦,源自文藝創作層面產生的現象、提出的問題不斷地伸展乃至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就這一文化現象本身的整體演進看,主要有幾方面的發展進路:一是文學領域“新東北作家群”的崛起,二是新媒介影響下東北文藝元素在大眾文藝領域的發展,三是文學與其他藝術樣式的共進。
就文學領域而言,“新東北作家群”或“鐵西三劍客”的興起及其被理論界關注成為“東北文藝復興”的標志性現象。從2015年開始,一批新的以東北為書寫對象的文學作品的發表,引得了文壇的關注。2015年《收獲》第2期發表雙雪濤中篇小說《平原上的摩西》,這被評論家稱為“‘新東北作家群’出場的標志性事件”1。2016年,班宇小說集《打你總在下雨天:工人村藍調故事集》獲“第四屆豆瓣閱讀征文大賽”喜劇故事組首獎。2018年5月,雙雪濤《北方化為烏有》獲“首屆汪曾祺華語小說獎短篇小說獎”。2018年,《收獲》第4期發表班宇中篇小說《逍遙游》。2019年,《收獲》第4期發表鄭執短篇小說《蒙地卡羅食人記》。與此同時,他們的小說集陸續出版,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班宇《冬泳》(上海三聯書店,2018)、《逍遙游》(春風文藝出版社,2020),鄭執《仙癥》(北京日報出版社,2020)出版。這三位青年作家及其作品的陸續出場,因攜帶著具有共通性的文化符碼而被集體命名。命名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以地域命名,“鐵西三劍客”即采用這種方式。雙雪濤、班宇、鄭執三位青年作家在沈陽出生、鐵西成長,他們的童年生活體驗成為指認作家身份的重要表征,而小說中的“鐵西”和“艷粉街”則將這種地域標志演繹得更為充分和直觀。二是以美學風格命名,“新東北作家群”的命名可以歸入此類。三位青年作家的創作確實具有相似的主題與風格,他們以“子一代”視角講述父一代“下崗”故事,構述著一個特殊歷史階段的東北或鐵西往事。在作品中,逐漸清晰卻又遠去的、現實或想象中的“北方”主導著小說敘事的基調。敘事方式的實驗性、奇幻性,敘述語言的東北口語化等將“東北風味”幻化作當代文壇獨異的美學風格。三人的創作構成了區域想象的互文關系,一個“工業隕落的東北”在三人的描述中越發清晰和立體。
至于何種命名方式更為恰切,待后文再論,但就文學現象本身而言,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新東北作家群”或“鐵西三劍客”的理論觀照和持續深入的討論也構成單純的文學創作向一種文藝及文化現象躍進的重要條件。雙雪濤三人的作品發表后,引得許多知名文藝理論家的關注。王德威贊嘆:“雙雪濤(1983年出生)是當代中國最被看好的小說家之一。”2孟繁華判言:“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可以相信的是,雙雪濤的小說將會有廣闊的前景。”3此外還有李陀《細讀班宇〈逍遙游〉》,以及劉大先、黃平、叢治辰、劉巖、楊曉帆、方巖、楊丹丹、陳培浩等一眾評論家對三位作家及其作品的關注。評論家的闡釋不僅增強了作品的開放性,而且將作家之間無意識的創作“共通性”呈現出來,把個體化創作表述為一種集體式的文藝現象,并將之以“群”示人,于是雙雪濤、班宇、鄭執三位青年作家的創作便被賦予了具有東北地域標識的屬性。由此,“新東北作家群”在理論的加持下,不僅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而且創作隊伍和觀者群體(包括讀者和只關注現象而不關注作品本身的旁觀者)也不斷壯大。
新媒介影響下東北文藝元素在大眾文藝領域的漫溢,促使東北文藝從文學領域向其他文藝領域延伸,這也促成了“東北文藝復興”的直接提出。董寶石的《野狼disco》是極具征候的現象,《野狼disco》“以一場不斷反諷、不斷自我瓦解的‘蹦迪’表現東北的失落與不甘,在2019年唱遍大江南北”4。它經過社交媒體的不斷發酵走向大眾視野,成為短視頻平臺中重要的“土嗨神曲”的代表,《野狼disco》的風靡不僅是新媒介影響下流行音樂的狂歡,更隱含著深刻的文化意蘊。有意味的是,董寶石將自己的音樂創作與東北“子一輩”的成長記憶相關聯,他的音樂創作包含了成長、地域、東北的各種文化元素,他意圖與“新東北作家群”共同建構“東北文藝復興”。5于是,在綜藝節目《吐槽大會》上,董寶石通過說段子的方式提出了“東北文藝復興”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即具有戲仿的意味,隨后有人仿照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提出了“東北文藝復興三杰”——董寶石、短視頻博主“老四”、新生代青年作家班宇。而柳爽的《漠河舞廳》則一反“喊麥”式狂歡,以深摯和悲情展露了黑土地的另一面向。
在影視領域,從王兵《鐵西區》(2003)開始,反映東北的影視劇接連不斷,素材涵蓋了東北工業城市和鄉村的各個領域。其中如張猛《鋼的琴》(2011)獲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大獎最佳影片,刁亦男《白日焰火》(2014)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張大磊《八月》(2016)獲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在電視劇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有《劉老根》(2002、2003、2020、2021、2022,5部)、《馬大帥》(2004—2006,3部)、《鄉村愛情》(2005年至今,16部)、《人世間》(2022)、《漫長的季節》(2023)、《鵲刀門傳奇》(2023)等作品。這些反映東北生活的劇集,不斷拍攝續集,收視率居高不下。這類東北影視劇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劇集類型,在它們的影響下,東北文化元素得以不斷地向外界傳播,《漫長的季節》的熱播更是將“東北文藝復興”的話題熱度再次提升。
東北題材影視劇、娛樂等帶來的東北文化元素的輸出或漫溢呈現兩重路徑。一是以趙本山小品及《劉老根》《鄉村愛情》《鵲刀門傳奇》等為代表形成的東北喜劇性,它已經被內化或形塑為東北文化標簽,成為東北以外對東北文化屬性的指認。這種“東北喜劇性”的實質是文化產品及文化產業對東北喜感元素的提取,其中蘊含更多的是喜劇文化生產者對觀者需求的過度滿足,真實的東北鄉村生活恰恰被遮蔽甚至消融在各種喜劇的對白和情節之下。另一種路徑是近年來由短視頻、娛樂節目等傳播的與“二人轉”相似卻又存在本質不同的“土味文化”,其中的“喊麥”“社會搖”、脫口秀等,借助新的媒介形式,融入各種流行文化中,成為助力流行文化發展的重要流量來源,與第一重路徑即對東北喜感文化元素的發掘不同之處在于,這種文化發展方式更加靈活、多元、個性化,它的關注點不凝定于東北鄉村,而是將視角轉向子輩對自我和父輩生活的個性化表述。
表征“東北文藝復興”的第三個重要文藝現象是文學與其他藝術樣式的互動與共進關系,更具體地說,是借助媒介平臺文學與各藝術領域之間的跨界和融合。較為鮮明的表現是“新東北作家群”作品的影視改編,2021年以來,由雙雪濤同名小說改編的《刺殺小說家》上映,同名電影《我的朋友安德烈》、劇集《平原上的摩西》,由鄭執長篇小說《生吞》改編的電視劇《膽小鬼》、《仙癥》改編的《刺猬》相繼上映。班宇擔綱文學策劃的《漫長的季節》成為2023年網劇爆款。“新東北作家群”和大眾文藝形式的創作者們的交流,與以往相比也是較為突出的。如董寶石與班宇之間的密切交流促成了董寶石《野狼disco》的創作,在《董寶石對話班宇:野狼disco不是終點,我要用老舅構建東北神奇宇宙》中,董寶石就坦陳他的音樂受到班宇小說的啟發,6有趣的是他還在上映的《平原上的摩西》中客串了角色。
“東北文藝復興”框架下文藝樣式之間的相互交融表現出兩個主要特征。一是文藝與新的媒介傳播形式的高度融合。如班宇通過網絡出場,加入“豆瓣閱讀”專欄,而他的小說《冬泳》更與流量藝人易烊千璽的推介有著重要聯系。鄭執借助《鯉》發起的“匿名作家計劃”通過匿名打擂的方式一舉成名。而董寶石、東北老四等不僅僅是網絡助力的問題,他們與短視頻、新媒介的深度融合令他們建構了“網絡-作品-流量”的緊密關系,《野狼disco》更是在網絡的賦能下,成為“神曲”和網絡流行語。二是文藝與市場的密切關系。就目前來看,東北青年作家、藝術家們,跟市場的融合與協作較為成功。雙雪濤、班宇、鄭執等人作品的影視化,成功演繹了文學與市場的互進關系,文學與市場的邊界在作品的改編中得以打通,文學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不僅孕育和鋪墊了良好的票房與收視率,而且影視的播出再度掀起文學作品的閱讀熱潮。
二、作為文化共同體的“東北”
當各種文藝現象促發“東北文藝復興”概念被提出并被學界所廣泛使用時,如何理解“東北”,便成為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東北文藝復興”中的“東北”而言,不僅僅指地域的“東北”,也是文化的“東北”和審美的“東北”。早在2015年,就有學者提出“新東北作家群”的說法,7有的學者從地域空間的角度進行理解,將其指涉為一個空間內的作家創作的延續或集合。當前將雙雪濤、班宇、鄭執等作家捆綁在一起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們均出生于沈陽的鐵西,“鐵西三劍客”也得名于此。仿佛作家或藝術家生長環境的先天性決定了地域書寫的“東北”性。雙雪濤、班宇、鄭執等作家的“鐵西/艷粉街”敘事,或將其作為故事的背景、緣起,或將其作為描寫的重要空間,也確實為他們的寫作帶來了地域上的共通性,工廠、機器、下崗、鐵路等成為顯著的敘事標識。將《野狼disco》納入“東北文藝復興”的文藝現象之列,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這首歌曲中所表現的東北城市空間特征。
與這種空間特征相關的,是時間上對于東北工業過往的緬懷、回顧。從“新東北作家群”的創作看,這種東北空間統合下的時間甚至有一種“以詩證史”或補史的奇效,“可能難以想象,關于20世紀90年代上千萬人的東北下崗潮,時至今日也找不到一部沉重的社會學、歷史學的作品予以記錄,相關的史料寥寥。雙雪濤、班宇他們的寫作,就像一封晚寄了20年的信,安慰著步入人生暮年的父輩”8。似乎這種書寫背后,是以子輩視角對父輩“下崗”的旁觀,對沒落的工業城市過往的慨嘆。于是,此時地域視角中的“新東北作家群”“回應的主題是‘下崗’。‘新東北作家群’所體現的東北文藝不是地方文藝,而是隱藏在地方性懷舊中的普遍的工人階級鄉愁”9。
顯然,這種由地域視角衍生的“東北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簡化了的。這里所談的“東北”文藝盡管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帶有重要缺失。至少,在這樣的地域性回望中,很少有人關注作為“后工業”城市(或新工業城市)的東北的當下,以及除城市之外的東北鄉村及其生活的真實表達。“新東北作家群”這種地域視角在勾連起“東北”的同時,卻也失掉了更廣闊的東北。
這種由單純地域視角延伸出的東北想象,顯然無法承載更大意涵的“東北文藝復興”,更確切地說,“東北文藝復興”中的“東北”當然首先是地域意義上的東北,但絕不僅僅限于地域。我們不妨從文化共同體的視角來理解“東北文藝復興”中的“東北”。
所謂作為文化共同體的“東北”,不是拋棄了地域和時間意義上的東北而作出的別一種獨立理解,而是以一種不僅僅限于地域和時間的更為廣闊的文化學意義上的視角來理解“東北”文藝的共通性。王德威在《文學東北與中國現代性——“東北學”研究芻議》中討論有關東北敘事時,采用了更為廣闊的視角并將其命名為“東北學”,在他看來,“東北”至少有地理意義、時空坐標和文化意義三個層次,他將東北概括為“不同文化、動機、勢力、野心你來我往,充滿動態能量”的“核心現場”,在概括“核心現場”時他指出:“我認為‘流’與‘闖’之外,東北作為‘核心現場’更有意義的關鍵詞是‘跨’:不僅是邊界與時代的跨越,也是文化、民族、政治、禮法力量的跨越”。10作為文化共同體或者“核心現場”的“東北”正勾連起了東北乃至由此輻射的東北亞的族群、語言、文化、政治、歷史、空間等之間的運動關系。而東北文藝正是捕捉到這種具有一定共通性特質的文化,才具有了與其他地域或時代不同的文藝現象。
由此而言,“東北文藝復興”中的“東北”并不僅僅限于地域和時間上的“東北”,而“東北文藝復興”也不限于“新東北作家群”,“東北文藝復興”的視野是在地域與時間基礎上的文化的“東北”,比地域的東北和時間上的東北更為廣闊和充實。作為文化共同體的“東北”具有如下幾個重要特征。
第一,文化的體認有助于還原“東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縱深。東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不同的階段有過不同作為,它的歷史是跌宕起伏且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在地域上,東北也不單純是“三省”或“關外”,當它被附加各種政治文化因素時,在空間上,東北就成了向東北亞輻射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當瞿秋白遠赴“赤都”,徐志摩從東北經莫斯科赴歐洲,當“蕭紅、端木蕻良、駱賓基浪跡香港,蕭軍、羅烽、白朗等的奔赴延安,都必須看作是東北人文地理的辯證延伸”11。因此,“東北文藝復興”中“東北”的內涵,不應僅僅指向某個輝煌的歷史時刻或瞬間,也不應限于某個偏狹的區域藝術形式。
第二,文化共同體視域中的“東北”的審美風尚揭示出東北文藝的大眾文化屬性,它是大眾文藝的狂歡。其中反映的是土地與人文的結合,在東北文化心理中,不是單純的喜感元素,而是對大眾文化的尊重和追求,是樸素的文藝人民性的集中體現。很多研究者提出“東北文藝復興”的作品關注底層和小人物,如“‘東北文藝復興’不約而同對小人物的關注,以及有意無意表露出的‘草根’姿態與藝術風格,同樣與創作者的社會處境有關”12。東北文藝的這種體現正是長久以來生存于東北大地上的民眾在觀念上形成的對平等意識的認知、對生活日常的看重和對生命本身的尊崇。也正是這種對生命生存意義的崇尚,使藝術具有了日常的娛樂性和生命狂歡。生命狂歡始終蘊藉于東北人民的生命意識之中,在藝術中就體現得更加鮮明,插科打諢的語言、田間地頭的表演場景等昭示著東北藝術的狂歡化特質,東北的二人轉以及日常生活中帶有調侃、喜感的語言等是東北文化品格中狂歡化的體現。“這種狂歡精神的滲透,對文學語言風格本身,給予了改換面貌的影響。重要的是使語言的藝術功能發生了變化。它使各種語言材料依照對話的關系,平行地或對立地組織在一部作品中。尤其是不同指向的雙聲語,在狂歡化文學中表現得極為鮮明。總之,它使文學體裁和語言形式自由無羈,豐富多彩。”13這就與所謂的日常喜感的生活語言有了對接,不論是語言的表達方式、形體姿態還是心胸豁達均源自對生命的體悟和感知。
第三,“東北文藝復興”的實質是通過文學及大眾藝術等重塑東北文化想象。“東北文藝復興”的提出勢必打破以往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東北想象”慣性。隨著沉重的下崗潮的落幕,東北工業形象也隨之崩塌,欠發達、粗野、邊緣等成為一段時期以來外界對東北的刻板印象。東北在這種想象霸權制約下成為“他者”或“邊地”,一個真實、生動、發展的東北被漸次無視。而當趙本山們將東北喜劇轉化為文化資本的衍生產品后,東北與作為文化產品的喜劇產生了具有想象性的對等關系,東北小品、《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鵲刀門傳奇》等一系列喜劇文本形塑了人們的“東北想象”。在這種文化想象中,喜劇性成為東北文化的重要標簽,但其中的問題在于大眾化喜劇帶來的“東北想象”不僅將喜劇性本身與資本衍生的喜劇相混淆,而且將喜劇性無限蔓延到東北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且深植于非東北的意識之中。于是,“東北文藝復興”正是針對這種偏頗的想象霸權在文藝領域提出了正視東北的問題,通過文學藝術的現實語境復原和重新恢復人們對東北的認知。這一點在“新東北作家群”的創作中可以見出端倪,在《北方化為烏有》中雙雪濤將“東北”重塑為“北方”,將消散的工人群體和工業化體認向更加廣闊的范圍散開。鄭執和班宇們立足于艷粉街、鐵西區卻又泛化和消弭了鮮明的地域標識,然而正在他們模糊了“東北”的邊界的同時,卻也重塑了一個更為地域和鮮明的“東北”。
三、“東北文藝復興”復了什么“興”?
與上述兩個問題探討相關的又一個重要問題是:所謂“東北文藝復興”,“復興”的對象是什么?大多數論者在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時,對“復興”對象的理解或許是籠統模糊的。深入辨析我們會發現,“復興”的對象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中至少含有兩個理解的維度。
一是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某個特定歷史時段或某種形式的文藝,即將“復興”的對象理解為某種具有引人矚目特質的文藝思潮或藝術形式。在這一問題域之下,對“復興”對象的探討便轉換成對過往藝術的追溯,而追溯的目的則是將“復興”的對象預設成如同歐洲文藝復興般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于是,在這一類比之下,“復興”的對象便可以一方面指向在中國文學史、藝術史上“具有地域色彩的社團流派作家”14、藝術家及其創作,如將民族意識深植于創作中的“東北作家群”、攜著延安魯藝精神挺進東北的“東北文藝工作團”,以及《生死場》《八月的鄉村》《暴風驟雨》《咱們工人有力量》等文學史、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另一方面,復興對象也指向近年來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視頻、音樂、文字及其衍生的各類“互聯網文本”。這類探討立足新媒介發展,特別是在短視頻催動下,東北的大眾娛樂元素滲入互聯網形成的文化現象。如“新東北作家群”與影視、流行音樂等的融合,建立起“純文學”與大眾娛樂、流行話語的勾連,這種特殊的文藝發展模式是以往任何時期、任何樣式的藝術都未曾有過的。在以往的文藝發展歷程中,“純文藝”與大眾文藝分野是較為明晰的,而當下,這種因“勾連”而融合的藝術表達形式則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不過,這種探討方式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追溯對象本身的不確定性至少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復興”對象會因標準的提升而模糊甚至虛無,在對“東北文藝最繁盛的時期是什么”的不停追問中,很難確定一個“最”值得“復興”的時代。這也是質疑者否定“東北文藝復興”的一個依據。另一方面,“復興”對象也會因標準的降低而泛濫直至消損。對“最”的標準的不同界定,帶來多樣的“復興”對象,趙本山的小品、二人轉等凡與東北文藝元素相關的、引起過關注的文藝形式或現象都可以成為“復興”的對象。“復興”的邊界和標準的模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東北文藝復興”乃至于取消了“復興”本身的整體意義。
第二個理解的維度是打破時間向度、文藝樣式和其他質素的局限,而從更為普遍性的角度回溯某種文藝特質或品性。其提問方式是:“東北文藝復興”的對象具有何種文藝特質?構成東北文藝繁榮并且可以在當下進行回溯或探尋的東北文藝特質及沿襲的流脈有哪些?對這種特質的考量大致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追求對現實的反思和批判,認為“東北文藝復興”中存在一種對過往東北藝術家群體創作風貌和審美風尚的延續。楊丹丹在考察兩代東北作家群的創作語境和敘事模式后,將這種承續稱為“類似再現”,認為“新東北作家群”的創作是對寫作傳統的“守正”,15而黃平則認為“東北文藝復興”“勾連起‘十七年’時期的東北文藝”16。這種視角認為東北文藝呈現出了對以往的東北作家或藝術家群體的啟蒙性精神、反思性立場的繼承和發揚,包含了對新的理性精神的探索和追求。當然,“新東北作家群”秉持批判與反思精神所創作的文學作品要完成的并非對東北的“衰落—重生”的復現,也并非單純表達某種創傷,而是試圖帶動和召喚出某種新的未來可能性。此外,將對現實的反思和批評作為“復興”對象進行理解,也在嘗試解答著“復興”現象背后運行的“底層邏輯”或“內部”寫作邏輯,比如劉詩宇關注互聯網影響下“階層趣味”在東北文藝中的呈現,17而黃平則更看重“東北文藝復興”內里如何重新“理解‘子一代’所代表的普通人,理解普通人的命運與尊嚴”18。
二是對現實主義美學風格的沿襲和創新。李陀在細讀班宇的《逍遙游》時提出“復興現實主義”,在他看來,《逍遙游》所進行的是現實主義的一場新的嘗試和“一次重要的突破”,也是對19世紀現實主義寫作的回歸和“復興”。《逍遙游》的敘事是作者有意“把一種難以分析、難以說明、十足曖昧的‘原生態’生活‘原封不動’地擺在了我們眼前”的努力。19黃平認為,“新東北作家群”通過“子一代”視角同時獲得了“外部”和“內部”的雙重寫作立場,“這種間離而同一的文化立場,導致小說的敘述視角充滿創造性”,由此,“‘新東北作家群’有效地超越現代主義文學,創造出一種共同體內部的寫作,一種新穎的現實主義寫作”。20將現實主義理解為“復興”對象,揭示了“東北文藝復興”的雙重突破,即它既是對現代主義個體化寫作的突破,也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的超越。它不但關注生活日常中的“寫什么”,更在不斷地轉型、調試中探索著“怎么寫”。比如,是通過融入市場來探索跨媒介路徑,還是留住“純文學”的底蘊,在懸疑敘事中摸索前行?
當然,理解“復興”的對象的兩個維度既有區別,也有密切聯系。如果說特定歷史時段或某種形式的文藝是“復興”對象的明線的話,那么具有可傳承性的文藝特質或品性則是“復興”的暗線或內核。兩者共同構成了“東北文藝復興”對象的復雜性與綜合性,這種綜合性才是指認東北文藝“復興”的重要屬性和指標,從整體上構成了“東北文藝復興”的對象的內涵。
總體來看,作為文化或文藝現象的“東北文藝復興”是切實而生動的,而對“東北文藝復興”命名卻較為復雜,存在諸多難題。不論如何,作為文化現象,“東北文藝復興”促發了人們從文化共同體的視角重新審視“東北”,還原了“東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縱深,重塑了人們的“東北想象”。就“復興”的對象而言,那些在空間和時間流轉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藝特質,不僅對于東北文藝,而且對于更廣闊范圍的文藝創作、文藝生產,都可提供某種參照和啟示。而值得我們警惕的問題是,“復興”的指向是偏重于過往的,但“東北文藝復興”卻更需要面向未來。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倫理向度研究”(編號:L21AZW003)、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新時代東北文藝復興研究”(編號:2023lslybkt-079)的階段性成果]
1 黃平:《“新東北作家群”論綱》,《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年第1期。
2 王德威:《艷粉街啟示錄——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文藝爭鳴》2019年第7期。
3 孟繁華:《“80后”:多樣的講述和不確定的未來——以雙雪濤的短篇小說〈大師〉和〈長眠〉為例》,《名作欣賞》2015年第1期。
4 黃平:《“新東北作家群”論綱》。
5 傅適野、張之琪:《董寶石對話班宇:野狼disco不是終點,我要用老舅構建東北神奇宇宙》,智族Life微信公眾號,2019年10月9日。
6 傅適野、張之琪:《董寶石對話班宇:野狼disco不是終點,我要用老舅構建東北神奇宇宙》。
7 林喦:《“新東北作家群”的提出及“新東北作家群”研究的可能性》,《芒種》2015年第12期(上半月)。
8 黃平:《“新東北作家群”論綱》。
9 同上。
10 王德威:《文學東北與中國現代性——“東北學”研究芻議》,《小說評論》2021年第1期。
11 王德威:《文學東北與中國現代性——“東北學”研究芻議》。
12 叢治辰:《何謂“東北”?何種“文藝”?何以“復興”?——雙雪濤、班宇、鄭執與當前審美趣味的復雜結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4期。
13 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理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5期。
14 張中良:《東北作家群的流脈和視域》,《文藝爭鳴》2020年第7期。
15 楊丹丹:《“東北文藝復興”的偽命題、真問題和唯“新”主義》,《當代作家評論》2022年第5期。
16 黃平、劉天宇:《東北 · 文藝 · 復興——“東北文藝復興”話語考辨》,《當代作家評論》2022年第5期。
17 劉詩宇:《是“東北”,還是一種曾經黯淡的“階層趣味”——論互聯網文化與“東北文藝復興”》,《當代作家評論》2023年第3期。
18 黃平、劉天宇:《東北 · 文藝 · 復興——“東北文藝復興”話語考辨》。
19 李陀:《沉重的逍遙游——細讀〈逍遙游〉中的“窮二代”形象并及復興現實主義》,保馬微信公眾號,2019年5月10日。
20 黃平:《“新東北作家群”論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