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體林權改革激發了林農對林業生產的積極性,也推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但也因林地大部分被個人承包,導致林業生產經營出現分散化、粗放化、碎片化等諸多問題,對村財持續增收產生了影響,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如何發揮林權改革的優勢,規避林權改革的不利影響,從而切實有效提高各村村財收入、實現鄉村振興,成為當前集體林權改革的首要任務。以福建省尤溪縣為例,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各村的森林資源經營情況進行分類,分析各村森林資源經營情況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村財收入產生的影響等,并針對如何增加村財收入等問題提出參考建議,以期對其他地區推進集體林權改革以增加村財收入提供參考。
關鍵詞:集體林權改革;村財收入;森林資源經營
中圖分類號:F326.24;F302.6
位于福建省中部的尤溪縣全境面積為3420km2,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全縣林地面積為2810k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2.16%,森林覆蓋率達78.48%;全縣森林蓄積量2964.91萬m3,生態公益林面積為668.4k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3.78%。豐富的林業資源使得尤溪縣成為全國南方集體林區林業重點縣、全國集體林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域示范縣、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并先后被評為“中國竹子之鄉”“中國綠竹之鄉”“中國油茶之鄉”,是福建省首批“省級森林養生城市”。豐富的林業資源也使得林業成為尤溪縣的支柱產業。2003年,尤溪縣率先成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大實踐,是將黨和國家土地承包政策從耕地向林地延伸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一項重大舉措[1]。但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且很艱巨的任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各村森林資源經營情況
2003年以來,尤溪縣作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在“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要求下,持續推進并基本完成了改革。施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至今,經統計,全縣各村森林資源經營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一)森林資源全部轉讓
村有集體用材林(含竹林)全部招投標到個人或合作社,或分給所有村民經營,村委會一次性收取林木轉讓費或林地租金,僅剩生態公益林由村集體管理。這種情況造成在承包經營到期前,林業經濟對村財增收無任何貢獻,執行這種轉讓方式的村約占全縣的60%。
(二)森林資源部分轉讓
村有集體用材林(含竹林)部分招投標到個人或合作社,或分到所有村民經營,村委會一次性收取林木轉讓費或林地租金,村依然持有并經營著部分用材林和生態公益林,未轉讓的林木或林地資源可以以其他方式經營增加村財收入。執行這種轉讓方式的村約占全縣的30%。
(三)森林資源全部歸集體所有
除了竹林外,其他用材林及生態公益林全部由村集體經營管理,執行這種轉讓方式的村約占全縣的10%。只要把山場經營管理好,精準提升森林質量,促進林業資源管理規范化、長期收益短期化,將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村財即可實現增收。
二、林權制度改革對村財收入的影響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放活了山林經營權,既激發了林農發展林業產業的積極性,也給全縣林業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對全縣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但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同時也為林業產業帶來了一些問題和挑戰。特別是制度中的“承包到戶”,使得原屬于村集體的林地或林木資源被個人承包,許多村的集體用材林大多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廣大村民并沒有得到實惠,導致村民不但愛林、護林積極性不高,還出現盜伐等不良現象。同時,由于多數村的林木或林地資源轉讓費在轉讓時一次性交付給村里,使得以林業資源為主要村財來源的村在之后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失去收入來源。據統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全縣各村村財收入中林業收入低于5萬元的村占41%,5~10萬元的村占38%,高于10萬元的占21%。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全縣支柱產業的林業普遍存在收入低的現象,通過林業產業增加村財收入成為各村的重點和難點工作。
三、有效增加村財收入的對策
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貫徹落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厘清全縣各村森林資源經營和分布情況,積極探索林權受讓的經營模式,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共嬴”的原則,充分調動村干部和群眾發展林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創新生產經營理念,開展合作造林綠化項目,通過技術和資金輸入,充分改善林分質量,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建立以場帶村、聯戶合作的發展機制,開展多種森林資源合作經營模式[2],以形成“場村合作、多種經營、共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一)村集體自主經營
村成立林業經營專業合作社或村辦林場,將之前轉讓到期后收回的林地或林木(含竹林)、村現有林分改為集中經營,并依靠村財、上級幫扶資金,或以林權抵押換取資金進行自主造林、育林、護林等森林經營活動。待林木采伐(或經營性)產生收益時,大部分收益應作為村民紅利,小部分作為村財收入(執行7:3比例,即收入70%作為村民紅利,30%作為村財收入)。全體村民切實享受到普惠的發展紅利,從而充分調動全體村民經營管理森林資源的積極性,形成共同監管模式,有利于將碎片化的森林資源轉為集中化、規?;?、精準化進行管理,穩步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形成“越采越好、越造越大”的良性循環,逐步實現村民、村財增加收入的目的。
(二)場村合作經營
1.開展場村合作經營
與國有林業單位(林場)進行合作,共同經營之前轉讓到期后收回的林地或林木(含竹林)、村現有林分,利用國有林業單位(林場)資金、技術、政策的優勢,化解村財不足、難以支撐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難題,形成“場村合作、共贏發展”的森林資源合作經營機制,助力鄉村振興。這樣既解決了管理資金不足的問題,每年預付林地使用費也可以保證村財有穩定的收入,降低了林業經營成本,規避了經營風險,提高了造林質量和經營效益[3]。同時,通過合同約定,由國有林業單位(林場)每年預支一部分林地使用費作為村財收入,其余待采伐產生收益后再按比例分成,明確大部分收益作為村民紅利,小部分作為村財收入,可以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林業生產的積極性。
2.開展林票制合作
以“鄉村出地、林場出資、責權明確、林場經營、比例分成、逐年分紅”的方式,推進場村林票制合作。林票制合作造林,可以保障村集體的收益,同時也對權責利作出進一步明確。一是明確林票的價值屬性。以股權型林票發給合作村,使林票的交易、質押、兌現等權能得以體現,促進林地規?;?、集約化經營,實現林票資產的穩定增值,提高林票溢價率。二是明確林票回購的保障。按林票股權價值(林票投資金額)+年利率為3%的合作經營年度單利;或者按(回購時山場林木的評估價值-木材生產成本(含撫育間伐前撫育成本)-銷售成本-森林保險費用)×村委會凈利潤分成比例-村委會已經取得的林地使用費,進行回購,增強林票資產的安全性[4]。三是明確采伐時的兜底保障。合作經營期內林木采伐時,除受到自然災害、森林火災影響外,原則上Ⅰ、Ⅱ類林地按保底150m3/hm2出材量測算經營利潤,超過150m3/hm2的,按實際出材量計算利潤;Ⅲ類林地的保底出材量按120m3/hm2測算,超過120m3/hm2的,按實際出材量計算利潤。四是明確利潤分紅方式。林場每年支付合作村林地使用費150元/hm2,到采伐時從利潤分成中扣除。五是放活林地經營權。給予林場獨立經營權,盤活集體林地的資產,能夠使碎片化林權實現規模經營,可有效增加生態保護空間,改善生態景觀。
(三)向社會轉讓經營權
以《福建省森林資源流轉條例》為依據,將之前轉讓到期后收回的林地或林木(含竹林)、村現有林分,向社會進行公開轉讓林木或林地經營管理權,并通過合同約定按年度繳納租金或費用。由于林業經營周期長,森林經營需要充分考慮成本價值,做到保值增收、永續利用,實現村財年年有收入。
(四)發展生態旅游業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各地廣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極大改善了鄉村環境,許多村鎮實現了“香化、美化、凈化”的發展目標。全域旅游也為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生態資源良好的鄉村應抓住有利時機,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生態、森林景觀等資源,依托自然保護區(小區)、森林公園,開展康養旅游項目,以承包出租、探索自營等方式,助推林下經濟產業發展[2]。統籌謀劃森林避暑、森林文化、森林體驗、森林康養等為特色的鄉村旅游健康產業,打造集藥(食)用、特色養殖、產品采集加工、旅游于一體的產業鏈,從而增加村財收入。
(五)發展林下經濟
依托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林下可種植林藥、林菌、林菜、林苗,通過套種閩楠、南方紅豆杉、杜鵑、黃精等珍貴樹種,以復層異齡林模式優化林分結構,增加林木蓄積量,改善林分質量,提高林業效益。林下種植的閩楠、杜鵑等闊葉樹,也可作為綠化苗木進行銷售以增加收入。林下還可以養殖林蜂、林蛙以及其他國家允許養殖的物種。上級或者農林部門應出臺扶持政策,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實現以短養長、長短互濟,從而達到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增加村財收入的良好效果。
四、結語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隨著林地逐步返還村集體,各村將迎來新一輪的林業再生產、再發展的熱潮,是實現村民、村財增收的大好機遇。各村應抓住機會,拓寬發展思路,采取村集體自主經營、村場合作經營、向社會轉讓經營權、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林下經濟等形式,促進林業經濟向集約化、規?;?、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從而達到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增加村財收入的良好效果,真正實現靠山吃山,切實把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參考文獻:
[1]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持續推進林業改革發展的意見[J].福建林業,2022(4):4-7.
[2]福建省林業局.福建省林業局關于持續推進林業改革和產業發展的通知[EB/OL].2022-08-16.https://lyj.fj.gov.cn/zwgk/slpy/202208/t20220830_5984028.htm.
[3]羅文輝.國有林場財務管理特點及優化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20(4):146-147.
[4] 賴世裕.加強財務內控管理提升國有林場管理能力[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23):83-84.