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國家“江河戰略”,謀劃國家水網藍圖,為推進新時代治水提供了科學指南。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主要論斷。水文作為一門古老的科學,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基礎性、前瞻性工作,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水文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筑牢堅實保障,在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節約保護、水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充分彰顯水文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關鍵作用,為水文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黃委水文局探索設立國家現代水文標識,是強化社會公眾防汛抗旱意識、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宣傳普及水利、水文知識的具體行動和實踐探索。
水文的地位與作用
水文是一門古老的基礎科學,通過不斷發展完善,現代主要是通過對降水、水位(水深)、流量(引水量)、泥沙、蒸發、地下水及水質、墑情等一系列水文要素進行精準監測、預報與分析計算評價,為防汛抗旱、水資源、水生態及水環境治理等國家建設提供基本信息與科學依據,服務領域極為廣泛,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
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建立的水文測站約12.8萬處,包括由流域機構管理的國家基本水文站、各省(市、區)管理的水文站,以及大量水位站、雨量站、水質站、蒸發站、潮位站等,連續不斷地對河流、湖泊、地域水文情況進行監測預報、分析評價,為政府及有關部門及時提供水文信息服務。在保障國家水安全、水生態環境安全和飲用水安全方面,水文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水文標識的發展歷程
水文歷史源遠流長。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以樹木作為標識進行水位觀測。公元前300年,李冰在四川都江堰設立“石人水尺”,開創了較為規范的水位觀測之先河。隋朝,人們采用木樁、石碑或在岸邊石崖刻畫“水則”觀測江河水位。宋代,重要河流上已出現記錄每日水位的“水歷”,為水文研究提供了更為翔實的資料。從宋代至明代,“吳江長橋水則碑”“寧波平字水則碑”等不僅能測量水位,還刻有非常洪水位,并將水位與附近農田受淹情況緊密聯系。明清時期,黃河中下游河道上設置大量志樁來監測水位變化。清政府先后在黃河青銅峽、洪澤湖高堰村、淮河正陽關三官廟、永定河盧溝橋分別設立水志樁。
在江河沿岸分布著許多重要的石刻水則、枯水題刻、洪水題刻、古水尺,還有碑刻。例如,三門峽一帶有記述歷代開門航道的巖刻等。1110年,引涇豐利渠渠首渠壁的石刻水則,通過觀測水位,能夠推算流量,為水利工程科學運行提供依據。重慶白鶴梁題刻記錄了長江從唐廣德元年(763年)到1963年的1200年間72個枯水年份水情信息,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實測枯水位記錄,被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水經注》中記載的伊河龍門洪水題刻,經考證是中國最早的洪水題刻。長江上游忠縣兩處洪水題記被鑒定為現存最早的洪水題記,其一為:“紹興二十三年(1153)六月十七日,水此。”1837年在長江荊江河段郝穴設立的古水尺,至今仍持續發揮著觀測水位的重要作用。
在黃河流域有多處以記述水利事件為主的碑刻、石刻或建筑壁刻。如吳堡縣城南楊家店《重修河神廟碑》殘段上有關于道光三年(1843年)洪水的文字記錄,綏德縣城強家砭石碑記錄了民國八年(1919年)7月無定河的一次洪水;還有些近河建筑上刻有某歷史場次洪水信息(基本標示出了當時最高洪水位);也有專門設立指水碑來標示洪水位的,如沁河陽城縣九女祠廟門石壁指水碑、陽城縣潤城鎮龍王廟指水碑,北洛河蒲城河城村關帝廟墻壁指水碑,澠池縣東柳窩村道光年間的指水碑等。
早期的水文觀測設施為人們提供的直觀水位標識,經過歷史演變,已經成為時間維度上的水文標識,同時在地域上也起到標識作用。它們以獨特方式發揮著水文標識功能,見證了中國古代人民對水文現象的細致觀察和深刻理解,為后世水文研究和生產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設立國家現代水文標識的設想與探索實踐
如上所述,在歷史上曾有過水則、石魚、石人、志樁、題刻、碑刻等用于標識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的介質。經調研,在現代水文站點中,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國家現代水文標識向社會公眾展示水文要素、特征值等,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對公眾開展水情宣傳教育。鑒于此,黃委水文局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
2024年9月,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黃委水文局與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進行深入座談并達成共識:由國家基本水文站洛陽龍門水文站在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景區設立首座國家現代水文標識。雙方共同開展標識外觀和元素設計。2024年國慶節,國家現代水文標識亮相龍門石窟景區,納入景區導游解說景點,向游客普及宣傳水文知識,提升公眾水旱災害防范和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宣傳、介紹黃河與黃河文化。
這座國家現代水文標識為永久性建筑,通體采用不銹鋼材質制作,頂端采用龍門石窟所在地香山山巒形狀,四周“水文”文字與水尺標識交替分布,其中“水文”文字由甲骨文、金文、隸書等文字書寫,體現水文歷史與現代的碰撞,讓人們在感受黃河文化厚重底蘊的同時,也領略現代水文科學魅力。標識正面展示水文站簡介、水系示意圖以及降雨、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歷史特征值及實測洪水位,背面為水文站年際降水、水位、流量、含沙量過程示意圖和歷史洪水位。在正面還添加了黃河水文公眾號二維碼,游客掃碼可了解更多黃河水文信息。
這座國家現代水文標識甫一設立,即引得無數游人駐足研觀,為龍門石窟景區增添了新的科技文化元素。這一實踐探索對更好識別國家河湖地理特征、增強社會公眾防汛及水資源保護意識,傳承優秀水文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設立國家現代水文標識的意義與影響
國家現代水文標識,是水文的符號和標志,更是連接人類與自然水環境的重要橋梁,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具體行動。國家現代水文標識借助歷史水文特征,以其精準的信息和醒目的視覺呈現,在防汛抗旱、水資源節約保護和水生態環境治理、傳承弘揚水文化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并將產生深遠影響。
國家現代水文標識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具體行動
國家現代水文標識作為水文向公眾展示的可視化標準,通過科學設計和合理布局,能夠向社會公眾直觀展現水文特征、水資源狀況和水文監測站點等關鍵水文信息,喚起公眾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管理、水環境生態保護和水災害防御意識,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對解決水問題、保障水安全的基本要求。它不僅是一種科普宣傳,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水文標識將古老的水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賦予水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承載著人們對水的敬畏和熱愛,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傳承與創新。國家現代水文標識的設立對于推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文化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現代水文標識是創新水文科學與水文化科普宣傳的有效途徑
國家現代水文標識通過歷史特征值等信息,直觀展示水位、流量、泥沙及降雨變化等水文特征和歷史變遷,幫助公眾了解該地域水情變化、基本特征,加深人們對河流自然特性認識,提高公眾對水文科學認知水平,增強全社會防汛、節水及生態環保意識。國家現代水文標識還可以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展示不同地區水文化內涵,如在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可融入當地水利工程、水神廟、治水傳說等文化元素,讓公眾在了解水文科學的同時,也能感受水文化魅力。學者也可通過分析標識數據,深入研究流域水旱情勢及生態環境演變、人類活動與水文變化關系等,理解河流特征和文化發展脈絡。如研究歷史水文特征,了解古代流域農業生產、工程建設等情況,為水利與水文化研究提供新視角。
國家現代水文標識是提升公眾防汛抗旱及生態環保意識的有力舉措
國家現代水文標識向社會公眾提供水位、流量等重要信息,幫助公眾了解水情變化,做好防范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洪水帶來的損失。同時,提醒公眾關注水資源短缺問題,增強節約意識。國家現代水文標識不僅展示了水位和流量信息,還反映了水質狀況、水生物生存環境等生態指標,使公眾了解到水域生態功能,減少向水體排放污染物,合理規劃水上活動和水利工程建設。作為一種直觀展示工具,國家現代水文標識讓公眾清楚認識到防汛與生命密切相關,水資源與水生態系統緊密相連,有助于提高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更加積極參與防汛抗旱、河流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活動。
國家現代水文標識是促進水文事業更好為經濟社會服務的有力手段
設立國家現代水文標識可提高水文工作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提高各級各部門對水文工作重要性認識,在國土和建設規劃、重大決策中重視水文基礎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共同推動水文事業發展。通過對水文數據分析和應用,可為防汛抗旱工程建設、水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國家現代水文標識也可以成為文化旅游一部分,為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帶來新動能。如:可將國家現代水文標識作為生動教材,組織學生和公眾參觀,開展水情水文化教育活動,培養對水文的興趣和熱愛,促進傳承與發展;可納入旅游線路或是景點一部分,供游客參觀打卡,了解河流水文歷史和文化背景,豐富文旅體驗,助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可成為文化交流紐帶,通過對不同地區水文標識對比和研究,促進區域間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河流文化共同發展。
設立國家現代水文標識的意見與建議
從水文歷史發展脈絡和水文地位作用來看,設置國家現代水文標識十分必要,為此,提出以下兩項建議。
以江河流域和省(區、市)為單元設立國家統一的現代水文標識
建議以入海江河流域和省(區、市)為單元,設立統一的國家現代水文標識。展示的信息內容要基本統一,主要包括水文站點位置水系示意圖,降雨、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歷史特征值,實測洪水位,站點年際降水、水位、流量、含沙量過程示意圖和歷史洪水位等水文信息。在保持基本展示內容一致前提下,展示和表現方式可豐富多樣。可以融入當地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等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文標識,使其成為水文信息載體與展示當地自然風貌、文化底蘊的新窗口,也可以引入現代科技手段與創新設計理念,為水文化傳播展示提供新途徑。同時,加強對水文標識維護和管理,確保長期發揮作用,為后代留下寶貴水文遺產。
重視河源、河口、河汊的開發保護和水文化建設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治水史。從遠古時期,人類以水為鄰,傍水而居,從最初的畏懼水、治理水,到后來的利用水、順應水。無論是非洲的尼羅河還是亞洲的長江、黃河,人類古老的文明都發源于大河之畔,依靠著水資源發展農業、建立城市、創造文化。
河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源泉,其河源、河口、河汊有著豐富的自然與文化內涵,它們共同見證并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河源是河流起源地,為人類提供生命之水的初始來源,開啟了文明曙光。河口是河流與海洋的交匯處,這里土地富饒,物產豐富,吸引著人們聚居于此,成為貿易樞紐與文明交融之地。河汊,如河流脈絡,為人類交通和交流提供便利,孕育獨特生態系統的同時也促進著人類治水技術的發展。
在河源、河口與河汊處,積極推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巧妙融入水文元素,充分彰顯水文化獨特魅力。結合生態文旅建設,設立國家現代水文標識,打造生態景觀,讓人們直觀了解河流起點及水文化特征,感受大自然創造力,展示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及海洋與河流相互作用過程,幫助人們認識水系結構、水流變化及周邊生態環境特點等,結合生態修復保護工作,開展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河流生態系統保護意識。
設立國家現代水文標識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是加強河流管理、促進水情教育、保護生態環境等的重要舉措。因此,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水利部門各方共同努力,攜手推進。相信隨著國家社會發展進步,水利及各級部門領導重視,國家現代水文標識的設立,必將盡快提上日程,為維護河流健康生命,保護傳承弘揚水文化,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