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擂茶記

2025-02-07 00:00:00朝顏
上海文學 2025年2期

1.手

一雙手,從什么時候開始,具有了老樹皮的屬性?它們骨節粗大,青筋突起,皮膚粗糙,在春天的微寒中泛著隱隱的紅,仿佛接納過時間的所有滄桑。

這是一雙女人的手。女人有五十出頭了吧,笑得沒拘沒束,笑得讓你開始懷疑方才目睹的所謂“滄桑”。一只銀鐲子在左手腕上閃著亮光,照耀著她生活中應有的恬靜和滿足。

來的都是客。顯然,女人深諳待客之道。

在她手邊的茶桌上,茶葉青翠,鮮蔥碧綠,細鹽如白雪,茶油若黃金,糯米、芝麻、黃豆、花生圓滾滾地臥在盤子里,一塊虎頭虎腦的生姜躺在竹笸籮上。

它們,是制作全南擂茶的主要材料。擂一缽擂茶,是女人的拿手好戲。

“鮮茶葉,要去掉硬梗和粗葉脈;長的和有筋絡的作料,都要橫著切碎,不然擂起來費勁,筋不容易斷。”一把菜刀在她手上輕快地起落,像彈奏一支歡快的四步舞曲。

當她開始動作的時候,我注意到這雙手不一樣的屬性:素凈、靈活、有力。

一只陶瓷擂缽被捧在了這雙手中,黑而亮,拙樸又粗礪。這樣的土缽,燒制方法簡單,不追求任何花樣和美觀,是早先農村最常見的食器。從泥土中來,又緊緊地契合著在泥土中討生活的日子。

擂缽的內壁,是細密的溝壑與紋路,刀鋒般生硬尖利。若非如此,便失去了擂的意義。

從前,女人曾吃過這鋒利的虧,不小心伸手一觸摸,便是一道劃破的血口子。自然,那時候,女人的手還是鮮嫩的,擂缽也不那么聽她的手使喚。

但是現在,這只擂缽在女人的手中服服帖帖,從一只齜牙咧嘴的猛獸變成了一只乖乖的小貓。

先前備好的作料,一一投進了擂缽。女人挽起袖子,用右手握住了一根擂杵,開始環繞著擂缽內壁舂搗、研磨。她用雙腿夾住擂缽,左手摁著缽沿,右手的力度在不斷加大,速度在不斷加快,隨著作料的變碎變軟,我的眼前出現一個圓、兩個圓、三個圓……數不盡的無數個圓。后來,所有的圓又重合在一起,幻化成一道綠色的弧線,一串流動的音符。

她的右手背青筋和骨節都鼓突了起來,右手臂上肌肉也鼓脹了起來。多么粗壯、多么結實的肌肉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怎么能相信,這是一個女人的手。

這根高約五十厘米的擂杵,究竟與這雙手相伴了多少年呢?作為油茶樹干的其中一段,它因木質堅硬、紋路緊致、耐磨經用而被嗜茶人選中,世世代代地做了客家人的擂杵。每一種生長在大地上的草木,都有它們的宿命和走向,不是嗎?

當它進入女人的生活,成為她日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便被女人日日撫觸、抓握,漸漸地去除了初時的生澀、粗糙,增添了舊物的光滑、溫潤,也飽蘸了女人的氣息和靈魂。甚至,可以說它已經成為她的第三只手。

三月,桃江水正泛著粼光,油菜花的頂冠上還剩余一抹金黃。在這幢老舊的二層平房院落里,枇杷剛掛上小小的青果,菜畦里的蔥和蒜,正迎著春風站得挺直。

半小時過去了,屋子里的女人,還在沒完沒了地重復著磨、搗、攪、翻的動作。那雙手,不累嗎?

我接過了擂缽和擂杵,以學習和嘗試的名義。幾分鐘以后,手臂酸脹,那根小小的擂杵,竟似有千鈞重。看似無比簡單的動作,于我,卻笨拙如斯。原來,力度大小、速度快慢,均有講究,擂茶也是一門技術活。

曰:力小不易碎料,力大容易傷缽;過慢有損質感,過快味難鮮透。

女人將工具奪了過去,逆著擂缽內壁的溝紋走向,繼續進行著旋轉式研磨。她笑言:“剛嫁到龍源壩來時,我也和你一樣生疏。”接受,順應,超越,幾十年光陰在擂缽中慢慢研磨著。我知道,這雙手打開了少女的謎題,握住了此后的命運,它們抱緊了生活,也開創了屬于她的歲月。

這雙手有的是耐心,千百次的循環往復,日復一日的枯燥研磨,只為一缽清香四溢的擂茶。

擂,是一個動詞。在我有限的識見里,擂茶是唯一以動詞命名的茶。我想,對一缽擂茶而言,所有的韻味和內涵,便都在這一個擂字上了。

那雙手終于停止了舂搗,是十幾分鐘以后了。那些條狀的塊狀的柱狀的食物,通通搗成了泥狀。缽底的茶泥細膩、柔和,色如翡翠。女人一手提來燒開的滾水,倒入擂缽,以擂杵不停攪動,再滴入少量茶油,香氣便彌漫在了屋子里。

女人舉起了撈勺。那竹制的撈勺想必也有年頭了吧,光溜溜的,黑中透著紅,透著亮,也不知舀過多少次擂茶,招待過多少客人。

我的碗里,于是蕩漾著一團氤氳的抹茶綠。茶葉的味道、蔥的味道、生姜的味道、芝麻花生豆子的味道,清香、濃香、甜香、醇香……一齊襲擊了味蕾,欲一一辨別,卻不能夠。只是覺得口腔里充盈著舒適、順滑之感,只想將之囫圇裹入肚腹。

一缽擂茶,能兌六斤水。一桌人,很快就分而食之。喝,是幾分鐘的事。擂,卻是那雙手近一個小時無數次重復動作的結果。

過程之慢和飲用之快,成為手工擂茶永遠無法協調的矛盾,也成為多數人將它拋諸身后的理由。

擂茶,是慢工出細活。過日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端詳著那雙承載了歲月風霜的手,想:她是把那失去的圓潤和光澤,全都給了這一缽擂茶吧。

哦,忘了說。這雙手的主人,名叫黃娥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

2.聲音

“食茶啰——”

聲音悠長,聲音攪動著隱隱的興奮,聲音還逗引著空空如也的肚腹,發出一串串咕嚕咕嚕的叫喚。

男人至今仍記得這聲音,像乳母的呼喚,那樣親切,那樣熟悉,牽動著許多人激動的心跳,吸引著許多人支起了耳朵,挪移了腳步,蠕動了饞蟲。

聲音出自一位專司擂茶之職的老年婦人喉腔。這聲音,作為一種歷史性的紀念,回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曠野中。

大集體,生產隊。出工時間,田間地頭排布著握住鋤頭埋首農事的人,趕著耕牛犁地的人,晃悠著畚箕挑糞的人……“食茶啰——”這日日晌午準時送達的喜訊般的聲音,多么像久雨之后的日色,撥動著百十雙眼睛里的亮光。

于是,婦人的擂茶挑子前,聚滿了放下農具的人。每人一只粗瓷碗,誰也不講究,誰也不推讓,這溫熱的擂茶啊,不啻人間美味,端起就入口,喝了還想喝。

饑餓,困乏,機械的勞作,生產隊長的吆喝與催促,容易讓人陷入麻木境地。唯有這食擂茶的美好時光,止了渴,解了乏,充了饑,扛了餓,臉上有了活泛之色。

那時候,龍源壩鎮上的人們還沒有接觸過飲料這個詞語。但擂茶是他們的飲料,有時候,又是他們的主食。擂茶中的糯米、黃豆,都是耐飽的好東西呀。

彼時的擂茶,作料并不豐富,還細分著等級。家庭人口和經濟狀況,決定著一家人可以下什么料,吃什么等級的擂茶。最簡單的是蔥子茶,一把蔥擂碎,加點食鹽,澆上滾湯,也喝得有滋有味。再不濟,揪上一把野菜擂了,熱乎乎地燙著唇舌,也暖著腸胃。

其實,只要能吃的東西,他們都可以丟進擂缽,搗爛沖服。田螺菜、魚腥草、艾葉、薄荷葉、金不換、紫蘇葉……飽了口福,還是土法的藥飲和保健品。窮有窮的活法,底層人有底層人的小小滿足。

事實上,龍源壩人的心中揣著一個度量衡,只有放足八種以上材料的才能叫做擂茶,才端得上大雅之堂,才能作為上品招待貴客。那些蔥子茶、野菜茶、藥草茶,充其量只是底層民眾的權宜之茶。當然,也別小看了那些藥草。去濕,去熱,去燥,去寒,缺醫少藥的年頭,一年四季,少不得它們。

苦中作樂,困境中求生存嘛。當現實不如自己所愿,改變更是奢望的時候,客家人向來都選擇隱忍、適應,牢牢守住少量的歡樂和希望。畢竟,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那時候,男人還只是一個男孩。在他的記憶里,大集體不允許種花生,芝麻更是沒見過,于是兒時的味蕾中,這兩樣最為濃香馥郁的作料是缺失的。

從六七歲開始,男孩就會做擂茶了。娭佬(全南客家話,指媽媽)的聲音總是那樣溫柔,那樣篤定:“七伢仔,去,擂缽擂茶來。”“哎——”一聲歡快的答應,男孩就顛顛地奔進了廚房。

童年時,男孩并不覺生活有多苦。要說苦,全家誰也沒有娭佬苦。娭佬出生在汕頭,九歲那年,家鄉“亂日本”,她被父母賣到了全南。從海邊的漁村到內陸的山區,娭佬活了下來,成了一個愛吃擂茶、善做擂茶的客家婦女。可是她的親人呢,早已音信全無。

他們一家,是全南縣人口最多的大家庭。十二個孩子,像一條藤上結出的瓜,咕嚕嚕從娭佬身上滾落地,沒有一個夭折的。娭佬究竟有多苦呢,男人形容不出來。光是喂飽這十二張嘴,張羅這十二個細伢仔、細妹子的穿衣,便足夠娭佬起早貪黑,腳不點地了吧。

男孩排行老七,上頭還有哥哥姐姐,按說許多事輪不著年幼的他操心,可是他早熟,內心里總是有一個聲音在說話:“要替娭佬分憂,要讓娭佬高興。”

娭佬喜歡食擂茶,他就圍著擂缽打轉轉,看她怎么擂。也許是天賦異稟,也許是心誠則靈。小小年紀,男孩就成了一個做擂茶的小能手。自然,也成了娭佬的好幫手。

擂茶,是苦日子里最悠長的滋味,是勞作之后最暖心的慰藉,是歡聲笑語的催化劑,是家庭溫馨的黏合劑。

龍源壩人,沒有不吃擂茶的。龍源壩的女人,沒有不會做擂茶的。客家人,男主外,女主內,廚房里的活計,都由女人家操持。玩轉擂缽和擂杵的男孩,成了龍源壩少有的一個另類。

等擂缽里添進了花生和芝麻,男孩已是一個青年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人們聆聽到了撥亂反正的聲音、改革開放的聲音、大地醒來的聲音……那聲音真是平地一聲雷啊,打破了長久的沉悶,穿透了時代的巨網。

然后,市場嘩然打開,人們有了往擂茶里自由添加作料的權利。嗯,將八種材料都備齊了,那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擂茶。食擂茶的時候,桌面上還增添了燙皮、花生、瓜子、南瓜干……舌尖上翻攪的滋味,是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熨帖。

一首童謠重新在龍源壩流傳開來:“走東家,串西家,喝擂茶,笑哈哈,來來往往結親家。”這是歡樂的聲音,自由的聲音,久違的聲音。

當男人坐在我面前,再次饒有興致地念誦這首童謠時,他的聲音已不再清脆,不再甜潤。不經意回頭看看,此時他的人生履歷表中,竟寫就了五十多年的擂茶制作史。

對了,這個年過花甲仍精力旺盛的男人,名叫廖永傳,是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

3.故事

藍布衣、冬頭帕、平絨鞋。客家女人端坐在圍屋的廳堂前,就像端坐在時光的潛流中。

一張木方桌,幾把舊竹椅,一地青色的褐色的鵝卵石光滑锃亮,如同一顆顆眼睛,捕捉著天井上飄飄悠悠的白云朵。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從前,我們的祖先,從中原一路向南,走啊,走啊,就走到了南方的深山老林……”

每一個客家人的血脈中,都生長著相似的來處。遷徙,奔逃,翻越山巒,趟過河流,避過兵匪、蟲獸,克服路途險阻,拼了命地奔赴那吉兇未卜的遠方。

自然,其中有一撥人,來到了全南,來到了桃江邊上。

再后來,遠方成了故鄉,與世隔絕的疊嶂之地,成了四面通達的棲居家園。

故事有賴于口耳相傳或依稀筆墨,流傳至今。一群人,若干個姓氏,在那遙遠又切近、兇險又安全之地播下了種,扎下了根。一切,近乎神跡。

是時候讓擂茶出場了。

須知那荒無人煙、環境惡劣的山區,并非人們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活著,還有無以計數的考驗,等待著客家先人。

《太平圣惠方》卷四五有言:“夫江東、嶺南之地卑濕,春夏之間,氣毒彌盛,又山水濕蒸,致多瘴毒、風濕之氣,從地而起,易于傷人。”

祛濕,避瘴,應對水土不服帶來的種種惡疾,成為先人生存之緊急要務。

他們嗅到了植物的芬芳。作為“五嶺之要沖、閩粵之咽喉”的贛南,植被茂密,物種繁多,從來不缺乏天然的藥草。

在中原,將青草藥擂爛沖服,是一種被廣泛沿用的藥飲法。漢魏的粥茶,唐宋的點茶,藥食同源的文化,業已源遠流長。他們攜帶著古老的文明和火種,將一種抵御病痛的方式融進了南方的生活。只是,從干爽平地來到濕熱山區,他們面臨的困難、采用的草藥、制作的方法,注定要發生變化。

適者生存,是人類的最高智慧。

茶葉、生姜、小蔥、艾葉、薄荷、陳皮、魚腥草……每一種,都是可食可藥之材。一次次摸索與改進,一回回嘗試和認定,擂茶,終于在流變中生成了南方的模樣。再后來,在解除肉身之困的同時,它更多地滿足了口腹之欲,進入了客家人的飲食日常。

直到,擂茶被寫進《全南縣志》:“縣北寨下至陂頭一帶,每適喜事請客備擂茶待客,即把茶葉、姜、蔥、鹽、芝麻或炒花生、炒黃豆等置擂缽擂成茶泥,加香油,沖滾開水即成。該茶香醇可口,別有風味。”

何止全南呢?在廣東的揭西、普寧、陸河、清遠、英德、海豐、陸豐、惠來、五華,在湖南的安化、桃江、桃源、常德、益陽,在廣西的黃姚、公會、八步,在福建的將樂、泰寧、寧化,在江西的贛縣、石城、興國、于都、瑞金……擂茶如同千絲萬縷的根系填充了客家人,乃至畬家人、土家人的生活。

廣布的擂茶習俗,又依照各地的實際情形,發生了五花八門的變化。茶葉可干可濕,用料可生可熟,味道可咸可甜,加入的食材早已是不拘一格。

若將目光投向如前所述的廣袤地域,故事又為擂茶增添了別樣的滋味:“公元四一年盛夏,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奉命南征五溪蠻,途經烏頭村(今桃源縣)時,軍中染上瘟疫,將士病倒數百人。當地一老嫗見狀,獻出了祖傳的擂茶秘方,為將士們治病。將士們每日當茶飲用,染病的逐漸痊愈,健康的避免了瘟疫傳染,于是三軍疾消病除,取得了征蠻大捷。”

類似的故事,常常被更換了時空和主人公,被不同的人講述著。有時候,故事發生在三國,地點可以是湘中,也可以是江南,或者武陵壺頭山。帶兵的人有諸葛亮,有劉備,也有張飛,獻茶人或為老婆婆,或是土郎中。總之,無一例外,飲下擂茶后,染疾者病毒消退,元氣回升,擂茶從此盛名遠播。

故事的滋味,至今仍值得細細品咂。它們包含著繼承了中國最古老茶道的自豪,也有著對擂茶文化的自信。故事的講述人會拍著胸脯告訴你:“我就是吃擂茶長大的,身體好著呢。有點小病小痛的,從來不看醫生,幾碗擂茶就好了。”

自北而南,客家人征服了生存的困境活了下來,還能用親身嘗試過的擂茶治病救人,他們有理由驕傲。且不說歷史上對蠻夷的征服和形形色色的征戰義或不義,至少故事中有善,有對外來病弱者的真情扶助,這是故事的可愛處。

尤其是,當故事經由一個客家女人的口中涓涓流出,那攜帶著中原古音的客家方言里,便充盈了母性的光輝。

我在故事中想象裊裊升騰的熱氣,想象充滿屋宇的植物清香,想象人們在氤氳的草木氣味中生老病死,悲喜交疊。那一缽擂茶,讓多少相愛的人在舌尖上相互辨認。

那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講故事的人,最終會讓自己走進故事,做了其中的一個主人公。

二○一四年四月,她挎著簡易的行囊,隨同文化局分管領導奔赴北京,為著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一個小縣城文化館的難處,總讓人羞于言說。她住最便宜的小旅館,不敢點菜吃飯,三餐以簡易小食充饑。幸而,一個習慣于喝擂茶的人,早已將素樸視為生活的哲學。

當她像敘述一個遙遠又切近的故事那樣,深情地描摹擂茶的前世今生時,專家們都為之動容了。是啊,她的眼中有淚,就像對他們托付自己摯愛的孩子。

沒有人知道,那些天她的老母親正生病住院,她是從陪侍的病床邊抽身的。

天可憐見,她的故事擁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成功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那是她半生的心愿。

現在,這位名叫方賢芬的故事講述者就坐在我面前。她已華發叢生,曾經的全南縣文化館副館長,退了休,卸了任,還藏著一肚子與擂茶有關的故事。

4.圍屋

一樹桃花,掩映著一幢古樸精致的圍屋。石砌的墻,石質的門窗,石頭鋪的路,堅硬的質地與內核,與三月的春風和花朵形成鮮明對照。

圍屋有個好聽的名字——雅鳳圍。從前的鄉紳,多有風雅之人,講究。

自然,講究里不能少了風水。圍屋坐落在雅溪古村的涓涓溪流之畔,屋后的鳳凰山終年濃蔭蔽日、四季常青。

跨過高高的門檻,一雙大腳踏在青青的石板上,黃娥嬌的眼睛里便有了幽深的內容,仿佛正沿著時光的隧道回溯,重新進入命運的前半程。

從金龍鎮嫁到龍源壩鎮,黃娥嬌就住進了雅鳳圍。這幢圍屋,建于清光緒年間。如果不是因為土改,窮人分了地主的房產,她們一家想都不敢想,這固若金湯、戒備森嚴的屋子,竟成了朝夕相伴的家。

圍屋,是客家人的家園,也是堡壘,與客家人的生息興衰休戚與共。進入南方后,他們伐木架橋,依山筑屋。他們需要延續宗族血脈,還需要抵御兵匪賊寇,保障生命安全。

這堅固的圍屋,將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的立錐過往,彰顯得無比艱難,又無比頑強。事實上,能建得起圍屋的,多是大戶人家,其中亦不乏舉全族之力,舉幾十年之力而成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圍屋和擂茶一樣,是客家人為適應現實困境而創造,并延續至今的珍貴遺存。

在雅溪村,有一首歌謠幾乎人人會念:“家家擂茶聲,戶戶茶飄香;擂茶食中寶,勝過人參湯。”可見擂茶之風盛極。

果然,住進了圍屋的黃娥嬌,第一天便遇見了擂茶。新婚之日,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擁進了屬于她的那間幽暗小屋,舉著粗瓷碗,喝下家婆精心準備的“結婚擂茶”,也留下熱情洋溢的祝福。

第三天,還是和擂茶有關。新娘子要請村里的婦女前來喝“三朝擂茶”,讓妯娌姑嬸們和過門的媳婦結結實實地認下親,以期和睦相處,互相照應。

在圍屋里扎下了根的黃娥嬌,并沒有踏進地主老財家媳婦那種嬌娘般的生活。分到的房屋,一到四樓各一間。一層廚房,二層倉庫,三層四層居住,逼仄得很。

那時候她怎么會知道呢,一個女人的活著,也會漸漸變得像石頭一般堅硬,一般刪繁就簡。

此刻,她正領著我走進那間曾經屬于她的屋子。黑漆漆的木樓梯、木地板,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屋內光線黯淡,一扇狹長的窗戶(也許還是射擊孔),透進來一縷天光。循著光望出去,厚墻外是伸手不能及的綠葉和春光。

站在三樓的回廊往下看,一口老水井,蓄著深不見底的水。一汪清波如處子的眼眸,靜靜地凝視著被天井框住的那片天。

有許多年,黃娥嬌在這口井中汲水,洗菜、做飯、凈衣,或洗去田間勞作后一身的泥漿。

她面臨的難處還有不少:家公家婆年邁,小叔子癡呆,分得的八畝田地,需要下苦力方能換來全家食糧。生活,從婚姻伊始便給她以磨礪,給她以粗糙的飯食和艱辛的日常。

唯有擂茶,是她日復一日辛勞過后的慰藉。

季節輪轉,農時總是不等人。她和丈夫是干重活、挑重擔的頂梁柱。每一天從田間收回身子,走進圍屋內部那扇黑沉沉的門,都要累得一屁股跌坐下來。那時候,慈祥的家婆就端出了擂茶。

那種饑餓之后感受食物滑過唇齒、舌尖,進入腸胃的舒暢,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植物的香氣令人心安,饑渴困乏亦于瞬間被撫慰。接受、習慣并愛上擂茶,黃娥嬌只用了一小段光陰。

再后來,家婆去世,做擂茶的人便是她自己了。那些耳濡目染的動作,從生澀到嫻熟,她的日常生活,早已和擂茶密不可分。

每一天,去井中取水,燒開,澆在青綠的茶泥上,看著丈夫大口大口地喝下,發出滿足的吞咽聲,是她反復溫習的功課。

而她的雙臂肌肉,也在長久的勞作和擂杵聲中,變得越來越結實,越來越堅硬。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客家的女人多半是這樣,繼承了祖上的堅韌和樂觀。她們似乎進入了一種與遷徙者跋山涉水相同的節奏,拋下所有的期待和幻想,只管一步一步地趟過去,活下去。

我站在那間并不寬敞的屋子里,想象日月每天透過天井灑下光芒,并不慷慨地斜照進來,想象她在這圍屋里生兒育女,耗盡了力氣之后被人扶坐起來,喝下一碗恢復體力的擂茶。

然而在方賢芬的描述中,現實的劇情卻遠遠超乎我的想象:“她很能干的,生孩子都是自己接生。”

哦,我無法想象,一個女人,躺在昏暗的圍屋里,忍下陣痛,忍下初產的恐懼,在孩子呱呱墜地之后,自己拿起剪刀,剪下那一條連著子宮和新生兒的臍帶。又掙扎著爬起來,自己把孩子洗干凈,用舊衣服包好。

是的,我無法想象,一個女人,怎么會有一頭牛那樣的體力?記憶中,我在醫院誕下女兒,元氣幾乎用光,連續幾天無法起身,即便最簡單的說話,都只剩下微弱的氣聲。

好在,黃娥嬌那三個由自己接生的女兒,都在這圍屋里健健康康地長大了。而他們曾經的窘迫光景,也在一程一程的前行中發生著變化。

二○○八年,黃娥嬌一家從圍屋里搬出來。她在新的居所旁邊,鄭重地栽下了兩棵茶樹。那是雅溪村人的習慣,如今也是她無法割舍的習慣。新鮮的茶葉摘了又長,長了又摘,擂茶便四季不斷。

撫摸著圍屋厚重的石壁,黃娥嬌的神情里仍有不舍。二十多年,她熟悉著圍屋的體溫和呼吸,也順應了那稍許暗淡的晨昏。一切都是那么緩慢、從容,是那種任憑地老天荒也不能改變的節奏。

就像她做擂茶那樣,無論多少人翹首盼望,她總是不緊不慢地擂著。急也沒法,擂茶就是一個字——慢,喝擂茶,就要經得起等待。

作為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她需要抱著那個日日相伴的擂缽,從村子里走出,走遍大半個中國,走向遠方,去見識形形色色的人……

只不過,當她將目光從那口天井里移出,看見一個更大的世界時,依然是那個素樸的舊人。

譬如有一次,擂茶展位前來了一位領導模樣的人,起先很有風度地排隊候著,左等右等,終于等得發了脾氣,面色陰沉地扔下杯子走人。

黃娥嬌不急不惱。她才不管來者何人呢,先來后到,守著這規矩,才對得住眾人。

來的都是客,并無高低和貴賤。她固守著客家人的處事準則,宛若幾百年巋然不動的圍屋。

5.味道

我愿意想象這樣一幅熱鬧的畫面:一群人端坐舊屋,各自手捧一個擂缽,有節奏地擂動青青的茶料。一位年過花甲的男人,穿梭在篤篤的搗杵聲中,像一尾自在的魚,游進了漣漪蕩漾的桃江。

這是廖永傳理想余生的模樣。

這一生,他都在執迷于喚醒并保留下記憶中的味道。童年,擂茶,悠長的呼喚。味蕾的記憶早已沁入靈魂,那樣持久,那樣深刻。依靠五花八門的食物和光陰的力量,遠不能達到淡化或抹去的作用。

無論走到哪里,他都要將擂茶三件寶——擂缽、擂杵和撈勺帶在身邊。恰如許多資深愛茶人士,行李箱里總是少不得茶具。

一得空閑,他便擺開了陣勢,慢悠悠地擂一缽擂茶。假使少了這一道茶,無論這一日三餐,席間多少人間美味,于他都是味蕾上的虛擲。

他喜歡請別人品嘗擂茶,還喜歡在征服他人的味蕾和腸胃之后,心滿意足地注視著飲者的表情。偶爾,會在他鄉遇到故知。他們咂吧著嘴,仿佛勾起了無盡的回憶,感慨地說一聲:“就是這個味。”

那必是廖永傳最歡喜的時刻。仿佛聽見了生命中的一種應答,所有的執拗和堅守便都有了意義。那時候,他的目光便恍惚切換到了若干年前,看見于召喚聲中擁進一扇木門,圍住一張圓桌的鄉親們。

我是懂得的。自童年起,故鄉麥菜嶺的飲食習慣為我的一生種下了味覺的基因。清明的艾米馃,端午的堿水粽,中秋的芝麻餅,重陽的炸薯包,臘月的黃元米馃,還有一年四季養在甕中的酸湯,石磨里流出的白色米漿……祖母氣定神閑地烹調,在村莊里吆喝老老少少共同來食的場景,長久地映現在此后遠離故土的光陰里。

直到今天,我仍常去城市的小吃店,四處尋找從前的味道。偶爾得之,心中仿若高掛著一輪彩虹。而有些店家為了省時,以面粉替換了米漿,總讓我有一種無處安放的失落,怎么也消散不去。

人類對味道的追尋,必繞不過故鄉、童年的魂牽夢縈。在食物豐盛的今天,我們仍然聽見許多人不停地感慨:“茄子、辣椒、米粉、西瓜、荸薺、雞蛋、豬油……都不是小時候的那個味了。”

是人們的嘴巴變刁了,還是現代生產方式使食物的味道改變了?也許,二者兼而有之。

廣義而言,改變,是一種趨勢,是以一己之力無法逆轉的闊大潮流。

而廖永傳,偏偏要做一個逆潮流而行的時光對抗者。

二○一九年,廖永傳抱著擂茶三件寶,一頭扎進了老家。他發誓要將全南擂茶制作成產品,讓那些遍尋“那個味”而不得的人,都能喝上原汁原味的擂茶。他需要用一種產品,以及后半生的光陰,來成全對童年味道的信念與執守。

本已空下來的老家舊宅,改成了加工廠。幾萬元的設備運了進來,有包裝機、炒貨機、洗姜脫皮機、破碎機。唯獨手工擂制,無論如何不能依賴機器。他覺得,那就不是那個味了。

請進加工廠的幫工們,都是鄉鄰。不為別的,只因能做手工擂茶。

千百年來,擂茶一直流行于鄉間,屬于小范圍的即時性美食,擂茶與遠方和大眾之間,隔著山重水復的距離。廖永傳執意要構建的,卻是一個被擂茶味道充盈的理想遠方。

在老屋的一隅安靜地坐下來,他便打開了話匣子。這是一個矛盾的復合體,話語中有焦灼,又有看淡一切的從容。他時而攤開雙手,時而掐滅手中的煙頭。一個人,與擂茶大半生的親密糾纏,豈是一兩句話能夠捋清的?

他的生命中環繞著蔥的味道、姜的味道、芝麻的味道、草木的味道、山茶油的味道,那是他手持一根擂杵,走過童年,踏入暮年,在時光中悠悠打轉的味道。

往回看,對于味道的眷戀以及有可能的失守,他的心里藏著隱隱的痛。除了像唐·吉訶德那樣,繼續沿著那條忠于理想的道路行走,他似乎已別無所愿。

說到擂茶的時候,他的眼睛里便映現出無邊的蔥綠,綠的山川、綠的田園、綠的擂茶……

與其說他在講述擂茶,不如說他在召喚鄉愁。

終究有人成了擂茶的忠實信徒。他們在廖永傳的指導下,置辦下整套的擂茶工具,在房前屋后種上茶樹,過起了以擂茶養生的慢生活。

即便對初識者如我,廖永傳仍愿意絮絮傾吐大半生總結出的擂茶調理經:

咽喉不舒服,就加薄荷或紫蘇;春天腸胃不好,就加魚腥草;秋天瀉痢,就加馬齒莧;感到油膩時,就加油麥菜;生姜勿去皮,便不易上火……在他的經驗里,自然萬物相輔相生,四季生長的植物,無一不包含天理。

童年物資匱乏的痛,仿佛還盤繞在他心頭。加工廠里生產的每一罐茶泥,都下足了標配的八種食材作料。廖永傳認定,這樣的擂茶,才稱得上正宗,才能喝出鄉愁的味道。

純手工的制作,永遠是緩慢而低效的。這就注定了加工廠的產量不會很高,也注定了人工的成本永遠高于物料的成本。

幾年過去,擂茶依然是小眾的。廖永傳的加工廠,經常是半停產狀態。至于他理想中的廣闊土壤,也許遙遙無期,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我站在屋子中央,看著陽光從木窗格間照進來,形成一道塵埃飛舞的斜線。沒有幫工,沒有熱熱鬧鬧的擂杵聲,幾臺鐵青色的機器被塑料薄膜包裹著,陷入了沉默。

不經意間瞥見他眼中的落寞,這個六十多歲的男人,竟讓我心中生了不忍。

如今,再也不用擔心配不齊花生和芝麻了。只是村莊里做手工擂茶的人,卻日漸稀缺。老人們一茬一茬地老去,再往后,他還能招到靈活使用擂杵的幫工嗎?

市面上,飲料五花八門,無處不在地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日常:香精、色素、防腐劑,牛奶、豆漿、奶茶、雪碧、可樂、加多寶、果汁……它們正在悄悄地改變著全南人的飲食習慣。新一代的孩子,早已興高采烈地接受了那些顏色鮮艷、口感香甜、味道濃重的食物。

總是這樣,短暫的熱鬧之后,清冷的日子就來了。廖永傳站在空空蕩蕩的老宅場院里,背影被暮色拉長。然而這不影響他在接到一個小小的訂單后,又一次歡快地穿梭其中,聽搗杵聲此起彼伏地響起。

在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正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看著它滾下山去。再推,再滾。周而復始,永無止境。

6.時間

密密麻麻的綠色藤蔓糾纏在一起。成為加工廠的老屋,無論房檐還是屋頂上,皆爬滿了百香果。

屋檐下,坐著兩個玩手機的孩子。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童年,沒有悠長的呼喚食擂茶聲,也不再有反復念誦的童謠。

時間無時無刻不在成就一些東西,也無時無刻不在帶走一些東西。

廖永傳原本是打算將老屋打造成一個幸福晚年后花園的。他的屋后有一座小山,他在山上和院子里種上了枇杷、楊梅、百香果,還種上了藍莓、菠蘿蜜、開心果。

時間總會在季節里如期結出果實。他說,退休后就不去縣城生活了,在這里陶冶情操。

黃娥嬌的生命節奏幾乎與之相似。自從丈夫中風偏癱后,他們一家就退居鄉間,買了幾間別人撇下的老屋,重新過上了與土地為鄰的恬淡日子。

許多人感嘆,男人原來是打香火龍的精壯漢子,會開拖拉機,冬天只穿一條長褲,身體結實得像塊石頭。是的,男人曾經還是個出色的廚師,顛勺炒菜,幫鄉鄰們操持紅白喜事。但是現在,他成了終日不能停藥的病人。有什么辦法呢,人人都逃不開時間這把無情的刀。

細細打量,時間還在廖永傳和黃娥嬌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紋路。一轉眼,就有了孫輩,就聽到了衰老慌慌張張的聲音。

想當年,擂茶進入他們的生命,并成為朝夕相伴后最執著的守望。如今,將走向何方?多少人知道擂茶好喝,也想喝,卻不愿意再抱著擂缽進入那緩慢而低效的勞動。這,幾乎成了一個悖論。

就在龍源壩鎮,許多人家里,已經找不出一個擂缽了。環境的改變,醫藥的發達,使得人們不再畏懼祖先面對的那些暗疾。客家人最傳統的待客之道,似乎也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難道,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最終就要成為只活在史書中的真“化石”?

“對于非遺保護來說,最大的遺憾莫過于人亡藝絕。說到底,整個非遺保護,就是與時間賽跑。”全南縣文化館館長劉軍偉說。

于是,作為傳承人的廖永傳和黃娥嬌,又不得不時常從恬淡的鄉村生活中抽身,去與時間賽跑。

全南縣將非遺文化學習列為小學生必修課,自然,擂茶首當其沖。孩子們都是自愿報名的,可以動手操作,還可以一飽口福,這種課,學生都喜歡。

兩位傳承人常常心生疑惑,這是一種表演,還是一種現實?曾經是家家戶戶擂杵聲,一家人言傳身授,潛移默化就會了,如今竟需要手把手教。

但是演著演著,就入戲了。仿佛在這擂杵聲中,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青年,回到了精力充沛的過去。

其實,他們更想告訴孩子們的是,擂一缽好茶,和為人的道理是一樣的。需要耐心,需要誠懇,需要經得起等待。

而這一代的孩子,更多是與分數和升學周旋著,他們可以隨時買上一瓶可口的飲料,分分鐘灌進喉腔,但是沒有機會慢吞吞地消磨時光。他們的節奏是快的,快點起床,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他們也在和時間賽跑,仿佛只有一個快字,才能為他們的未來保駕護航。

一次擂茶課,相當于在極速跑道上奔跑時,偶爾慢下來看一朵云那樣的身心休憩。

他們是興奮的。學著大人的樣子,細致備料,投入擂缽,轉動擂杵,每一步程序,都充滿了樂趣,充滿了儀式感。以至,出現小小的躁動和爭搶,需要輪流體驗才行。

孩子們更喜歡創意,糯米味的、韭菜味的、油麥菜味的……在家里,他們往往被剝奪了動手的權力,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能喝到自己親手制作的擂茶,那種成功的喜悅是無以言表的。

其實,在孩子們稚嫩的小手七手八腳擂搗之后,廖永傳和黃娥嬌每一次都要做最后的深加工。他們不能容忍一缽擂茶的不細膩、不完美。

那也是他們操習了一生的擂茶動作最精彩的演示。

那游刃有余的把握,那不急不緩的回旋,多么像一個穩操勝券的將領。一柄擂杵在茶罐的齒紋間游走,仿佛在蕩開一條又一條的秘密通道。這時候,他們往往就微閉了雙目,似乎無比享受這過程。以至于滿心急切的孩子們也屏住了呼吸,如同期待大戲高潮之后的落幕。

他們就這么擂呀,擂呀,直到所有的原材料都接近透明,直到仿佛把自己的生命也擂成了一個圓,擂成了一個道場。仔細想想,幾十年長長久久的光陰,不都是這么在耐心研磨中度過的嗎?

在他們心中,擂茶是有生命的茶,會呼吸的茶。擂這個動作,早已融入了生命的韻律和節奏中。他們多想將這種感受傳遞給孩子們,可是,那些微妙的東西終究要用一生的實踐來習得。淺嘗輒止的孩子們,如何能夠輕易體悟?

他們還想告訴孩子們很多很多。比如,客家人曾將擂茶視為最好的待客之茶;比如,那些和濕氣、瘴氣斗爭過的祖先;比如,那些亮在圍屋里的日月星辰和燈火;再比如,到哪兒才能找到一只上好的擂缽,一根結實的擂杵……

他們見慣了汽車的飛馳、人群的擁擠和世間奔涌而來的快。只有這擂茶是慢的、滋味獨特的。與其說他們在傳承和保存古老原始的茶飲文化,不如說他們在對抗著時間的一去不返。

時間中,總有一些傳統源遠流長,永不消逝,也總有許多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至于往后,眼前這些興趣盎然的孩子,將繼承還是拋棄這門來自遠古的手藝,他們不知道答案。不知道,就讓一切交給未知,交給時間吧。

春天的花開過,所有人都會等待結果。季節還在時序中輪回,桃江只管不舍晝夜地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成人|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久久福利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1区2区3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毛片久久久| 亚洲无码不卡网|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91原创视频在线|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91亚瑟视频|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特级毛片|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jizz| 黄色在线网|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黄|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999精品视频在线|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情侣一区|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免费| 98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日韩在线第三页| 亚洲一区黄色|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成人日韩精品| 欧美激情福利|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a亚洲视频|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中文一级毛片|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www|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97在线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