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庚(1874—1961)是中國近現代一位杰出的愛國華僑領袖、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在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40年,陳嘉庚訪問延安,這一舉動不僅是陳嘉庚個人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也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2024年是新加坡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150周年誕辰,集美大學音樂學院、福州海峽交響樂團于2024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廈門嘉庚劇院隆重上演了原創歌劇《偉大的抉擇》。歌劇《偉大的抉擇》,劇名醒目,主旨鮮明,重點講述陳嘉庚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擇。全劇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獨特的選材創作視角,也將以陳嘉庚為題材的藝術創作提升到了全新的歷史和藝術高度。
成功的歌劇必須有一個引人入勝、情感豐富的劇本。歌劇《偉大的抉擇》劇本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巧妙的戲劇思維。劇作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陳嘉庚先生偉大一生中的一個最亮點,那便是“選擇”了去往延安,了解延安,支持延安。他的“選擇”從猶豫,到堅定,到義無反顧,最終成為“抉擇”。劇本結構緊湊,人物設置巧妙,情節發展合理,成功地將陳嘉庚的感人事跡與選擇延安的主線勾連起來。在《偉大的抉擇》中,劇本在人物對白和唱詞的細膩描寫中,還原了陳嘉庚訪問延安的真實歷史事件。同時圍繞這一主線,巧妙地揭示出陳嘉庚的一生作為,如傾資創辦集美學村、倡導婦女兒童讀書識字、團結華僑為抗戰籌款捐物等,彰顯了陳嘉庚深切的家國情懷以及作為華僑領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歌劇《偉大的抉擇》有著動人的劇情,蘊含深刻的主題思想,作品中展現的民族大義、家國情懷足以引發觀眾的思考與共鳴。成功的歌劇往往在探討深刻主題的同時,抒發真摯的情感。歌劇《偉大的抉擇》通過強化戲劇性的對比,設定了正反多組人物,結構清晰,情感濃郁。劇中幾組人物的設定可謂精心。陳嘉庚、李鐵民的家國情懷、文化涵養,與國民黨某些軍政要員的利欲熏心、鄙俚庸俗,形成強烈的反差;邱斯民和邱真儷為堂兄妹,邱斯民畢業后選擇了重慶,邱真儷則追求進步去了延安。邱斯民與邱真儷的針鋒相對,人物的動機和發展合理且可信;大壯和紅英嫂都是延安的樸實鄉民,一對夫妻同樣有強烈的對比,一個保守落后,一個積極追求進步。可以說,劇中每個角色,都被賦予了獨特的個性與豐富的情感,讓整部歌劇充滿了人性關懷,使觀眾能夠與角色產生共鳴。
歌劇《偉大的抉擇》有著多樣化的語言風格:有敘述歷史,莊重嚴謹;有講述故事,質樸幽默接地氣,如展現百姓的夫妻生活小吵鬧;還有時而富有詩意如散文詩般的抒情,如陳嘉庚在月下海邊抒懷《嘉陵江水向東流》,初到延安時《延安是一座燈塔》等。劇本高度凝練,文辭斐然,細節描寫有著女劇作家所特有的敏感細膩。

第一幕,一開場,一句脆生生的“嘉庚先生,嘉庚先生,毛主席給您來信了”引人入勝,立即切入主題。接著場景迅速切換到了陳嘉庚到重慶的情境。“金碧輝煌,水晶燈閃閃亮,輕搖舞步,小曲唱得懶洋洋”“婀娜旗袍,筆挺西裝”,一首短短的混聲合唱《醉了今朝》便將國民黨高層紙醉金迷的宴會生活形容得活靈活現,連續三個“醉”字,“醉醉醉,醉了今朝,哪管它明日向何方”將那奢靡之風、頹敗之氣刻畫得淋漓盡致。
女高音詠嘆調《我家住在長江邊》,抱著嬰兒的婦女,哀傷地娓娓道來悲慘的身世遭遇,整首詠嘆調的歌詞,幾乎都是細膩哀婉的細節描述,“我家住在長江邊,一家人守著幾分薄田,自從那小日本打進來,安穩的日子就不再……”這樣的細節描寫增強了詠嘆調的真實感,令人仿佛身臨其境,豐富了人物形象。哪怕是強烈的母子情感表達,同樣是平實的文字,“我的親乖乖啊,不要這樣丟下媽媽吧,爸爸已經狠心拋下我們,媽媽真的好怕伶仃孤單……”從頭至尾,細節的描寫平字見奇、樸字見色,感人至深,令人同情。
無獨有偶。在歌劇第二幕,陳嘉庚到達延安,邱真儷見到他唱出的詠嘆調,敘述自己從集美畢業后一路北上到延安的經歷時,也是平鋪直敘自己的所見所聞,歌詞簡樸而真實,“直到有一天,聽到這個名字——延安”,之后再開始抒情。村姑紅英向陳嘉庚敘述自己不幸的身世,同樣也是用最平實的語言。紅英是村姑,她的語言就以方言為主,如“如今額家有吃也有穿,還開了一家羊湯館”。

對陳嘉庚先生的第一次介紹,是由國民黨某處的楊處長來完成的,有些類似戲曲中人物出場的“報家門”:“嘉庚先生身在南洋,心系桑梓不忘家鄉,國難之時籌賑捐款,動員僑胞慷慨解囊,愛國熱忱可欽可感,先生無愧我輩榜樣”,六句精簡介紹,卻是對陳嘉庚一生的高度概括。接著由反面人物國民黨軍政要員唱的《財神爺駕到》中“賣別墅,建學校,捐飛機,捐大炮,捐槍支,捐彈藥,捐來糧油米面和醫藥”的這些細節描寫,是對“國難之時籌賑捐款”的注解,真實而具體。這樣的安排很巧妙,而且與眾不同,由反面人物唱出來,更有戲劇性,讓人印象深刻。
有些細節很重要,但是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歌劇里面面俱到很難,劇作家將提及《西行漫記》對陳嘉庚的影響放置在第一場到第二場的幕間,看似簡短的過場,其實是很重要的細節,四兩撥千斤,幕后的混聲合唱“西行漫記,西行漫記,那片神奇的土地,是多么令人向往”也令人印象深刻,可謂言簡意賅。

劇本中許多詩意的文字,都體現在核心唱段的歌詞里。如陳嘉庚與李鐵民的二重唱《山城五月寒意襲》,“時光如白駒過隙,回國已季月有余……僑胞熱血依然在,山城五月寒意襲”,兩位愛國華僑夕陽下漫步,對山城憂思忡忡。又如全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詠嘆調之一——陳嘉庚的《嘉陵江水向東流》,由三段歌詞寫就,“嘉陵江水向東流,夜夜笙歌依舊”“嘉陵江水向東流,鐘鳴鼎食依舊”“嘉陵江水向東流,載不動許多愁”,表現陳嘉庚在“陪都”重慶的見聞;“仿佛迷霧鎖重樓”,他愈發寢食難安,憂國憂民。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嘉陵江水向東流”的三次排比,場景的堆疊與情感的抒發層層遞進。“誰來安撫流民離散愁”“誰來驅逐倭寇解內憂”,結尾兩句是全曲的畫龍點睛之筆,不由得令人感佩編劇“賦”“比”“興”的功力。
在邱斯民勸陳嘉庚放棄延安之行時,陳嘉庚回復他“躬身親臨方能感悟真諦,是‘國’是‘共’并非關鍵,真心抗日才是救國大計”。陳嘉庚的這首獨唱《真心抗日才是救國大計》并不長,歌詞簡單明了,直截了當表明他就是在選擇真心抗日的“中國救星”。在陳嘉庚去延安之前,他與李鐵民、邱斯民合唱《我自巍然不動》,“人生百年短暫又漫長,一路上難免岔口彷徨,守住本心雙眼擦亮,任他疾風惡浪,我自巍然不動,就不會迷失方向”,這一唱段只有六句,異常精練。陳嘉庚獨唱一遍,再合唱一遍,僅最后一句歌詞不同,而如此一編排,又像一首富有哲理的詩了。這段歌詞很像是對“抉擇”的生動注解,又富于人生哲理。人的一生,總會面臨諸多的選擇甚至抉擇,只要堅定自我、守住初心,即能在命運的岔口選擇出“正道”。

陳嘉庚到達延安后,邱真儷激動地帶領眾人迎接陳嘉庚。此處邱真儷的核心唱段,表達她對延安赤誠的熱愛與向往:“延安是一盞燈塔,照亮迷路的航船。貧瘠的黃土地上,有無比富饒的根脈。高亢的信天游里,宣告著不屈的誓言。從此有了前進的方向,因為有延安!中華民族將屹立不倒,因為有延安!”歌詞更像一首激烈昂揚的抒情詩,將全劇推向了一個高潮。由核心唱段推動情節的發展,在詩意的文辭里,觀眾能夠層次分明地看到陳嘉庚從憂國憂民、尋找救星到選擇延安的歷程,劇本展現了戲劇沖突、高潮和解決,極富吸引力。
編劇做足了陳嘉庚的“功課”,在歌劇《偉大的抉擇》里呈現陳嘉庚的完備信息,滿足了我作為熟知陳嘉庚這位偉人的閩南觀眾的期待。劇本甚至在陳嘉庚獨唱的《我傾盡所有辦教育》歌詞中嵌入了集美中學的校訓“誠毅”二字:“只愿如你莘莘學子,以誠立身,以毅處事,堅韌不拔,奮斗不息。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則是1918年3月10日集美師范、集美中學開學之際,陳嘉庚特地從新加坡寄來的開學訓詞,對莘莘學子寄予的厚望。

歌劇《偉大的抉擇》劇本的結構與音樂的曲式結構契合度高,時緊時松,張弛有度。整部歌劇的音樂可聽性很強,配器細膩,音響層次分明,陜西民歌適時融入,獨唱、重唱、合唱旋律優美,節奏感強,呈現民族化的歌劇音樂風貌。
音樂是歌劇的核心,成功的歌劇往往能融合多種音樂元素,包括傳統和現代音樂,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音樂元素的融合,豐富觀眾的聽覺體驗。歌劇《偉大的抉擇》的音樂是民族化的,融合了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民間音樂的風格,形成更加豐富和多元的音樂呈現,這種音樂的多樣性不僅增強了舞臺表現力,也讓觀眾在聽覺上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共鳴。
純音樂來說,序曲完整呈現了整部歌劇的精華,而且呈現多樣化的風格。低音首先奏出強音,仿佛象征著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接著,弦樂組連綿不斷的六連音,蘊含著美妙的律動性,與木管組音色的交織,旋律迅速變得宏偉,氣勢如虹,仿佛飄來陳嘉庚故鄉——廈門集美那片廣闊大海的味道,不由令人想起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交響詩《我的祖國》中的名曲《沃爾塔瓦河》。序曲奠定了全劇莊重大氣的音樂基調,提綱挈領地呈現了不同風格的音樂,還包含了象征延安當地民風的陜西民歌曲調,結束的合唱《抗敵雪恥救祖國》將民族危亡時刻愛國人士奮發圖強抵御外敵的情境推向高點,結束了完美的開章。

值得一提的還有幕間曲。舞臺一隅,古老的書桌,柔和的臺燈下,映襯著陳嘉庚讀信時的身影,背景音樂舒緩而柔美。鋼片琴靈動的音色,如音樂盒一般空靈的單音,弦樂寬廣舒緩的旋律,加上豎琴的琶音,總給人一種溫暖,一種希望。充滿了夢幻,仿佛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似乎又與“延安是一盞燈塔”相呼應。
就唱段而言,作曲家善于運用優美而富有表現力的旋律、不同色彩變化的和聲、律動性的節奏和音色,來創造出適合劇本和角色的音樂,且與歌詞相匹配。同時合理安排女聲獨唱、男聲獨唱、二重唱、合唱的位置,準確地表達角色內心的情感,音樂與劇本相得益彰,不斷推動劇情的發展。
歌劇《偉大的抉擇》對正反派人物的音樂塑造十分鮮明,作曲家用準確的音樂語言,精準地描摹出音樂形象,也生動地塑造了人物。陳嘉庚詠嘆調的音樂,總是堅定有力,沉穩大氣,情感充沛,感人肺腑。管弦樂伴奏中強有力的三連音節奏音型,推動性極強。如這部歌劇陳嘉庚的詠嘆調《嘉陵江水向東流》,還體現在第二場陳嘉庚與邱斯民見面時唱的《惟愿你們學業有成做棟梁》和勸誡邱斯民時陳嘉庚唱的《我傾盡所有辦教育》,旋律、和聲和伴奏節奏的變化有效地傳達了他的堅定。諧謔滑稽的旋律,小二度行進的特征音調,則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國民黨特務貪財的反面人物形象。帶有探戈舞曲感覺的混聲合唱《醉了今朝》表現出當時重慶的國民黨高官紙醉金迷,不顧前方抗戰的墮落生活。根據劇中每個人物的經歷和社會背景,作曲家創作出每個人物的特定音樂風格,如女高音詠嘆調《我家住在長江邊》凄婉柔美,又有高亢的情感迸發,符合一位即將失去孩子的母親形象;邱真儷的詠嘆調,也是核心唱段《因為有延安》,旋律悠揚,展現進步知識女青年對延安的向往和熱愛。

歌劇《偉大的抉擇》舞臺設計精美,具有視覺沖擊力,舞臺布景與故事的歷史背景及情感基調相符,營造出合適的場景,使觀眾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導演協調音樂、表演和舞臺設計,使其融為一體。將交響樂隊放置在舞臺中央是很明智也很大膽的做法,由此我們作為觀眾會更加關注歌劇中非常重要的音樂這一環,與此同時音樂的現場感染力更強。回字形的表演空間,使我們看到了導演的匠心獨運,造型的雕琢,群像的塑造,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歌劇《偉大的抉擇》演員們出色的演唱和表演也至關重要。多位具有優秀聲樂技巧的歌唱演員,博得了在場觀眾的掌聲。他們不僅能夠準確演繹音樂,還具備了高水平的戲劇表演能力。演員的表情、肢體語言和情感表達與角色的內心狀態緊密相連,形成強烈的舞臺表現力。合唱助力可圈可點,但在《保衛黃河》的無伴奏合唱時,氣勢與音準略顯不足。

歌劇《偉大的抉擇》由孫礫擔任藝術總監,游暐之編劇,盧榮昱作曲,苗良棟導演,丁純、高奕彥執導,陳文龍舞美設計,田光浩指揮;林子豪/盧驥飾演陳嘉庚,王慶爽(特邀)/張勝環飾演云花,李浩然/壽閏宇飾演李鐵民,彭彬/劉胤隆飾演邱斯民,董狄/陳冰融飾演邱真儷,周建坤/黃文杰飾演安主任,龔丹/劉婷飾演紅英,鄭海兵飾演大壯,姚中譯/許鉑函飾演朱連財,陳昱飾演楊處長。本劇不僅是獻給陳嘉庚這位偉大人物的頌歌,更是對華僑文化與中國革命歷史的深刻思考。作為一部充滿情感與思想的歌劇,《偉大的抉擇》在劇情、音樂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新,尤其是劇本對歷史人物視角的獨特性顯得尤為珍貴,核心人物的完美刻畫,核心唱段的精心打磨,都對未來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