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數據領域重要政策出爐,力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破解數字安全流通的關鍵堵點。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下稱《指引》),對行業、區域、企業數據基礎設施在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中的定位進行了明確,并圍繞數據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網絡支撐、安全防護等部署了建設任務。
《指引》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構建協同聯動、規模流通、高效利用、規范可信的數據流通利用體系,協同構筑數據基礎設施技術和產業良好生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指引》的出臺既有其產業基礎,又能夠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1月6日下午,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表示,目前,數據流通利用領域已初步形成數場、可信數據空間、數聯網、數據元件等應用實踐,也出現了包括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等多種技術路線。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將帶動數據流通利用以及網絡、算力、安全等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據業界初步估算,數據基礎設施每年將吸引直接投資約4000億元,帶動未來五年投資規模約2萬億元。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與理論國際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向宏認為,當前,制約數據要素的最突出問題是“供不出、流不動、用不好”,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需要創造一個數據安全流通的環境。
在張向宏看來,建設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就是要借助數據空間、隱私計算、區塊鏈、數聯網等新型數據流通技術,構建一個既能確保數據安全可信,又能確保數據大規模流通的數據基礎設施,解決了數據發展和安全難以統籌的痛點難點問題。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20年4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兑庖姟诽岢鲆涌炫嘤龜祿厥袌?,構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等要求。
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第9條提出:“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
什么是國家數據基礎設施?
沈竹林指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一個全新概念和范疇,是從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角度出發,能夠向全社會提供數據采集、匯聚、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服務等全流程的新型基礎設施,同時,也是集成硬件、軟件、模型算法、標準規范、機制設計等在內的有機整體。
據沈竹林介紹,首先,從技術架構來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包括數據流通利用設施,以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網絡設施、算力設施、安全設施。
其次,從主要功能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涵蓋了數據采集、匯聚、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等數據流通利用的全過程。
最后,從類別構成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包括區域、行業、企業等不同類型的數據基礎設施。
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司長杜巍介紹,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制度、技術、應用的有效承載,是釋放數據價值的物理依托。他援引研究機構預測指出,數據流動量每增加10%,將帶動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2%,數據流動對各行業利潤增長的平均促進率為10%左右。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目的是支撐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大規模數據流通利用,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
張向宏認為,傳統的電力、通信、鐵路等網絡狀、分布式國家戰略資源,都是通過建設電力網、通信網、鐵路網等基礎設施,實現國家掌控。數據作為新型國家戰略資源,也具有網絡狀、分布式特點,也應通過建設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從而掌控數據這種新型國家戰略資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則撰文指出,構建數據要素市場需要構建一套“以數據為中心”的新的基礎設施層,可稱之為“數據基礎設施”,主要包含兩個層面:
一是將數據與應用解耦,使得數據可以作為互聯網上可獨立管理的資源被標識、定位、發現和訪問,從而在“物理/機器”互聯網之上形成一個“虛擬/數據”網絡“數聯網”,實現全網一體化的數據互聯互通互操作。
二是面向具體的領域和業務場景,按照數據所對應的物理實體的結構、關系來對數據進行管理和組織,使數據實體、數據活動(包括數據的傳輸、存儲和處理運算等)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構成一個物理世界的“數字孿生”,可稱之為“數據空間”。數據空間可視為圍繞現實世界的個人或機構所構建的“全量”數據集,數據應用運行在特定數據空間內,以滿足各類場景化需求。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對數據產業有著積極意義。
據有關方面測算,中國數據企業數量已超過19萬家,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5%以上。
沈竹林指出,數據產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整合各方面優勢資源,深化產業合作,降低運營成本。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為各類數據主體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數據流通利用環境,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創新活力,完善數據流通交易服務生態。
此外,沈竹林認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將帶動數據流通利用以及網絡、算力、安全等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據業界初步估算,數據基礎設施每年將吸引直接投資約4000億元,帶動未來五年投資規模約2萬億元。
張向宏表示,《指引》明確了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具有數據采集、匯聚、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等八大能力,并提出了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控制技術、數據空間、數場、數聯網、數據元件等七條技術路線。
《指引》給出了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節點。
2024年-2026年,利用兩到三年左右的時間,圍繞重要行業領域和典型應用場景,開展數據基礎設施技術路線試點試驗,支持部分地方、行業、領域先行先試,豐富解決方案供給。制定統一目錄標識、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的標準規范,夯實數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技術基礎。完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明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路線和實踐路徑。
2027年-2028年,建成支撐數據規?;魍?、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設施,數網、數算相關設施充分融合,基本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規?;瘮祿尚帕魍ɡ酶窬郑瑢崿F全國大中型城市基本覆蓋。
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構建協同聯動、規模流通、高效利用、規范可信的數據流通利用體系,協同構筑數據基礎設施技術和產業良好生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指引》提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以行業、區域數據基礎設施為主體,以企業數據基礎設施為重要組成。
其中,企業數據基礎設施是指服務企業生產、運營、管理的數據平臺,包括采集、存儲、處理、管理等相關硬件和軟件系統,以及企業整合、協同關聯數據方形成的數據服務平臺。
行業數據基礎設施是指覆蓋某一行業領域,服務行業內企業、用戶及利益相關者,實現數據資源化、要素化、價值化的各類設施,包括行業數據流通交易平臺、行業數據歸集平臺、行業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等。
區域數據基礎設施是指覆蓋本地區,服務區域內企業、用戶及利益相關者,實現數據資源化、要素化、價值化的各類設施,包括數據歸集平臺、數據資源管理服務平臺、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公共數據運營平臺等。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趙志丹表示,算力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縱深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布局建設八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相應規劃建設十個數據中心集群。
趙志丹指出,未來,國家層面將統籌推進算力資源一體化布局,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強化算力中心統籌布局,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推動東中西部算力協同發展,實現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資源供給與各地區算力需求高效匹配。
沈竹林強調,在設施互聯互通是基礎,數據全域可見是源頭,便捷高效是動能,安全可信是保障。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過程中,需要把握三個關鍵。
關鍵之一是遵循“三個統一”夯實數據基礎設施底座。三個統一是“統一目錄標識、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其中,統一目錄標識確保了全域數據可見,統一身份登記實現了數據共享主體可信,統一接口要求支撐數據可流通,這三個統一夯實數據基礎設施的底座。
關鍵之二是遵循市場規律培育產業生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等特點,建設過程中需要匯聚各方力量和智慧,發揮協同作用。要通過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一批信息通信、技術開發、系統集成、咨詢設計、運維管理等相關企業。同時要發揮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賦能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
關鍵之三是遵循法律法規和安全要求。要推動安全保障體系與流通利用等設施能夠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營,能夠按照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結合數據流通范圍、影響程度、流量規模,區分使用場景和用途用量,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相關標準規范,確保流通數據來源合法、隱私保護到位,同時流通和交易也是規范的。
杜巍表示,2024年,國家數據局在數場、可信數據空間、數聯網、數據元件、區塊鏈、隱私保護計算等方向上,部署了先行先試任務。未來兩年將以實際應用場景需求為牽引,進一步擴大先行先試范圍。同時,國家數據局將加大各類資金支持力度。繼續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國債資金等中央財政性資金對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各地區、各部門在數據基礎設施規劃布局、資金安排、課題研究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