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深秋,上海的文藝舞臺不乏名家天團的輪番競演。然而,有一支集聚了不同國籍、不同行業領域、將近四百位在滬愛樂者的非職業合唱團與樂隊,以通篇原文演唱的專業質量和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的交響合唱贏得座無虛席的盛大場面,令人刮目相看。2024年11月10日晚,“經典永恒”大型合唱與管弦樂作品音樂會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精彩上演。由巾幗指揮家王瑾和英豪(Jordi B. Paradis)分別執棒,集結上海國際聯盟合唱團(SICL)及附屬管弦樂隊、上海巴洛克古樂團(SBS)、上海百格室內合唱團、上海市楊浦區少年宮合唱團、上海好小囡少兒合唱團以及諸多國際知名的聲樂藝術家,帶領觀眾領略從巴洛克音樂到《布蘭詩歌》的美妙之聲,更展現出講求專業精湛、包容共生、國際視野的海派文化特質。
合唱藝術是最古老的音樂形式之一,憑借豐富多彩的表現力和深邃內涵的思想性而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巴洛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是西方合唱音樂走向成熟與鼎盛發展的時期,其間人才輩出,諸多藝術大師不僅締造出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合唱)體裁,還創作了大量堪稱經典的合唱音樂精品。時至今日,這些作品因飽含對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和虔心敬畏仍然久演不衰。

本場音樂會的曲目豐富、風格多元、形式多樣,包括從巴洛克時期的維瓦爾第、巴赫、亨德爾,到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門德爾松、福雷、普契尼,直至20世紀卡爾·奧爾夫的重要代表作。時間跨度長達三四百年,歷經多個音樂風格時期,涵蓋拉丁語、意大利語、德語和英語等多國語種,透過旋律、節奏、和聲與力度變化等多維度衍變,體現合唱藝術的傳承與變革,可謂是一部聽覺上的西方音樂史。其中,莊嚴的貝多芬《c小調幻想合唱曲》素有“小貝九”之稱,這部創作早于第九交響曲《歡樂頌》的“為鋼琴、合唱與樂隊而作的幻想曲”已然展現出貝多芬深刻關切人類共同命運的藝術思想,以及歌頌偉大而崇高的精神之愛。莫扎特的絕筆之作《落淚之日》,旋律優美而哀傷,充滿對人性的博愛與包容。堪稱史上最難合唱作品的《布蘭詩歌》,是卡爾·奧爾夫根據13世紀詩集《博伊倫之歌》而創作的不朽杰作。這些合唱經典片段都是世界藝術殿堂里的珍貴珠寶,它們用音樂與文學的結合方式,不僅表達出人類情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同時展現出超越豁達的生命態度,帶給聆聽者巨大的精神洗禮。
面對如此長跨度、高難度、多語種的大型合唱音樂會,指揮王瑾對演唱風格與語言吐字的要求十分明確且精準。排練中,她要求合唱隊員在演唱德語作品時,特別強調每個輔音都必須清晰有力;演唱時需注意區別不同音樂時期作品的音量變化幅度,比如浪漫派作曲家福雷的長線條樂句漸變幅度要比古典時期作品略顯夸張,而海頓、莫扎特作品的聲響變化則更多出現在對稱樂句之間的強弱對比;在《快樂時光》(《布蘭詩歌》選曲)中,不僅要快速清晰地唱出拉丁文歌詞,還需捕捉不斷變化的重音位置,唱出人類最為純粹質樸的情感。事實上,無論從咬字發音的準確性、音色力度的統一性以及演唱狀態的積極性等方面,近三百多人合唱團的完成度都相當高,現場氛圍與演出效果都達到超乎預期的和諧融洽。

2024年是中國合唱指揮泰斗馬革順先生(1914—2015)逝世九周年。作為關門弟子,王瑾遵從恩師的教誨,組建上海國際聯盟合唱團,邀請世界著名指揮家來滬執棒指導,為合唱團的成長搭建一流的學習平臺。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合唱團隊伍和影響力逐漸壯大,持續每年兩次大型合唱作品音樂會,使其成為滬上經典合唱的標桿。王瑾不忘師恩,繼承并延續著馬先生融化自己、滋潤別人的“雪花精神”,讓合唱藝術成為構建和諧、聯結愛心的橋梁。同時,她還致力傳承恩師“音色服從內容”的合唱藝術理念,力求用真摯的情感投射唱出符合作品涵義的音色表達。自從疫情阻擋外籍指揮來滬演出,王瑾就正式挑起合唱與樂隊的指揮重任。經過2021年“感恩之夜”和2023年“冬日戀歌”等多場音樂會的磨合與實踐,王瑾用敏銳細膩的音樂處理和嚴謹認真的鉆研態度,實現獨當一面的蛻變與成熟。如今,舞臺上的王瑾自信穩健,運用理性睿智與張弛有度的手勢語言,揮灑著她對西方音樂發展脈絡的縱深理解力,更展現她對300余人的大型合唱團與60人的雙管編制管弦樂隊的絕對掌控力。
本次音樂會的上下半場,分別采用古樂團和現代管弦樂隊兩種不同編制的樂隊伴奏。上半場均為巴洛克時期重要的聲樂及合唱作品。為追隨“本真主義”的理想,指揮英豪帶領上海巴洛克獨唱古樂團(SBS),采用巴洛克律制(A=415Hz)和近代復制的古樂器演奏,包括采用羊腸弦的提琴、巴洛克制式的管樂、可移動的管風琴等,力求“原汁原味”展現巴洛克藝術的魅力,帶來不同凡響的聽覺體驗。比如,維奧爾琴是一種帶有品位的低音樂器,演奏時需用雙腿夾住琴身,反向持弓(手心向上),音色溫暖優美;羽管鍵琴和移動管風琴,都是廣泛運用于巴洛克時期的鍵盤樂器,發聲原理與現代鋼琴完全不同,聲音強度與按鍵力度無關。再比如,巴洛克雙簧管,是一種具有古老歷史和現代氣息的木管雙簧片樂器,音調細膩柔和;巴洛克巴松管,有且僅有5個按鍵,既能演奏質樸鄉村的低音線條,也能演奏華麗優雅的歌唱性線條;巴洛克小號,是一種沒有活塞、僅憑嘴唇控制音高的吹奏樂器。這些仿古樂器,由于缺乏現代樂器擁有的金屬鍵和機械裝置,具有相當的演奏難度。
來自加泰羅尼亞的指揮家英豪,出生于音樂世家,祖父是制琴師,父母皆為資深合唱歌手。除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和EMBA之外,他還畢業于巴塞羅那的專業音樂院校,主修和聲、鋼琴和聲樂。英豪擁有50多年的合唱經驗,對巴洛克聲樂和早期音樂有著癡迷的執著與熱愛。2013年,秉持能為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專業音樂家提供古樂器學習和演奏機會的目標主旨,英豪自掏腰包從歐洲購置古樂器并組建上海巴洛克獨唱古樂團,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首場音樂會。多年來,樂團一直沿用傳統表演形式(HIP),吸引并吸收了國內首批早期音樂的演奏者和專業人士,通過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獨唱演員和演奏家的精湛演繹,為上海的觀眾呈現巴洛克音樂的藝術底蘊。
當晚演出,英豪執棒下的古樂團演奏家發揮極其出色,在抒情與激情之間演繹巴洛克音樂獨有的戲劇性。值得一提的是,擔任鍵盤演奏的季拉拉是俄羅斯當代鋼琴流派最杰出代表之一,由她一人承擔羽管鍵琴、移動式管風琴、電子管風琴和鋼琴四樣樂器的演奏,是本場音樂會中操縱樂器種類及數量最多的演奏家。團員們夸贊她“轉場比德芙巧克力還要絲滑”,必要時左右手同時“開弓”羽管鍵琴和管風琴,她高超嫻熟的鍵盤演奏水平贏得了臺上演員和臺下觀眾一致的掌聲。
音樂會的領唱陣容都是當今活躍于國際舞臺的藝術家,包括簽約于大都會歌劇院的匈牙利著名歌劇女高音歌唱家埃麗卡·米克洛薩,花腔女高音牛啟夢、次女高音歌唱家魯云斐、旅歐假聲男高音李梅里、旅意男高音歌唱家張帆濤和旅意男中音歌唱家王立夫等。他們大多是常年參與上海國際聯盟合唱音樂會的演唱嘉賓,無論是獨唱、二重唱還是六重唱都展現出專業且深厚的演唱功底,在“Ev’ry valley”“Agnus Dei”“Rejoice greatly”等多首著名唱段中展現出純凈、優雅及器樂化的音色,游刃有余地演繹巴洛克聲樂的華麗風格和戲劇氛圍。可以說,如此國際化、高質量的演唱水準,尤其假聲男高音在國內舞臺幾乎是鳳毛麟角,令普通觀眾眼前一亮。
上海國際聯盟合唱團(SICL)成立于2011年,是一支非營利、志愿形式的音樂組織,匯聚各個行業領域的中外音樂愛好者。2014年,SICL正式成為國際合唱聯盟會員組織,多次代表中國合唱力量登上世界級合唱舞臺。因此,本場音樂會亦是SICL十周年回顧盛宴,除了薈萃歷年音樂會的精選曲目,還在舞臺字幕屏上注釋了當年演出時的指揮家與藝術家信息。可見,一方面,作為非職業合唱團體選擇演唱一定專業性和挑戰性的世界經典和現當代合唱作品,足以證明該團獨樹一幟的藝術品位;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合唱團自身的優良素質和演唱曲目的藝術價值,才能夠邀請到國際指揮大師弗雷德·舍貝里(瑞士)、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等音樂界頂級藝術家加盟演出。此外,SICL堅持每年舉辦兩場大型音樂會的頻次與體量,數百人合唱團的團務工作、聯動多家音樂團體及合作機構的接洽工作等等都運轉得井井有條,這些都與SICL精心嚴密的組織管理制度和有一支無私奉獻的志愿者隊伍密不可分。據了解,每次音樂會通過提前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演員,根據合唱排演的一般規律與經驗總結制定時間計劃表,從初步排練、聲部考核、沖刺排練、樂隊合排、帶妝彩排再到最終上臺演出,通過積極實施與嚴格執行,從而保證理想的演出效果。

合唱團如同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彼此包容、互相幫助。SICL成員都是因為熱愛歌唱走進SICL,又因為王瑾和英豪夫婦崇高的藝術追求和閃光的人格魅力而更加熱愛歌唱。為了能夠通過考核,得到寶貴的上臺機會,合唱團員們在樂譜上認真記錄排練要求,用中文、拼音甚至上海話音調標注外文歌詞的發音,這份勇于挑戰自我的勁頭令人感動。有觀眾在網絡平臺上留言說:“這是一場聽覺的詩意旅行,歌聲似潺潺溪流,潤澤著每一位聽眾的心田,又似澎湃海浪,沖擊著靈魂的礁石。你們讓音樂有了生命,讓經典得以重生。”
這次音樂會對已經隨團唱過多場演出的團友來說是回憶,對首次參加的新團友來說是挑戰。從觀眾來看是SICL時長最長的一次音樂會,從合唱歷史脈絡來看是巴洛克、古典、浪漫、近現代穿越歷史的濃縮精髓。從上海城市文化傳承與創新來看, SICL為弘揚經典藝術、追求社會效應做出積極貢獻,充分展現中西融匯、和諧共生的城市精神,彰顯海派文化的價值屬性。合唱是一種分享的藝術,不僅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還能獲得對生命的全新認知。正如音樂會最后一曲《哦,命運女神》,在氣勢磅礴、雄壯澎湃的聲響中感嘆命運的力量,頌贊生命的友誼。
(作者單位:上海藝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