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流域民間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華民族舞蹈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蘊含的藝術精華,對于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從動作形態(tài)和審美特征兩個維度,對黃河流域民間舞進行深入解讀。
黃河流域民間舞的發(fā)展歷程和主要舞種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民間舞蹈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樣中,就有大量反映原始舞蹈的圖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民間舞蹈日益豐富,逐漸形成了秧歌舞、綢帶舞等多種舞蹈。
秧歌舞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種與農耕生產密切相關的舞蹈形式。到了唐宋時期,秧歌舞步趨于規(guī)范化、程式化,開始融入更多的雜技和武術動作,藝術表現(xiàn)力大大提高。明清以后,秧歌舞廣泛流行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形成了汾河秧歌舞、膠東秧歌舞等諸多地方流派。
相比秧歌舞,綢帶舞的起源較晚一些,大約在宋代開始成型。表演者手持長綢,伴隨音樂旋轉跳躍,綢帶在空中形成優(yōu)美的曲線。綢帶舞形式簡約而不失大氣,抒情而略帶壯美,曾在宮廷和民間廣為流傳。到了當代,綢帶舞的動作更加豐富多樣,有了更大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空間。
此外,在黃河流域還流傳著許多少數(shù)民族舞蹈,如花兒舞、哈利舞等,這些舞蹈也都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是黃河流域民間舞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河流域民間舞的動作形態(tài)特點
粗獷豪放、剛柔相濟
黃河流域民間舞以其粗獷豪放的動作見長,充分展現(xiàn)出黃河兒女奮發(fā)進取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剛毅頑強的性格特質。這種動作形態(tài)源于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泥土芬芳。以汾河流域的秧歌舞為例,表演者一手叉腰,一手持鼓,邊敲邊舞,舞步矯健有力。他們邁著大步,一邊舞動,一邊向觀眾問好,熱情奔放,充滿了生活氣息。這種大開大合、剛勁有力的舞姿,飽含著黃河兒女樂觀向上、熱情洋溢的情感,也反映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
黃河流域民間舞也并非一味追求剛勁有力,其女性舞段往往體現(xiàn)出柔美婉約的一面。以秧歌舞中的“踩蹺”和“繞腰鼓”為例,女性舞者腳踩高高的木蹺,輕盈靈動地旋轉跳躍,腰肢柔軟,手臂舒展,展現(xiàn)出黃河女兒柔美嫵媚、端莊大方的風采。
秧歌舞中剛柔并濟的動作形態(tài),生動體現(xiàn)了黃河兒女豪爽熱情與溫婉細膩并存的性格特點。這種陰陽互補、剛柔相濟的美學理念,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黃河流域民間舞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大氣磅礴、氣勢恢宏
黃河流域民間舞不僅以粗獷豪放的動作見長,還極富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特點。這源于黃河流域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廣袤的地理環(huán)境。以膠東秧歌舞為例,舞者踏著雄壯的鼓點,排成整齊的方陣,氣勢如虹地向前推進。即便是簡單的邁步、揮臂等動作,也透露出勃勃生機和昂揚斗志。鏗鏘有力的鼓點、整齊劃一的方陣、奮力向前的動勢,無不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這種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動作形態(tài)不僅反映了黃河兒女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也彰顯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英雄氣概。在舞蹈史詩《黃河》中,數(shù)百位演員揮舞紅綢,翩翩起舞,舞臺上紅光萬丈,氣勢如虹,象征著新中國巍然屹立、波瀾壯闊,寄托著中華兒女奮進新時代的美好愿景。宏大的場面、激昂的情感,充分表現(xiàn)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意氣風發(fā)、闊步前行的昂揚斗志,令人無比振奮、備受鼓舞。
豐富多彩、獨具一格
黃河流域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形式。這些舞蹈形式既有各自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以舞蹈史詩《黃河》為例,該劇將多個地域的民間舞蹈元素有機融合,如蘭州的花兒舞、陜北的安塞腰鼓舞、河南的焦作秧歌舞等,再現(xiàn)了黃河流域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
這種跨地域、跨民族的藝術融合,既體現(xiàn)了黃河流域文化的多元一體,也豐富了民間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如舞蹈史詩《黃河》將蘭州花兒舞婉轉柔美的特點與陜北秧歌舞粗獷豪放的風格巧妙結合,塑造出既有北方漢子奔放灑脫,又有西北姑娘柔情似水的鮮明形象。這種將不同風格熔于一爐的藝術處理手法,使得整部舞劇的表現(xiàn)力更加豐富,也讓觀眾更加直觀地領略到黃河流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僅如此,舞蹈史詩《黃河》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還不斷吸收現(xiàn)代舞蹈的表現(xiàn)手法,力求在形式和內容上推陳出新。既融入了古典舞的柔美與婉約,又借鑒了現(xiàn)代舞抽象概括、寫意夸張的特點。流暢的肢體線條、優(yōu)美的舞姿造型,與悠揚婉轉的陜北民歌交相輝映,抒發(fā)出黃土地上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正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民族與時代的結合,才使得黃河流域民間舞獨具特色、熠熠生輝。
黃河流域民間舞蘊含的審美特征
生活化的藝術表現(xiàn)
生活化的藝術表現(xiàn)是黃河流域民間舞的一大特色。黃河流域民間舞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貼近生活、扎根人民的藝術特質。這些舞蹈多取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對生活場景的藝術化提煉和表現(xiàn),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樸實、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以陜北秧歌舞為例,常見的表演場景有“逛街”“看社火”等,通過生動活潑的歌舞表演,再現(xiàn)了當?shù)匕傩盏纳铒L情和喜慶氛圍。舞者身著鮮亮的民族服裝,興高采烈地邊唱邊跳,用熱情奔放的舞姿展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黃河流域民間舞不僅內容來源于生活,表演形式也極具親和力和參與性。如安塞腰鼓表演時,舞者與觀眾常圍成一個大圈,伴隨著歡快的鼓點,相互應和、你來我往,整個場面熱鬧非凡、其樂融融。再如綏德花兒舞,常設置“和番”環(huán)節(jié),由領唱引吭高歌,群眾跟唱附和,體現(xiàn)出濃厚的互動性和參與感。這種沒有隔閡、共同參與的表演形式,拉近了舞者與觀眾的距離,也讓民間舞的魅力更加直抵人心。
正是扎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并采用貼近群眾、易于參與的表現(xiàn)形式,黃河流域民間舞才如此生動鮮活、引人入勝。
夸張變形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黃河流域民間舞除了以貼近生活見長外,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也獨具匠心。為了突出人物性格,表現(xiàn)特定情感,這些民間舞常常采用夸張變形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以安塞腰鼓舞為例,舞者上身前傾,雙腿縮緊,行進中帶有富有彈性的小跳步,給人以威武雄壯、激情澎湃之感。夸張的肢體造型、變形的動作節(jié)奏,充分體現(xiàn)了陜北漢子粗獷豪邁的性格特點和奔放灑脫的精神氣質。
夸張變形的藝術處理并非一味放大表演動作,而是在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想象力進行提煉和創(chuàng)造,賦予舞蹈動作以強烈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夸張變形的藝術處理已經(jīng)成為黃河流域民間舞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手法。這些舞蹈并非簡單模仿生活,而是立足生活之上,用藝術手法對形象進行概括提煉,對動作進行極致表現(xiàn),從而使作品更加傳神動人、引人入勝。
寫意抒情的情感表達
黃河流域民間舞在表達方式上,除了常用夸張變形等喜劇化手法外,許多作品還以寫意抒情見長,給人以含蓄委婉、余韻悠長的美感。這些舞蹈往往采用簡約概括的動作,不事雕琢,卻能直抒胸臆,給人以強烈的情感共鳴。如花兒舞《在那遙遠的地方》,舞者單膝跪地,雙臂張開,臉龐微仰,眼神迷離,身體隨歌聲微微起伏。簡單質樸的舞姿,卻飽含著對遠方戀人的深切思念。
這種寫意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在黃河流域許多民間舞中都有體現(xiàn)。如陜北秧歌舞中的一個常見動作“顧盼”,表演者目光凝視遠方,含情脈脈,宛如在傾訴衷腸。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簡單的動作卻寄托了復雜的心緒,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再如蘭州花兒舞中,舞者常做“四方禮”動作,雙手合十,緩緩向天、地、觀眾鞠躬致意。這個富有宗教色彩的動作,抒發(fā)了人們對生命、自然、他人的崇敬之情,給人以肅穆莊嚴之感。寫意抒情的情感表達是黃河流域民間舞的重要特征,這些舞蹈不拘泥于對技巧的追求,而是用最樸素、最簡練的舞蹈動作,表達最真摯、最動人的情感。正是這種平實中見真情、簡約中蘊大美的藝術風格,使黃河流域民間舞歷久彌新、深入人心。
裝飾性和觀賞性的審美追求
黃河流域民間舞除了注重情感抒發(fā)外,許多作品體現(xiàn)出濃厚的裝飾性和觀賞性特點。絢麗的舞美服飾,精巧的道具運用,華麗的場面編排,無不給人以美的視聽享受。如陜北安塞腰鼓舞,舞者身穿紅色或藍色戲裝,頭戴彩色頭盔,腰系鮮艷的絲帶,臉上涂抹夸張的彩妝,鼓聲、鑼聲、號角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這種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極大地增強了舞蹈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再如潼關花鼓舞,常設置鑼鼓、旌旗、高蹺等表演環(huán)節(jié),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鮮艷的旌旗招展,舞者腳踩高蹺,個個身手矯健、生龍活虎,將喜慶熱烈的氛圍推向高潮。這些舞蹈不僅重視內在情感的表達,也非常講究形式美感的呈現(xiàn)。華美的舞臺裝扮、絢麗的視聽效果,與舞蹈動作巧妙結合,相得益彰,給人以美的享受。這種外在形式與內在神韻的完美統(tǒng)一,既體現(xiàn)了民間藝人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也豐富了黃河流域民間舞的藝術表現(xiàn)力,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形神兼?zhèn)洹⒁孕蝹魃竦谋硌蒿L格
黃河流域民間舞除了注重動作的節(jié)奏感、力度感,在表演風格上也十分講究形神兼?zhèn)洹⒁孕蝹魃瘛K^“形”,是指舞蹈動作、表情、服飾等外在形態(tài);“神”,是指舞者的內在情緒、精神狀態(tài)。優(yōu)秀的民間舞表演,不僅要做到動作到位、表情傳神,更要在形體動作中充分表現(xiàn)出人物的內心情感。以陜北秧歌舞中的“背娃娃”表演為例,舞者身背藤籮,做出摟抱嬰兒的動作,臉上洋溢著慈愛的微笑,步履輕盈、神態(tài)喜悅,給人一種母愛的溫暖感受。細膩傳神的表情、親昵逼真的動作,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出母親對孩子的疼愛。舞者不僅在形體上塑造了鮮活的藝術形象,更重要的是捕捉到了母愛的本質,富有感染力的肢體語言打動了觀眾的心弦。再如花兒舞《阿寶的心事》,舞者小心翼翼地抱起心愛的馬頭琴,眼神溫柔地注視著它,仿佛在與知音傾訴衷腸。婉轉柔美的旋律,配合演員委婉含蓄的舞姿,給人一種如泣如訴、余音繞梁之感。這個舞蹈沒有夸張的肢體動作、絢麗的舞臺效果,但演員專注投入的表演,卻讓人真切感受到了阿寶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綜上所述,黃河流域民間舞以粗獷豪放、剛柔相濟的動作,生動再現(xiàn)了黃河兒女奮發(fā)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品格。同時,這些舞蹈又以生活化的內容、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抒情的藝術風格和強烈的裝飾觀賞效果,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審美特征。在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流域民間舞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一大批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不斷涌現(xiàn),在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吸收現(xiàn)代藝術元素,以嶄新的藝術語言講述傳統(tǒng)故事、抒發(fā)時代情懷。這些作品的問世,標志著黃河文化在當代舞蹈藝術中得到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