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2024年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他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如何更好地傳播黃河文化,以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既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也關乎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需求。本文對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傳播機遇和傳播路徑進行探析,以期對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黃河文化寄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不斷攻堅克難的精神支撐。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統一思想、形成廣泛共識的思想基礎,當這種自信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時,將在全社會凝聚磅礴的動力。黃河流域特殊的自然人文環境孕育出獨具特征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沉淀和積累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持續創造的大量優秀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基本起點。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凝聚民族偉力的力量源泉。
歷史上,黃河一直被譽為“百川之首”“四瀆之宗”。黃河流域長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分布著西安、洛陽、鄭州、開封等古都,誕生了《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從燦爛的新石器文化到“邦國”文明的誕生,從“大一統”觀念的形成到禮樂文明與理性人文基因的養成,在中國古代文明的長期發展中,黃河文化以其高度發達的文明長期居于多樣文化的領導地位,成為中華古文明當之無愧的代表。黃河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符號,是維系中華文化脈絡的主干,是中華民族心理認知的坐標。
中華民族要復興,需要依靠文化認同凝聚全世界中華兒女的力量。深度闡述發掘黃河文化,將最大程度形成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增強中華兒女同根同源、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共同體情感,促使中華兒女團結一心,讓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道路上走得更堅定、更團結、更自信。
黃河文化的傳播機遇
政策法規保障
近年來,黨和政府將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從法律、政策、規劃等多個層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這些政策不僅強調對黃河文化的保護,還注重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為黃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2022年6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為主題主線,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創新黃河文化傳承利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等方面作出部署。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將生態保護與文化保護緊密結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不僅為黃河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也為黃河文化的持續傳播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政策規劃與法律的支撐下,政府通過跨部門合作,加強了對黃河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文化和旅游部與相關省級政府、歷史文化研究機構等共同合作,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調查與認定,建立數據庫,并實現資源共享。這些舉措使黃河文化資源可以更系統地進行保存、開發和傳播。在此基礎上,政府鼓勵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為黃河文化傳播創造了更廣闊的平臺。例如,2019年,由河南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沿黃9省(區)博物院(館)共同發起并成立了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打造博物館行業“黃河文化共同體”。為黃河流域博物館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以及黃河文化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載體。
現代信息技術支撐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為推動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支撐。目前,中國在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區塊鏈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些技術運用于黃河文化傳播中,不僅能豐富黃河文化傳播的形式,還能增強其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數字化技術為黃河文化的保存與傳播提供了更高效、精準的手段。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以對黃河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數據整理、分類存儲,從而實現數據共享與資源整合。互聯網與移動技術拓寬了黃河文化傳播的渠道。多媒體、直播平臺、社交媒體等技術手段,使文化傳播更加多元化。例如,線上展覽、數字化博物館、網絡直播等形式,可以讓用戶在全球范圍內隨時隨地欣賞并參與文化體驗。例如,2024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山西博物院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黃河文化云展覽,以全新視角展現了九曲黃河的地理風貌、黃河文明的歷史傳承以及沿黃9省(區)的風土人情,促進了黃河文化知識的可視化生產、數字化加工和多元化利用。
黃河文化的傳播路徑
深挖黃河文化內涵
深挖黃河文化內涵是傳播黃河文化的基礎。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民俗藝術和自然景觀,深入挖掘這些資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傳播黃河文化。要加強歷史考古與文獻研究,通過對黃河流域歷史遺跡、碑刻、民間故事等進行系統性挖掘與保護,更全面地呈現黃河歷史與精神內涵。同時,要提煉黃河文化的精神標識,將歷史中積淀的智慧與品格轉化為當代社會可識別的價值。例如,將治理黃河的古老經驗與現代治理理念相結合,引導國人樹立堅定的責任感與歷史自信。
創新黃河文化傳播形式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地創新黃河文化傳播形式,使文化表達更具吸引力與互動性。可將數字技術與黃河文化創作相結合,開發互動數字化作品。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體驗黃河沿線風景。2024年的“云探國寶——沿黃九省區博物館帶你暢游歷史長河”大型直播活動,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新展示方式,讓黃河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更多人感受到黃河文化的魅力。此外,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傳統黃河文化與現代視聽藝術結合,制作高質量的視頻、紀錄片等,讓觀眾多方面感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打造黃河文化品牌
打造黃河文化品牌是提升黃河文化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應注重文化與旅游的深度結合,打造黃河沿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點與旅游線路,開發黃河古遺址、傳統民俗體驗等項目,將黃河文化與旅游資源有機整合。同時,通過品牌營銷與宣傳推廣,如與媒體合作、廣告投放、線上線下活動等手段,打造具有高度認知度與影響力的品牌標識。例如,鄭州《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戲劇聚落群,讓游客在沉浸式的劇情中,認真聆聽“黃河、土地、糧食、傳承”的故事,感受黃河文化內涵。如今,《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已成為河南省黃河文化品牌的代表。
拓展黃河文化傳播渠道
拓展黃河文化傳播渠道,實現黃河文化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傳播,借助多樣化的媒體平臺,構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翻譯黃河文化相關書籍、紀錄片、新聞報道等,將內容傳播到國外,讓更多國際受眾了解黃河文化;充分利用主流媒體與新媒體平臺,形成覆蓋電視、廣播、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多個渠道的傳播矩陣。此外,還可以開展線下文化交流活動,例如,博物館展覽、文化節、民間表演等,將黃河文化更直觀地呈現給觀眾,實現跨地域、跨文化、跨時代的全方位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