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首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具體而言,下一階段我們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同時,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全方位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已經成為緩解當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的重要政策措施。
目前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等一系列措施,可能還存在一些堵點,比如:居民收入預期降低,影響消費能力;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偏低,影響消費意愿;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加大,抑制了部分政府消費;新的消費場景供給不完善,對消費動機的激發力度不夠;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需完善,房貸壓力仍需進一步降低;提振消費的結構性政策支持力度還需加強,比如區分收入階層的差別化消費補貼政策等。
提振消費,居民部門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是關鍵。提高居民收入預期,提升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家庭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微觀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為70.1%,同期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國的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89.0%、89.2%、93.2%、85.1%,比中國要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新冠疫情后,中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降至65.9%。不同收入群體消費傾向受疫情影響程度有差異,中等收入群體受沖擊更甚,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及以下的低收入群體由于支出剛性強和收入降幅,消費傾向不降反升。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傾向下降,可能會對消費帶來較大沖擊。
實證研究表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是制約消費傾向提升的重要因素。參考全球主要經濟體有效需求不足階段的相關政策措施,下一個階段要有效提振消費、擴大內需,需要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實施更大力度的改革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按照麻省理工學院奧利弗·布蘭查德教授的跨國研究,當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債務的實際利率時,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廣義財政赤字率,并不會造成債務的可持續問題和通脹壓力。
下一階段,提高居民收入預期,提升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需要我們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國民經濟循環出現堵點的情境下,通過適度增發國債等方式,積極有為地、持續性地給予居民部門顯著的收入補貼,實質性地提高居民的收入預期,提升居民邊際消費傾向。
提振消費,釋放地方政府的能力和意愿。進一步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進一步釋放政府消費。從以往的地方政府債務推動增長模式來看,按照我們的粗略測算,將2009年-2023年間測算的地方廣義財政赤字凈加總,目前地方政府累計債務總規模已經達到98萬億元(顯性、隱性和或有債務等),約占中國2023年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的78%。當然,由于數據的缺乏,我們的測算過程有很多估算的成分,假設的部分較多,很多地方與實際情況有不一致的地方。
但是,地方政府債務進一步擴張,將對中國金融穩定發展產生影響,地方政府債務推動型模式在發揮了特定歷史時期的作用之后逐漸式微。隨著土地收入的降低、地方稅收壓力的顯現,地方政府拖欠部分企業的債務累積等,其消費能力和意愿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地方政府消費在整個國民經濟支出消費中占有20%-30%的比例,進一步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釋放地方政府消費的能動性,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方面。

提振消費,應該增加新的消費場景供給,激發消費動機。除了文化旅游、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新的消費場景創新,人工智能端側應用正在加速,有望給智能眼鏡、智能耳機、可穿戴及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硬件產品帶來創新和新的機遇。適度增加人工智能硬件方面和應用場景創造的財政補貼和制度設計創新,有利于中國在下一階段人工智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積極鼓勵和發揮線下在服務體驗和情緒價值提供方面的優勢,在消費者端形成正向累積,吸引流量回歸線下,實現部分線下消費的困境反轉。
繼續加大生育補貼,加強生殖健康服務,指導各地將適宜的分娩鎮痛以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按照相關學術研究,生育之后的家庭,邊際消費傾向將有顯著提升,生育補貼對經濟增長的綜合乘數效應達到4.5,將進一步促進居民消費,也將有力緩解中國的人口結構壓力。考慮旺盛的潛在需求和政策的積極支持,輔助生殖行業景氣度提升可帶來的全產業鏈機遇。檢測領域國產基因檢測產品逐步豐富,進一步增強國內廠家競爭力。藥物領域促排卵藥物治療為輔助生殖重要手段,有望受益于輔助生殖需求增加而放量。醫療服務領域政策出臺減小患者支付壓力,輔助生殖的消費需求有望快速提升。人口老齡化會抑制家庭消費,年輕化會提高家庭消費、促進家庭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同時,兒童增加帶來的教育、玩具、家政、出行等消費需求也將具有新的發展場景。
提振消費,還需要完善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減輕居民房貸壓力。更為健全的社保體系有助于居民提高消費率,促進消費質與量的協同增長。具體而言,做好鞏固精準扶貧成果和減少相對貧困的銜接,加快促進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同時,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障要素參與分配的機會公平性和市場評價的有效性。通過改革完善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措施,修正初次分配結果,遏制收入差距擴大勢頭。嚴格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進一步促進慈善捐贈事業發展。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通過城鄉消費轉換帶動居民增收和消費擴大。通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資產,讓廣大農民分享鄉村土地、生態等資產升值。
房貸壓力也是制約居民消費的重要方面。目前存量房貸總額大約40萬億元,如果按照目前3.3%左右的利率計算,每年的利息支出就達1.32萬億元。考慮到貸款期限通常為20年,每年需要償還的本金也達到2萬億元。粗略估算,居民每年需要向銀行支付的總房貸本息達3.32萬億元左右,房貸支出占有房貸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大約為25%-30%。在有房貸壓力的居民家庭每個月的收入中,相當一部分資金需要用于償還房貸,從而限制了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和投資。房貸壓力,不僅影響了家庭的生活質量,也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進一步降低1個百分點的房貸利率,將為居民部門節約4000億元的家庭支出,有助于釋放居民消費能力。
提振消費,更多的結構性政策有助于精準有效。增加結構性區分收入階層的差別化消費補貼政策,將有助于更為精準的提振消費、擴大內需。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持續處于高位,基尼系數達到0.465,已經連續多年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同時,中等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大于高收入群體,增加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補貼的政策效力將顯著大于對高收入群體的補貼效力。增加結構性區分收入階層的差別化消費補貼政策,向廣大中低收入階層傾斜,把有限的政策資源效力更有效的發揮,將是精準的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關鍵。
粗略假設向6億中低收入人口發放人均5000元消費補貼,總規模為3萬億元。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遠高于中國居民平均水平(65.9%),消費補貼對經濟增長帶來的乘數效應倍數也將高于普通消費補貼的平均水平(3.6倍)。從社會效益來看,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補貼,將有助于社會的公平和穩定。
提振消費,將有效抵御潛在的外部風險。關稅一向是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大棒。競選期間,特朗普提出要對世界各國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征10%以上的關稅,對中國加征60%至100%的關稅。在新一輪貿易摩擦還沒有實施之前,我們預計近兩個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可能會重現搶出口現象,2025年中開始,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速可能會有明顯壓力。為了考察潛在的新一輪貿易摩擦,我們拓展構建了一個包含29個經濟體的一般均衡數值模型系統。我們的模型估計結果以美國對世界各國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征10%以上的關稅,對中國加征60%的關稅為基準情景,同時,中國將進行必要的反制。按照我們的模型估計,潛在的新一輪貿易摩擦可能拉低中國出口增速約8.1%,按照中國GDP增速對出口增速的綜合彈性:0.15測算,將最終拉低中國GDP增速1.2個百分點。
有研究者運用全球貿易分析項目模型GTAP測算特朗普對華關稅政策的經濟影響,得出新一輪貿易摩擦可能拉低中國GDP增速約1.6個百分點。也有研究者考慮中間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增長,認為新一輪貿易摩擦可能拉低中國GDP增速約1個百分點。
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將是抵御潛在的外部壓力的有力政策。具體而言,房地產相關的耐用消費品景氣延續,空調等內需排產回升。日常消費和可選消費方向,伴隨國家穩增長、促消費政策落地顯效,消費基本面向上復蘇的動能有望增強。新能源車方面,汽車在2025年進入置換高峰期,助推高價值車型占比提升;智能電動化時代,自主車企技術占據優勢,有望保持景氣向上。
整體而言,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有力政策的推動下,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進程已經顯著加速。目前可能存在的堵點,主要包括提升居民收入預期的力度,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程度,釋放地方政府消費的空間,新的居民消費場景和動機的拓展,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房貸壓力的降低,以及向中低收入群體的傾斜。
中國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從發展階段、發展優勢等方面綜合考量,中國發展前景仍長期看好,我們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加有力有效實施宏觀政策調控,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相信中國經濟一定可以行穩致遠,積極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走中國特色的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作者為望正資本全球宏觀對沖基金董事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員;編輯: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