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農業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實現農業生產的實時監測、有效調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結合,催生出共享農業、智慧農業、定制農業等農業新形態,引領農業生產實現更大發展,從而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焦作市可通過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等措施,有效推動數字農業的發展進程,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一、焦作市數字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穩步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綜合利用信息時代的新技術新手段,促進農業與裝備、技術、信息、生態、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焦作市已經建成了縣級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這些平臺為全市開展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全市農業信息化工作的發展。
(二)電子商務應用
在電子商務應用方面,焦作市擁有豫商易貨平臺、溫縣國際山藥交易物流中心、沁陽市眾德懷藥有限公司等企業數百家,從業人員有數萬人。此外,焦作市還有一些跨境電商試點,形成了賣全國、銷全球的網絡銷售體系。這些電商企業主要在B2B與B2 C平臺運行,集中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傳統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電商發展模式,基本實現了“買得到、買得對、買得省”的目標。
(三)信息進村入戶工作
把建設益農信息社工程作為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基礎性工程。目前,全市共建成益農信息社2164個,覆蓋全市大部分行政村。益農信息平臺累計線上交易額接近數千萬元,六大功能全面推進,為農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
(四)物聯網示范試點
在推動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同時,焦作市也越來越重視生產領域的農業物聯網建設。溫縣和孟州市先后被評為第一批和第二批省級數字鄉村示范縣,創建工作走到了全省前列,合作社和農產品生產企業如焦作市多爾惠肉業和宏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全市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樹立了樣板,為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探索了新的路徑。
(五)電商平臺對接
焦作市積極與國內外大的電商平臺聯合,尋求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的突破口。焦作市與多家企業進行了廣泛對接和研討,為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尋找出路。同時,焦作市還組織企業參加各類電商大會和數字鄉村論壇等,開闊了相關人員的視野,提升了其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的認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不夠完善,這主要涉及數字農業發展的技術、設施和相關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足。第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力量薄弱,政府未能發揮主導作用,導致資金投入不足;農業信息化的基礎配備不完整,各類專業人才相對缺乏。第三,農業信息發展不完善,建設力度不足,農業信息網缺乏有效更新和資源整合,農戶的需求和服務平臺提供的信息存在偏差。
三、數字農業的發展路徑
(一)加強政策支持
數字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數字農業領域,支持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研發,為數字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推廣數字化技術
政府可以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主體引進和應用數字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和管理效率。同時,也可以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和宣傳等方式,普及數字化技術知識,提高農民的數字化素養,如農民手機新農具應用、云上智農等。
(三)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溫縣數字鄉村大數據中心建在溫縣農科所院內,主要展示數字農業、現代農業以及智慧化農業在農業生產、監督、管理中的應用,便民且能提高監管效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與種植業、漁業、種業、農機裝備全面深度融合,擴大“一村九園”應用范圍,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以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為抓手,配套建設“四情”監測、水肥一體化、無人機作業、智慧農機等,打造智慧種植示范區。
(四)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通過對高素質農民開展電子商務知識培訓,培育和壯大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普及。同時,要注重創新商業模式,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向更高層次發展。
作者簡介:王道麗(1976— ),女,河南潢川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民技術培訓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