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具有獨特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留下了豐富的物質遺產,并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推動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河南作為黃河流域的核心地區,在黃河文化孕育和延續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研究黃河文化在河南的歷史脈絡與傳承創新實踐,探討黃河文化根與魂在河南的現實體現,并對當前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過程中的主要挑戰和應對策略進行了討論。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根與魂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有利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黃河文化根與魂在河南的歷史文脈
黃河文化傳承中的地理地位
河南地處黃河流域核心地帶,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鄭州、靈寶、南召等地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都證實了黃河文化在河南地區的深厚底蘊。同時,黃河為河南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資源,使得這一地區成為中國古代最早的農業產區之一。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考古發現,證明了河南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進入農業社會,為黃河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河南地理位置獨特,是中國南北文化和東西文化的交匯點,形成了中原文化這一獨特的文化形態。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征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方式,也促進了社會組織、禮儀制度的形成。這種地理優勢讓河南在中國早期文明的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黃河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地位
河南長期以來在中國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占據一半。十三朝古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東京汴梁(今開封)在1000年前就已成為世界級大都市。此外,安陽的甲骨文、嵩山的少林寺、洛陽的龍門石窟等世界級文化名片都為河南文明發展提供了營養源泉。豐富的歷史遺址和文化資源使河南成為黃河文化的核心承載地之一。通過文物發掘、遺址保護等方式,河南在延續黃河文化歷史連續性的同時,也為黃河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河南境內的偃師二里頭遺址是中國第一個明確的王朝——夏朝的重要遺址,它展現了早期國家制度、禮樂文化以及農耕社會的高度組織化,也被譽為“最早的中國”。此外,殷墟遺址作為商代晚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進一步展示了河南在黃河文化歷史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黃河文化傳承中的歷史擔當
河南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是黃河文化傳承中的歷史擔當。中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核心,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華。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思想,大多是在河南地區萌芽并得到發展完善。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周游列國14年,其主要活動地域就是中原的諸侯國。程顥、程頤兩名河南嵩縣人所奠基的宋明理學,將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層次。道家思想的奠基者老子是河南鹿邑人,其在河南靈寶函谷關完成的《道德經》,被視為中華哲學的經典。可以說,這些思想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河文化根與魂傳承創新的實踐
黃河文化根與魂在河南的傳承實踐
在黃河文化的現代傳承方面,河南通過現代教育、文化活動和社會傳播等手段,傳承黃河文化根與魂。河南充分發揮教育體系在文化傳承中的基礎性作用,將黃河文化融入課程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文化實踐等形式,使學生不僅了解黃河文化的歷史淵源,還能深入理解黃河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例如,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的“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項目,打造黃河文化研學旅行基地等,為中小學生深入了解黃河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路徑。在高等教育中,河南多所大學設立了黃河文化相關研究機構,以提升黃河文化的學術研究與傳承創新。
此外,通過組織文化慶典和傳統節日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公眾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新鄭黃帝拜祖祭典活動,展示了黃河流域的民俗特點,也將黃河文化根和魂帶入更廣泛的社會層面。通過這些活動,激發了民眾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也使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黃河文化根與魂在河南文旅中的融合創新
近年來,河南文旅發展迅猛。通過推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成功實現了黃河文化的創新傳承。在此過程中,黃河文化景區和文化旅游線路的開發起到重要作用。河南通過成立鄭汴洛文旅發展共同體、建設黃河古都群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措施,持續豐富黃河文化旅游產品的多樣性,并提升了旅游服務質量。例如,洛陽圍繞河洛文化推出的沉浸式演藝作品《尋跡洛神賦》。以《尋跡洛神賦》為核心業態的文旅綜合體通過全域沉浸劇場、多維度數字演繹,使游客在行進中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感。
黃河文化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建設也為黃河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重要平臺。例如,黃河博物館,其作為中國第一座河流博物館,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等。黃河博物館是一座黃河知識寶庫,其通過圖片、錄像、模型、實物標本等方式向觀眾展示黃河的自然概況、黃河文化、治理開發等,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黃河文化根與魂傳承創新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政策保障不平衡,創新動力不足
河南在黃河文化根與魂傳承創新中采取了多種措施,但整體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仍顯不足,面臨著資源整合問題。一些地方缺乏必要的財政支持,導致黃河文化遺址保護滯后,創新動力不足。同時,由于政策執行存在區域差異,部分地區文化資源保護較為完善,而其他地方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導致發展不平衡。目前,河南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過程中,跨省資源整合力度不足,文化資源未能實現有效共享,導致黃河文化的整體價值未能充分發揮。此外,創新模式的匱乏也成為制約因素。
文化認同不強烈,代際傳承困難
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過程中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是文化認同不強烈。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如“自強不息”“天人合一”等價值觀,更多停留在書本和理論中,未能有效融入當代青年的日常生活,導致其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下降。二是代際傳承困難。城市化進程中,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流行文化的廣泛傳播,進一步稀釋了本土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年輕人對黃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精神內核缺乏深入了解。另外,黃河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由于教育形式單一,融入內容程度淺,知識不系統,導致代際傳承困難。
資源開發不科學,環境壓力加劇
河南文化資源豐富,涵蓋類型廣泛。當前,重要的古遺址、古建筑、近現代歷史遺跡以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已經通過遺址公園、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等形式對外開放。然而,由于受限于機構、人員和資金等客觀條件,河南文化資源的開發及利用仍處于較淺的層次,開發的規模和總量也較小。大多數文物處于自然開放狀態,缺乏專門的管理。部分遺址類文物的可觀性較弱,低級別文物保護單位在展示和文化傳播方面存在不足,亟須進一步改進。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本就脆弱,過度開發進一步加劇了環境壓力,不僅破壞了文化遺產的自然生態,也讓其文化內涵難以完整呈現。
黃河文化根與魂傳承創新過程中的對策
加強政策支持與跨區域合作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需要在政策支持和跨區域合作的框架下,構建一個多層次、多領域的文化發展體系。
政府政策支持方面,可以制定專項資金政策,用于黃河文化遺址的保護和修復。同時,在資金上扶持黃河文化相關產業,例如,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對開發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品、紀念品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或者資金補貼。在人才政策上,可以吸引文化領域專家、藝術家等來豫工作,并在高校設立黃河文化相關專業,培養本土專業人才。跨區域合作方面,黃河流經9個省(區),河南可以和陜西、山西等省(區)聯合,共同開發黃河文化旅游線路。在學術研究上,也可跨區域合作,建立黃河文化研究聯盟,共享研究資料,共同開展黃河文化相關課題研究。
加強文化認同與傳承教育
要確保黃河文化根與魂在河南的有效傳承,必須加強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要通過系統化的教育,讓下一代深入理解和繼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應將黃河文化納入課程體系,在課程中適當增加黃河文化主題單元,講述黃河流域的歷史故事、風土人情等內容。也可組織學生參觀黃河博物館、黃河生態保護區等相關場所,讓青少年通過實地觀察和體驗,真切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此外,可通過學校、社區等平臺,定期舉辦黃河文化節、黃河文化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黃河文化學術論壇等活動。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民俗活動,如廟會、祭祖等儀式。通過這些活動,吸引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到黃河文化的推廣與實踐中,進而成為一種自覺的文化認同,提升整個社會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
加強資源保護與數字化傳播
在信息化時代下,數字化技術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創新黃河文化的傳播方式。要搭建全方位黃河文化數字平臺,整合河南省內博物館、文化館等館藏資源,打造線上虛擬展館集群,讓民眾足不出戶便能漫游黃河。通過將黃河文化的歷史遺產進行數字化重建和虛擬展示,不僅能讓更多人便捷地瀏覽黃河文化資源,還能為青少年和海外觀眾提供更加直觀、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可借助社交媒體和視頻平臺,制作黃河文化的短視頻、紀錄片等,打造云游黃河文化系列IP,進行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例如,開發數字文創產品,可以黃河神話為藍本的AR互動繪本、依托河南非遺技藝的數字手工藝品,賦予古老文化新的時尚活力,吸引年輕一代成為黃河文化“數字傳人”,使河南黃河文化在數字浪潮中澎湃不息,代代相繼。
總之,河南作為黃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黃河文化根與魂的傳承與創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政策支持、教育傳承、數字化傳播等措施,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徑,以及可持續傳承與創新的對策。為實現黃河文化的可持續傳承與創新,未來應加強多方合作,形成文化傳承的合力。創新驅動是黃河文化發展的關鍵,推動其數字化轉型、全球化傳播與現代化應用是未來的重點。同時,文化自信應貫穿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過程中,賡續民族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本文選自:“黃河文化根與魂的河南體現研究”(編號:SKL-2024-2250)2024年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 中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