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阿爾特米多魯斯《釋夢》中的羅馬帝國等級和空間秩序

2025-02-02 00:00:00呂厚量

摘" "要: 作為希臘羅馬世界解夢手冊中流傳至今的孤本,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釋夢》保留了關于羅馬帝國盛期小亞細亞西部地區社會生活的豐富材料。在《釋夢》由夢境素材拼接而成的世界中,希臘與埃及神祇掌管著人間與下界的秩序;地方權貴把持著財富與權力,并通過社會福利手段籠絡民心;社會中的窮人、女性、兒童、殘疾人與奴隸在這個行將結束的盛世中面臨著不同的處境;埃及文明與羅馬文明則構成了與同時代的希臘文化時而疏離、時而關系密切的兩大異域。阿爾特米多魯斯筆下的夢境基本忠實地反映了公元2—3世紀期間羅馬帝國統治下小亞西部地區的政治文化與希臘居民的真實生活狀態,但也因作品本身的論戰性和對古典文學傳統的借用而存在著失真的一面。通過《釋夢》保留下來的豐富社會史細節是中古時代阿拉伯、拜占庭與文藝復興時代知識精英歷史記憶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鍵詞: 羅馬帝國;小亞細亞;希臘文化;阿爾特米多魯斯;釋夢

中圖分類號:K5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634(2025)01-0022-(14)

DOI:10.13852/J.CNKI.JSHNU.2025.01.002

公元2—3世紀期間的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世界為后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典籍著作與極為豐厚的文化遺產。1 這是世界古代史上一個罕見的閱讀與寫作大行其道、盛行于社會各階層的特殊時代。2 盡管當時的希臘語口語已迥異于柏拉圖、色諾芬等公元前4世紀作家所講的古典希臘語,帝國早期的希臘作家們仍在執拗但忠實地模仿著數百年前古典時代的書面語風格。3 在這樣一種文化昌盛但略顯保守封閉的社會背景下,以旅行家波桑尼阿斯(Pausanias)、博古學者雅典尼烏斯(Athenaeus)為代表的追求簡明扼要、刻意打破敘事連貫性、用來撰寫實用手冊的樸素文體廣為流行,4 并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在古希臘羅馬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作品——公元2、3世紀之交由來自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名城以弗所(Ephesus)附近小鎮達爾狄斯(Daldis)的作家阿爾特米多魯斯(Artemidorus)創作的《釋夢》(Oneirocritica)。1

關于自己的教育背景、仕途與社會地位等問題,阿爾特米多魯斯并未在其唯一的傳世作品中向我們透露可靠的線索。2 作為一個生活于所謂的“第二哲學運動”(Second Sophistic)時代但同該潮流格格不入,與普魯塔克(Plutarch)、金口狄奧(Dio Chrysostom)、琉善(Lucian)、埃利烏斯·阿里斯泰德(Aelius Aristides)這些著作等身又擅長妙筆生花的作家們比肩而立的人物,3 文風樸實、但作品主題又充滿超自然色彩的阿爾特米多魯斯自然難免被同時代乃至后世的讀者長期冷落、輕視。4 然而,日益深入的相關研究表明,作為希臘羅馬世界釋夢手冊的現存孤本,《釋夢》這部旨在探究未來與超自然領域的著作,于無意間為后人提供了分析羅馬帝國盛期小亞地區千姿百態的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

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釋夢》共分5章。前2章概括了作者解釋夢境的整體原則與具體經驗,第3章為前兩章內容的精煉概述與進一步發揮,第4章、第5章則分別從理論指導與案例展示的角度出發,為作者的兒子講述了釋夢技巧的要點。5 盡管《釋夢》的主題看似虛幻縹緲,作者對夢境的觀察與記述卻是一絲不茍、頗具現代醫學的科學精神的。作者聲稱,對夢境的記述容不得半點馬虎,因為細節之處的些微差別就有可能扭轉釋夢的結果。6 他對自己的寫作具有高度責任感,曾想方設法確保自己的手冊不被他人誤讀或冒用。7 阿爾特米多魯斯本人則是一名擅長演講、思路清晰、文筆清晰的優秀作家。8 這些元素確保了《釋夢》作為社會史史料的可靠性。除此之外,這部作品在記述羅馬帝國盛期東部行省中的人生百態方面還有自身獨具的特點:《釋夢》卷1按照人生周期編排材料的寫法,為后世學者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古人日常生活的絕佳視角。9 研究表明,盡管阿爾特米多魯斯的作品在題材、結構等方面與古埃及的同類作品存在著高度相似性,但它的一個獨具一格的特征是對做夢者本身特征的高度關注——包括其性別、年齡、職業、健康與財產狀況等,10 這些細致入微的觀察為羅馬帝國盛期社會史的研究提供了不見于其他任何文獻的、極為生動有趣的寶貴信息。

由于阿爾特米多魯斯的樸素文風長期以來受到貶抑,且學界缺乏《釋夢》一書的高質量校勘本與現代語言譯本,古典學家們對這部作品史料價值的學術研究曾長期陷于停滯狀態。這一局面在21世紀的學術史中已有所改觀。布沃索克(Glen W. Bowersock)發表于2004年的《阿爾特米多魯斯與第二哲學運動》一文對《釋夢》在那個時代的獨特性進行了精辟分析。哈里斯-麥考伊(Daniel E. Harris-McCoy)于2012年出版了《釋夢》迄今為止質量最高的校勘注疏本。牛津經典系列版《釋夢》的英譯者索內曼(Peter Thonemann)于2020年出版的新作《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釋夢〉》,則標志著國際學界對該史料社會史價值的發掘已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將以阿爾特米多魯斯的希臘文原始文本與國際古典學界的相關前沿成果為基礎,分析《釋夢》一書提供的豐富案例所折射出的羅馬帝國等級和空間秩序的獨特面貌,以及這種由夢境構成的獨特歷史記憶的文化價值與對后世的影響。

一、夢境中的統治者:《釋夢》中的神祇與地方權貴

在羅馬帝國早期的多神教信仰體系下,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的主要崇拜對象進行選擇的權利(如埃利烏斯·阿里斯泰德便將自己視為醫神阿斯克勒皮烏斯的忠實奴仆)。1 然而,面對全體天神時的虔誠與敬畏,仍是所有希臘人不可或缺的基本情感。在那樣一個由宗教信仰與儀式統領日常生活的時代里,是否虔敬神明構成了衡量個人道德水準、社會地位甚至理性思維能力的前提和標準。阿爾特米多魯斯從未在《釋夢》中對任何神明發表過明顯不敬的言辭,盡管他在內心深處或許對個別天神(如來自埃及的塞拉皮斯)存在著保留意見。2 按照阿爾特米多魯斯的看法,夢境中禮敬神明的舉動永遠具有積極、正面的含義。3 而在往往真假難辨的夢中對話里,出自神明與祭司之口的指示則是最為可信的。4 除祭司外,任何偷盜神明還愿祭品的想法與行為都是大逆不道的,即便在夢中亦是兇兆。5 在《釋夢》的語境下,與凡人關系最為親密的一位神明是掌管健康與醫療的醫神阿斯克勒皮烏斯。6 這位神明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筆下出現的次數高達13次,7 超過了絕大多數十二主神的現身頻率。這一現象既跟阿斯克勒皮烏斯與夢境的密切聯系有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羅馬帝國早期地中海東部民眾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和對超自然救死扶傷能力的渴求——這種心態無疑也構成了同時代伊西斯崇拜與基督教信仰得以發展的精神土壤。

同樣足以反映時代特征的是,與希臘古典時代的宗教崇拜形式不同,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筆下,天神與信仰者的關系中充滿了溫情與親密的互動。夢境中的相關細節包括與神明攀談、同天神宴飲、與神祇同床共枕、分享神明的經歷、招待天神、穿上神明的衣服和與天神玩球類游戲等內容。8 這些幻想所折射出的崇拜者心態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較希臘古典時代與羅馬共和早期更為個性化、更加私密的人神互動方式與信仰體系,反映了一種與同時代的伊西斯女神、耶穌基督和圣母崇拜近似的宗教心態。9

然而,跟羅馬世界的統治集團一樣,神明之間也會時而爆發尖銳敵意與暴力沖突,其后果自然是災難性的。阿爾特米多魯斯指出,當夢境中出現了阿瑞斯(Ares)與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波塞冬(Poseidon)與雅典娜(Athena)、宙斯與克羅諾斯(Chronos)、奧林波斯諸神與提坦巨人(Titans)對峙的景象時,便意味著塵世間的對抗與斗爭即將降臨。10

不過,無論諸神的形象何等崇高,它們畢竟無法直接干預影響人間的大量瑣事。就政治、經濟領域的要務而言,神明的意志最終還是要通過它們在塵世中的代理人——羅馬元首和權貴階層來實現。正如我們在后文還將提及的那樣,羅馬元首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筆下的夢境中處于相當邊緣的地位:作者偶爾會提及安東尼·庇護(Antoninus Pius)為紀念養父哈德良(Hadrian)而設立的神圣賽會,11 并兩度以專用術語“α?τοκρ?τωρ”直接稱呼羅馬元首。12 但除此以外,元首與帝國宮廷在阿爾特米多魯斯心目中只是一種比能夠預示現實與未來的夢境更為虛無縹緲的、遠在天邊的存在。真正在阿爾特米多魯斯和小亞行省普通民眾身邊呼風喚雨、頤指氣使的人物,乃是那些掌握大量社會財富、身居要職高位的地方權貴。

當然,權貴們的名聲并非總是毫無瑕疵——財富和權力有時會導致放縱,也會成為旁人嫉妒與仇富的根源。阿爾特米多魯斯在解夢時“時常”(πολλ?κι?)聽聞關于富人同性戀丑聞的風言風語。13 但總體而言,權貴的形象是如同獅子一般威風八面的。根據阿爾特米多魯斯的說法,在他身處的那個和平盛世,身體健康者甚至可以活到百歲上下——他指的顯然是養尊處優、生活條件優越的權貴們,而非掙扎在社會底層、朝不保夕的奴隸或窮人。1 作為大地產者,權貴們掌握著農耕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所有權。土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2 也可以帶來實實在在的財富。3 在《釋夢》中,地方權貴往往是與家主、君王等居于統治地位的角色并列出現的,4 其威風凜凜的形象可謂呼之欲出。地方權貴的典型特征是他們在市鎮中心、在節慶場合下的招搖過市與萬眾矚目。5 普通民眾同權貴抗爭的努力不僅必然歸于徒勞,并且只要他們在夢境中萌生這樣的想法,便注定要為自己帶來厄運。6 不過,地方權貴也需要經營造福一方百姓的人設。在希臘化-羅馬帝國時代的政治語境下,民眾會自發地期望地方權貴承擔提供公共福利的責任。7 按照阿爾特米多魯斯的觀念,富人應像一匹健壯的駿馬,將家庭、親友與社會的重擔馱在背上;8 也應如一條潺潺流淌的河流,潤澤身邊的良田沃土。9

但即便在充分履行社會福利責任的情況下,權貴們的人生也注定是孤獨的,他們難以避免高處不勝寒的窘境。阿爾特米多魯斯將地方權貴們同各種頑固癬疾的患者相提并論,認為他們都不得不承受公眾的過度關注。10 他還在談到權力與死亡的關系時寫道:

Βασιλε?ειν δοκε?ν τ? μ?ν νοσο?ντι θ?νατον προαγορε?ει? ?νυπ?τακτο? γ?ρ μ?νο? ? βασιλε??, ?σπερ κα? ? ?ποθαν?ν? τ? δ? ?ρρωμ?ν? τ?ν συγγεν?ν ?π?λειαν π?ντων κα? κοινων?ν χωρισμ?ν? ?κοιν?νητο? γ?ρ ? βασιλε?α. (Artem. 2.30)

對病人而言,夢見自己治理一方意味著死亡。因為只有國王才像死人一樣,不受任何節制。對于身強力壯者而言,那種夢境意味著遠離自己的所有親屬和伴侶,因為統治權力是不可與人分享的。

我們很難從阿爾特米多魯斯高度凝練、平實的文字表述中判斷,他的這段看似帶有惡作劇性質的文字究竟是否包含著對權力的批判與諷刺。也許,同羅馬帝國盛期東部行省政治治理模式具有壓迫性與強制性這一難以反駁的客觀事實相比,目擊者與記述者阿爾特米多魯斯的微言大義或無心插柳并沒有那么重要。

二、夢境中的弱勢群體:窮人、女性、兒童、

殘疾人與奴隸

在羅馬帝國盛期安寧、富足但等級森嚴的社會環境下,阿爾特米多魯斯所從事的“釋夢者”職業是一個相當罕見的、能夠同帝國境內的不同階層和群體建立廣泛聯系的特殊行當。釋夢者本人的社會出身便具有多樣性,11 可以由名門望族、祭司世家、知識精英與江湖騙子中的任何一類人物充當,并且他們必然會與同行們建立或合作、或競爭的人際關系。而從釋夢者所服務的客戶階級構成來看,對專業化的釋夢服務有所需求的顧客也涵蓋了上起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與男女奴隸的不同社會階層。一般而言,飽讀詩書、自詡能夠領會夢境寓意,或信奉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等哲學家、醫學家關于夢的理論,認定夢境只能反映過去而非未來的貴族精英對《釋夢》一類著作的需求是相對較小的。1 在羅馬帝國盛期的安逸生活與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古希臘社會生活傳統中原本強烈的競爭與精英意識有所弱化,2 阿爾特米多魯斯等釋夢者也開始將“從心所欲”(κατ? προα?ρεσιν)視為帝國社會環境下一條指導人生的金科玉律,3 不再對社會底層居民的政治地位、經濟條件、文化素養與道德水準進行一味苛求,而是選擇將他(她)們同權貴一道,納入自己的關注范圍,接受他(她)們作為自己的服務對象。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與同時代的其他希臘知識精英相比,阿爾特米多魯斯較少在其作品中流露出對窮人、奴隸或其他弱勢族群的輕視態度。4 他的記載與評論一方面為后人真實記錄了羅馬帝國盛期小亞西部地區社會下層居民的處境、情緒與訴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奴隸制與等級制壓迫下弱勢群體生活的艱辛、痛苦與掙扎,構成了一幅羅馬帝國統治下底層社會生活史的生動畫卷。5

在《釋夢》的語境下,窮人天然地過著與富人迥異的生活。一些專屬于富人的食物與飲料是窮人注定終生無福消受的。6 患病的窮人會嘗試牛奶等基本無效的藥物;7 牛肉則是他們偶爾能夠消費得起的、由于在古代的烹飪水平下難以咀嚼(δι? τ? δ?στριπτον)而價格低廉(ε?τ?λεια)的葷腥。8 窮人需要忍受公共浴池中的骯臟與惡臭。9 他們也會因不時酩酊大醉而受到知識精英的鄙夷。10 乞丐的生活毫無尊嚴可言,因為他們每天不得不為少得可憐的施舍而故意撒謊。11 乞丐生涯無異于一種對靈魂的消磨(τηκεδ?ν τ?? ψυχ??)。12 夢見自己分娩出雄鷹的女子多半是有福的——但具體解釋仍然取決于她們的經濟地位:富貴女性的兒子有望當上王侯,中產女性的兒子可能成為運動員,而貧苦女性生下的、有如雄鷹的健兒只能加入步兵去充當炮灰。13高利貸者如同死神一般威脅著債務人,因為“借貸與生命的道理相同;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欠給統一的自然的,正如我們的錢欠給債主那樣”(Δ?νειον τ? ζ?ν τ?ν α?τ?ν ?χει λ?γον? ?φε?λομεν γ?ρ τ? ζ?ν τ? τ?ν ?λων φ?σει, ?? κα? τ? δ?νειον τ? χρ?σαντι.)。14 如果哪個窮人試圖鋌而走險,運用暴力來反抗命運的不公,他所面對的酷刑可能是被赤條條地釘在十字架上,15 抑或被綁在柱子上讓熊活活吃掉。16 由于無助,窮人的一生勢必要面對惡人的各種欺凌。阿爾特米多魯斯在《釋夢》中用各種動物比喻來描述對民眾構成威脅的各路黑惡勢力:像蒼鷹和鳶的土匪,像鱷魚的海盜,像貓的采花賊,像獅子、老虎、豹子、大象與獵鷹的暴徒,以及像烏鴉、蜘蛛、水蛇和馬鮫魚一樣的小偷小摸者。17 在列舉了這一系列比喻之后,阿爾特米多魯斯又用現實生活中一個血淋淋的案例告訴讀者,自己講述的這一切并非聳人聽聞:

?δοξ? τι? ?κ το? στ?θου? α?το? πεφυκ?ναι στ?χυα? πυρ?ν, ?πειτα προσελθ?ντα τιν? ?ποσπ?σαι το?? στ?χυα? ?? ο? πρ?ποντα? α?τ?. ?τυχον α?τ? πα?δε? ?ντε? δ?ο κα? ?π?θανον συμφορ? χρησ?μενοι πονηρ?? λ?στ?ριον γ?ρ ?πελθ?ν ο?κο?σιν α?το?? τ?ν ?γρ?ν δι?φθειρεν α?το??. ?σ?μαινον γ?ρ ο? μ?ν στ?χυε? το?? πα?δα? [?ν γ?ρ ?ρρεν σπ?ρμα], ? δ? ?φα?ρεσι? τ?ν ?να?ρεσιν τ?ν πα?δων. (Artem. 5.84)

有人夢見自己胸口上長出了一些麥穗。之后有個人過來拔掉了那些麥穗,仿佛它們不該留在那里。此人有兩個兒子,他們隨后遭受悲慘的命運而死去。因為有強盜闖入他們在農田里的住處,毀掉了他們。麥穗象征著孩子們(因為是那個男人的種子),拔除行為意味著殺死孩子們。

真正屬于那個時代的窮人們的、無憂無慮的自由時光或許只有城里舉行節慶、游行和戲劇表演的狂歡日。在那樣的場合下,窮人們可以跟富人們混在一起徹夜不眠,暫時放下日常生活中的等級與道德規范,毫無顧忌地同自己偶遇的男男女女擁抱親吻。1

女性在《釋夢》中處于被邊緣化的從屬地位,這一現象是羅馬帝國社會中男尊女卑、帝國東部性別地位差異大于西部地區的客觀社會狀態的真實反映。女性顧客同阿爾特米多魯斯打交道的例子存在,但并不普遍。根據學者的統計,女性的具體夢境在《釋夢》中統共只出現了25例,而運動員或他們的父親向阿爾特米多魯斯咨詢解夢問題的例子則有15例之多。2 考慮到兩個群體之間顯而易見的體量差異,可以說女性與解夢者阿爾特米多魯斯之間的了解與交往是相對有限的。即便如此,《釋夢》仍為我們提供了關于同時代女性生活狀態的若干鮮活史料信息。

羅馬帝國時代希臘地區的女性仍如古風時代一樣,在親人葬禮場合中撕扯自己的乳房,扮演著重要的哀哭者角色。3 出身貴族家庭的女性祭司們可以跟羅馬的維斯塔貞女一樣,享受乘坐馬車穿行城中的風光與愜意。4 然而,就其在社會文化觀念中的整體地位而論,女性顯然構成了受到男性輕視、壓迫與利用的弱勢群體。即便在啖食人肉的荒誕、恐怖的夢境中,吃掉男性的寓意也要好于吃掉女性。5 《釋夢》反映了古代地中海世界中女孩們的早婚習俗,認為女性的適婚年齡為10歲以上。6 但締結美滿的婚姻對于女性而言并非易事——關于婚姻的夢境往往預示著混亂與謠言,因為沒有一段婚姻不伴隨著動蕩(το?? δ? λοιπο?? ταραχ?? κα? περιβοησ?α? σημα?νει? ο? γ?ρ ?νευ ταραχ?? συντελε?ται γ?μο?.)。7 婚后女性的基本職責是料理家務,因而夢見自己變成女性的男子將丟失一切公職。8 除了分娩、育兒和服侍丈夫外,妻子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和參與家務勞動,而最適合她們的工作則是紡織。9 賢惠的妻子時而被比喻成一匹承載著馭手的駿馬,10 時而被形容為以生兒育女為目的的良田。11 但既然妻子被古希臘羅馬的男性視為屬于自己的財產,丈夫便有可能在手頭拮據的極端情況下將妻子賣為娼妓。12當然,光怪陸離的社會史中少不了特例的存在。阿爾特米多魯斯也在《釋夢》中記載了一名丈夫雖然發現妻子與人通奸,但由于某種現實考慮而無法與之離婚,只得忍氣吞聲的案例。13

在婚外性生活領域,羅馬帝國的女性被迫接受著與男性尺度迥異的雙重標準。盡管阿爾特米多魯斯強調了妓院對男性健康的危害,他卻認為同妓院中的煙花女子交往的夢境對于男性而言,僅僅“意味著少許羞恥和些微破費”(μικρ?ν μ?ν α?σχ?νην κα? βραχ? ?ν?λωμα σημα?νει)。妓女們則被辱稱為“干活的女孩們”(?ργ?σιμοι)。1 對于那個時代道貌岸然的男性道德觀而言,尋花問柳只是男性無傷大雅的輕微過失,但對妓女的癡情則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阿爾特米多魯斯的一位顧客深深愛上了一名妓女,最終力排眾議迎娶了她。兩人生下了一個患有先天斜眼病的兒子,于是被世人認定是傷風敗俗后的罪有應得。2

在性觀念方面,阿爾特米多魯斯身處的小亞西部地區似乎較希臘古典時代更加趨于保守。兄弟姐妹之間的戀情、被視為反自然的特定性行為與男性之間的同性戀關系都會受到輿論的口誅筆伐與法律的嚴格制裁。3

兒童是《釋夢》中較女性更受忽視的群體。男孩的地位仍然相對高于女孩。在前述將妻子形容為良田的比喻中,男孩被比作價值相對更高的小麥(πυρ??),女孩則只相當于價值較低的大麥(κριθ?),4 并且父母還會偏心地將膝下的男孩稱作“陽光”(?ποκοριζ?μενοι)。5 當兒童成長為青年后,必須接受羅馬時代富于希臘特色的埃菲比文化教育,方可成長為真正有教養的希臘人。6 父母養育兒女的一個重要動機在于為自己防老。7

阿爾特米多魯斯對殘疾人的記述十分引人注目。在《釋夢》的語境下,身體殘疾非但不會得到應有的同情,還往往會被世人同道德缺陷有意無意地聯系在一起。8 這種聯系通常無需論證,即被視為理所應當。9 與此相應,殘疾人在公共場合的拋頭露面時常伴隨著公眾的哄笑與嘲弄。10按照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邏輯,夢見自己發瘋對于政治家、教師和窮人乃是吉兆,因為瘋子總會有人圍觀,總會有頑童尾隨,也總能從路人那里得到一點施舍。11 被《釋夢》提及的嚴重殘障與疾病包括聾啞、跛足、疝氣、疤痕、皮膚病、腦癱、駝背和癱瘓。12 但最為常見、最容易引發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顧客們焦慮的病痛乃是眼疾。13 對失明、弱視等疾病的恐懼,很可能與目力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關鍵作用、羅馬帝國時代小亞細亞地區眼疾流行的客觀歷史事實存在著密切關聯。

尤為非同尋常的一點是,阿爾特米多魯斯同奴隸階層似乎建立了較為密切的聯系,并由此對奴隸的日常生活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根據統計,《釋夢》中記載的、奴隸所提供的夢境達到了12例之多。這一線索似乎暗示,奴隸階層,或至少是其中的個別奴隸,曾構成了阿爾特米多魯斯顧客群體中的一部分。14 這一在同時代知識精英群體中相當罕見的經歷與體驗,也使得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釋夢》成了后人研究羅馬帝國盛期奴隸制問題的重要參考史料。

在阿爾特米多魯斯身處的時代里,奴隸是商業、運輸業與家內勞動等領域的寶貴資源,被比作主人的腿腳。15 按照羅馬帝國時代的法律規定與社會風俗,對主人忠心耿耿的奴隸可以指望在主人去世、自己年老體衰或積攢起足夠數額的贖身費用等情況下成為釋奴。因而,能否與何時能夠獲得自由成了他們在請阿爾特米多魯斯解夢時最為關心的話題。或許是為了給他們帶來心理慰藉,《釋夢》聲稱奴隸夢中所見的許多異象,如牙齒掉光、接受埃菲比訓練、垂死或入土、上十字架、擁有自己的紀念碑都可能是奴隸即將獲得自由的吉兆。1

然而,獲得自由的微弱希望并不能完全抵消現實奴隸生活中的種種苦難。阿爾特米多魯斯露骨地宣稱,夢見與自己的男奴或女奴結合乃是一種吉兆,因為奴隸原本就是供奴隸主享用的財產。2 如果奴隸夢見自己由金銀鑄造,那可能意味著他(她)將被主人轉手倒賣,3 盡管自己的下家也有可能是更富貴的家族乃至宮廷。4 奴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接受拷打訊問與血淋淋的鞭笞。5盡管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結合甚至正式婚姻在羅馬帝國盛期早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6阿爾特米多魯斯等知識精英仍堅定地認為,此類現象是有悖于倫理準則的和反自然的。7 較普通奴隸命運更為驚心動魄的乃是角斗士奴隸。他們被視為從事著辱沒家世的職業,并且其命運結局也往往是死于更強者的劍下。8

然而,盡管不少奴隸對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為后者奉獻著自己的血汗、才華乃至生命,他們在一些奴隸主的心目中卻是無足輕重,甚至令人生厭的。這種冰冷的態度充分展示了奴隸制度的剝削性與殘酷性。同樣作為羅馬帝國社會金字塔底層的弱勢群體,奴隸與良家婦女在阿爾特米多魯斯構建的夢境世界中居于截然相反的兩極——女性經常充當男性所提供的夢境中的重要客體,卻極少成為向阿爾特米多魯斯提供夢境素材的主體;與此相反,奴隸則以主體身份為《釋夢》一書提供了數量可觀的素材,卻極少成為主人夢境中的客體——那是因為他(她)們在主人的心目中分量不夠,沒有資格進入后者的夢幻世界(也可能是奴隸主們羞于向釋夢者提及夢見手下奴隸的事情)。9 《釋夢》中的另一段文本則干脆宣稱,家內奴隸好比家中的老鼠:他(她)們與主人同吃同住,但其生性注定是卑劣下賤(δειλ??)的。10

三、記憶孤島之外的異域:阿爾特米多魯斯

筆下的埃及與羅馬

生活于公元1—3世紀期間的希臘知識精英們普遍在文化心態上呈現出保守與自信并存的特征。一方面,他們感受到了在地中海世界政治、經濟趨于統一的大背景下,羅馬、埃及乃至猶太、腓尼基文化的涌入對希臘本土文化造成了沖擊和威脅,這使他們對希臘文明的生存與發展前景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另一方面,他們又確信希臘文化在根本上具有不可動搖的優越性,將傳承、宣揚希臘古典文明視作自身最重要的使命。生活于公元3世紀后期與4世紀初期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雅姆布里庫斯(Iamblichus)傲慢地寫道:“教育使人有別于動物,使希臘人有別于蠻族,使公民有別于家內奴隸,使哲學家有別于普通人。”(σχεδ?ν γ?ρ τα?? ?γωγα?? διαφ?ρειν το?? μ?ν ?νθρ?που? τ?ν θηρ?ων, το?? δ? ?λληνα? τ?ν βαρβ?ρων, το?? δ? ?λευθ?ρου? τ?ν ο?κετ?ν, το?? δ? φιλοσ?φου? τ?ν τυχ?ντων)11 他在這里所說的“教育(?γωγ?)”是指希臘式的文學、哲學、音樂與體育教育。這樣一種文化觀念自然帶有高高在上的排外性質。但阿爾特米多魯斯的世界觀又具有一種更為保守、封閉的獨特性——生活在羅馬帝國時代的他又將曾經盛極一時的希臘古典城邦時代排除在《釋夢》的視野之外。阿爾特米多魯斯在其現存文本中僅附帶地提到過一次雅典。古代民主制的輝煌成就、斯巴達人的赫赫武功、希波戰爭的波瀾壯闊與亞歷山大東征的勢如破竹從來都不是《釋夢》的作者所關心的話題。1 阿爾特米多魯斯所解讀的夢境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歷史記憶,但這種記憶幾乎不涉及同時代之前的古老歷史。他所在意的只有公元2—3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小亞西部地區的現實生活,用自己的記述、分析與評價在《釋夢》中堆砌起了一座同希臘文明的久遠歷史毫無瓜葛、并俯視著其他地中海古代文明的記憶孤島。

然而,希臘化時代以來未曾中斷過的、在羅馬帝國建立與鞏固的過程中迅猛發展的東地中海世界文化融合趨勢已在帝國早期全體臣民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帝國早期的地中海世界文化版圖早已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犬牙交錯狀態。沉浸在純粹的希臘傳統、習俗與文化遺產光環中的理想只能是阿爾特米多魯斯等知識精英的一廂情愿。即便在《釋夢》苦心經營的那座記憶孤島之上,我們也可以辨識出巍峨的異域文明投射下的巨大陰影,其中最為醒目的乃是來自埃及與羅馬的文化元素。

對于阿爾特米多魯斯本人而言,埃及很可能是他從未拜訪過的、不折不扣的異域之地。阿爾特米多魯斯向自己的庇護人卡西烏斯·馬克西穆斯(Cassius Maximus)夸口說,他曾為了收集寫作《釋夢》這部著作的素材而游歷過希臘、意大利、小亞細亞的各處地區。2 但他在這里并未提到埃及——一個在公元2世紀仍享受著文化繁榮、擁有千年之久的釋夢傳統的羅馬帝國行省。3 這種有意無意的忽略與冷落,并不意味著埃及的文化元素沒有對阿爾特米多魯斯及與其同時代的希臘知識精英的生活產生過影響。《釋夢》在介紹希臘諸神譜系時寫道:

χθ?νιοι δ? Πλο?των κα? Περσεφ?νη κα? Δημ?τηρ κα? Κ?ρη κα? ?ακχο? κα?" Σ?ραπι? κα? ?σι? κα? ?νουβι? κα? ?ρποκρ?τη? κα? ?κ?τη lt;?gt; χθον?α κα? ?ρινν?ε? κα? Δα?μονε? ο? περ? το?του? κα? Φ?βο? κα? Δε?μο?, ο?? ?νιοι ?ρεω? υ?ε?? λ?γουσιν. α?τ?ν δ? τ?ν ?ρη π? μ?ν ?ν το?? ?πιγε?οι? π? δ? ?ν το?? χθον?οι? κατατακτ?ον. (Artem. 2.34)

下界的神明中有普路同、珀耳塞福涅、德米特爾、少女神、雅庫斯、塞拉皮斯、伊西斯、阿努比斯、哈波克拉底、赫卡特、復仇三女神和這些神明身邊的鬼魂,還有被稱為阿瑞斯之子的畏懼之神與恐怖之神。阿瑞斯自己其實也有理由被算在下界神祇之中。

我們看到,在這份下界神祇的列表中出現了四位源自埃及的神明——作為奧西里斯(Osiris)變體版本的、在希臘人中與醫神阿斯克勒皮烏斯職能近似的塞拉皮斯,常常被希臘人附會成德米特爾的伊西斯,埃及神祇阿努比斯和作為嬰兒神荷魯斯(Horus)的哈波克拉底。4 阿爾特米多魯斯進一步指出,這四位神祇都擁有自己的秘儀,它們“象征著紛爭、危險、威脅與謠言”(ταραχ?? κα? κινδ?νου? κα? ?πειλ?? κα? περιστ?σει? σημα?νουσιν)。5 但《釋夢》一書自始至終都并未點明上述四位神明的埃及起源。6 對阿爾特米多魯斯與埃及關系的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的魯伊吉·普拉達(Luigi Prada)認為,由于對四位埃及神祇的崇拜在漫長的希臘化時代中早已同希臘人的信仰融為一體,阿爾特米多魯斯并未將它們作為異域信仰看待。7 普拉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由于希臘知識精英對埃及文化缺乏重視、埃及地區的釋夢文獻不易獲得,阿爾特米多魯斯也并未真正受到埃及解夢傳統的直接影響。8

由于阿爾特米多魯斯很可能沒有訪問過埃及,并且也無法直接閱讀來自埃及地區的解夢文獻,《釋夢》同埃及解夢傳統之間的聯系或許是間接的和零散的。然而,筆者認為,散見于文本中的零星證據表明,無論他本人是否知曉伊西斯與塞拉皮斯崇拜的真實起源,阿爾特米多魯斯的確對來自埃及的神祇抱有懷疑、恐懼的態度。《釋夢》一書中數次提及了塞拉皮斯的醫療職能。1 但與希臘醫神阿斯克勒皮烏斯經常能夠妙手回春的情況不同,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的語境下,向塞拉皮斯祈求的信徒無一例外地遭遇了死亡的命運。2 即便其中三個案例的體量尚不足以具備明確的統計學意義,阿爾特米多魯斯心目中的塞拉皮斯神祇的形象也顯然是陰森、嚴酷和不易取悅的。3

其他方面的文本證據更明確地體現了阿爾特米多魯斯對埃及各種事物的疏離感與否定態度。《釋夢》指出,夢境中的光頭形象對于其他所有人而言都是兇兆,但在埃及的宗教崇拜體系中具有不同的含義。4 阿爾特米多魯斯還指出,埃及人會將野生動物和有毒生物作為神明加以崇拜,那是其他族群都不曾有過的習俗。5 《釋夢》中列舉了鱷魚、貓、貓鼬等來自埃及的動物,并且它們的象征含義都是負面的。6 阿爾特米多魯斯還在解釋一則關于鳳凰的夢境時直接批評了埃及人的相關解釋,認為后者對該夢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7

要之,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的個人語境下,埃及代表著一種與希臘古典文明異質、疏離乃至對立的異域存在。來自埃及的神祇與代表動物帶有殘酷、邪惡的特征。他的這些觀念與羅馬帝國盛期希臘和埃及文化業已高度融合、埃及的伊西斯崇拜等宗教元素在地中海世界廣為流傳的社會現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令人驚異的是,作為帝國的心臟與核心地帶,羅馬同樣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的語境中處于邊緣地位。阿爾特米多魯斯對于意大利以西、以北的歐洲地區幾乎只字未提,而羅馬與帝國中央政權也在他的世界中被邊緣化。8 在現實世界中,羅馬城從公元前1世紀起已成為希臘文化的重要中心。9 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生活的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希臘與羅馬元素彼此交織,幾乎難以明確區分。10 阿爾特米多魯斯卻要執著地指出希臘人與羅馬人在行為、習俗、服飾和語言等方面的差別,在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邊界線。11 《釋夢》強調,羅馬奴隸經常身穿與主人一樣服裝的習俗與希臘奴隸存在顯著區別。12 阿爾特米多魯斯還會在介紹角斗士鎧甲類別時,鄭重其事地為自己不得不使用拉丁文詞匯而向希臘讀者道歉。13 而在被自己刻意區分出的“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之間,阿爾特米多魯斯旗幟鮮明地選擇認同希臘文明。作為一部與宗教聯系密切的實用手冊,《釋夢》居然對當時遍布于小亞細亞地區的元首與羅馬女神崇拜視而不見。14 對于被羅馬人引入希臘世界的角斗士競技,阿爾特米多魯斯充滿嫌棄地將之同暴力、沖突、恐怖與死亡聯系在一起。15 他為獲得羅馬公民權的希臘人感到些許惋惜,因為他們將不得不放棄自己從前的希臘名字和希臘身份。1 根據《釋夢》的記載,一名醫生在夢中對別人說:“既然你是羅馬人,就不要迎娶一名希臘女子。”2 希臘人與羅馬人之間的通婚勢必改變夫妻雙方原有的生活方式。3 而在兩種生活方式中,希臘人的習俗無疑更為優越,因為一位賢妻良母必定是“希臘女子”(?λλην??)。4 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眼中,羅馬人引以為豪的公共洗浴制度已演變為一種可恥的奢靡風氣。5 他還無情地嘲弄了為帝國與羅馬統治者歌功頌德的歌隊與戲劇演員,聲稱扯謊與溜須拍馬乃是他們的天性。6 布沃索克指出,阿爾特米多魯斯對羅馬的批判立場反映了一種與“第二哲學運動”截然不同的文化態度;7 在那個全地中海正在迅速羅馬化的時代,他孤傲地嘗試著同被自己定義的“羅馬文化”保持距離。8

盡管如此,阿爾特米多魯斯并非政治意義上或哪怕文化意義上的反羅馬派。9 他對元首與羅馬宮廷的真實態度其實是“敬而遠之”的。在個別段落里,阿爾特米多魯斯也展示了自己對帝國中心的崇敬乃至頂禮膜拜。他認為夢境中身處意大利的大象代表著帝王與偉人。10 意大利天然乃是帝王的居所,正如天庭是諸神的住處一樣。11 他對羅馬帝國的法律、文化與社會制度有著相當精深的理解。12 主動選擇遠離歷史、立足現實的阿爾特米多魯斯終究無法回避羅馬元素在自己身旁存在。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特米多魯斯的羅馬觀必然帶有主觀與扭曲的成分,在《釋夢》完成后不久的公元212年,羅馬元首卡拉卡拉(Caracalla)便將羅馬公民權賜予了帝國境內的全體自由居民。13 我們很難相信,生活在這樣一個族群大融合時代的知識精英與普通民眾,會像阿爾特米多魯斯那樣執拗地區分身邊的希臘元素與羅馬元素。但阿爾特米多魯斯的保守態度很可能也具備某種現實的基礎:對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經常同釋夢者打交道的普通工匠、奴隸與販夫走卒而言,羅馬化的道路注定不會是一段坦途。14

四、余論

“然而,夢的解析乃是一條通往關于頭腦潛意識知識的康莊大道。”(Die Traumdeutung aber ist die Via regia zur Kenntnis des Unbewu?ten im Seelenleben)15 這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99年在其不朽名著《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中發表的自信宣言。16 盡管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與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釋夢》(Oneirocritica)所擬的標題不謀而合,兩位作者的努力卻是背道而馳的——現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關注的是大腦業已形成的潛意識,古代釋夢者阿爾特米多魯斯追求的則是通過夢境預測未來。17 阿爾特米多魯斯注定無法成功的執著努力,卻于無意間為后人留下了關于公元2—3世紀羅馬帝國盛期社會生活的珍貴見證。18

夢境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曲折反映;對夢境寓意的不同解釋方式則反映了各個時代特定的宗教、道德與價值觀念。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為我們呈現的夢中世界里,希臘與埃及的神祇掌管著人間與冥界的秩序;萬眾矚目的權貴們盡情享受著榮華與贊譽,并用小恩小惠籠絡著民心;窮人、女性、兒童、殘疾人與奴隸默默承受著自己的命運,并通過隱忍、辛勤與抗爭等不同手段嘗試著在這樣一個太平盛世改善自己的處境;埃及與羅馬構成了希臘文明外部時而遠在天邊、時而近在眼前的兩處異域。而阿爾特米多魯斯和大多數與他同時代的人渾然不知,來自日耳曼蠻族的鐵騎和來自猶太地區的基督教信仰,即將成為徹底改變羅馬帝國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的兩支強大力量。這幅由夢境編織而成的歷史圖景基本上可被視為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小亞西部行省社會百態的真實寫照,1 而無心插柳的阿爾特米多魯斯則是這幅瑰麗圖景的描繪者——盡管《釋夢》中的大部分素材是由釋夢者的顧客所提供的,對這些材料的選擇、剪裁與編排同樣在相關歷史記憶中留下了阿爾特米多魯斯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深刻烙印。2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釋夢》所描繪的羅馬帝國盛期社會生活圖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失真與扭曲的一面。這種歷史記憶對埃及元素的刻意排斥與伊西斯崇拜在地中海世界廣為流傳的歷史真相并不相符;3 而元首與羅馬中央政權在小亞細亞所留下的、俯拾皆是的印記也沒有在阿爾特米多魯斯的筆端得到如實反映。這種失真無疑同阿爾特米多魯斯本人思想觀念中的主觀色彩存在著密切聯系。此外,《釋夢》一書作為解夢手冊所具備的兩個特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其作為社會史史料的可信度。

首先,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釋夢》是一部具有強烈論戰色彩的著作,這一點勢必會影響該書的客觀性。生活在古代世界的希臘人與羅馬人普遍相信夢境具備某種深層次的含義。4 但并非所有知識精英均對釋夢者職業存在的正當性深信不疑。拉丁詩人朱文納爾(Juvenal)便在作品中將釋夢者群體指斥為江湖騙子。5 態度更為溫和的古代醫學家與哲學家們,如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西塞羅(Cicero)與盧克萊修(Lucretius)等人,則對釋夢活動提出了更具釜底抽薪意味的疑問:在他們看來,夢境只能是對做夢者過往經歷的一種變相反映,與未來并無任何關系。6 盡管阿爾特米多魯斯本人對醫學并無敵意,7 他還是不得不在《釋夢》中為自己的學說展開辯護,同哲學與其他解夢流派進行激烈論戰,8 其中也包括他在同行中的死敵、“遭到鬼神嫌棄的惡人莫姆斯”(Μ?μο? ?πεληλαμ?νο? θε?ν κα? δαιμ?νων ο?κ ?γαθ??)。9 這種論戰性質很可能會強化《釋夢》一書的主觀與武斷色彩。

其次,盡管阿爾特米多魯斯本人對久遠的希臘城邦時代的歷史漠不關心,古希臘史詩、戲劇傳統對夢境元素的廣泛借用,仍然構成了《釋夢》的一部分思想與細節素材來源。這部分摻雜在現實生活經驗中的內容,反映的并非阿爾特米多魯斯及其同時代羅馬帝國臣民的體驗、思想與情感,而是貫穿荷馬時代以降古希臘文學傳統中的既定套路。根據后世學者的統計,阿爾特米多魯斯在《釋夢》中引用的古代作家有30余位,10 而在其中占據統領地位的則是作為古希臘文學源頭的荷馬(Homer)。11 這一現象在提醒我們留心《釋夢》文本最終史源的同時,也為我們揭示了古代文化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時隔近千年之后,荷馬史詩仍舊在公元2—3世紀希臘知識精英的頭腦乃至夢境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就其本身而論,夢境中的體驗乃是人生經歷中最虛幻縹緲、難以把握的一部分內容。1 但在夢境有幸落成文字、以典籍為載體傳之后世的情況下,原本脆弱易逝的夢中潛意識便可以迅速轉化為一種堅實的歷史記憶,對后世讀者產生思想與文化的影響。被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釋夢》保留下來的夢境案例正是這樣一批幸運兒。事實上,在數以萬計的、出土于希臘羅馬時代埃及地區的文學紙草中,只有一句話來自現已佚失的解夢類著作。2而阿爾特米多魯斯又明令他的兒子,不得將《釋夢》一書的內容公之于眾。3 因此,《釋夢》一書得以基本完整地流傳至今的事實堪稱文化史上的奇跡。在早期拜占庭文化傳統中,只有偽琉善的對話《菲洛帕特里斯》似乎提及了該書。而以《但以理釋夢》(Somniale Danielis)這部托名猶太先知但以理的偽作為模板的、拜占庭早期的解夢著作傳統很可能并未受到阿爾特米多魯斯的直接影響。4 然而,阿爾特米多魯斯的《釋夢》卻通過公元9世紀的阿拉伯文譯本,對伊斯蘭世界的解夢傳統與民間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5 自公元10—11世紀起,拜占庭帝國的知識精英們重新發現了這部充滿魅力的作品,將其中記述的關于羅馬帝國盛期小亞西部社會生活的豐富細節融入了拜占庭晚期與文藝復興時代知識精英的歷史記憶中。6

Artemidorus and Hierarchy and Spatial Order in the Roman Empire

in Oneirocritica

LV HouLiang

Abstract: As the sole extant work of dream interpretation manuals from the Graeco-Roman world, Oneirocritica by Artemidorus preserves a wealth of material on social life in western Asia Minor during the height of the Roman Empire. In the world stitched together from dream material in Oneirocritica, Greek and Egyptian gods govern both the earthly world and the underworld; local magnates control wealth and power, gaining popular support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the poor, women, children, the disabled, and slaves face different challenges in this declining golden age. Meanwhile, Egyptian and Roman civilizations are portrayed as exotic territories that are sometimes distant from and sometimes closely intertwined with contemporary Greek cultur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reams recorded by Artemidorus accurately reflect the political culture and daily life of Greek residents in Asia Minor during the 2nd and 3rd centuries AD in the reign of the Roman Empire. However, there are aspects of distortion due to the polemical nature of the work itself and its borrowing from classical literary traditions. The rich details of social history preserved in Oneirocritica contribute to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and Byzantine worlds, as well as during the Renaissance.

Key words: Roman Empire; Asia Minor; Greek culture;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責任編輯:中" "和)

作者簡介:呂厚量,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室研究員(北京 100101)。

1 Tim Whitmarsh, The Second Sophist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

2 Tim Whitmarsh, The Second Sophistic, p. 23.

3 Tim Whitmarsh, The Second Sophistic, pp. 41-42.

4 Daniel Harris-McCoy, “Writing and Reading Books IV and V of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in Gregor Weber, ed., Artemidor von Daldis und die antike Traumdeutung, Texte–Kontexte–Lektüren, p. 19.

1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in Daniel E. Harris-McCoy,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2, p. 502;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6-11; Julien du Bouchet, “Postface”, in Gregor Weber, ed., Artemidor von Daldis und die antike Traumdeutung, Texte–Kontexte–Lektüren, p. 349; Simon Swain, Hellenism and Empire: Language, Classicism, and Power in the Greek World AD 50-25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p. 262; Glen W. Bowersock, “Artemidorus and the Second Sophistic”, in Barbara E. Borg, ed., Paideia: The World of the Second Sophistic, Berlin amp;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04, pp. 56-57.

2 A. H. M. Kessels, “Ancient Systems of Dream-Classification”, Mnemosyne, Fourth Series, Vol. 22, Fasc. 4 (1969), p. 391; Roger Pack, “Artemidorus and His Waking World”, 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86 (1955), p. 290.

3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p. 2-3.

4 Arthur S. Osley, “Notes on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he Classical Journal, Vol. 59, No. 2 (1963), p. 65; Russel M. Geer, “On the Theories of Dream Interpretation in Artemidorus”, The Classical Journal, Vol. 22, No. 9 (1927), p. 663.

5 Artem. 4. praef.;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504, p. 551.

6 Artem. 1.9.

7 Artem. 3. praef.;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502. Cf. Quint. Inst. 1. praef. 7; Suet. Dom. 8.3.

8 Glen W. Bowersock, “Artemidorus and the Second Sophistic”, p. 61.

9 Artem. 1.10, 4. praef.;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37.

10 Luigi Prada, “Oneirocritica Aegyptiaca: Artemidorus of Daldis, Egypt,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irocritic Literature in Egyptian”, in Gregor Weber, ed., Artemidor von Daldis und die antike Traumdeutung, Texte–Kontexte–Lektüren, p. 270, pp. 274-275.

1 Aristid. Or. 47.10 ff.

2 William V. Harris, Dreams and Experience in Classical Antiquity, Cambridge, MA amp;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275.

3 Artem. 2.33.

4 Artem. 2.69.

5 Artem. 3.3.

6 Artem. 5.89.

7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89.

8 Artem. 1.2; Artem. 1.5; Artem. 1.80; Artem. 2.37; Artem. 3.14; Artem. 4.69;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143-144.

9 Sarah Pomeroy, Goddesses, Whores, Wives, and Slaves: Women in Classical Antiquity,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Inc., 1995, pp. 219-221.

10 Artem. 4.73.

1 Artem. 1.26, 1. 64.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53.

2 Artem. 4.80, 5.16.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p. 494-495, p. 554.

3 Artem. 2.12.

4 Artem. 2.70.

5 Christophe Chandezon, “La terre et les campagnes chez Artémidore: Mots, idées, réalités”, in Gregor Weber, ed., Artemidor von Daldis und die antike Traumdeutung, Texte–Kontexte–Lektüren, p. 68.

6 Christophe Chandezon, “La terre et les campagnes chez Artémidore: Mots, idées, réalités”, p. 71.

7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08.

8 Artem. 1.50, 4.49;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p. 109-110.

9 Artem. 3.9.

10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115-116.

11 Artem. 1.56.

12 Artem. 2.27.

13 Artem. 3.47;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111-112.

1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20.

2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31.

3 Tim Whitmarsh, The Second Sophistic, p. 38.

4 Artem. 1.33, 1.51, 1.79, 2.23, 2.36, 2.55, 3.23, 3.26;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68.

5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80, p. 185;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28.

6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31.

7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54;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80.

8 Artem. 1.16. Cf. Plin. HN 28.123;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38.

9 Artem. 1.70.

10 Artem. 1.64. Cf. Petron. Sat. 73;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53.

11 Artem. 3.42;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515.

12 Artem. 3.4.

13 Artem. 3.53.

14 Artem. 2.20.

1 Artem. 3.41.

2 Artem. 2.53.

3 Artem. 5.49.

4 Artem. 2.20, 3.11, 4.56.

5 Artem. 3.61;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105-107. Cf. Callim. F 227 (in Pfeiffer).

6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80-81.

7 Artem. 1.41.

8 Artem. 1.56;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51.

9 Artem. 1.70.

10 Artem. 1.16;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37.

1 Artem. 2.65.

2 Artem. 1.50.

3 Artem. 4.40;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p. 82.

4 Artem. 1.56.

5 Artem. 1.51.

6 Artem. 5.2;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41.

7 Artem. 5.64.

8 Artem. 1.78.

9 Artem. 5.67.

10 Artem. 5.24, 1.60, 1.78;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p. 464-465;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80.

11 Artem. 1.51.

12 Artem. 2.36.

13 Artem. 1.54;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49.

14 Artem. 1.26, 2.20;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p. 508-509.

15 Artem. 3.51;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64.

16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65.

17 Artem. 1.76;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66-67. Cf. Philo, In Flacc. 36-38.

18 Artem. 3.42.

1 Artem. 1.36, 3.51, 5.3, 3.45, 3.40, 3.47, 4.67, 4.29, 5.51;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67-69.

2 Artem. 1.26, 5.67;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69.

3 Artem. 1.78, 2.15, 4. praef., 4.4, 4.24, 4.61, 4.64, 4.69, 5.23, 5.85, 5.91;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81.

4 Artem. 1.48.

5 Artem. 1.31, 1.54, 2.49, 2.53, 2.61.

6 Artem. 1.78.

7 Artem. 1.50.

8 Artem. 2.68.

9 Artem. 1.70.

10 Artem. 1.79, 3.30, 4.59, 5.53.

11 Artem. 1.26;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84.

12 Artem. 5.58; Michael Carter, “Bloodbath: Artemidorus, Αποτομοσ Combat, and Ps.-Quintilian’s ‘The Gladiator’”, Zeitschrift fü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 Bd. 193 (2015), pp. 50-51.

1 Christophe Chandezon, “La terre et les campagnes chez Artémidore: Mots, idées, réalités”, p. 93.

2 Artem. 3.28.

3 Iambl. VP, 44; Tim Whitmarsh, The Second Sophistic, pp. 32-33.

4 Artem. 1.8;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03.

5 Artem. 1. praef.; p. 552.

6 Luigi Prada, “Oneirocritica Aegyptiaca: Artemidorus of Daldis, Egypt,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irocritic Literature in Egyptian”, pp. 263-264.

1 Luigi Prada, “Oneirocritica Aegyptiaca: Artemidorus of Daldis, Egypt,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irocritic Literature in Egyptian”, pp. 279-280.

2 Artem. 2.39. Cf. Plu. De Is. et Os., 2.355d-358d; Apul. Met. 9.

3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90.

4 Luigi Prada, “Oneirocritica Aegyptiaca: Artemidorus of Daldis, Egypt,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irocritic Literature in Egyptian”, pp. 280-281.

5 Luigi Prada, “Oneirocritica Aegyptiaca: Artemidorus of Daldis, Egypt,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irocritic Literature in Egyptian”, p. 301.

6 Artem. 2.34, 2.39, 2.44;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92; Luigi Prada, “Oneirocritica Aegyptiaca: Artemidorus of Daldis, Egypt,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irocritic Literature in Egyptian”, p. 283.

7 Artem. 5.92, 5.93, 5.94.

8 不同看法參見Luigi Prada, “Oneirocritica Aegyptiaca: Artemidorus of Daldis, Egypt,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irocritic Literature in Egyptian”, pp. 284-285。

9 Artem. 1.22.

10 Artem. 1.8. Cf. Joseph. Ap. 2.67.

11 Artem. 3.11, 3.12;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510. Cf. Plin. HN 8.42.

12 Artem. 4.47.

1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91, p. 205.

2 Simon Swain, Hellenism and Empire: Language, Classicism, and Power in the Greek World AD 50-250, p. 23.

3 Hélène Ménard, “Pratiques et représentations de la justice dans l’oeuvre d’Artémidore de Daldis”, in Gregor Weber, ed., Artemidor von Daldis und die antike Traumdeutung, Texte–Kontexte–Lektüren, p. 120.

4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95, pp. 211-212.

5 Artem. 2.3.

6 Artem. 2.32; Michael Carter, “Artemidorus and the ?ρβ?λα? Gladiator”, Zeitschrift fü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 Bd. 134 (2001), p. 109.

7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46.

8 Artem. 1.16, 4.65, 5.58;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174-175.

9 Artem. 1.35;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46.

10 Artem. 4.33;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49.

11 Artem. 1.53.

12 Artem. 2.66.

13 Artem. 1.64;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52.

14 Artem. 1.56, 3.4.

15 Glen W. Bowersock, “Artemidorus and the Second Sophistic”, pp. 58-59.

16 Glen W. Bowersock, “Artemidorus and the Second Sophistic”, p. 63.

17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94.

18 Artem. 2.12.

1 Artem. 2.68;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536.

2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91.

3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192-193.

4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212.

5 Sigmund Freud, Die Traumdeutung,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1972, p. 577.

6 S. R. F. Price, “The Future of Dreams: From Freud to Artemidorus”, Past amp; Present, No. 113 (1986), p. 3.

7 S. R. F. Price, “The Future of Dreams: From Freud to Artemidorus”, p. 3.

8 Glen W. Bowersock, “Artemidorus and the Second Sophistic”, p. 54.

9 Osley, “Notes on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pp. 67-68;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03.

10 Roger Pack, “Artemidorus and His Waking World”, p. 287.

11 Luigi Prada, “Oneirocritica Aegyptiaca: Artemidorus of Daldis, Egypt,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irocritic Literature in Egyptian”, p. 306.

1 Tomá? Vítek, “Allegorical Dreams in Antiquity: Their Character and Interpretation”, Wiener Studien, Vol. 130 (2017), p. 127.

2 Juv. 6.553-559;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

3 Hippoc. Insomn. 89; Arist. Parv. nat. 462a16-b12; Cic. Div. 2.128; Plin. HN 3.426;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

4 Artem. 4.22;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536; Harris, Dreams and Experience in Classical Antiquity, p. 274.

5 Artem. 2. praef., 2.69, 4.23;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 pp. 466-467, p. 497, p. 501;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22-23.

6 Artem. 4. praef.

7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12, p. 126;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10.

8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127-128.

9 A. H. M. Kessels, “Ancient Systems of Dream-Classification”, p. 389.

10 具體內容為:“如果有人夢見自己對著雕像或畫作便溺,他(她)將會遺忘自己要辦理的事務。”參見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24。

11 Artem. 4. praef.

1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213; Andrei Timotin, “La réception d’Artémidore dans l’onirocritique byzantine”, in Gregor Weber, ed., Artemidor von Daldis und die antike Traumdeutung, Texte – Kontexte – Lektüren, p. 311, pp. 315-316, p. 324; Artemidorus, Oneirocritica: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 427.

2 Roger A. Pack, “On Artemidorus and His Arabic Translator”, 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98 (1967), p. 313; Roger A. Pack, “Artemidoriana Graeco-Arabica”,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 (1974-2014), Vol. 106 (1976), p. 307; Franz Rosenthal, “From Arabic Books and Manuscripts XII: The Arabic Translation of Artemidoru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85, No. 2 (1965), p. 139, p. 144;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 213.

3 Simon Price, “Artemidorus”, in Simon Hornblower, Antony Spawforth and Esther Eidinow, eds., 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fourth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176; Peter Thonemann, Artemidor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p. 214-2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女人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免费欧美一级|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制服丝袜亚洲|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狠狠亚洲五月天| 大香伊人久久|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久久免费成人| 欧美69视频在线|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亚洲丝袜第一页| 精品福利网|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久久动漫精品| 91福利片|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亚洲免费三区|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婷婷丁香色|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在线啪|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高清视频一区|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国产一级α片| 免费啪啪网址|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久久成人免费|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在线观看av永久|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五月天在线网站| 欧美在线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免费成人| 亚洲免费播放|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婷婷六月在线|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